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山问题

合集下载

山体边坡塌方处理方案

山体边坡塌方处理方案

山体边坡塌方处理方案1.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山区或临近山区的地区。

山区的边坡塌方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山体边坡塌方问题,提出一套全面的处理方案,旨在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2. 基础调查在制定处理方案之前,需要进行基础调查。

具体步骤如下: - 步骤1:确定研究范围,包括边坡位置、边坡形态、土质类型等。

- 步骤2:收集历史资料,了解过去的塌方情况,分析原因。

- 步骤3:开展现场勘察,记录边坡的具体情况,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

3. 风险评估在处理边坡塌方问题之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处理的紧迫性和采取的措施。

具体步骤如下: - 步骤1:评估边坡的稳定性,包括土体力学指标、坡面形态等。

- 步骤2:评估附近居民的安全风险,包括人口密度、建筑物分布等。

- 步骤3:评估可能引起塌方的外部因素,如降雨量、地震等。

4. 处理方案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合适的处理方案。

具体方案如下: - 方案1:整体加固。

根据边坡的情况,采取削坡、加固支护等措施,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 方案2:分区处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边坡分为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优先处理高风险区域。

- 方案3:引导排水。

采取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方案4:监测预警。

建立边坡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边坡的变形和变化,及时预警和采取措施。

5. 实施和监督在处理方案实施之前,需要制定实施和监督的具体步骤。

具体步骤如下: - 步骤1:确定实施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人力物力等。

- 步骤2:组织专业团队,包括地质工程师、土木工程师等,负责具体的施工工作。

- 步骤3:建立监督机制,监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及时处理。

6. 成本控制在处理边坡塌方问题时,成本控制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制定合理的预算,包括施工费用、人力费用等。

城市山体保护规划控制体系研究——以乌鲁木齐市山体保护规划为例

城市山体保护规划控制体系研究——以乌鲁木齐市山体保护规划为例

城市山体保护规划控制体系研究——以乌鲁木齐市山体保护规划为例作者:赖晓雪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7年第3期摘要保护城市山体是“城市双修”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城市山体及影响山体景观的城市建设地区的保护控制为对象,借鉴国内外山体保护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出城市山体综合保护的目标和策略:以山体周边风貌控制和眺望视廊控制为影响要素,划定山体保护控制区;确定分区高度控制和视廊高度控制综合影响的建筑高度控制要求。

结合城市建设开发需要,构建刚性定量和弹性引导互为补充的管理控制体系,将山体保护策略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中。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mountai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city double repair’ work.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conservationand control of urban mountain and construction area as the object, uses advanced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 of mountain protection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puts forward the mountain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goal and strategy: request of the landscapearound the mountain and viewpoint control, delimit the mountain protection control area; to determine the partition height controland the height of the visual corridor control combined influence of building height control requirements. Combined with the city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rigid quantitative and elasticity leading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should be built, and themountain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put into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关键词山体保护 | 分区控制 | 眺望控制 | 建筑高度 | 规划管理Keywords Mountain conservation | District control | Viewpoint control |Building height | Planning and Management文章编号 1673-8985(2017)03-0069-0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作者简介赖晓雪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硕士0 引言山体是城市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载体,具有生态涵养、游憩休闲、城市特色塑造等多重价值。

兰州南北两山面山城市防护林现状调查及建议

兰州南北两山面山城市防护林现状调查及建议

防护林是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总称,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

城市防护林是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载体和关键纽带,是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特征的重要手段,城市防护林已成为评价城市生态质量和城市品位的标志之一。

目前,兰州市南北两山面山防护林已建设形成上水工程造林23万亩,三水(根部注水、收集雨水、覆膜保水)工程造林35万亩,初步形成了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逐渐显现,据有关研究测算(2009年)南北两山生态、环保总价值达25.48亿元/年。

虽然取得了上述成效,但与兰州市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部分区域还存在生态基础薄弱,生态建设的速度比较缓慢等问题,尤其是防护林管护不到位、总量不足、林地资源被占被毁的现象比较突出。

为了准确掌握兰州市南北两山面山城市防护林的面积及管护情况,本研究对兰州市南北两山面山防护林面积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根据调查提出了城市防护林建设的建议,从而为更好地保护和建设南北两山面山城市防护林提供依据。

