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
腹股沟疝PPT

➢ 此外,还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肿大的淋巴结、动(静)脉瘤、 软组织肿瘤等。
05 治疗
治疗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加重腹 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能力;斜疝又常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 胁病人的生命。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均 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02 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 先天性解剖异常: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 2~3 腰椎两旁,以后逐渐下降,在未来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带动 腹膜、腹横筋膜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 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睾丸则紧贴在其 后壁。鞘状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 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成一纤维索带。如鞘状突不闭锁 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 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从上述解剖层次可见,在腹股沟内侧 1/2 部分,腹壁强 度较为薄弱,因为该部位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 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空隙,这就是腹外疝好发于腹 股沟区的重要原因。
左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前面观) 右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后面观)
一、腹股沟区解剖概要
2.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 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 带之间的空隙。成人腹股沟管的长度为 4~5cm。腹股沟 管的内口即深环,外口即浅环。它们的大小一般可容纳 一指尖。以内环为起点,腹股沟管的走向由外向内、由 上向下、由深向浅斜行。腹股沟管的前壁有皮肤、皮下 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但外侧 1/3 部分尚有腹内斜肌覆 盖;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膜,其内侧 1/3 尚有腹股沟镰; 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 带和腔隙韧带。女性腹股沟管内有子宫圆韧带通过,男 性则有精索通过。
腹股沟区应用解剖

手术技能得到提高
通过模拟训练和实际操作,我熟练掌握了腹 股沟区手术的入路选择、操作技巧及并发症 的预防和处理。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微创手术将成为主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将越 来越广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轻度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中、重度患者需进行 手术治疗,如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等。
3
腹股沟淋巴结炎的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抗感染治疗,局部热敷、理疗等缓 解症状。如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腹股沟区解剖结构
