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教案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性状分离比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原理。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遗传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难点: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彩球(代表雌配子),白球(代表雄配子),天平,记录表格。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遗传学基本概念,如性状、基因等。
2. 讲解性状分离比的概念:解释性状分离比是指在杂种后代中,表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数量比。
3. 讲解实验原理:运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彩球代表显性基因(如A),白球代表隐性基因(如a)。
通过随机抓取彩球和白球的方式,模拟生物的生殖过程,解释性状分离比。
4. 演示实验步骤:a. 准备两个小桶,一个装彩球,一个装白球。
b. 设定实验次数,如100次。
c. 每次从两个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球,记录球的颜色和次数。
d. 统计实验结果,计算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出现的次数比。
5.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演示步骤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6.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发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出现的次数比接近1:1。
7. 总结性状分离比:解释实验结果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关系,得出性状分离比为1:2:1。
8. 拓展应用:让学生运用性状分离比的原理,分析实际遗传问题,如杂交育种、遗传病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性状分离比的概念和模拟实验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并运用遗传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性状分离比的概念,掌握模拟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生物《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教案

生物《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孟德尔基因遗传规律
2、掌握基于孟德尔遗传规律进行的基因型和表型的推算
3、学习使用傅里叶分析仪等科学实验仪器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傅里叶分析仪对小麦和豌豆的基因型进行检测。
小麦和豌豆都受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支配,因此能够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推算出它们的相关性状分离比。
三、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装置:约定几个beaker或透明杯,在杯内放入种子(豌豆或小麦),在部分杯子内加入特殊培养液。
2、将小麦或豌豆植株移植到特定的杯子中,并在一些杯子中添加特殊的处理液体,以探究相关性状的基因型。
3、应用傅里叶分析仪对大约10ml的植株样本进行检测,从而确定对应性状的基因型和表型。
4、根据模拟实验结果,计算此交配的相关性状的分离比。
四、实验结果分析
继续通过傅里叶分析仪检测得到每个植物的基因型和表型,以生成性状分离比。
通过这些数据,计算出性状分离比,为遗传学家提供有关相关性状遗传规律的详细信息。
五、实验总结
本实验利用了傅里叶分析仪等科学仪器,并基于孟德尔遗传规律进行了相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从而揭示出相关性状的生物学遗传规律。
本次实验对了解基因遗传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实验技能都极为重要。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目的(1)理解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2)认识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
(3)认识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比,为进一步学习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打下基础。
2.实验原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会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受精作用时,比例相等的两种雌配子与比例相等的两种雄配子随机结合,机会均等。
随机结合的结果是后代的基因型有三种;其比为1:2:1,表现型有两种,其比为3:1。
由于此实验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不可能,就用模型代替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此实验方法称模拟实验)。
3.实验材料小塑料桶2个,2种色彩的小球各20个或4种色彩小球各10个(球的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并要有一定重量)。
4.实验方法与步骤(1)分装、标记小球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内放有两种色彩的小球各10个,并在不同色彩的球上分别标有字母D和d。
甲桶上标记雌配子,乙桶上标记雄配子,甲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的雌配子;乙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 和含基因d的雄配子。
(2)混合小球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3)随机取球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记录下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这表示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的过程。
(4)重复实验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摇动小桶中的彩球,使小球充分混合后,再按上述方法重复做50~100次(重复次数越多,模拟效果越好)。
记录时,可将三种基因型写好,以后每抓一次,在不同基因型后以“正”字形式记录(如下表):(5)统计小球组合统计小球组合为DD、Dd和dd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6)计算小球组合计算小球组合为DD、Dd和dd之间的数量比值是多少,计算小球组合为DD和组合为dd 的数量比值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教案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2.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模拟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过程。
3. 让学生能够运用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2.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原理3.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操作步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2. 采用实验法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思考遗传规律。
2. 新课:讲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性状分离比的概念。
3. 实验:带领学生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遗传规律。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运用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5.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基因分离和组合规律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操作技能。
