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认知的发展(感知觉、记忆、思维)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2幼儿的感知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2幼儿的感知觉

适应两种3.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例如“月明星稀”明暗同时对比图如图2-1所示。

明暗同时对比图(2)相继对比: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都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4.感受性的训练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

例如: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可以辨认40多种黑色。

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

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选择性教师总结解释列举知识点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作知觉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举例说明看图学生讨论(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主观因素包括: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如图2-4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发展。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等。

这些规律为我们教育引导儿童提供了依据。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迅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

2. 记忆力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表现为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3.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如分类、比较、推理等。

4.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在36岁,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儿童情感发展1. 情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丰富而脆弱,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教育者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2. 情绪调节能力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高,教育者应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

3. 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为关爱他人、合作、分享等。

教育者要通过榜样示范、情境体验等方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

2. 同伴关系发展3. 规则意识与道德观念学前儿童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问题:1.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3.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4.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从这一章起,我们开始进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部分的学习。

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认知”和“认知发展”这两个概念。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

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由于人对客观事物(自然、社会、人)的特征和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它们对人类及自身的意义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它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

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是指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所谓认知结构的变化,指的是构成儿童认知活动整体的各种成分(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所谓认知能力 (即智力)的变化,则是指儿童认识活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形成。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端。

如果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待整个认知过程,那么,“认识自感知始”这一点,就变得更加清晰。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和使用的过程,有点像计算机的整套运作程序。

在这个程序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二个环节。

而人接受信息是靠感觉和知觉来进行的。

如果没有感知觉这个联系大脑和客观现实的通道,“心理”就会为成一片荒宪'的沙漠、一个沉寂的死港。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呢?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

尤其是感觉,它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小孩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小孩发展心理学的看法和基本问题1、看法: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小孩发展主要指从不能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满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小孩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小孩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研究任务: wwh 描绘学前小孩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讲解学前小孩心理发展的体系;促进学前小孩心理发展;展望学前小孩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小孩观(1)近代:洛克:白板说;○1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一致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牢固量力系统次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2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3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授课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授课系统(管理论;授课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4福禄贝尔:少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加;课程:恩物、游戏、歌谣)○5 蒙台梭利:小孩拥有内在生命力、吸取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本质生活练习、自我教育;推行:小孩: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小孩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2)现代:19 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小孩心理学的确定人)1882 年初版《小孩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小孩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小孩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小孩研究运动。

德国施太伦对儿女进行了0-6岁的观察,《六岁以前初期儿童心理学》。

(3)中国近代: 20 世纪初翻译西方小孩心理学著作。

陈鹤琴最早首创小孩心理学研究,《小孩心理之研究》第一部小孩心理学教科书。

个案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小孩初期发展追踪研究典范的首创者;心理测试开拓者之一,1921 《智力测试法》 1932 《测试》杂志。

