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演示实验论文

合集下载

化学论文:银镜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

化学论文:银镜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

化学论文:银镜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刘圆圆刘海青(河北饶阳中学050018)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安排了有关银镜反应的演示实验,但按照教材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往往需要水浴加热,温度不好掌握, 装置复杂,费时而且成功率低。

通过实验探究合适的条件,进行实验的改进,采用平板玻璃制镜的方法,简化操作,而且提高了成功率。

摘要:改进银镜反应实验,简化操作,提高了成功率。

关键词:银镜反应改进平板玻璃制镜1. 银镜反应实验的现状1.1实验试剂:2%硝酸银溶液、2%氨水、5%氢氧化钠、乙醛的稀溶液1.2实验方法:在1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约1mL硝酸银溶液,逐滴加入氨水,边滴边振荡,至到最初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然后,沿试管壁滴入共7页: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3滴乙醛溶液,把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里,静置几分钟,便可产生光亮的银镜。

此种方法有以下缺点:(1)需要热水浴加热,装置复杂,成功率低。

(2)用时太多,不宜做演示实验。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用传统方法做银镜反应实验,装置复杂,所用时间长,实验成功率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大量实验,对银镜反应的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平板玻璃制镜的方法,可以克服传统方法的缺点。

2 平板玻璃制镜的方法2.1实验用品(1)器材:烧杯、碱式滴定管或吸量管、玻璃板、玻璃棒、量筒(100ml)、洗瓶、分析天平等。

(2)试剂与试液:硝酸银、浓氨水、氢氧化钠等试剂均为分析纯、葡萄糖、蒸馏水。

2.2 实验原理:C6H12O6+2[Ag(NH3)2]++3OH-=C6H11O7-+2Ag+4NH3+2H2O银镜反应实际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在碱性溶液中,醛及某些含有醛基的化合物能把银氨溶液中银氨络离子的正一价银还原成零价银,加碱的目的是使反应能在常温下进行。

共7页: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2.3 试剂的制备及试验方法(1)玻璃的选择和清洗:选用20 cm×30 cm玻璃板,玻璃板最好表面平整、无波纹、无水锈、无油污。

化学论文(4篇)

化学论文(4篇)
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
SO 2 +I+2HO=4H +SO 4 +2I 2 2
+
2-
-
1.3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 教材中设计了如下的图示,编者用意很明确 , 以同一时间内气球膨胀大小来确定反应剧烈程度 。 结论是“ 从上述实验现象可以 看 到:NaHCO 3和 Na 2 CO3都能 与盐酸反应,但 NaHCO3与稀 盐酸反应要比NaCO 2 3 与稀盐酸 的反应剧烈得多 。”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未
2+ -
10
化学教学
2006年,第5期
广告 “高考成功通道,华夏名师打造, 一轮复习 A计 划, 考场鼎定微笑 。” 做完该本习题,考场能绽出微笑吗?不成傻 瓜, 也成书呆子。 且看化学卷的开篇靡页考点 1 中氧 化还原反应一节, 22 题中有四题是错题 ,提供答案 也有多处错误。让我们共同来剖析1、2 题。 第一题 :2g灼热的炭跟适量的浓硫酸反应,炭 全部反应完毕,共收集到气体6.72L( 标准状况 ),则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A . 0.67mol D.0.02mol 第二题 :R 2O 8 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把M n 离 子氧化为MnO , 若反应后R2O 离子变成RO ,又 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 ∶ 2, 则R 2 O8 中R 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5 C.+6
n-
2+
2-
-
+
n-
2 症结所在。 12
2-
“炭全部反应完毕” ,按上述解题思路, 可以
2-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应为: ×2=0.33mol。题面设计的选项中无此数据 。 炭作还原剂升价应该是逐步升高的 , C→ CO→ CO 2,常写 C→CO 2 是终态结果。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静态思维观的载体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 ( 省 去 了许多丰富的内涵 ) 。作为人师切不可糊涂到 此。 炭 作 为 还 原 剂 应 该 是 先 生 成 +2 价,再 升 到 +4价。 如果命题非得把作为正确答案, B 就必须加上 一 句 话:“ 将气体通过足量强碱溶液可以全部吸 收” 或修改后面的话,“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论文(十六篇)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论文(十六篇)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论文(十六篇)一、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导入新的教学课程高中化学实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辅助,更是他们学习化学的一种精神动力。

化学实验多表现为有趣、神奇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这个特点,将一些小的化学实验作为一个课前导入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再通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

