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的生存和分化的微环境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自我更新机制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自我更新机制在身体的骨髓中,有一种特殊的细胞——造血干细胞,它们是所有血液细胞的始祖细胞,能够不断分化为各类不同的血液细胞,保证着我们的健康。
而对于这些干细胞的分化和自我更新机制,科学界一直在探索研究。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造血干细胞有能力分化为多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分化过程中,造血干细胞不断经历细胞命运决策,即选择分化为何种类型的血液细胞。
分化过程的调节主要由许多信号通路共同完成,其中包括炎性调节通路、血细胞质网信号通路等,这些信号通路通过靶向一些关键因子(如STAT、NF-κB等)来控制细胞命运。
此外,微环境信号也是影响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发现,诱导造血干细胞向某种特定细胞类型分化,并且让其细胞数量增加,在治疗一些疾病时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例如,糖尿病患者失去了大量的胰岛素产生细胞,而研究人员成功地诱导许多造血干细胞分化成胰岛素产生细胞,这种方法可能有助于治疗糖尿病。
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机制除了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造血干细胞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自我更新。
自我更新能够保证造血干细胞数量的不断增加,以供分化为更多的血液细胞。
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机制主要与Wnt通路有关,而这个通路是由一系列蛋白质组成的信号传递通路。
Wnt通路通过定位于细胞膜的Wnt受体,最终调节内核中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干细胞自我更新。
此外,微环境信号也是促进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的重要因素,它可以通过与干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通过激活和抑制不同基因的表达,达到控制干细胞分化和自我更新的效果。
结语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自我更新机制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未来,通过深入研究干细胞的基础工作,我们有望开发出更为有效的干细胞治疗方法,进一步保证我们的健康和生命质量。
身体微环境调控干细胞增殖与分化

身体微环境调控干细胞增殖与分化人体的身体微环境在维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其中,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是身体微环境调控的重要方面之一。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和医学应用前景。
因此,研究身体微环境对于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身体微环境是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外基质、细胞相互作用和生理化学因素的总和。
它由细胞外基质支持结构、细胞因子、生理信号以及其他细胞类型产生的影响因子组成。
这些因素通过细胞外基质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调控干细胞增殖和分化。
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包括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弹力蛋白等,它们提供一种支持和定向生长的结构,为干细胞提供所需的机械支持。
除了细胞外基质,身体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和生理信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因子是一类分泌的蛋白质或小分子信号物质,它们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而启动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调控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例如,表皮生长因子(EGF)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等因子可以促进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类型。
生理信号如机械应力、温度和pH值的变化也可以调控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在身体微环境中,与干细胞相互作用的其他细胞类型也参与了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控。
例如,在造血系统中的造血干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至关重要。
细胞-细胞相互作用通过细胞表面受体和相应的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从而调控干细胞的行为。
微环境中的三维结构对于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也具有重要影响。
与传统的二维培养条件相比,三维环境能更好地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提供更加逼真的生长和分化条件,因此在干细胞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三维生物材料和支架的使用可以提供细胞外基质的支持和生长因子的释放,从而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总体而言,身体微环境对于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
