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与政治第四章 宪政体制及国家权力结构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地方政府体系结构

第四章 地方政府体系结构

二、特殊型地方政府的特点。 特殊型地方政府的特点。 第一,从数量上看,在同一层级中, 第一,从数量上看,在同一层级中,特殊型地方政府为数 总是较少。 总是较少。 第二,从必要性上看,尽管特殊型地方政府的数量较少, 第二,从必要性上看,尽管特殊型地方政府的数量较少, 但这类地方政府历代都有,而且从世界范围看, 但这类地方政府历代都有,而且从世界范围看,也几乎各 国都有。 国都有。 第三,从稳定性上看,特殊型地方政府通常大都不稳定。 第三,从稳定性上看,特殊型地方政府通常大都不稳定。 第四,名称五花八门。 第四,名称五花八门。
Company Logo
省级政府 厅- 局- 委 处/ 室 自治州-地级市政府 局- 委- 办 科/ 室 县级政府 局- 委- 办 科/ 室(股) 乡级政府 科/办(股)
Company Logo
地方科层结构 1、省级:办公厅 、省级: 政治与行政综合管理机构(监察、民政、 政治与行政综合管理机构(监察、民政、 公安、司法、人事、编制、宗教等厅、 公安、司法、人事、编制、宗教等厅、局、委员 办公室) 会、办公室) 财政经济综合管理机构(审计、财政、 财政经济综合管理机构(审计、财政、 劳动、税务工商等厅、 劳动、税务工商等厅、局) 经济专业管理机构:农业、水利、 经济专业管理机构:农业、水利、粮食 等厅局委员会 科教文等厅局
Company Logo
第三节 地方政府党政结构
Company Logo
一、党的领导机构 党代会及其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组成: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 政治局 政治局常委、委员、候补委员 书记处 纪律检查委员会 军事委员会
Company Logo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党 的 全 国 代 表 大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 中央军事委员会 书记处

第一章 中国地方政府概述 (《地方政府与政治》PPT课件)

第一章  中国地方政府概述  (《地方政府与政治》PPT课件)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形成于战国,全面推行于秦始皇 统一天下。郡县制标志着中国地方政府制度的形成。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
一、古代中国的地方政府
(二)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制度变迁
▲1. 秦汉到 隋朝时期,郡 县二级制向三 级制演变
▲2.唐宋辽 金元时期,地 方政府从二级 制到三级制的 演变回复
以行政区划与 行政层级的变
从实践上 看,中央 政府或者 上级政府 授权上可 能存在两 种倾向
▲如果授权范围过大过广,会助长地方势力,导致 割据、分裂的不良后果;
▲如果授权范围过窄过小,地方政府就难以完成所 承担的职责,更难以应付意外的突发事件。
▲于是,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如何分配恰当,成为行 政性地方政府治理中的一个难题。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类型
▲处于最高层级的地方 政府,直接受中央政府 的领导,它的权限更趋 广泛、全面,但是,直 接管理公共事务的范围 也相应减少,其大部分 行为更具抽象性。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类型
二、按地方制度分类的地方政府
(一)行政性地方政府
▲行政性地方政府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其行政首长由 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其权限范围大小取决于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 的授予,其管辖事务的范围除了只能由中央政府承担(如国防、外 交、货币、金融等)的以外,其他都可由中央政府授予。
▲如: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澳门特 别行政区政府实行的“一国两制”。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类型
一、地方政府的类型划分
(一)地方制度安排
▲是指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做出的制度安排,