详细讲解了腹股沟区的骨骼、肌肉、血管、神 经等解剖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切口
01
适用于腹股沟疝、股疝等手术,切口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
,可充分暴露腹股沟管。
腹股沟韧带平行切口
02
适用于精索静脉曲张等手术,切口平行于腹股沟韧带,可减少
对腹股沟管的损伤。
耻骨上切口
03
适用于膀胱、前列腺等盆腔手术,切口位于耻骨联合上方,可
充分暴露盆腔结构。
手术技巧与注意事项
功能
腹股沟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腹腔内脏器,同时作为腹壁的一部分,参与腹腔内压的维持和 腹壁运动的协调。
临床应用意义
01
腹股沟疝手术
腹股沟区是腹股沟疝的好发部位,了解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对于腹股沟
疝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医生需要熟悉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以便
在手术中准确找到疝囊并进行修补。
02
精索静脉曲张手术
加强腹壁肌肉锻炼
腹股沟管解剖通用课件

联合腱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韧带之间增厚的部分,其上缘游离,下缘与耻骨梳韧 带的腱膜相融合。
腹股沟管的内容物
内容物包括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穿过管腔。
在男性,精索包括输精管、睾 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等结构。
在女性,子宫圆韧带穿过管腔 ,起自宫底韧带并绕过耻骨梳 韧带穿过管腔。
PART 03
精索静脉曲张
精索静脉曲张概述
精索静脉曲张分类
精索静脉曲张是指精索静脉回流受阻或瓣 膜失效,血液反流引起血液淤滞,导致蔓 状静脉丛扩张、伸长、弯曲。
精索静脉曲张可分为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 和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两类。
精索静脉曲张病因
精索静脉曲张治疗
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主要由精索静脉瓣膜 功能不全引起,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可由 肾肿瘤、腹腔内肿瘤等压迫引起。
轻度精索静脉曲张可采用保守治疗,中度 和重度精索静脉曲张需手术治疗。手术方 法包括传统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PART 06
腹股沟管解剖研究进展
腹股沟管解剖的现代研究
腹股沟管解剖的数字化技术
利用三维重建和可视化技术,对腹股沟管进行精确的形态学研究,提高解剖结 构的理解。
腹股沟管解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探索腹股沟管区域组织的分子机制,从基因和蛋白质层面揭示其功能和发育过 程。
腹股沟管解剖的临床应用构与疝发生的 关系,为疝修补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和 指导。
腹股沟区域的疼痛治疗
针对腹股沟区域的疼痛问题,研究其 解剖结构特点,为疼痛治疗提供新的 思路和方法。
腹股沟管解剖的未来展望
腹股沟管解剖的深入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新技术应用于腹股沟管解 剖研究,深入揭示其结构和功能。
腹股沟管的应用解剖
多层螺旋CT在腹股沟区解剖中的应用

l d i l p a e fa l2 a in s ( 0 ) Th n u n ll a e t a d t e r u d l a n r s e ma i c r o l n y b i n al l n s o l O p te t 1 0 e . e i g i a i m n n h o n i me to p r t o d c u d o l e g g c weli e t id o xa ln n 7 l d n i e n a ilp a e i 0 f o 0 p te t . o o a iws t e i g i a i a n o l e r v a e n 1 0 , f 2 a in s On c r n lv e , h n un ll me t c u d b e e ld i 0 g o h a i n s Th n u n l i a n s i ft e p te t . ei g i a g me twa — l