特别要注意的是,化学实验课堂引入一定要具有客观性和可观察性,让学生由现象出发,去探究本质。

这也就要求化学实验和问题教学法相结合,教师一方面提问问题,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另一方面要将问题设置得有开放性,不能够随意抹杀每个学生的看法。

甚至可以给出学生多个假设,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向着更多方向去思考。

如果学生在理解实验主旨时出现偏差,教师要及时做出纠正。

因为课堂导入本来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果出发点就是错误的话,那么就事与愿违了,甚至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二、利用化学实验,要注重实验的生活实际性在很多人看来高中化学实验有一层神秘的面纱,不敢让人靠近,别人也休想轻易地了解他。

这种表面现象让很多人对化学实验“又爱又惧”。

特别是对于正在学习化学知识的高中生,也许他们内心很想去尝试做化学实验,可是繁琐的步骤、复杂的实验原理、种类多样的实验药品都成为阻碍他们的因素。

因此,教师在设计化学实验时,特别是一些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和记忆化学知识的一些实验,一定要简单化、生活化,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去做这些小实验,那是最好不过的。

例如,在教学金属和非金属这一章节的时候,如果想要让学生对这两类物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可以拿生活中最常见的铁和石灰石等来和酸做实验,然后通过反应现象的不同,或者是辅助产物验证的方法来将产物和现象做比较,从对比中对这两个知识都能够加强记忆。

而且在做铁与酸反应的实验时,可能会因为铁锈的原因而出现不同的现象。

而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机会,让学生了解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各种性质。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篇)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篇)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篇)初中化学实验论文(8篇)第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性研究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参与实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由发挥和互相配合。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更灵活地创学内容与手段,使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有位名人说:“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

”这充分说明学生的亲自体验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的实验大多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相互配合或独立完成。

如比较常见金属(Mg、Zn、Fe、Cu)的活动性顺序时,我们以金属Mg、Zn、Fe、Cu分别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速度确定它们的活动性强弱。

如果仅是老师演示,一来学生看到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二来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可以请学生上来与教师共同完成或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在一边适当指导),既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充分调动其他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又如“在比较NaOH溶液与Ca(OH)2溶液吸收CO2气体的效果谁好时”?我事先收集好两可乐瓶的CO2气体和配置好饱和石灰水与NaOH溶液,课堂上请学生上来做:在一瓶中倒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在另一瓶中倒入等量的饱和NaOH溶液,再分别振荡并观察变化。

明显看到两瓶都变瘪,加入NaOH 溶液的可乐瓶变得更瘪,从而知道NaOH溶液比Ca(OH)2溶液吸收CO2气体的效果更好。

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亲自参与实验,积极性很高,整个实验过程兴趣盎然,同时课堂气氛活跃,比教师在讲台上单纯地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效果要好得多。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挖掘学生实验潜能对于初中化学教材而言,大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即让学生从已知结果推算过程,这对喜欢追求未知与新奇的学生来讲略显枯燥,所以教师要大胆创新,让学生自主探索。

初中化学教学生动的实验演示(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生动的实验演示(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生动的实验演示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生动的实验演示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生动的实验演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它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化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结合初中化学教材,探讨如何进行生动有趣的实验演示,以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演示的设计原则1.针对性:实验演示应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生动性:实验演示应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

3.安全性:实验演示应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使用有毒、易爆、易燃等危险化学品,并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4.操作性:实验演示应具备较强的操作性,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5.启发性:实验演示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演示的实施策略1.准备工作: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和药品,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讲解与示范: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应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

3.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观察与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讨论: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6.总结与反思:教师应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指出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实验演示案例以人教版《化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为例,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实验演示:1.实验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目的:让学生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1)准备一个集气瓶,装满水,并记录水位;(2)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3)待集气瓶内充满氧气后,将瓶子正立,观察水位变化;(4)根据水位变化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实验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目的:让学生了解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化学课堂教学论文(精选4篇)

化学课堂教学论文(精选4篇)

化学课堂教学论文(精选4篇)化学教学论文篇一1.1教师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角色转换和定位抛锚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教师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有重新的定位,并确定自己的角色转换。

在抛锚式教学方式中,中职化学教师不仅是教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也是一个学习者。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布置问题时,应将范围放得更加宽广,不能局限于自己所学,可以通过网络等多搜集一些学生可能会提到的但自己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