其中涉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

行政关系、财政关系,它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国

家生活中的角色定位,规定了地方政府在国家

《政治学原理》第四章:政府

《政治学原理》第四章:政府

第一节 政府的基本性质
一、政府与国家 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 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通过政府的作 用使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借助 政府机构加以执行和贯彻。这里的政府是 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
政府与国家的关系
第一,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第二,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 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 第三,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 态。
三、现代政府组织和运作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是政府权力合法 性的依据。政府只是接受人民的委托来行使权力, 而不能凌驾于人民之上。 2.有限政府原则 政府受到宪法的制约和公 众的监督,政府职能是有限性的,政府与社会的关 系要合理定位。 3.责任原则 政府必须克服自身“异化”问 题,并保持自主性。 4.法治原则 从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上来看, 法治主要是针对政府而不是针对公民的。
政治治理的四种模式
市场模式 市场模式的理念是市场效率、打
破垄断和管理主义。 参与模式 参与模式的理念是参与管理、基 层官员的价值、对话式民主和公有社会。 弹性模式 弹性模式的理念是追求政府机构 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能和社 会服务水平。 解制模式 解制模式针对的主要问题是官僚 机构内部对公务员过分严密的规制造成了官员创 造性的消失和办事效能的低下。
二、立法机构
定义:立法机构是行使国家立法权,有权制 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机构。 体制:一院制和两院制。 两院制三种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德 国模式。 立法机构的性质:①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议 会制国家)②最高立法机关(总统制国家)③立 法机关(半总统制国家) 立法机构的权力:①立法权②决定权③任免 权④财政权⑤行政监督权
四、政府治理的新模式

地方政府与政治第四章 宪政体制及国家权力结构

地方政府与政治第四章 宪政体制及国家权力结构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宪法性解释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宪法规定: 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
国家的公民通过 直接或间接选举 的方式选出各级 人民代表, 人民代表,组成 全国和地方人民 代表大会
2
人民代表大会作 为国家权力机关, 为国家权力机关, 在整个国家机构 系统中占首要的 和全权的地位
“人民主权”本质上是一个思想论战的概念,它针对的是 人民主权”本质上是一个思想论战的概念, 君主制和专制体制,在实际运作上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君主制和专制体制,在实际运作上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人民主权”的概念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 人民主权”的概念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 “议行合一”的先决条件:“同一性”只能是建立在理论上。 议行合一”的先决条件: 同一性” 现代社会立法和行政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现代社会立法和行政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中国在实行“议行合一”的原则中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障碍。 中国在实行“议行合一”的原则中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障碍。
不是一种平等关系, 不是一种平等关系,是一种领导 与被领导的关系。 与被领导的关系。
1
2
3
中共领导执 政而各民主 党派是参预 执政。 执政。在党 政关系中所 处地位大不 相同
中共有一个庞 大的、 大的、严密的 、至上而下的 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各 民主党派的组 织发展受到相 当的限制
各民主党派的 生存以及发挥 作用的大小, 作用的大小, 是依据它们对 中共执政地位 的价值而定的
第四章
宪政体制及国家权力结构
基本问题
一、宪法与宪政体制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及其宪法性解释 三、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四、政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

第四章_国家理论

第四章_国家理论

第四章 政治国家
第一节 国家理论
1、社会共同体说 2、国家契约说
3、国家统治说
4、国家要素说
第四章 政治国家
第一节 国家理论
梁启超认为:“夫国 家者何物也?有土地有 人民,以居于其上之人 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 事,自制法律而守之。 有主权,有服从,人人 皆有主权者,人人皆服 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 全成立之国家。”
第四章 政治国家
(四)如何认识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在 分析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的基础上,提 出资本主义必然灭 亡、社会主义必然 胜利(即通常所说 的"两个必然")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五、社会主义国家(socialist state)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改变了世界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社会主义使人类逐步摆脱了“战争怪圈”,抗 衡了战争势力,维护了世界和平。 第三,社会主义为埋藏野蛮的殖民体系发挥了巨大作 用。 第四,社会主义为推动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 出了贡献。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二、民主共和政体
(一)议会制 议会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 总统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政府(内阁) 由议会中拥有多数议席的一个政党或政 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管理 形式。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二、民主共和政体
(二)总统制 总统制是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又作为政 府首脑,领导和组织政府,政府不向 议会负责而向总统负责的国家管理形 式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恩格斯指出: " 国家;。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第二章 地方人民政府权力 (《地方政府与政治》PPT课件)

第二章  地方人民政府权力  (《地方政府与政治》PPT课件)
◆横向结构指同级人民政府之间和每级政府各组成部门之间 所构成的合作协调的平行关系。
◆立体结构,则指地方人民政府按行政区域分布而形成的, 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的三维结构。
3 第三节 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结构
二、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内容结构
1. 行政立法与行政命令制定权
2. 行政执行权
从结构的角 度来考察
3. 行政领导权 4. 行政管理权
三、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运行结构
◆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运行结构,是地方人民政 府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在运行过程中所形 成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模式。
◆决策权是地方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公共 事务,达成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的前提;
◆执行权是对宪法、法律法规、决定、命令和公 共政策的贯彻落实,是地方人民政府的核心工作;
◆再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强化对 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规范。
◆最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 作用,必须强化对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规范。
4 第四节 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规范
二、规范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内容
(一)规范地方人民政府权力体制
(二)规范地方人民政府职能