第二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二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知觉特性:
知觉选择性 知觉理解性 知觉整体性
知觉永久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视觉偏好:婴儿对复杂的图形注视 时间更长 形状知觉发展的特点: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 握名称 3. 幼儿掌握形状的难易顺序:圆形 - 正 方形 - 半圆形 - 长方形 - 三角形 - 八边形 - 五 边形-梯形-菱形
二、深度知觉的发展
定义:是对自身与物体间距的感知。 6个月的婴儿已具备深度知觉的能 力。
吉布森的视觉悬崖实验
三、方位知觉的发展 方位知觉:是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感 知。
3岁幼儿辨别上下 4岁幼儿辨别前后 5岁幼儿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7-9岁的儿童掌握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 6-7岁是儿童掌握左右概念发展最快的阶段
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适宜刺激:能够引起感受器反应
的刺激。
视觉(视网膜)
外部感觉 听觉(耳蜗) 味觉(味蕾) 嗅觉(鼻上部粘膜) 触觉(皮肤)
Hale Waihona Puke 运动觉(肌肉、神经)内部感觉 平衡觉(前庭、半规管) 机体觉(内脏的神经细胞、皮 肤)
感觉轰炸: 指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 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 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
幼儿知觉的发展
感觉和知觉概述
二、知觉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 反映。
空间知觉:反映物体大小、方位、距离、 形状知觉 物体知觉 时间知觉: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
顺序性、速度的知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在广阔的草地上,有一头牛在吃草。 这头牛一年才吃了草地上一半的草。问,它要把草地上的草全部吃光,需要几年?
牛永远也不会把草吃光, 因为草会 不断的生长。
人类至今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但是为什么可以知道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之久?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
感觉 颜色鲜艳、芳香扑鼻 知觉 鲜花非常美丽 思维 根据记忆推断春天来了
间接性
(直接反映)
(间接反映)
◈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 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让我想一想”“请你考虑考虑”。这种“想”和“考虑”, 就是指人的思维活动。
◈ 思维的发生时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六、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 儿童的认识过程是在出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的。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它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 思维的发生, 说明儿童已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不久, 在我国某研究单位和一些农民用发霉花生长期喂养鸡和猪等家畜, 也产生了上述结果。
1963年澳大利亚又有人用霉花生喂养大白鼠、鱼、雪貂等动物, 结果被喂养的动物也大都患癌症死了。
霉花生有毒
【例】从下面的事实中概括观点 (1)贝多芬弹钢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 (2)作家杰克·伦敦在房子里的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挂满写有词语、资料的长纸条,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3)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有时饿得竟晕倒了。 三人的共同点: 一是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都具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 于是可以概括出以下结论: 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都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的科学,它关注的是儿童在这个特定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情感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

一、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主要涉及情感识别和情感调节。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喜怒哀乐,对他人的情感也具有一定的敏感度。

同时,他们还在学习如何根据情境和社会规范来调节自己的情感。

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其他关键人物的陪伴和关爱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情感支持可以促进儿童的情感发展。

二、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成熟,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接收信息,并进一步进行加工和理解。

同时,他们的注意力也在逐步发展,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控制注意力的转移。

记忆能力的提升让儿童能够记住和回忆过去的经历和事件,这对于语言和概念等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学前儿童开始展示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探索,但还需要成年人的指导和支持。

三、社会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涉及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技能的培养。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能够通过交流和互动与他人建立联系。

他们开始发展社交技能,学会分享、等待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

此外,学前儿童还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来认识自己和他人。

儿童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等环境中的社会经验对于他们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和理解0-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点。

在情感发展方面,学前儿童需要感受到父母和关键人物的情感支持。

在认知发展方面,儿童需要逐渐培养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能力。

在社会发展方面,儿童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建立社会技能和身份认同。

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和资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认知的发展(感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

幼儿认知的发展(感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

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感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第一部分感知觉一、选择题1.对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叫()。

A.前庭觉B.触觉C.视觉2.儿童的听力一般要到()岁时才达到最好水平。

A.5—6岁B.10—12岁C.14—19岁3.70%-75%的信息是通过()得到的。

A.听觉B.触觉C.视觉4.()岁婴儿的视敏度才接近成人A.1岁B.2岁C.3岁5.()岁的儿童能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

A.5—7岁B.3—4岁C.4—5岁6.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来研究婴儿的形状知觉。

A.悬崖装置B.注视箱C.靶形图7.婴儿特别偏好下面()形状。

A.人脸B.宠物的脸C.长方形8.视觉悬崖的实验发现,()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A.6 B.7 C.89.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婴儿的()经验特别有关。

A.翻身B.爬行C.站立10.()岁幼儿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A.5 B.6 C.411.()岁是儿童掌握左右概念发展最快的阶段A. 4-5岁B. 5-6岁C.6-7岁12.多通道感知典型地表现在()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

A.同一B.不同C.两个13.2个月与()个月是婴儿自我效能感发展的两个高峰。

A.10 B.9 C.814.()是指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

A.感觉剥夺B.感觉轰炸C.感觉过多二、判断题1.嘴和手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两个重要工具。

2.婴幼儿的听力不如成人的敏锐。

3.新生儿怕热不怕冷。

4.女孩的肤觉比男孩敏感。

5.抓握是婴儿最初有方向的运动,是形成操作物体和发展成复杂动作的基础。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明嗅觉具有个别差异。