为保证课堂顺利进行,教师可先独立解决一遍问题,并从心理上接受学生的一切问题挑战,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

1.2对真实、丰富的学习情境进行创设抛锚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指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背景环境。

中职化学抛锚式教学应立足中职化学特点和学生专业,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真实、生动的有效学习情境进行创造。

只有投身到“锚区”情境中,才能使下一步的“抛锚”有效完成。

中职化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现象中取材,以使学习情境更加真实,锻炼学生今后面对现实中真实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如“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就可以以社会上一些“水雷”报道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仅真实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强化其求知欲,为接下来“抛锚”做好准备。

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和多媒体等方式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比如在“氨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题模拟再现一些化工厂发生氨气泄露的事故场景,让学生通过视觉直观地感受“氨气”泄露的危害,引发学生对“氨气”自救和事故处理知识的了解欲望,加深学生知识构建。

1.3紧紧围绕“锚”这一关键点构建教学结构中职化学抛锚式教学应用中,教师在教学结构的构建中,应紧紧围绕“锚”这个关键点。

抛锚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自主学习,但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为问题而问题,应根据事先创设的真实情景,对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加以选择,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以当前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立即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

如何开展中学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如何开展中学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因 。这 是演 示 实验 的理 性 阶段 。 ( ) 后 , 师 要 注 意把 实 验 中所 得 的特 殊 结 3最 教
1 传 授 新 知 识 的 演 示 实验
11如 何 进行传 授 新 知识 的演 示 实验 .
传 授 新 知 识 的 演 示 实 验 是 以让 学 生 获 取 新 知 识 为 目的而 进行 的演 示 实 验 , 常是 边 讲 边 演 示 。 通 从 逻 辑 上 看 , 往 往是 一 个 由特殊 到一 般 的学 习过 这 程 。教师在演示时 , 先讲 述 实 验 原 理 、 件 及 注 意 条
象 总结 实验 结论 , 是对 演示 实 验 的归纳 。 这 13利用 文字 或 图表 记录 实验 过 程及现 象 . 教 师 还 应 要 求 学 生 用 文 字 或 图 表 把 实 验 的现
演 示 实 验是 化 学 教 学 中最 常 见 的直 观 手 段 之 一… 。
( ) 教 师 进 行 演 示 实 验 时 , 生 并 未 掌 握 有 1在 学 关 实 验 的 理 论 知 识 , 没 有 理 论 的指 导 下 , 生 在 在 学 观 察 实 验 时 , 往 会 忽 略 最 关 键 的 内容 。 因此 , 往 教 师要 有 意 识 地 引导 学 生 注 意实 验 的条件 、 节 和主 环
第2 卷 第2 3 期
2 0 年 6月 09
西 昌学院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J u a f c a gCol g ・ a u a ce c i o o r l h n l e N tr l in eEdt n n o Xi e S i
V0l _ 23. N0. 2
Jn,0 9 u .2 0
要 结 果 , 即告 诉 学 生 要 观 察 什 么 , 何 观 察 , 学 如 让

实现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有效教学的探索

实现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有效教学的探索

实现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有效教学的探索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由于实验器材、安全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初中化学实验都无法在课堂上进行,这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为了更好地实现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有效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一、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在进行化学演示实验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这些实验内容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展现化学反应的基本特性,同时又需要具有足够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兴趣。

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作为演示实验内容,比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生成反应等。

这些反应具有直观的特点,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在进行化学演示实验时,可以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比如化学实验室、化学器材等。

化学实验室通常配备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这为进行演示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实验室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化学药品和实验器材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的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比如播放化学反应的视频,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的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三、提倡亲身参与在化学演示实验中,提倡学生亲身参与,让他们亲自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化学实验。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

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示范,让他们亲自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化学实验。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增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注意安全教育在进行化学演示实验时,安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化学实验涉及到化学药品和实验器材,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进行演示实验前,教师需要进行详细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实验过程中的潜在危险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刍议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化学实验——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

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以便日后独立进行实验时能使用或容易学会使用这些仪器和试剂,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因此,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

从演示实验的目的看,可以把演示实验分成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验证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及指导性演示实验三种类型。

一、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这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边讲边演示。

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

教师在演示时,先讲述实验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教师再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使用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并未掌握有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观察实验时往往会忽略掉最关键的内容。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条件、环节和实验的主要结果(亦即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如何去观察),使学生能看懂实验,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感性阶段。

②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应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去做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例如,在前述有关铵盐检验的实验中,当学生观察到“试纸变蓝,有刺激性氨味”时,应启发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理性阶段。