(三)规范地方人民政府决策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政府权力结构变动处于一个双向 过程,一方面是权力高度集中,一方面是权力下放。改革开放前30 年主要是集中,后30多年主要是下放。与此同时,在集中过程中有 下放,在下放过程中有集中。
1.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到改 革开放前的地方 人民政府权力结 构的变动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基本上是 围绕政府权力结构展开的,主 要是调整中央与地方人民政府 关系以及调整政府规模,改革 的主要内容是下放权力以及政 府机构和人员的精简。

中国政府与政治

中国政府与政治

中国政府与政治1、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根源在经济政治的核心是政权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2、政府大政府与小政府一般意义的政府、国家机构的政府、非国家机构的政府3、政府过程:指政府的实际运作活动,包括政府各权力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如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监督与反馈过程等。

4、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注重抽象的价值判断与逻辑推理,使用定性与演绎的方法,结论是“应然”;集中于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

经验研究:注重可见的事实和实证,使用定量分析和归纳,结论是“实然”;集中于政治行为和运行过程。

历史研究:研究1949年以来我国的历史,着重于期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期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某些联系和变化,一般是叙述性的,在叙述过程中加入一些原则性的评议。

5、研究领域静态层面:政体、政党制度、领导制度、法律规范等动态层面:决策权的控制、影响决策的因素、政策执行6、研究内容政府的结构,组织,制度,运作过程。

影响政府以上活动和内容的政治因素。

二、宪政体制及国家权力结构1、宪法的内涵宪法规定国家根本任务的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它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从宪法包含的内容、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公民权利义务角度界定。

从宪法的法律形式和特点界定。

从宪法的阶级属性和阶级本质界定。

2、宪法的性质宪法的至上性和根本性宪法的原则性和全面性宪法的民主性3、宪法的功能与作用宪法功能:政治角度、法制角度、保障人权的角度、思想文化的角度。

宪法作用:对国家权力、政治制度、法制、社会经济、公民权利的作用。

4、宪法特点:原则性、稳定性、概括性、至上性。

5、我国宪法的演进:五四、七五、七八、八七宪法。

6、宪政体制概念:指宪法以及宪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

内涵:宪法对于政体的规定一般具有原则性和纲要性,包括国家基本性质,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的组织形式、原则以及权力的分配等等。

2. 第二章 地方人民政府权力 《地方政府与政治》 马工程

2. 第二章  地方人民政府权力 《地方政府与政治》 马工程

◆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授 予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 人民政府,依照宪法、法律 规定或实际需要,通过一定 程序将权力赋予或委托给地 方人民政府的过程。政治实 践中的授权反映了权力的合 法转移关系,形式上可分为 政治授权和行政授权。
2 第二节 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来源
一、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获得与授予
(三)权力获得与权力授予的关系
三、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运行结构
◆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运行结构,是地方人民政 府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在运行过程中所形 成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模式。
◆决策权是地方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公共 事务,达成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的前提;
◆执行权是对宪法、法律法规、决定、命令和公 共政策的贯彻落实,是地方人民政府的核心工作;
配置各层级机构及其职能 。
(1)确保集中统一领导。
(2)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 自主权。
(3)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 体制。
(4)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 分级管理体制。
4 第四节 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规范
一、规范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意义
◆首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强化对地方人民政府权 力的规范。
◆其次,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必须强化对地方 人民政府权力的规范。
4.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确认权
5. 行政给付权
6. 行政奖励权
7. 行政征收、 征用权
8. 行政检查权
9. 行政强制权
10. 行政制裁权
11. 行政合同权
12. 行政司法权
2 第二节 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来源
一、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获得与授予
(一)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获得 (二)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授予
◆地方人民政府权力的获得, 是指地方人民政府基于历史、 宪法、法律、政体形式、国 家结构形式以及现实的依据, 为履行对地方公共事务的管 理服务职能,从权力机关、 上级政府那里,通过一定的 方式和途径取得权力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中国1949年以后的政治历史, 基本上属于后革命时期的政治 。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宪法性解释
一、中国宪政的基本规范 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宪法同时规定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生活 的领导地位 。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宪法性解释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章
宪政体制及国家权力结构
基本问题
一、宪法与宪政体制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及其宪法性解释 三、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四、政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节
宪法及宪政体制
一、宪法的内涵
宪法规定国家根本任务的根本制度即 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 的组织形式以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 它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 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人民主权”本质上是一个思想论战的概念,它针对的是 君主制和专制体制,在实际运作上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人民主权”的概念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 “议行合一”的先决条件:“同一性”只能是建立在理论上。
现代社会立法和行政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中国在实行“议行合一”的原则中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障碍。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宪法作用:对 国家权力、政 治制度、法制、 社会经济、公 民权利的作用。
四、宪法特点
原则性
稳定性
概括性
至上性
五、我国宪法的演进
一、五四宪法
三、七八宪法
过程
二、七五宪法
四、八二宪法
六、宪政体制
概念:指 宪法以及 宪法所规 定的政治 体制。
内涵:宪法对于政体 的规定一般具有原则 性和纲要性,包括国 家基本性质,公民的 基本权利,政府的组 织形式、原则以及权 力的分配等等。特定 的政治体制还需要其 他一些相关的法律、 法规以及以往惯例等 使其具体化。
各民主党派的 生存以及发挥 作用的大小, 是依据它们对 中共执政地位 的价值而定的