We — u ,ta. p rme to doo y,h rtPo l' Ho ptl fHa g h u Ci Z ein 1 0 5, R. ia n h ie 1De at n fRa ilg t eFis pe s ia n z o t h ja g 3 0 0 P. Chn s o y, [ sr c] Obe t e To e au t li l es ia T ( CT)wih t redme so a eo sr cin tc nq e n Ab ta t jci : v la emu t si pr lC v c MS t h e— i n in l c n tu to e h iu si r
o d rt ip a h g i a i a n I ,n e ire i a ti r e y ( EA)a d r u d l a n rs e m a i c r n t ea — r e O ds ly t e i u n l g me t( L) i f ro pg s rca t r I n l n o n i me t p r t o d o h x g o c
腹股沟管的应用解剖学分析

腹股沟管的应用解剖学分析腹股沟管是人体中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部位,因为它与腹股沟区域的腹股沟淋巴结和疝气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腹股沟管的解剖学结构与应用十分重要。
腹股沟管的解剖学结构腹股沟管是一条类似于管道的结构,由肌肉、韧带和血管组成。
它位于人体髂脊和耻骨前间隙之间,部分与大腿的股神经和股动脉平行。
腹股沟管的长约3-4厘米宽约2厘米,内径为1.5厘米。
在解剖学上,它被分为内、中和外三个环节。
内环节位于腹壁肌群之间,中环节则由韧带和肌肉形成,和外环节相对应的是人体表面股骨上管区域。
整个腹股沟管由以下部位组成:•内环节:这部分是由横膈肌、股神经、股动脉和静脉、胸腺和膈神经组成的空隙。
这个环节可以被视为腹股沟管的入口。
•中环节:这个环节由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构成,它开始于内环节,然后呈下斜方向过渡到外环节。
•外环节:这个环节包括腹外斜肌和阴影肌的韧带,以及髂腰肌和突长肌最外层的筋膜。
腹股沟管的应用腹股沟管是许多医学和外科手术中的关键区域,比如腹股沟淋巴结的切开和疝气手术。
下面是腹股沟管应用的一些例子:腹股沟淋巴结根治术腹股沟淋巴结根治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属于前列腺癌症期的方法,该手术可以将患者体内的淋巴结切除,并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在这种治疗过程中,腹股沟管的内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入口点,因为该区域中存在与腹部、下肢和生殖器官相关的淋巴管。
腹股沟疝气在腹股沟地区,腹股沟疝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
腹股沟疝气是由于肠道部位的一些组织推入腹股沟管而导致的腹股沟区域突出。
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外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此区域中包含腹肌和压缩性韧带结构,这些结构可以起到支撑和避免肠道进入的作用。
股动脉穿刺股动脉穿刺是一种将导管插入股动脉的技术,它可以用于核查和诊断一些的疾病以及进行介入性手术。
在进行股动脉穿刺时,内环节作为开口进入腹股沟管的主要入口点,并可以减少穿刺细胞壁压力,减轻损伤和避免不必要的出血。
腹股沟区应用解剖范文

演讲人
目录
01. 腹股沟区的结构 02. 腹股沟区的功能 03. 腹股沟区的疾病 04. 腹股沟区的手术
腹股沟区的结构
1
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
皮肤:腹股沟区的皮肤薄而柔软,富有弹性,具 有保护、感觉和分泌等功能。
皮下组织:腹股沟区的皮下组织较薄,主要含 有脂肪组织和血管、神经等。
内分泌功能:调节血压、血糖、 电解质平衡等
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 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腹股沟区的疾病
3
常见疾病
01
腹股沟疝:最 常见的腹股沟 区疾病,分为 斜疝和直疝两 种类型
02
腹股沟淋巴结 炎:由细菌感 染引起的腹股 沟淋巴结肿大 和疼痛
03
腹股沟肉芽肿: 一种慢性炎症 性疾病,表现 为腹股沟区皮 肤红肿和疼痛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增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 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 治疗疾病