1.调查区概况1.1范围兰州市南北两山面山城市防护林北山东起桑园子峡宝兰铁路桥,西至甘肃铝厂,北至罗锅沟;南山东起桃树坪,西至宣家沟,南至皋兰山乡二营子村;东西相距约35km,南北最大距离约17.5km。

1.2地理条件可分为黄土山地、梁状丘陵及河谷川台阶地三大类型,共同组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地貌单元。

区内海拔1530~2129m,相对高差为100~300m,沟壑密度3~5 km/km2;山地坡度20~50°,受水土流失长期冲刷的影响,阳坡普遍陡峭,多在35°以上,阴坡相对平缓。

河谷盆地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优越的灌溉条件。

城市荒山改造工程方案怎么写

城市荒山改造工程方案怎么写

城市荒山改造工程方案怎么写一、前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的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而荒山却成为城市腾笼换鸟的热门选择。

荒山改造工程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边缘的空地资源,还可以改善城市景观,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品质。

本文将从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对城市荒山改造工程做一系列详细的规划,以期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选址1. 选择合适的荒山在进行城市荒山改造工程之前,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荒山。

合适的荒山应该是地理位置方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且未受到重大污染的荒山。

此外,还需要考虑荒山周边的交通、水源等基础设施,以及当地政策法规的限制等因素。

2. 避免环境敏感区在选择荒山时,需要避免环境敏感区,比如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

选择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荒山进行改造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环境灾害。

3. 考虑未来发展规划在选择荒山时,还需要考虑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选择那些未来可能成为城市绿地、生态森林、旅游景点等用地的荒山进行改造,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规划设计1. 生态保护与恢复在荒山改造工程的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与恢复的问题。

既要保持荒山原有的生态环境,又要对其进行恢复和修复,使之成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

2. 公共设施建设在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建设。

公共设施包括但不限于道路、步道、栈道、观景平台、停车场、垃圾处理设施等,这些设施将为市民提供便利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有利于荒山的管理和保护。

3. 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在规划设计中,需要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比如使用可再生资源、环保材料等进行建设,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4. 生态景观设计生态景观设计是城市荒山改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水域设置、地形塑造等手段,打造具有生态价值的景观,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5. 合理分区布局在规划设计中,需要合理分区布局,比如设置休闲区、游乐区、观赏区、种植区等功能区域,为市民提供各种休闲娱乐选择,丰富城市绿地的功能。

怒江泸水段城镇面山陡坡地生态治理对策

怒江泸水段城镇面山陡坡地生态治理对策

怒江泸水段城镇面山陡坡地生态治理对策一、背景介绍怒江泸水段地处于喜马拉雅山脉腹地,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密布,以山地、丘陵和峡谷为主。

城镇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治理挑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山地面临的生态压力愈发显著。

怒江泸水段城镇的山地盆地地形,经常遭受风雨侵蚀,导致土壤流失严重,植被破坏严重。

怒江泸水段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了解决怒江泸水段城镇面山陡坡地生态治理问题,采取有力的对策势在必行。

二、面山陡坡地生态治理对策1. 加强土地治理在面山陡坡地的生态治理中,加强土地治理是关键。

通过开展植被覆盖度的监测,按照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双重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山地土地利用,因地制宜地选取植被适应性强的植被种类,进行生态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地质灾害风险。

建立土地调查监测制度,加强土地承载力评估和管理,规范土地利用行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2. 推进山地复绿工程山地复绿工程是解决面山陡坡地生态治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可以通过引种植物、搭建防护林带、种植草本植被等方式,加强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特别是在河流两岸、道路两旁、山地空地等易裸露的场所,进行人工植被恢复工程,提高植被覆盖度,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流失,保护水源和水土资源。

3. 开展生态移民工程面山陡坡地的人口密集,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开展生态移民工程,合理调整人口分布,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居民搬迁到市区或者平原地区,释放出大量的山地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和保护。

结合扶贫开发工作,为搬迁居民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和产业发展支持,实现生态保护与人口发展的良性互动。

4. 强化生态监测与警报体系加强面山陡坡地的生态监测与预警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建立实时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提高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的形成原因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的形成原因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的形成原因——以宁夏银川市为例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