7.20周的胎儿就已经具备听觉能力。

8.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

10.幼儿年龄越小,视敏度越好。

11.儿童在识别颜色的过程中,一般是先认识颜色,然后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

12.色盲具有性别差异,通常男孩的颜色视觉比女孩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不均衡。
(3)颜色视觉:明显的年龄特征
3-4岁—能分辨蓝、红、黄、绿基本色,但很
难命名 4-5岁—能够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 基本色的名称 5-6岁—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能够运用各种 颜色调出所需的颜色。
(4)听觉
1.听觉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 2.言语听觉 中班: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 大班:能区别本民族语言所包含的各种语音。 3.重听现象—幼儿对别人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 通过观察对方的口形和体态语,猜出对方的意思,而 失去了良好的治疗时机。 不易察觉,但对幼儿、言语听觉、言语、智力发展有 一定的影响。
返回目录
记忆发展水平的高低优劣,即记忆的品质,可以 从四个方面来评价: 1、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识记速度的快慢,一般是根据 在一定时间内能记住事物的多少来衡量。 理解识记材料和运用适当的识记方法,可以提高 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也就是 记忆保持的牢固程度。
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 重新呈现其映像的过程。 再现又可分为无意再现和有意再现。“触景生情 ”就是典型的无意再现。
再认和再现都是过去经验的恢复,是从记忆中提 取信息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形式,它们之间没有本质区 别,只有保持程度上的区别。
能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再现

3、适当的过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种材料达到 一次完全正确地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叫做过度学习 。150%的过度学习效果最佳。
1、回忆的涵义 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它包括对过 去经验的搜寻和判断。回忆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 现,是记忆的最终目的。 回忆有两种不同水平:再认和再现。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 出来。 再认的速度和确切的程度受以下两个条件的制约 : 第一,识记的精确度和巩固性; 第二,新旧事物的相似程度。 环境和语言的线索在再认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4、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必要时能把记忆中保持的材料 迅速地再现出来,已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提高记忆的准备性,最重要的是要把掌握的知识 系统化。
返回目录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把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 2、情绪记忆
3、语词-逻辑记忆
4、运动记忆
(二)根据记忆时间保持的长短,把记忆分为三种: 1、瞬时记忆(0.25-2s) 2、短时记忆(一分钟之内)
人脸偏好——对面部感兴趣 (1)视觉集中:

3-5周婴儿—1-1.5米处物体注视5秒钟 3个月婴儿—4-7米处物体注视7-10分钟 5-6个月婴儿—能注视天上飞鸟、飞机 等远距离客体。
(2)视敏度
视敏度(视力):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
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不断提高但速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
邢磊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
1、感知觉的概念 2、触觉、味觉和嗅觉 3、视觉 4、听觉 5、多通道知觉 6、空间知觉 7、知觉的恒常性
第一节 感知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分类:根据分析器的特点以及它所反映的最适宜刺激 物不同 适宜刺激:能够引起感受器反应的刺激。
返回目录
一、学前儿童的记忆的发生和发展 二、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四、在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一)记忆的发生 前苏联心理学家布隆斯基的研究认为,不同的记忆在个 体发生的时间不同,它们的出现有一定的时间顺序。
出生一月内
六个月左右
稍早于言语记忆
第二年
运动记忆
情绪记忆
形象记忆
言语记忆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量的发展 幼儿记忆的范围和广度随着年龄不断地扩大;记
忆保持的时间则不断增长。
记忆时间
年龄
两岁
几周
几天
三岁
几月
几周
四岁
一年
几个月
七岁
三年
一两年
不同方面
再认方面
再现方面
2、质的发展
(1)记忆态度的发展(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 幼儿的有意记忆一般发生在学期中期,约四五岁的时候才可 观察到。 (2)记忆内容的发展(形象记忆和言语记忆) 总的来说幼儿形象记忆发展有显著优势。三到四岁两种记忆 的水平都较低,不断发展,并且言语记忆的发展速度大于形象 记忆。
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
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任务 ; 采取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意 志 努力; 识记效果好。
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任务 ; 不需要刻意付出特殊努力 和 采取特殊的措施; 识记效果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机械识记
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 况下,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机械 重复所进行的识记。 如三岁小孩背诵唐诗; jeopwu720580这一串字符的识 记等。
意义识记
在对识记材料理解的基础 上,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 进行的识记。 如区别品德和道德两个概 念,再去识记
意义识记的效果要比机械记忆好
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印象在头脑中得到巩 固的过程。 讨论:储存起来的材料是否一成不变吗?
储存起来的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受后来经验的影 响,在质和量上都会发生某些变化。 质的方面的变化有: 简略、概括; 完整、合理; 详细、具体; 夸张、突出。