3. 评价学生运用基因分离和组合规律解释遗传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括基因分离和组合规律的讲解,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操作步骤。
2. 实验材料:包括不同颜色的豆子或纸牌,用于模拟基因的分离和组合。
3. 习题集:包括相关知识点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习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基因分离和组合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性状分离比的概念。
2. 第3-4课时: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遗传规律。
3. 第5课时: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基因分离和组合规律解释遗传现象。
4. 第6-7课时:布置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和讨论。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式。
2. 反思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适当调整实验步骤和教学指导。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实验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原理本实验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用不同彩球的,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目的要求1.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2.初步学会通过模拟实验来探讨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方法和技巧。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小塑料桶2个,分别标记甲、乙;2种色彩的小球各20个,一种彩球标记D,另一种彩球标记d;记录用的纸和笔。
二、方法步骤1.在甲、乙两个小桶中放入两种彩球各个。
2.分别摇动两个小桶,使桶内彩球充分混合。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记下两个彩球的字母组合(每抓一次,在不同的小球组合后用“正”字形式记录)。
4.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按步骤3重复50 ~ 100次(重复次数越多,模拟效果越好)。
5. 统计彩球组合为DD 、Dd和 dd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6. 计算彩球组合为DD 、Dd和 dd的数量比值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三、结果记录彩球组合次数总计百分比DDDddd四、实验结论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出合理的结论(可将全班每一小组结果综合统计,进行对比):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与你的预期相吻合吗?如果与预期不同,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误区警示本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①在选购或自制小球时,小球的大小、质地应该相同,使抓摸时手感一样,以避免人为误差。
②此模拟实验比较简单,实验操作时以两人一组为宜。
实验中一人抓球,另一人做记录,并负责将小球放回原处及摇匀小球。
整个模拟实验过程中,两人可以交换操作。
抓球时应该双手同时进行,而且要闭眼,以避免人为误差。
③每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必须摇匀小球,然后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
④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模拟实验的重复次数,重复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
小组统计与全班综合统计相结合。
每个小组的统计数据不同。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第8章第1节第3课时实验81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一、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后进行的验证性学生实验。
通过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使学生在亲身活动中探讨基因分离、配子随机结合与遗传结果的关系为进一步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打基础。
本实验课本上的实验操作简单而且学生在以前的数学课上学习概率问题时已经做过类似的实验所以学生实验操作和统计实验结果都没有障碍这样有些学生会觉得这个实验很“小儿科”不值得认真对待。
基于以上分析在指导学生做模拟实验时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实验过程中每一步骤的意义引导学生明确不同彩球与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及随机抓取彩球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关系进而理解生物在有性生殖时由于等位基因分离以及受精作用而表现出的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规律。
在设计时加入了很多讨论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遗传学知识深入思考以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同时本实验除了模拟一对性状分离比外还设计了两对性状的模拟也使得本节实验课更充实没有使学生觉得一节课无所事事而且为下节课学习自由组合做了很好的铺垫理论课上个可以直接利用本实验的统计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大。
二、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更形象地认识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特点。
2通过完成各种基因组合和表现性状的数量统计的过程认识和理解两者间的数量关系加深对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的理解。
3了解性状分离比是一种概率比。
4通过实验处理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得到发展。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形象地认识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特点。
难点理解基因组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准备每组4个相同的小桶分别标记甲1、甲2、乙1、乙2贴有标签的4种不同颜色但质地、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球如红——A、绿——a、蓝——D、黄——d各20个记录用的笔、纸。
实验01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实验01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目的要求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打下一定的基础。
实验原理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又会随机结合成合子。
因此,杂合子杂交后发育成的个体,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比材料用具小塑料桶2个,2种色彩的小球各20个。
实验步骤1.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小球充分混合。
2.分别从两个桶随机抓取一个小球,这表示让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
每次抓取后,记录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按上述方法重复做50~100次(重复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