③应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表把实验的结论记录下来,或结合指导学生读书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上记号或摘录下来以巩固知识。

二、验证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这是以验证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讲授完新知识以后进行的实验。

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

教师讲课时,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结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待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先结合有关氧气制取与收集的挂图,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原理与收集方法,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具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课堂现场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氧气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进一步加深印象,提高当堂课的巩固率。

又如,介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时,先通过复习碱的概念,指出氢氧化钙是一种碱,应具有碱的通性——使指示示剂变色,然后再演示把紫色的石蕊试液及无色的酚酞试液分别滴加到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以验证刚刚学习到的事实。

使用这种演示实验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演示实验前,因学生对有关内容已有初步的印象,所以教师在演示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初步掌握的知识来观察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同时应该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

②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外,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收集到的是氧气?③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敦促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

如在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剂作用时,当学生观察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蓝色,而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红色”后,让其解释该现象,指出该现象所证实的问题。

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三、指导性的演示实验这是指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

例如,在学生上分组实验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避免在实验方法或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方面出现大错误,教师一般都要先进行部分实验的演示。

例如,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分组实验时,教师应先进行示范性演示,以指导学生准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并掌握操作的关键点。

进行这种演示实验时,教师还应注意讲清操作要领。

例如,在演示“托盘天平的使用”时,要向学生说明“天平水平放置在桌面上,拆掉托盘下的胶衬,然后调整零点……”等等,以便教师的演示示范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课堂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正确、合理地使用演示实验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要做到这一点还需注意以下几个原则:①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即演示过程中,教师的操作要合乎规程,做到准确、规范,使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演示后能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演示前,教师应做认真充分的准备,选择效果最佳、结果最佳的实验方案,要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实验达到准确的预期结果。

③实验过程的全局性。

演示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实验,又要注意讲清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既要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观察与思考同步进行,紧密结合,达到启智养能的目的。

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化学实验——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

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以便日后独立进行实验时能使用或容易学会使用这些仪器和试剂,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因此,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

从演示实验的目的看,可以把演示实验分成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验证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及指导性演示实验三种类型。

一、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这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边讲边演示。

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

教师在演示时,先讲述实验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教师再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使用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并未掌握有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观察实验时往往会忽略掉最关键的内容。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条件、环节和实验的主要结果(亦即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如何去观察),使学生能看懂实验,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感性阶段。

②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应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去做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例如,在前述有关铵盐检验的实验中,当学生观察到“试纸变蓝,有刺激性氨味”时,应启发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理性阶段。

③应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表把实验的结论记录下来,或结合指导学生读书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上记号或摘录下来以巩固知识。

二、验证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这是以验证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讲授完新知识以后进行的实验。

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

教师讲课时,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结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待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先结合有关氧气制取与收集的挂图,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原理与收集方法,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具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课堂现场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氧气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进一步加深印象,提高当堂课的巩固率。

又如,介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时,先通过复习碱的概念,指出氢氧化钙是一种碱,应具有碱的通性——使指示示剂变色,然后再演示把紫色的石蕊试液及无色的酚酞试液分别滴加到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以验证刚刚学习到的事实。

使用这种演示实验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演示实验前,因学生对有关内容已有初步的印象,所以教师在演示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初步掌握的知识来观察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同时应该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

②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外,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收集到的是氧气?③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敦促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

如在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剂作用时,当学生观察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蓝色,而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红色”后,让其解释该现象,指出该现象所证实的问题。

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三、指导性的演示实验这是指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

例如,在学生上分组实验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避免在实验方法或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方面出现大错误,教师一般都要先进行部分实验的演示。

例如,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分组实验时,教师应先进行示范性演示,以指导学生准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并掌握操作的关键点。

进行这种演示实验时,教师还应注意讲清操作要领。

例如,在演示“托盘天平的使用”时,要向学生说明“天平水平放置在桌面上,拆掉托盘下的胶衬,然后调整零点……”等等,以便教师的演示示范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课堂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正确、合理地使用演示实验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要做到这一点还需注意以下几个原则:①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即演示过程中,教师的操作要合乎规程,做到准确、规范,使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演示后能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演示前,教师应做认真充分的准备,选择效果最佳、结果最佳的实验方案,要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实验达到准确的预期结果。

③实验过程的全局性。

演示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实验,又要注意讲清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既要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观察与思考同步进行,紧密结合,达到启智养能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