在河流的下游,由于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而下游的地势一般都比较平坦。

河流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

尤其当河流发生水浸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

银川平原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两岸。

又称宁夏平原、西套平原。

北起石嘴山,南止黄土高原,东界鄂尔多斯高原,西接贺兰山。

是河套平原的西南部。

银川平原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商品粮基地。

位于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地质构造上为断陷盆地,经黄河及平原湖沼长期淤积而成。

地理条件:自青铜峡至石嘴山之间,包括山前洪积平原,东西宽10~50公里,南北长165公里,面积7000余平方公里。

海拔1100~1200米,自南向北缓缓倾斜,地面坡降由0.6~1‰不等。

由于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利于自流灌溉。

属于内陆构造平原,是断裂下陷后,又由黄河冲积而成。

分南、北两部分:以青铜峡为界,北面为银(川)吴(忠)平原,南面为卫宁(中卫、中宁)平原。

冬季相对较暖,土地肥沃,有耕地27万公顷,草场25.5万公顷。

早在2000年前就已发展灌溉农业,有秦渠、汉渠、唐徕、惠农等渠。

现整理渠道,改良土壤,扩大灌溉面积。

产水稻、小麦、油菜、玉米、胡麻等,号称“塞上江南”。

气候条件银川平原处于温带干旱地区,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无霜期约160天。

热量资源较丰富,10℃以上活动积温约3300℃。

气温日较差大,平均达13℃,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积累。

虽干旱少雨(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便于引灌,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较好,为发展农林牧业提供极有利条件。

水利条件:2 000多年前,中原大批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一起,利用黄河水开渠灌田,经营农牧,成为中国大西北开发最早的灌区,素有“塞上江南”之誉。

修复石山变绿山的措施有哪些

修复石山变绿山的措施有哪些

修复石山变绿山的措施有哪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地区的山地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石山变绿山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

石山变绿山是指原本裸露的石山上开始长出植被,导致山体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从而引发滑坡等自然灾害。

为了修复石山变绿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从土地保护、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方面探讨修复石山变绿山的措施。

一、土地保护。

土地保护是修复石山变绿山的首要任务。

由于石山上的植被稀少,土壤容易受到风蚀、水蚀等自然力的侵蚀,导致土壤贫瘠,植被无法生长。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土地,防止土壤流失。

具体措施包括植树造林、种草护坡、修筑梯田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的肥力,为后续的植被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修复石山变绿山的关键环节。

在土地保护的基础上,需要大力推动植被的恢复工作。

首先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被种类,进行合理的植被配置。

其次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植被的生长,如人工灌溉、施肥、除草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恢复石山上的植被,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三、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修复石山变绿山的关键环节之一。

由于石山上的植被稀少,雨水容易形成径流,导致土壤的流失。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径流,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修筑沟渠、设置拦沙坝、种植防护林带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土壤的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为植被的恢复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修复石山变绿山的终极目标。

通过土地保护、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可以逐步实现石山的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不仅包括植被的恢复,还包括动物的迁入、微生物的恢复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恢复石山的生态平衡,提高山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修复石山变绿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

通过土地保护、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逐步修复石山变绿山,提高山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荒山的面积是否在增加?

荒山的面积是否在增加?

荒山的面积是否在增加?一、荒山面积的定义与现状1. 荒山的概念:指无人居住、不适宜农业生产且缺乏生态功能的山地区域。

2. 荒山的现状:目前,我国还存在大量荒山,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荒山的面积逐渐扩大。

二、荒山增加原因的分析1. 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需求大增,荒山被开发成城市用地或建设工业区,从而导致荒山面积增加。

2. 种植业衰退: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一些原本用于种植的山地逐渐荒芜,转变成荒山。

三、荒山面积增加的影响1. 生态环境破坏:荒山的增加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加剧,并且对水源的保护产生了不利影响。

2. 自然灾害频发:荒山地区缺乏植被覆盖,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周边的居民和农作物带来严重威胁。

3. 地质资源浪费:荒山地区通常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然而由于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被浪费。

四、解决荒山增加问题的对策1. 提倡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开发的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荒山的面积。

2. 调动政府和社会力量:政府应加大对荒山地区的治理和恢复度,同时引导社会各界加强对荒山地区的保护,积极参与荒山治理工作。

3. 发展生态旅游:利用荒山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发展生态旅游,增加荒山地区的经济价值和吸引力,提高荒山治理的可行性。