腹股沟区的手术
4
手术类型
1
疝修补术:用 于治疗腹股沟
疝
2
淋巴结清扫术: 用于治疗淋巴
结肿大
3
腹股沟区肿瘤 切除术:用于 治疗腹股沟区
肿瘤
4
腹股沟区血管 重建术:用于 治疗腹股沟区
血管病变
肌肉:腹股沟区主要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 斜肌和腹横肌等肌肉,这些肌肉对于维持腹压、 支持内脏器官和参与运动等具有重要作用。
血管和神经
01
腹股沟区的主要血 管包括股动脉、股 静脉和髂外动脉。
02
腹股沟区的主要神 经包括股神经、髂 腹下神经和髂腹股 沟神经。
03
血管和神经在腹股 沟区相互交织,形 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腹股沟区应用解剖

③囊颈与腹壁 下动脉关系 ④囊颈与腹股 沟韧带关系 ⑤囊颈与精索 关系
动脉外侧 韧带上方 精索前方
4.4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后壁,腹膜后间隙内,脊柱
两侧。
随着睾丸的下降,腹膜 在腹环处向外突出形成腹
膜鞘突,顶着腹前外侧壁
随睾丸下降至阴囊。同时, 睾丸下端与阴囊之间有一 纤维结缔组织索,即睾丸 引带,不断缩短牵引睾丸
2.腹前外侧壁 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2.1髂腹下神经
起自T12、L1前支。由腹膜后间
隙进入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前
行,并支配此二肌。
本干自髂前上棘内侧2.5cm穿出 腹内斜肌,行向前下,至皮下环 上方2.5cm处穿出腹外斜肌腱膜。
分布范围:耻骨上方皮肤、弓状 下缘及联合腱。 若麦氏切口伤及此神经,致腹股沟区肌肉松驰、萎缩, 则易发生腹股沟疝。
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
解剖学教研室
腹股沟区境界:
1.层次、结构特点
由浅到深,通常有9层结构。 1.1 皮肤:
移动性较腹前外侧壁小,可供吻合 的皮肤血管丰富,临床常在此取皮片 或皮瓣作移植。
1.2 浅筋膜:
含丰富的浅血管、淋巴管及皮神经。
1.2.1 主要的浅血管:
腹壁浅动脉:发自股动脉,越腹股沟
韧带中、内1/3交界处行向脐部。同名
股部及对侧腹壁。
1.3 深筋膜:
薄层结缔组织膜。
向内:附着于腹白线。
向下:附着于腹股沟韧带。并移行至精索外面,
参与形成精索外筋膜。
1.4 腹外斜肌及腱膜 起于下位8个肋外面,止于髂嵴、髂
前上棘、耻骨结节、耻骨联合等。 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上移行为腹外 斜肌腱膜。 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下缘增
局部神经阻滞麻醉腹股沟区前路腹膜前应用解剖与疝修补术

20 0 8年 6月 一 0 9年 9月 , 8 20 对 2例采 用 局 部 神 经 阻 滞 麻 醉 开 放 性 腹 股 沟 区 前 路 腹 膜 前疝 修 补 术 的病 人 进 行 术
痛 效 果 满 意 。手 术 时 间 4 6 i, 均 5 i。切 口全 部 一期 愈合 。术 后 住 院 2~ , 均 3d 2例 随 访 2~1 5~ 5mn 平 5r n a 5d 平 。8 5个 月 , 平 均 6个 月 , 明显 腹 股 沟不 适 及 异 物 感 , 无 无一 例 复 发 。 结 论 从 腹 股 沟 区腹 膜前 解 剖 特点 来 看 , 处有 足够 大 的 间隙 放 置 补 此
片遮 盖 耻 骨 肌 孑 。局 部 神 经 阻 滞 麻 醉 和 腹 股 沟 区 前路 腹 膜 前 疝 修 补 术 两 种 技 术 结 合 具 有 合 理性 和可 行 性 。 L
【 键 词 】 局 部 神 经 阻 滞麻 醉 ; 腹 股 沟 疝 ; 疝 修 补 术 ; 开 放 式 前 人 路 关
张 波 谭 卫 林 李 永 洋 洪 丽 霞 韩 潞 孟 军
( 海 建 工 医 院外 科 , 海 上 上 2 08 ) 00 3
【 要 】 目的 摘
果 。 方法
中术 后 观 察 。 结 果
重 新 认 识 腹 股 沟 区腹 膜 前 解 剖 特 点 。 探讨 神 经 阻 滞 麻 醉 下 腹 膜 前 疝 修 补 术 的 技 术 要 点 和 临 床 应 用 效
在颈 部横 断 , 远段 旷置 , 段 分离 结 扎 后 , 开腹 横 近 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
上述两块肌肉的弓 状下缘的内侧端腱膜 相互融合形成
①联合腱(腹股沟镰 inguinal falx 66%), 止于耻骨梳韧带 ②肌—腱混合型 (15%) ③结合肌型(14%)
④腹横肌腱膜型(5%)