4.统计小球组合分别为DD、Dd和dd的数量,并将统计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5.计算小球组合DD、Dd和dd之间的数量比,以及含有小球D 的组合与dd组合之间的数量比,(1)同一个小桶内两种不同颜色的彩球数量必须相等。
因为母本(杂合子Dd)产生的D雌配子与d雌配子的数量是相等的,父本(杂合子Dd)产生的D雄配子与d雄配子的数量也是相等的。
(2)不同小桶内的彩球数量不必一定相等。
因为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父本产生的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母本产生的雌配子数量。
(3)抓球时应双手同时进行,或由两位同学同时抓取,而且要闭眼进行,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减少人为误差,保证抓取的随机性。
(4)多重复几次模拟实验,重复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
(4)实验结果为小组统计和全班综合统计相结合。
1.(2021·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某同学用红色豆子(代表基因B)和白色豆子(代表基因b)建立人群中某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豆子放回各自的容器中并摇匀,重复100次。
孟德尔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二、实验材料 1、小桶,五子棋(黑棋子、白棋子重量、 大小、手感相同) 2、小桶,跳棋(不同颜色玻璃球重量、大 小、手感相同) 3、小桶,一元硬币(正面,反面)
三、思考与讨论
A、B、C每大组都要用这三种材料的模拟,各小 组长商量一下你们小组准备选哪个材料?并讨论 以下问题: 1、怎样模拟含有显性基因D,隐性基因d的雌、雄 配子? 2、含有等位基因D、d的杂合子雌、雄个体如何体 现? 3、怎样模拟雌、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D和 d彼此分离,形成两种配子的过程? 4、怎样保证杂合子雌、雄个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 的含D和含d的配子数量比例相等? 5、怎样模拟雌配子和雄配子受精时的随机结合? 6、各小组的三位同学准备怎么分工合作?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 成配子时会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受精作用时,比例相等的两种雌配子与比例相等 的两种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合子,机会均等。随 机结合的结果是后代的基因型有三种;其比为1: 2:1,表现型有两种,其比为3:1。由于此实验 不可能直接以肉眼看不见的细胞进行操作,就用 模型代替研究对象进行实验,通过模拟研究对象 的实际情况,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此实验方 法称模拟实验)。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教师:
知识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 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认识杂合子后代性状的分离比,为进一步学习 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打下基础; 能力目标: (1)正确运用实验材料用具,培养对数据进行记录、 统计和概括的能力; (2)锻炼合作探究能力,科学设计实验的技能。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2)养成务实、求真、科学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同C项分析
3、孟德尔遗传规律不适于原核生物,是因为 原核生物( D ) A、没有细胞核 B、没有遗传物质 C、没有完整的细胞器 D、不能减数分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课前复习】在学习新课程前回顾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对相对性状试验中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等知识,这样既有利于掌握新知识,又便于将新知识纳入知识系统中。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1.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研究什么在传种接代中的传递规律A.基因B.染色体C.性状D.相对性状答案:A2.在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番茄的红果和圆果B.水稻的早熟和晚熟C.绵羊的长毛和细毛D.棉花的短绒和粗绒答案:B3.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如下图所示,图中a、b、c分别表示植物体,①、②、③表示过程。
请回答:(1)哪些个体是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____________。
(2)实验中肯定要进行去雄处理的是____________,去雄的时间和去雄后应采取的措施分别是____________。
(3)能看出显性性状为高茎的实验过程是(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_____。
(4)孟德尔做了其他6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子二代性状分离比总是接近于____________,这说明,此实验具有____________性。
解析:(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而此实验的亲本为纯种,故可在自然状态下获得;(2)纯种高茎豌豆作母本,要及时去雄以避免自然状态下自花受粉,又因为豌豆是闭花受粉的植物,因此应选在花蕾期,去掉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以免其他花粉的干扰。
(3)因为子一代所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故过程→可看出高茎为显性性状,又因为高茎自交,后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说明矮茎为隐性性状,高茎则为显性性状。
故过程②→③也可看出高茎为显性性状。
答案:(1)a、b(2)a花蕾期、套纸袋(3)①→②;②→③(4)3∶1普遍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1.实验原理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_在减数分裂会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受精时,比例相等的两种雌配子与比例相等的两种雄配子____________结合形成合子,机会均等。
随机结合的结果是后代的基因型有三种,其比为____________,表现型有两种,其比为____________。
因此,杂合子杂交后代发育成的个体,就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通过模拟_________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交后代的_________。
2.实验步骤(1)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统计____________组合。
(5)计算____________组合。
【学习目标】1.理解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2.认识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
3.认识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比,为进一步学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打下基础。
【基础知识精讲】课文全解:1.实验原理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会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受精时,比例相等的两种雌配子与比例相等的两种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合子,机会均等。
随机结合的结果是后代的基因型有三种,其比为1∶2∶1,表现型有两种,其比为3∶1。
因此,杂合子杂交后代发育成的个体,就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如果此实验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在条件和时间等方面不具备,就用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2.材料用具小塑料桶2个,2种色彩的小球各20个(球的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并要有一定重量)。