干细胞研究方法及进展

胚胎干细胞,是存在于早期胚胎组织
中,具有高度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 能分化为三个胚层所有细胞类型的原始 细胞。
All of the body tissues are from the inner cell mass (内细胞团)
Blastocyste(胚泡) Inner cell mass(内细胞团)
日本:
日本在2000年度启动的“千年世 纪工程”中,把干细胞工程作为四 大重点之一,并把干细胞技术的出 现视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超 过欧美的决好机遇。
韩国
2005年5月19日,干细胞研究和克隆 技术的领军人物、韩国汉城大学教授黄 禹锡的实验室宣布成功克隆出世界上首 批与病人基因相符的胚胎干细胞系,这 一成果被视为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重 大突破。
3.干细胞Leabharlann 分化特征1)干细胞的分化潜能 干细胞的分化具有多潜能性, 但不同的干细胞具有的分化潜能不同。
2)干细胞的转分化和去分化 一种组织类型的干细胞 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另一种组织类型的细胞,称 为干细胞的转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或横向分 化。
二、干细胞生存的微环境
(一)分泌因子 (二)细胞间相互作用 (三)胞外基质
三、干细胞的命运
一般生理情况下处于静止的G0期 分裂的干细胞有5种发育途径:
自我更新、 分化、 程序性死亡、 迁移和进入休眠期, 少数干细胞可以转分化。
四、世界各国对于干细胞研究的 政策
英国:
2001年1月,英国在经过了包括科学界、宗教 界、企业界、政界等人士,以及普通老百姓参与 的、长达3年的争论后,第一个将克隆研究合法 化,允许科学家培养克隆胚胎以进行干细胞研究, 并将这一研究定性为“治疗性克隆”。科学家可 破坏被生育诊所废弃的胚胎用于干细胞和其他研 究,也可通过试管内受精培养研究用胚胎。 2002年,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干细胞生物学实验 室主任斯蒂芬明格的研究小组获得英国人工授精 与胚胎学管理局颁发的两份研究人类胚胎干细胞 衍生许可证之一。之后,成功建立了英国第一个 人体胚胎干细胞系。
干细胞的基础知识

干细胞的基础知识干细胞的基础知识干细胞的概念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
它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
目前人类胚胎干细胞已可成功地在体外培养。
最新研究发现,成体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为干细胞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在胚胎的发生发育中,单个受精卵可以分裂发育为多细胞的组织或器官。
在成年动物中,正常的生理代谢或病理损伤也会引起组织或器官的修复再生。
胚胎的分化形成和成年组织的再生是干细胞进一步分化的结果。
胚胎干细胞是全能的,具有分化为几乎全部组织和器官的能力。
而成年组织或器官内的干细胞一般认为具有组织特异性,只能分化成特定的细胞或组织。
然而,这个观点目前受到了挑战。
最新的研究表明,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同样具有分化成其他细胞或组织的潜能,这为干细胞的应用开创了更广泛的空间。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Self-renewing),能够产生高度分化的功能细胞。
干细胞按照生存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1.1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细胞)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层细胞团(Inner Cell Mass)的细胞即为胚胎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自我更新并具有分化为体内所有组织的能力。
早在1970年Martin Evans已从小鼠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培养。
而人的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直到最近才获得成功。
进一步说,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
它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生殖细胞。
研究和利用ES细胞是当前生物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ES细胞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畸胎瘤干细胞(EC细胞)的发现开始了ES细胞的生物学研究历程。
目前许多研究工作都是以小鼠ES细胞为研究对象展开的,如:德美医学小组在去年成功的向试验鼠体内移植了由ES细胞培养出的神经胶质细胞。
细胞微环境对干细胞命运的影响

细胞微环境对干细胞命运的影响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力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类型的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要实现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需要解决许多关键性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调控干细胞的命运。
干细胞的命运是指干细胞分化成特定细胞类型的概率和方向。
相同的干细胞在不同的微环境条件下,其命运也会有所不同。
不同的微环境条件包括细胞外基质、信号通路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等。
其中,细胞外基质对于干细胞命运的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胞外基质包括细胞外支架和细胞外蛋白质。
细胞外支架由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组成,它们形成了一个三维空间结构,并提供了细胞附着和迁移的支持。