思考题
Q1
Q2
Q3
Q4
如何理解 宪政体制 的内涵?
为什么我国 现行宪政体 制规范与政 府实际运作 过程之间存 在差距?
如何理解 中国共产 党在国家 生活中的 领导地位?
如何评价 我国的多 党合作制 度?
第一,宪政体制是一种从西方引进 的政治制度建立的方式,在中国悠 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没有根基。 第二,这种宪政体制更多地受苏联和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当时宪法 在这些国家中的地位和受尊重程度相 对较低。 第三,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传统以及 人治的传统根深蒂固。
我国现行宪 政体制规范 与政府实际 运作过程之 间差距的原 因
二、政治协商制度
1
早期:“统一战线”的法定组织形式
2
现在:成为多党合作制的组织形式
3
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一种补充体制
评价: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
不是一种平等关系,是一种领导 与被领导的关系。
1
2
3
中共领导执 政而各民主 党派是参预 执政。在党 政关系中所 处地位大不 相同
中共有一个庞 大的、严密的 、至上而下的 组织体系,各 民主党派的组 织发展受到相 当的限制
1
国家的公民通过 直接或间接选举 的方式选出各级 人民代表,组成 全国和地方人民 代表大会
2
人民代表大会作 为国家权力机关, 在整个国家机构 系统中占首要的 和全权的地位
3
中国是单一制国 家,在中央和地 方国家机构职权 的划分上,遵循 中央政府统一领 导和给予地方政 府一定授权原则
政体比较:“议行合一” 与“三权分 立”
第四节 政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
宪法中确定了党在国家生活中的 领导地位,党在政治体制中处于核心 的地位,党的这种核心地位是由历史 形成的,并在党的维护下,一直处于 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多党合作政党制的特点
1、不同于 一党专制的 模式;
2、不同于 一党独大的 政党政治模 式;
3、不同于 两党制或 多党制。
1
从宪法包含的内容、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 公民权利义务角度界定。
2
从宪法的法律形式和特点界定。
3
从宪法的阶级属性和阶级本质界定。
二、宪法的性质
1.宪法的至上性和根本性
2.宪法的原则性和全面性 3.宪法的民主性
三、宪法的功能与作用
宪法功能:政 治角度、法制 角度、保障人 权的角度、思 想文化的角度。
“议行合一” :权力是单向 运作:立法机 关与行政机关 的权力关系是 同一的,单相 授予。
“三权分立”:权 力是多向运作:① 美国三权分立,交 错重叠,相互制衡 ;②英国三权分立 ,但是遵循“议会 主权”原则。
评 价
“议行合一” 是一种理想型的政府构建形,其目的是 要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实行比资本主义的“三 权分立”体制更高程度的民主。
宪法中确定了党在国家 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党 在政治体制中处于核心 的地位,党的这种核心 地位是由历史形成的, 并在党的维护下,一直 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中共领导制度三大原则
1 2 3
坚持党的领导 民主集中制 党政分开
二、党 的 惯 例
1. “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一元化领导体制
2. “党指挥枪”的惯例 3. “集体领导与领导核心”或“一头多元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