7.腹横筋膜transverse fascia 特点
(1)在此区域内增厚 (2)向外突出形成两个盲囊 1)精索内筋膜、腹环、凹间韧带 2)股鞘
பைடு நூலகம்
8 .腹膜外脂(腹膜外间隙) 特点
(1)股隔
(2)可见两条动脉起始段行经此区
腹环内侧缘、腹横筋膜、弓状线
1)腹壁下动脉
2)旋髂深动脉及升支
腹直肌后方
9.壁腹膜
脐内侧襞
脐外侧襞
腹股沟外侧窝
(深环)
膀胱上窝 腹股沟lig.
(浅环)
腹股沟内侧窝
(浅环)
股小凹
(股环)
1.位置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段上方,为存在于肌 肉、筋膜、腱膜和韧带(4—7层)之间的一个潜在性间隙, 长约4—5cm,由外上斜向内下。女性稍长,但较窄(因骨 盆较宽)。
二、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
2.境界 四壁
上: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为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 后:为腹横筋膜、联合腱(内1/3) 前:为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起 始部(内1/3)
两口
深环(deep inguinal ring) 为腹横筋膜形成,位于腹股沟lig.中点上方一 横指处, 1-1.5cm. 浅环(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 为腹外斜肌腱膜形成,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
髂腹股沟神经
ilioinguinal nerve
来自L1前支,行于 髂腹下神经下方一横指 处,精索的前外侧,经 腹股沟管出皮下环,男 性分布于阴囊,女性分 布于会阴部、大阴唇皮 下。
生殖股神经
genitofemoral nerve 来自L1-2前支,分支: ①生殖支:入管。肉膜、 提睾肌。 ②股支:韧带下方。股 根部内侧皮肤。
先天性鞘膜积液
(二)防护因素
1.进化上 (1)鞘突出生后即闭锁(鞘韧带)。 (2)初生儿的腹股沟管短而且内、外环相对地较为接近,随着年龄的增长, 管变长,内外环间距离亦增大。 2. 结构上 (1)反转韧带和脚间纤维有阻止皮下环增大的作用。 (2)皮下环后方有联合腱增强,腹环前方有腹内斜肌增强。 (3)腹横筋膜在此区增厚。 3.生理上 (1)腹压增加(在一定限度内),使腹股沟管前、后壁靠拢紧贴,增强了对腹 压的抵抗力。 (2)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收缩,使弓状下缘拉直靠近腹股沟韧带“关闭”腹股 沟间隙(阀门作用)。腹横肌收缩牵拉腹环内侧的凹间韧带向外上方,从而使腹 环缩小。 (3)睾提肌收缩时精索上提变粗,像塞子一样置于腹股沟管中。
上述诸因素总称腹股沟管机制,它阻止了疝的 发生,当这种机制失效时,疝就随之发生。导致机 制失效的原因很多,有些属于先天性的,是由于腹 股沟发育的异常,而更多的是成年后继发的,如年 老体弱、重病后肌肉失去正常的张力、慢性咳嗽、 便秘、排尿困难等。归纳起来凡引起腹肌张力下降、 腹压升高的因素均可诱发腹股沟疝的形成。
注意保护神经
上述传统疝修 补术都存在缝合张 力大、术后手术部 位疼痛明显和修补 的组织愈合差等缺 点。
现代疝手术强 调在无张力的情况 下进行缝合缝合, 分离出疝囊后,将 疝囊内翻入腹腔, 无需高位结扎疝囊。 然后用合成纤维网 片填充、固定于疝 的内环处。
腹股沟疝的无张力修补
PHS疝修补
下片类似于腹腔镜修补,加强腹横筋膜后壁,中间的连接 部起到填充疝环的作用,上片类似于Lichtenstein repair ,加 强腹股沟管后壁。这样就起到了多重修补的作用,同时更符合 腹股沟区的正常层次分布。
直疝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①突出部位
腹股沟内侧窝
直疝三角
② 突 出 途 径
腹股沟管 内侧份 浅环 阴囊(一般不入)
直疝 ③疝囊颈与腹 在A内侧 壁下A关系 ④疝囊与腹股 在Lig.上方 沟韧带关系 ⑤疝囊与精索 在精索及 关系 被膜上方
⑥ 疝 囊 的 被 膜
直疝 皮肤 浅筋膜 深筋膜 腹外斜肌腱膜 腹横筋膜 腹膜外组织
5.腹内斜肌 特点
(1)起于腹股沟韧带的外侧 1/2(2/3),为该区内见 到的第一层肌。 (2)弓状下缘(与精索的关 系为前—上—后)
(3)腹股沟间隙
(4)此肌最下部有睾提肌的 起点--睾提肌筋膜 (5)参与构成腹股沟镰
注意:在腹外斜肌腱膜与 腹内斜肌之间有三条神经
1)髂腹下神经
2)髂腹股沟神经
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
Applied anatomy of inguinal region 重庆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周庭永