细胞外蛋白质包括细胞外基质分子和生长因子等,它们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调控细胞生存、增殖和分化等活动。
细胞外基质不仅提供了细胞的支持和定位,还参与了许多与细胞功能相关的生物过程,如细胞增殖、分化、黏附和信号传导等。
这些生物过程对干细胞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干细胞黏附为例,黏附是指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结合的过程。
黏附不仅能够提高干细胞的生存率和增殖能力,还发挥了重要的调控干细胞命运的作用。
研究表明,当干细胞与基质分子之间的黏附力降低时,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潜能就会显著增加;相反的,在黏附力增加时,干细胞则更容易分化成软骨或脂肪细胞。
此外,细胞外基质分子也会通过影响细胞的信号通路,进而调控干细胞命运。
信号通路是由许多分子、受体和酶等组成的信号传递网络,能够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等生物过程。
研究表明,当干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分子之间的信号通路受到调控时,干细胞的命运也会发生改变。
比如,在未分化的干细胞中,细胞外基质分子能够激活细胞内的PI3K信号通路,从而使干细胞继续保持未分化状态。
而当细胞外基质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时,信号通路就会发生变化,进而促进干细胞分化为特定的细胞类型。
细胞培养历年名解简答

1.cell line(细胞系):原代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即成为细胞系。
2.Contact inhibition(接触抑制):当一个贴壁生长的正常细胞与另一个细胞相互接触时,便停止了分裂增殖,相互虽然紧密接触,但不形成交叉重叠生长。
3.In vitro transformation (体外转化):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发生与原代细胞形态、抗原、增殖或其他特性的可遗传的变化,但不一定具有致瘤性。
4.Cell fusion(细胞融合):体外培养条件下,经化学试剂、病毒或物理方法诱发,使不同种的体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细胞的过程。
5.Passage(Subculture,传代或传代培养):将细胞从一个培养瓶转移到更多培养瓶的过程。
6.Saturation density(饱和密度):在特定条件下,培养容器能达到的最高细胞数,当细胞达到饱和密度后细胞群体停止增殖。
在贴壁生长的细胞以每平方厘米的细胞数表示,而悬浮生长的细胞则以每立方厘米的细胞数表示。
7.Suspension culture(悬浮培养):细胞或细胞聚集体悬浮于液体培养基中的一种培养方法。
8.Transfection (转染):用生物学的、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培养细胞内的实验方法。
9.饲细胞(Feeder cells):也称滋养细胞,通常成纤维细胞或其他细胞长成单层后,再用大剂量射线照射,使细胞失去增殖能力,但仍能存活并有代谢活动。
可作为支持物,然后接种上其他细胞,饲细胞的代谢产物利于其他细胞生长,用于某些难培养细胞的培养。
10. Apoptosis(细胞凋亡):是指细胞死亡程序的开启而导致细胞自杀的过程,因此也常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与机体正常发育、形态形成以及多余细胞的清除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所以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生理性死亡。
11.裸鼠(nude mouse)是20世纪60年代作为无毛变种被发现,后来查明该类小鼠先天性胸腺缺陷,此性状由隐性遗传基因“nu”传递。
骨髓微环境对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特性的调控机制

骨髓微环境对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特性的调控机制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在特定组织或器官中发挥特定功能的细胞。
干细胞的分化和自我更新对于维持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和正常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而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特性的调控则直接决定了干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因此,关于骨髓微环境对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特性的调控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骨髓微环境是指包括骨髓脂肪、基质细胞和血管系统等因素在内的生物环境。
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干细胞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和环境信号调控来实现自我更新和分化。
下面将从骨髓基质细胞、骨髓血管系统和骨髓脂肪等方面介绍骨髓微环境对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特性的调控机制。
一、骨髓基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是指存在于骨髓微环境中,主要为支持和保护干细胞的细胞类群。
其中包括成骨细胞、成脂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这些细胞与干细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调控了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其中最被广泛研究的是间充质干细胞(MSCs),其主要受骨髓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分子的调控。
1. 成骨细胞成骨细胞是骨髓基质细胞的一种,主要起支撑骨细胞的作用。
实验证明,成骨细胞释放的信号分子如BDNF和FGF可以通过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来影响骨再生和骨代谢。
