辛亥革命100周年知识竞赛题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知识竞赛题

一、必答题:18题,每题20分。
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是(鸦片战争)
2、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创建的革命团体叫(同盟会)
3、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城内的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率新军起义,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4、(保路运动)活动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5、判断题: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6、(《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奴役,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7、1905年11月,孙中山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是比较完整的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
8、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核心,其基本内容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9、从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扫清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思想障碍,同保皇派展开了激烈论战。论战内容主要围绕同盟会纲领进行,但不包括(B)。
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要不要与满洲贵族争夺权力 C.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10、孙中山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之役并寿”,所指战役是(黄花岗起义)。
11、(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是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
12、1915年12月,(蔡锷)由北京潜返昆明,策动讨伐袁世凯,组织“护国军”,发起护国运动。
13、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该杂志联系了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4、(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
15、1917年6月,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张勋)率“辫子军”入京拥溥仪复辟。复辟帝制活动仅12天即破产。
16、1919年1月至6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17、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发表改组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推动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18、判断题: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思想,主要是因为他借鉴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错)正确回答是:因为他初步

认识到了农民阶级是革命的重要力量。




















二、抢答题:18题,每题10分。
1、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D)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封建统治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A)
A.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A)
A.南京 B.北京 C.武昌 D.广州
4、(B),是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客观条件。
A.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强大
B.清政府在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C.革命党人的坚强领导
D.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5、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是(B)
A.1917年北京 B.1919年北京
C.1917年上海 D.1919年上海
6、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D )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7、1912年,寓意为(C)的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C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C.国共两党第二合作 D.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9、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含义是指它(A)
A.继续反封建 B.反对尊孔复古
C.向西方学习 D.主张民主共和
10、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创刊词中指出,(A),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A、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
C、统一战线、党的领导、根据地建设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是(D)
A.香港海员大罢工 B.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C.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2、卢沟桥的枪声是我们民族奋起雪耻的号角,是振聋发聩的警钟。下面有关七七事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
A.爆发于1937年7月7日
B.局部性的抗战由此爆发
C.是日军蓄意挑衅制造的
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

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诗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军事行动是( C)
A.渡过湘江 B.四渡赤水
C.强渡大渡河 D.巧渡金沙江
14、对1840年至1949年中国社会性质的最准确表述是(D)
A.封建社会 B.半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5、他是一位中国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他曾设计出“人”字形铁轨,主持建成了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他是(B )
A.左宗棠 B.詹天佑 C.徐悲鸿 D.冼星海
16、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是(D),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无产阶级专政 B.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C.工农民主专政 D.人民民主专政
17、(B),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开始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A.1996年7月1日 B.1997年7月1日
C.1998年7月20日 D.1999年7月1 日
18、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B),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A.世界银行 B.世界贸易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贸总协定











三、风险题:
(一)、6题,每题20分
1、简要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答案要点: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3、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4、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探索最终失败的决定因素有(A)
①中国社会性质 ②阶级特点 ③斗争目的 ④斗争方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5、下列各项最能体现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内容是(D)
A.接管德国在山东享有的一切权力
B.规定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
C.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D.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府顾问
6、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清朝统治的主张,主要反映了(B)
A.资产阶级革命时机已经成熟
B.资产阶级要求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C.社会各阶层推翻君主制的共同要求
D.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二)6题,每题30分
1、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为实现民主共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有(ABC)
A.创建同盟会 B.提出三民主义
C.颁布《临时约法》 D.领导

“二次革命”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ABCD)
A.没有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脱离人民群众
C.同盟会软弱无力
D.没有自己的武装
3、《近代史研究》载文云:“回顾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人们发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次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其特点。”下列关于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同时又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
B.维新变法运动加速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C.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之间斗争的实质不过是资产阶级内部关于革命的方式、手段和政权形式之争,其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D.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他们与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4、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有两次短暂发展,下列评述正确的是(BCD)
A.“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思潮深入人心是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B.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顽强的生命力
C.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最大的障碍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工业不可能充分发展
5、近代前期存在多种救国方案,是因为(A)
①探索者阶级立场有差异 ②属于不同的阶层 ③不同时期历史阶段特征不同 ④探索者个人经历的不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是通过(D)
①翻译西方革命书籍 ②创办进步刊物 ③建立革命团体 ④与保皇派论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三)6题,每题40分
1、简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要点:四个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快了进程,甲午战争加深进程,八国联军侵华基本形成。
1840年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进的历史进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随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三个政治派别的主张?
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2)请举出三个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各一位。
洋务派──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
3、 简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我同盟会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今民族主义已达到,惟民生主义尚待解决,民生主义即富人虽富,不能使以富害贫人……吾国资本家尚无,然不可预为富人劝告,预为贫人防备,此即民生主义也。”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讲》
材料2:“吾党第一次革命,国体与政体变更后即巩固共和实行民主主义为己任。”
——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宣言》
请回答:
材料1和材料2未解决的相同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未解决?
答案:未解决的问题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未解决的原因是因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认为推翻清政府就完成了民族革命任务。
5、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战前)中国人民进行哪些重大抗争与探索活动?这些活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重大活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
(2)原因: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③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推动资产阶级进行社会变革。
④维新运动失败又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以暴力方式推翻王朝,才能达到目的。
6、简述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从中可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答案: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
②帝国主义在“严守中立”的幌子下

,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封建势力的代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③革命阵营内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从内部向革命派进攻。
④中国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势力十分强大,并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
辛亥革命失败证明:(要点:社会背景及资产阶级的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在中国行不通)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