(4)听觉
4、听觉敏度:p:43 5、听觉定位:U型发展 6、听觉偏好:喜欢母亲的声音 7、听觉的辨别:天生具有精细辨别能力

5、多通道知觉

(1)视觉-听觉联合 斯佩尔克:婴儿对口型与播出声音的实验
(2)视觉-触觉联合 梅尔策夫、博顿:婴儿奶嘴实验 (3)视觉-动觉联合 模仿成人行为 P48
1、及时复习。一般记住后,在5分钟后重复一遍,20 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 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 2、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 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 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 对材料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视觉(视网膜) 听觉(耳蜗)
外部感觉
味觉(味蕾) 嗅觉(鼻上部粘膜) 肤觉(皮肤) 运动觉(肌肉、神经)
感 觉
内部感觉 平衡觉(前庭、半规管) 机体觉(内脏的神经细胞、皮肤)
猜猜这是什么?
红色 圆的 没有苹果大,像钢镚儿 那么大

二、感觉的作用

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

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
3、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至终生)
返回目录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保持在记忆中 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表象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
觉表象、触觉表象等。
返回目录
1、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俄国伟大的科学家谢切诺夫曾说过:“一切智慧 的根源都在于记忆。” 2、记忆是积累知识、丰富经验的基本手段。
如何提高记忆的持久性呢?
第一,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 第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
3、记忆的正确性 记忆的正确性是指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或再现时 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怎样培养记忆的正确性呢? 第一,最初认真识记; 第二,区分类似的材料; 第三,把真实材料和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别开来。

二、知觉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构成:感觉
感觉之间的联系 主体的感受构成

分类:(1)以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不同:
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 肤知觉、 视-听知觉、 味-嗅知觉
(2)知觉对象的不同: 空间知觉:反映物体大小、方位、距离、 形状的知觉 物体知觉
量的方面的变化主要是指保持的内容呈减少的趋 势,也就是遗忘。 遗忘是与保持相对的一个概念。你能对遗忘做一 个定义?遗忘有哪些特点和规律呢?
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 是错误地再认和再现。 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研究,提出著名的艾宾 浩斯遗忘曲线和遗忘规律。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可推断出哪些规律?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 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 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 展是“先快后慢”。
奇怪的大狗,还是奇怪的大小孩?在这两张照片中的主角都一样,一只狗和一个男孩,但是他们的大小却因站的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这 是为什么呢?(选自Stanley Coren, Lawrence M. Ward,1989,p.478)
奇怪的人,奇怪的对比?当观察者由小孔看这个房间时,就会看到这么奇怪的大小对比景象。 Adelbert Ames 设计了一个实验来示范如 何扭曲大小的恒常性。事实上这个房间并不是个长方形,右边的角落距离观察者的小孔近,而且天花板较低,因为这个情形下失去了深 度的线索,所以看起来右边角落的人相对地变得很大。
时间知觉: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 性、速度的知觉。 运动知觉:反映物体位移和位移快慢的知觉
对自己的知觉
社会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 人际关系的知觉

三、感知觉的功用
(1)一切认识的开端 (2)一切心理的基础 (3)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四、感知觉特点与幼儿活动 (一)感受性:感觉的能力 (二)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 微弱的声音能够提高视觉的感受性 强烈噪音能降低色觉的差别感受性 2.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 的变化。这种感受性可以提高,也 可以降低。 嗅觉、触觉、肤觉 明适应:暗——明 快 感受性降低 视觉 暗适应:明——暗 慢 感受性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