2. 成脂细胞成脂细胞也是骨髓基质细胞的一种,主要负责维持脂肪组织的形成和体积。
实验证明,成脂细胞释放的信号分子如白介素6(IL-6)、脂联素和凝血酶原激活剂可抑制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而在提高IL-6、脂联素和凝血酶原激活剂水平的条件下,则能够增强成脂诱导作用及抑制成骨诱导作用。
3. 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也是骨髓基质细胞的一种,主要负责维持细胞外基质的形成。
实验证明,成纤维细胞可以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单克隆抗体AM630,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阻断沙门氨酸激酶信号通路则会抑制MSCs增殖和分化。
4.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骨髓基质细胞中的一种,主要负责清除与组织修复相关的细胞代谢物。
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于细胞和组织的研究变得越来越深入和系统化。
其中,肿瘤干细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在肿瘤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物学特性方面介绍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成果。
一、什么是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源于正常组织中的干细胞,是一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自我繁殖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亚群。
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改变了人们对于肿瘤起源和发展的认识,该细胞亚群被认为是肿瘤的根源和推动力量。
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具有抗癌药物的耐药性和复发能力,因此对于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重建异质性肿瘤组织结构肿瘤组织中由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构成,而肿瘤干细胞游离在这些细胞之间。
肿瘤干细胞与普通肿瘤细胞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可以在体内进行自我更新和繁殖,同时能够产生不同向的分化细胞。
因此,肿瘤干细胞可以重建异质性肿瘤组织结构。
2.微环境影响肿瘤干细胞特性肿瘤干细胞能够依靠具有特定信号的微环境进行存活、分化和自我更新等机制。
干细胞微环境的情况不仅影响肿瘤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肿瘤干细胞的特性。
例如,干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等,都能够影响肿瘤干细胞的生存环境和定向分化。
因此,在研究肿瘤干细胞的同时,必须了解其所处的生存环境。
3.细胞周期调控与信号途径肿瘤干细胞具有能够恢复细胞周期的机制,可能与细胞生长和复制有关。
多种信号途径,包括Wnt、Hh和Notch等,都能够影响肿瘤干细胞的生存和分化。
例如,Wnt信号途径是干细胞自我复制和分化的重要调节途径,而Notch信号途径则在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发挥作用。
4.肿瘤干细胞与其它肿瘤细胞的互动肿瘤干细胞与其它肿瘤细胞之间也存在互动。
研究表明,普通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释放信号分子来促进肿瘤干细胞的存活和自我更新机制。
同时,肿瘤干细胞也能够促进普通肿瘤细胞的分化和肿瘤细胞之间的互相作用。
因此,对于肿瘤干细胞和肿瘤细胞的互动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细胞的生存和分化的微环境, 后来又发现M SC 具
有更广泛的分化潜能,M SC 可定向分化为成骨细
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等[ 1~3 ]。
由于M SC 取材方便, 培养简单, 有自我更新及分化功能, 在经
过20~30 个培养周期后仍能保持多向分化潜能, 可
携带目的基因组对成骨细胞、心肌、神经系统等受损
组织进行修复。
我们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的hM SCs
能贴壁生长, 原代细胞生长增殖较慢, 需7~10d; 3
~10 代的细胞生长周期为3~4d; 10 代以后细胞生
长速度开始减慢。
细胞呈均一的典型的成纤维细胞
形态, 各代之间的形态也较均一。
对hM SCs 的细胞
表面标志研究表明, hM SC 贴壁附着后则均一表达
CD27、CD44、CD90等多种表面抗原表达。
与文献报道
相似[ 5, 6 ]。
M SC 获取方法简单, 易体外增殖。
L i 等[ 7 ]建立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经纹状体内注射M SC,
28d 发现供体内M SC 在脑内存活, 能迁移到距注射
部位2. 2mm 处。
其中1% 细胞表达N euN; 8% 的细
胞表达GFA P。
M ahmood 等[ 8 ]采用含有脑源性神经
营养因子(BDN F) 或神经生长因子(N GF ) 的M SC
体外培养, 结果显示含有BDN F 或N GF 比未用组
在脑创伤鼠脑内存活M SC 数明显增多, 神经功能恢
复也优于后者, 两组移植存活的M SC 部分细胞表达
N euN、MA P22 和GFA P, 说明脑微环境中存在一些
能促进M SC 增殖分化的营养因子及趋化因子等,
BDN F 或N GF 等能促使M SC 向神经细胞转化。
上
述方法均在体内进行, 并且转化率较低, 如果能在体
外建立M SC 定向高效诱导为神经元的模型, 将对研
究神经系统细胞移植提供理想细胞来源。
我们从成人骨髓中分离得到骨髓间质干细胞,
并在体外大量扩增, 传至第5 代体外定向诱导研究
发现采用bFGF 预诱导, bFGF 及22M E 诱导4h 后,
大部分M SC 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 并有轴突和树突
出现, 多个神经元之间可形成网络。
诱导6h 后的神
经元样细胞, 神经元标志物N SE、N F2N 表达为阳
性, 证明该细胞不仅形态学发生改变, 而且在分子水
平上也发生改变。