五、荒山治理的成功案例1. 秦岭北麓生态治理:政府投入资金,绿化荒山,种植植被,修复水源,并发展生态旅游,有效改善了荒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状况。

2. 韩城荒山治理: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推行节约用地政策等,有效减少了荒山的面积,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保护了荒山地区的生态环境。

荒山的面积是否在增加,已经成为了关系国土环境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问题。

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公民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措施,共同解决荒山增加的问题,保护好我们的荒山资源,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是城市的生态之魂,城市面山,是城市的景观背景。

加强面山绿化景观规划建设,发展城市森林,打造低碳城市,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实现,是当今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昆明面山绿化景观规划建设,对于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改善生态、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把昆明建设成为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

昆明市四创两争的内容: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争创“联合国人居奖和国家生态城市”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靓丽昆明”三年行动。

“三年行动”方案要求,严格按照“三个80%”的要求选择树种(即:乡土树种占80%、乔木树种占80%、常绿树种占80%),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加快主城面山、交通干线和航线沿线“五采区”和石漠化荒山荒坡的生态修复治理,建设23个特色各异的郊野公园,带动和推进滇池流域及昆明城市面山的森林生态环境建设。

“昆明的森林覆盖率在全省,特别是在全国来讲是比较高的。

但恰恰是滇池流域周边的城市面山生态很脆弱,遍布了五采区。

所谓城市面山就是“面向城市,在视线所及范围内能够影响城市景观的山体”,而五采区则是“采砂”、“采石”、“采矿”、“砖瓦窑”和“取土”这五种采区的统称。

由于过去对城市周边环境不够重视,很多建筑材料都在城市周围开采,以致造成山体植被大面积损毁、景观破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昆明的生态环境。

以景洪县城周边面山规划为例: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森林规划研究的不足和景谷县城周围面山规划区域的现状与问题,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森林学、生态学、园林学、美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SWOT分析法对景谷县城周围面山城市森林建设进行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分析,从而明确规划的方向和原则。

在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景谷的实际情况和目标要求,提出了景谷县城周围面山区域景观生态格局规划框架,该框架以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优化格局体系为目标,包括2级生态廊道体系、1级生态节点和农田基质的具体建设意见。

并对景谷县城周围面山城市森林建设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划,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1.借鉴国内外有关城市森林研究的成果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城市森林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景谷的实地情况,在景谷县城背景林的景观营造中,将其规划为生态农业观光景区、郊野公园区、水源涵养林区、城市生态防护林区四个景观区。

①生态农业观光景区:将其规划为集农业现代化生产、科研成果转化、农资信息交流,并具有开发经营、博览示范、知性教育、农业观光旅游等综合性、多功能的多元产业基地,同时建设成未来景谷农业新文明的窗口和试验区,农林科技博览展示的场所。

②郊野公园区:将其定位为集当地自然景观、傣族园林、彝族园林及当地文化为一体的郊游公园,成为景谷人以及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③水源涵养林区:在此区选择种植常绿阔叶林、灌木林,构筑由大乔木、小乔木、大灌木、小灌木、地被植物共同组成的复层水源涵养林,缓解威远江汛期的水土流失问题,维持林边水源。

④城市生态防护林区:在此区域采取人工栽植与自然演替相结合,选择乡土树种和适生树种块状混交,营造结构稳定的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植被景观区,形成景观效果较好的城市山地背景林。

2.依据规划区域的地形地貌与绿化功能,将森林景观规划为山地型观赏
风景林区、观光农业植物区、公益型林区和园林绿化区。

①山地型观赏风景林是风景区绿化的主体,森林景观突出大面积的整体效果,综合考虑休闲游憩功能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植物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配植模式、针阔混交配植模式、常绿阔叶林配植模式、高大乔木-灌木-草本配植模式、竹一草配植模式。

②观光农业植物区构建出“芒果之乡”的基调,体现景谷特色。

③公益型林区运用近自然林地理论,依照地带性原生植被的组成与结构,模拟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的多种复层混交结构的人工群落。

④园林绿化区根据营造的景观不同与绿地功能的不同,主要采用蕴含民族文化的民族植物配植模式、块状绿地植物群落配植模式、道路配植模式。

3.在城市森林绿地结构组成、空间格局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基础设施的规划,包括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给排水规划、供电工程规划、电信工程规划、建筑与服务实施规划、防灾工程保护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