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及关系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P17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P17答: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
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者的关系:(1)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
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2)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是怎样逐步觉醒的?P39黑体字: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化中找一些内容。
3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和教训?答:原因:P49 三点。
教训:当时社会背景下,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远不够,必须改革政政治制度摆脱原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近代中国社会两对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相互关系Ⅰ、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Ⅱ、相互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必须先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原因: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①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②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统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③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有幸福。
3、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内容)Ⅰ、军事侵略:①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②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③勒索赔款,抢掠财富Ⅱ、政治控制:①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②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③扶植、收买代理人Ⅲ、经济掠夺:①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②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③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④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Ⅳ、文化渗透:①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②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Ⅰ、原因:①社会制度的腐败②经济技术弟弟落后Ⅱ、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5、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与无法瓜分中国的原因Ⅰ、西方略强瓜分中国的原因:在工业革命的刺激下,帝国主义迫切需要扩大市场和寻求原料,从而掀起了一场对弱小国家的瓜分,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Ⅱ、西方略强无法瓜分中国的原因: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重要原因)②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6、民族意识的觉醒(林则徐、魏源、严复、孙中山主要思想)林则徐:《四洲志》、《地理大全》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关于中国近现代的两大历史任务的认识

关于中国近现代的两大历史任务的认识王峥10125677 近代中国的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首先,必须完成的是球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
而这又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曲折的历史,是中华人民抗击帝国主义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不断抗争不断进步的血泪史。
这场悲剧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自此,中国人面陷入了无尽的屈辱,无尽的痛苦之中。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被迫接受了世界的影响。
然而,接踵而至的侵略者开始疯狂的向东方展开侵略,战争,死亡,割地,赔款,国家的主权变得越来越不完整,直至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国土变得千疮百孔,中国人民的生活民不聊生。
无数的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却也都一次次的失败了。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事实证明,那些不出动封建根基的农民战争,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
对于中国的路线问题,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并尝试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证明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拯救中国,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失败了,证明任何形式的改良运动都不能救中国。
辛亥革命失败了,证明资本阶级的革命也不能救中国。
一系列的历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长达两千年,封建势力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不允许发展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帝国主义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中国的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勾结,决定了中国的资产阶级不能彻底的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论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论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清朝末年的中国,政治黑暗,民生凋敝,百姓苦陷于封建制度的桎梏,然而,历代王朝的繁华与昌荣却令统治者沉陷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中无法自拔。
当西方国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飞速发展时,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愈发壮大,坚决拒绝其工业发展成果,甚至称其为“奇技淫巧”。
就这样,中国失去了一次珍贵的黄金发展时机,被西方大国追赶上乃至超越,最终沦为“东亚病夫”,与强国再无干系。
讲起中国的堕落史,总是要追溯至1840年的中国。
1840年的中国人民深受封建势力与官僚势力的压迫与剥削,生活贫困,民不聊生。
而中国统治阶级却腐朽不堪,极度奢华。
此时,西方国家高速发展的工业革命使其实力迅速上升,远远将中国甩于身后,其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不断扩张殖民地,最后,终于将目标对准了疆域辽阔、市场广大的中国——这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强国”。
鸦片的输入,使中国溃不成军,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竟然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中国,至此开始沦陷。
第三座大山的接踵而至使得本已遭受两座大山的压迫的中国更加岌岌可危。
国外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和剥削,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无数的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担负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使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斗争。
然而,一次次失败的反侵略战争,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次次的割地赔款,造成了近代中国的悲剧、耻辱和灾难。
深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失败是必然的。
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被帝国资本主义掌握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并且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中国清朝政府实际上已经成为帝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傀儡。
其次,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即使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况且中国地域广大,帝国资本主义的争斗和间接控制、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造成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
如何理解近代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主要有两项,即:(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如何理解这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呢?这两大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相互联系。
第一,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第二,这两大历史任务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这两大历史任务也可从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角度作阐述。
目前,在史学界的一些人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即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在有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中说:“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
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现代化代替革命,或者将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有的人则更为直截了当地鼓吹“告别革命”,这是错误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离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离开了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现代化也是化不起来的。
现代化既不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以之代替革命,也不能和革命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革命或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也即现代化)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二者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后者是前者的归宿。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史纲要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2.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答:(1)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关系: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
一,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经济技术进步,必须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历史表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
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3.“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提出及影响。
答: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下,中国官吏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方法,魏源将收集到的资料编成《海国图志》,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一是利用外国先进军事装备技术武装自己,抵御外国侵略,是一种反侵略的思想;二是学习利用外国生产技术,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承认了西方的长处,并主张学习西方。
魏源思想在腐朽愚昧的封建统治条件下,对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启迪人们探索就国之路起了积极作用。
论述题: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答:(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现代化和民主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答:(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第四,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第五,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答: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二,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

中国近代史复习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两大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关系: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者为之献身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二.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意义及其失败原因意义: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失败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三.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
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中国社会性质变化:中国主权好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自给影响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还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开始进入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四、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① 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② 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③ 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④ 文化渗透: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五.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及其意义特点:1.采用西方的宗教教义作为起义军的领导思想。
特点 2.先后颁布了两个阶级,两种不同的施政纲领。
前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为农民阶级的施政纲领,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所体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但两个纲领都没能实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及关系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国门,也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因而中国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在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统治。
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彻底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注义的统治、压迫及剥削,从而导致近代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社会混乱,人民贫困。
中华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看,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废除帝国主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解决上层
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任务来看,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状况,就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因此,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首先解决政权问题。
马列主义理论也向我们提示,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
只有推翻旧的反动政权,才能使人民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才能使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挣脱出来,才能获得民族独立,才能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才能在经济上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及其赖以存在的封建主义,进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清除封建主义落后的腐朽文化,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因此,中国要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首先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中国革命的第一历史任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所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主要是依据中国国近代的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其具体发展来决定。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就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
这是中国近代和现代所面临和必须
解决的最大问题。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
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当前,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缩小贫富差距、缩小地区差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