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 P 染色
为阴性, 证明该神经元样细胞不是星形胶质细胞。
而
对照组无阳性细胞出现。
Woodbu ry 等[ 9 ]用222M E、二甲基亚砜(DM SO ) 和丁化羟基苯甲醚(BHA ) 等一
些具有抗氧化的物质同样成功诱导了M SCs 转变为
神经元, 并表达神经元特有的标记如N F、N eu、tau
以及N SE 等。
Sanchez2Ramo s 等[ 10 ]用表皮生长因子(EGF) 或BDN F 与视黄酸(RA ) 等组合将M SCs 诱
导为神经元样细胞。
O kabe 等[ 11 ]报道bFGF 在胚胎
干细胞分化神经细胞中起一定作用, 可能也参与
M SC 向神经元分化。
22M E、二甲基亚砜、硫代甘油
诱导M SC 为神经元样细胞, 但体外存活时间短。
采用bFGF 及22M E 诱导M SCs 为神经元样细胞体外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这说明利用细胞因子和抗氧化
剂联合诱导优于单纯抗氧化剂诱导。
这为M SCs 体
内移植广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M SCs
适合自体移植, 避免排异反应, 比神经干细胞移植更
有优越性, 这些证据表明M SCs 是神经系统细胞治
疗的理想载体之一。
体外M SCs 定向分化为神经元
样细胞其机制、细胞功能及能否与宿主大脑整合并
长期存活有待进一步研究。
GFA P 是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蛋白, 实验
中我们一直未发现GFA P 阳性细胞, 提示在A TRA
和MNM 诱导后,M SCs 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而不是向
胶质细胞转化, 这与Woodbu ry 和项鹏等[ 3, 10 ] 的研究结果一致, 但与Sanchez2Ramo s 等[ 11 ]采用维生素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诱导
的结果不同。
这可能与彼此诱导方案不同有关。
MSCs 是骨髓中的另一类干细胞,因其取材方
便,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体内植入反应较弱,正逐渐
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MSCs 可分化为成骨细
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
等[326 ] 。
它可以为骨、软骨、肺、脑组织等的修复和重建提供细胞来源。
Azizi 等在研究中直接将人骨
髓基质细胞注射入鼠纹状体白质中,于5~72 d 后
检测受者鼠脑中各个部位是否存在供者源性细胞成活、迁移、分化等。
其结果证实了人MSCs 在注射入人鼠脑中后,可进行与星形细胞相似的移植、迁移、
成活。
并可在局部做微环境的诱导下分化为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元。
从而说明MSCs 具有
体内分化为神经系统细胞的潜能。
Brazelton 等[5 ]
从能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GFP) 的转基因鼠中分离获
得成年,骨髓细胞,再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受到致死剂
量照射的同基因小鼠中,几个月后,收集各类脑细胞
进行检测鉴定,发现在各类脑细胞中都含有GFP 阳
性的细胞。
通过免疫双标记分析发现:多数GFP 阳
性的细胞都显示出神经特异性标志阳性。
Wood2 bury 等[2 ] 首次在体外成功用22巯基乙醇和BHA (butylated hydroxyanisole) 诱导人和大鼠MSCs 分化为神经细胞。
本课题组前期用中药丹参和麝香多
肽[7 ]也成功诱导人和人鼠MSCs 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从而说明MSCs 不但能分化为各类中胚层
细胞,还能跨胚层分化为神经胚层细胞。
利用麝香
多肽在体外将MSCs 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后,再将此类MSCs 源性的神经前体细胞植入横断
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和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发现
此类细胞不但可在宿主体内成活、迁移,还能与宿主的相应组织发生整合,植入此类细胞还可促进宿主
的神经再生,大大改善宿主的症状,使宿主的神经功
能得以较大程度的恢复,从而为临床神经移植开辟
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中国传统中药的应用历史源远流长,中药素有滋阴补阳、强身壮体、增智健脑、抗衰老和调节免疫功能之功效,黄芪、天麻、当归、人参更是临床应用最多的中药。
黄芪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具有益气活血、抗氧化、延缓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天麻常用来镇静、解痉和阵痛,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天麻还具有增智、健脑、延缓衰老的作用,对老年性痴呆症有一定的疗效,临床治疗发现给药后可以显著增高不同痴呆量
成绩表,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对脑地形图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当归常用来抗
贫血、镇静和镇痛。
研究同样发现当归对老年性痴
呆症也有一定的疗效,实验发现大鼠给药后可以改
善实验性痴呆动物模型学习记忆障碍。
另外当归还能降低老化小鼠脑内过氧化脂质水平和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具有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作用,对
脑老化和老年痴呆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人参是常用
的滋补强壮药物,具有益气活血、抗氧化、延缓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实验同样证明人参对正
常大鼠的学习、记忆过程有促进作用。
另外黄芪、天麻、当归、人参同丹参和β2巯基乙醇有共同之处,即抗氧化作用,因此推测它们的诱导机制可能与其抗
氧化作用有关,但确切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