3.实验方法与步骤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内放有两种色彩的小球各10个,并在不同色彩的球上分别标有字母D和d。
甲桶上标记雌配子,乙桶上标记雄配子,甲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的雌配子;乙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的雄配子。
(1)混合小球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2)随机取球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这表示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的过程。
记录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重复实验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摇动小桶中的彩球,使小球充分混合后,再按上述方法重复做50~100次(重复次数越多,模拟效果越好)。
记录时,可将三种基因型写好,列出表格,以后每抓一次,在不同基因型后以“正”字形式记录(如下表)。
(4)统计小球组合统计小球组合为DD、Dd和dd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记录并填入上表。
(5)计算小球组合计算小球组合DD、Dd和dd之间的数量比,以及含有D的组合与dd组合之间的数量比,将计算结果填入上表中。
4.实验结论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出合理的结论(可将全班每一小组结果综合统计,进行对比)。
问题全解:46.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原理是什么?见“内容全解1”。
47.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注意事项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1)注意事项①代表配子的物品必须为球形,以便充分混合。
②抓球时应该双手同时进行,而且要闭眼,以避免人为误差。
③每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必须摇匀小球,然后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
(2)成功的关键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模拟实验的重复次数,重复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
小组统计与全班综合统计相结合。
每个小组的统计数据不同。
有的可能接近理论值,有的可能与理论值有一定差距。
对全班的数据进行综合统计,结果会更接近理论值。
【学习方法指导】1.做此实验一定要结合实验结果来理解基因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雌雄个体各产生两种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又会随机结合成合子;由于配子的结合具有随机性,因此后代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可以先统计本组实验后代性状比例,再把各组得到的数据加起来进行统计,这样可以充分理解3∶1的性状分离比是在后代数量较多时才越接近此比例。
2.代表配子的物品必须为球形,以便充分混合。
购买小球时,须注意球的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手感要相同,且要有一定的重量,以避免人为误差。
而准备代表不同配子的小球时,如果小球为彩色的,可以不在小球上标上D和d,只要操作者记住哪种颜色代表哪种基因就可以了。
如果小球为同一种颜色,则必须在小球上标上字母D和d,以区别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3.选择盛放小球的容器时,容器最好采用小桶或其他圆柱形容器,而不要采用方形容器,这样摇动小球时,小球能够充分混匀。
4.每个小桶内的带有两种不同基因的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以表示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以及形成数目相等的含显性基因和含隐性基因的配子。
5.最好是2人1组,互相配合。
此模拟实验比较简单,实验操作时以2人1组为宜。
实验中1人抓球,每次抓取小球前,再顺便搅拌一下桶内小球,抓球时应该双手同时进行(可事先自定左手专抓甲桶、右手专抓乙桶,放回时可避免弄混),而且要闭眼,以避免人为误差。
另1人做记录,并负责将小球放回原处及摇匀小球。
每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必须摇匀小球,然后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
整个模拟实验过程中,2人可以交换操作。
6.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重复几次模拟实验。
【知识拓展】模拟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通过模拟的方法制成研究对象的模型,用模型来代替被研究对象,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实验研究,由于生物学中很多研究对象直接用来进行实验非常困难或者不可能,因而模拟实验成为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请设计一实验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设计1:将包有红(或其他)颜色塑料皮的细铜线剪成4段两两等长的2种长短不一的线段(模拟母方的染色质或染色体),将包有黄(或另一种)颜色塑料皮的细铜线剪成与红(或其他)颜色一一对应的线段(模拟父方的染色质或染色体)。
分别模拟:(1)间期:将两种颜色不同大小的细铜线各取1条共4条,代表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但仍呈细丝状),然后模拟复制过程,将其余的细铜线与这4条一一对应,在对应的2条细铜线之间的一点用少许橡皮泥(或口香糖等)粘合起来代表着丝点。
第一次分裂:将等长的一组颜色不同的细铜线进行分别配对,模拟联会,然后将每一根细铜线螺旋起来,模拟染色质螺旋为染色体的过程,再将表示联会的染色体排列在中央的一个平面上,接着模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的各种情况,最后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实现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将由橡皮泥粘合在一起的细铜线分开,模拟着丝点分裂,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情况。
设计2:(略)。
【同步达纲训练】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连续抓取三次小球的组合都是DD ,则他第四次抓取是DD 的概率是 A .1/4 B .1/2 C .0 D .1 2.如果从两个小桶内重复抓取一次小球,在取出小球前,你估算是DD 组合 的机会是 A .0 B .1/4 C .1/2 D .1 3.若D 代表高茎,d 代表矮茎,当你统计了200次后,矮茎植物约占 A .1/4 B .1/2 C .1 D .0 4.每次抓后统计的小球要重新放回桶内,其原因是A . 表示两种配子的数目要相等B .避免小球的丢失C .避免人为误差D .小球可再次使用5.代表各种雌、雄配子的小球大小、形状、质地、重量等方面应彼此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6.由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可认识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____________,形成两种数目____________的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____________结合的过程。
7.若D 代表豌豆圆粒基因,d 代表豌豆皱粒基因,某同学抓取100次后,统计小球组合数结果为:DD 组合为0,Dd 组合为100,dd 组合为0,你如何解释此结果?参考答案1.解析:从甲桶内抓取D 小球的可能性为1/2,从乙桶内抓取D 小球的可能性也是1/2,两者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为(1/2)×(1/2)=1/4,每一次抓取都是独立的,对下一次抓取无影响,尽管该同学前三次抓取的都是DD ,第四次抓取DD 的概率依然是1/4。
答案:A2.解析:无论抓取多少次,是DD 组合的可能性都一样。
答案:B3.解析:dd 组合出现的概率为1/4答案:A4.解析:等位基因分离,形成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
答案:A5.相同尽量减少人为误差6.分离相等随机7.一桶内全为D小球,另一桶内全为d小球。
后代组合只有一种情况,说明亲本各只产生一种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