境界
上:髂前上棘间线 下:腹股沟襞 内侧:半月线(下段) 它属于腹前外侧 壁的一部分,但在这 个区域有它本身的特 点。
一、腹股沟区的层次结构特点
1.皮肤 2.浅筋膜 特点 特点
直疝 腹股沟内侧窝
股疝 股小凹
②突出途径
直疝三角 股环 腹股沟管内侧份 股管 浅环 隐静脉裂孔 阴囊(一般不入) 股根部皮下 A内侧 无关
Lig.上方
精索前方 共七层
Lig.上方
精索及被膜上方 共六层
Lig.下方
无关 共五层
(四)有关手术的解剖问题
1.手术的切口部位 在腹股沟韧带内1/2段上方2cm处作一平行切口。 2.切口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腹外斜肌腱膜(注意保护深面的两 条神经)—睾提肌—精索内筋膜—腹膜外组织— 疝囊壁 (直疝无此两层为腹横筋膜) 切口可能损伤的血管—腹壁浅静脉、动脉。 3.手术原则 (1)寻找疝囊。 (2)高位结扎疝囊颈,切除。 (3)修补缺损,重建腹股沟管。
股疝
femoral hernia
①突出部位
股小凹
股环
② 突 出 途 径
股管 隐静脉裂孔
股根部皮下
股疝
③疝囊颈与腹 无关 壁下A关系 ④疝囊与腹股 在Lig. 沟韧带关系 下方 ⑤疝囊与精索 无关 关系
⑥ 疝 囊 的 被 膜
股疝 皮肤 浅筋膜 筛筋膜 腹横筋膜(股鞘壁) 腹膜外组织
斜疝 ①突出部位 腹股沟外侧窝 深环 腹股沟管 浅环 阴囊 ③疝囊颈与腹 壁下A关系 ④疝囊与腹股 沟韧带关系 ⑤疝囊与精索 关系 ⑥疝囊被膜 A外侧
(三)腹股沟疝的鉴别
(附与股疝的鉴别)
斜疝 oblique inguinal hernia
①突出部位 腹股沟外侧窝 深环
② 突 出 途 径
腹股沟管
浅环 阴囊
斜疝 ③疝囊颈与腹 在A外侧 壁下A关系 ④疝囊与腹股 在Lig.上方 沟韧带关系 ⑤疝囊与精索 在精索前方 关系
⑥ 疝 囊 的 被 膜
斜疝 皮肤 浅筋膜 深筋膜 腹外斜肌腱膜 提睾肌(筋膜) 精索内筋膜 腹膜外组织
由前述的腹股沟内 侧 凹 和 位 于腹 直 肌 外侧 的膀胱上窝外侧份构成。 境界 外侧:腹壁下动脉 内侧:腹直肌外侧缘 下界:腹股沟韧带 底 : 联 合 腱 和 腹 横 筋膜 表面:腹外斜肌腱膜
四、 腹股沟区与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
所 谓 疝 , 是 指 任何 器 官或组织离开原来的部位, 通过正常或不正常的间隙、 缺陷等,进入其它部位, 并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在疝的发病率中约 90%见于腹股沟区 ,即腹 股沟疝,疝的内容物往往 是移动性较大的脏器,如: 大网膜、小肠等,为什么 在腹股沟区易发生腹股沟 疝呢?
3.内容
男性
①精索(输精管、输精管动脉、睾提肌动脉、 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淋巴管、 鞘韧带) ②精索中、内层被膜(精索内筋膜、睾提肌 筋膜) ③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①子宫圆韧带
女性
②髂腹股沟神经 ③生殖股神经生 殖支
三、腹股沟三角inguinal triangle (海氏 三角Hesselbach’s triangle)
(一)薄弱原因
1.进化上 睾丸下降,通过此区域进入 阴囊,形成一个潜在性间隙—腹 股沟管,故疝的发病率男性:女 性为15:1)。 2.结构上 1)腹外斜肌移行为腱膜。 2)5、6层结构纤维方面均向 内下走行。 3)腹股沟间隙出现。 3.生理上 人体直立时该区承受的腹压 比平卧时高3倍。
先 天 性 疝 与 获 得 性 疝
聚丙烯网片
●
●
●
两种方法补片的位置比较
Camper筋膜(脂肪层)
Scarpa筋膜(膜性层)
Scarpa筋膜的附着
腹白线
阔筋膜
Colle’s筋膜
尿道损伤,尿外渗。
3.深筋膜 特点 (1)菲薄 (2)参与构成精索外筋膜 external spermatic fascia 4.腹外斜肌腱膜 特点 (1)该肌在此区内已移行为腱膜
(2)其腱膜在此区内形成下列结构: 1)腹股沟韧带 2)腔隙韧带 3)耻骨梳韧带 4)(腹股沟管)皮下环(浅环) 5) 反转韧带 6) 参予构成精索外筋膜
3)生殖股神经
髂腹下神经
iliohypogastric nerve
来自T12、L1前支,该神 经先行于第5、6层之间, 至髂前上棘前内侧2.5cm处 穿腹内斜肌走行于腹外斜 肌腱膜与腹内斜肌之间, 向内下方至皮下环上方 2.5cm处浅出,支配组成腹 股沟镰的肌肉和管理耻骨 联合上方约一横掌的皮肤 感觉。
腹股沟区三条神经
组成 髂腹下N 髂腹股沟N T12、L1 前支 L1前支 与腹股沟 管关系 无关 入管 分部 耻骨上方皮肤,组 成腹股沟镰的肌 阴囊/大阴唇前部皮 肤
生殖 生殖 支 L1、2前支 股N 股支
入管
无关
肉膜、提睾肌
股部内侧皮肤
6.腹横肌
特点
(1)起于腹股沟韧带 的外侧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