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流域湘潭段的水文资料

合集下载

湘江水文概况

湘江水文概况

一、湘江自然地理概况令狐采学湘江又称湘水,是长江七大支流之一,也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湘江发源于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龙门界,流经广西的兴安县、全州市及湖南的永州市、冷水滩、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湘阴等县市。

其中长沙段经湘潭昭山后,进入长沙县境暮云镇,沿长沙县西南边缘至东窑港流入市郊,再由南而北横贯市区,经三汊矶转向西北至乔口出望城区,至湘阴县濠河口分东南两支汇入洞庭湖,是洞庭湖水系中最大的河流。

二、湘江河道特征湘江全长856km,(湖南境内670km,其中,长沙市境内81km),流域面积94660km2(湖南境内85383km2),多年平均流量664.49亿m3。

河床宽1000-1500米,航道宽20-30米。

枯水季节时水深1.2-1.6米,常年可通航。

湘江水系河网密布。

因南面及东面山势较高,河网发育,支流较大。

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渌水、浏阳河和捞刀河等支流均来自东南面,使得湘江发育成为一个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

湘江长沙段沿河多为冲击平原,河道宽度约600-1000米,平均坡降0.045‰,具有平原河流特点。

长沙段两岸台地均筑有堤防,河床稳定,滩槽分明。

三、湘江水情特性湘江水量充沛,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300-1500mm,径流与降水关系极为密切,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

平均流量为2110m³/s,最大流量20600m³/s,最小流量100m³/s。

每年4-9月为汛期,10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

年内水位变幅较大,达9.5-13m。

湘江是少沙河流,湘潭水文站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0.164kg/m³。

四、湘江已有工程设施及水土保持情况湘江长沙以上流域目前已经建有宋家洲、近尾洲、大源渡和株洲等大型枢纽水库。

湘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为蒸水流域,水土总体保持良好,也是湘江成为少沙河流的主要原因。

五、湘江水功能区划湘江流经长沙城南猴子石一带,受坚硬沙砾岩的影响,形成众多江心洲,境内的沙洲由南而北有兴马洲、鹅洲、巴溪洲、柏家洲、柳叶洲、水陆洲(橘子洲)、傅家洲、浏阳洲、龙州、月亮岛、香炉洲、冯家洲、蔡家洲、洪洲、甑皮洲等15个洲岛。

湘江中下游近十年枯水期水资源影响分析

湘江中下游近十年枯水期水资源影响分析

湘江中下游近十年枯水期水资源影响分析李林华【摘要】近10年来,湘江中下游来水量减少,枯水期延长,造成河道变窄,滩地峡口暗礁突出,河床变得不规则.同时,因资、沅、澧来水量也相应减少,使洞庭湖水位逐年降低.特别是2009年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洞庭湖与湘、资、沅、澧4水上游来水量之间,与长江之间旧的平衡被打破,枯水期湖泊水面面积减少近50.0%.另一方面,枯水期水质下降.从整体上看,成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枯水期水质超标比较严重,主要指标超过Ⅲ类水质标准.对湘江中下游近10年来枯水位下的水位、降水量、流量、水质等水文要素的现状与成因及影响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期刊名称】《人民珠江》【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水资源;枯水位;影响;分析;湘江【作者】李林华【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南株洲4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湘江是洪涝灾害多发性河流,同样,也是干旱缺水季节性河流。

伴随着水环境的恶化,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2000、2003年以及2006—2009年连续明显的干旱缺水年份,湘江中下游河段的长沙、湘潭和株洲3个水文站从1998年起出现了设站以来持续走低的历史最低水位,并且枯水时间增长,频次增多,其中湘潭水文站出现小于500 m3/s流量的月份一年中就有三四个月。

由于水位偏枯、流量偏少,不但居民饮用水困难,而且水环境纳污能力减弱,自净能力变差;给沿江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造成了全方位不利影响。

这提出了一个崭新课题,提早采取应对办法成为当务之急。

1.1 湘江中下游河段枯水位现状近几年来,湘江中下游株洲至长沙段出现了连续6、7年创历史最低水位(但流量并未同时出现),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9年继1998年后多次连续出现历史最低水位后的极枯一年。

株洲站、湘潭站、长沙站3站水位分别为29.21、27.10、24.80 m,比1998年最低水位分别还要低0.29、0.45、0.64 m。

(环境管理)湘江自然环境状况

(环境管理)湘江自然环境状况

自然环境现状地理位置湘江流域位于北纬24°31′~29°,东经110°30′~114°之间,地处长岭之南,南岭之北,东以幕阜山脉,罗霄山脉与鄱阳湖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南自江华以湘、珠分水岭与广西相接,北边尾闾区滨临洞庭湖。

流域面积为94660km2,其中湖南为85383km2,占总面积的90.2%,广西占9.8%,湘水流域面积占全省的40.3%,涉及长沙、湘潭、株洲、衡阳的全部、郴州、永州的大部分娄底的小部分及邵阳、岳阳的小部分。

地质地貌1.1.1.1 地形地貌流域区内地形特点为西南高北东低,东安至洞庭湖入口河流落差95m,其中东安至永州萍岛为湘江上游段,属中低山地貌,两岸峰险山峻、谷深林密,山头标高500~1500m,河道顺直,一般为V型河谷,河谷宽110~140m,河床坡降0.90~0.45‰,两岸零星发育I至Ⅳ级堆积或侵蚀基座阶地;萍岛至衡阳为中游河段,两岸为低山~丘陵地貌,山头标高100~500m,河谷开阔,谷宽250~600m,河床坡降0.29~0.18‰,两岸阶地发育不对称。

衡阳至洞庭湖入口为下游河段,两岸地形为丘陵~平原河道蜿蜓曲折,河谷宽阔,谷宽500~1000m,河床坡降0.083~0.045‰,两岸阶地发育,地形平坦,呈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

1.1.1.2 地质结构a)地层岩性湘江两岸分布的主要地层岩性为:元古界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变质岩;泥盆、石炭、二迭、三迭、侏罗系的灰岩、砂页岩、煤层;白垩~下第三系红色岩层及第四系河流冲积层等。

湘江地层分布规律是,在祁东县归阳以上大体为泥盆、石炭、二迭、三迭、侏罗系的灰岩、砂页岩、煤层;归阳以下进入衡阳、株洲、湘潭红色盆地,河谷主要地层岩性是白垩~下第三系红色岩层及第四系河流冲积层,其中也有元古界及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变质岩等地层零星出露。

b)地质构造湘江流域处于江南地轴的南缘,属华南上隆剥蚀中低丘陵及洞庭湖凹陷盆地。

湘江水质调查报告

湘江水质调查报告

湘江水质调查报告一、引言湖南省是我国湘江流域的重要区域之一,湘江是湖南省的母亲河,对该省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湘江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给当地经济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因此,本报告旨在对湘江水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以保护湘江水质,提升当地环境质量。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样品采集、现场测试、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等。

我们选择了湖南省湘潭市作为调查样本点,对该地区的湘江河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

三、水质调查结果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湘江水质污染情况严重:在我们的调查样本点,湘江水质呈现明显的污染状态,主要表现为水体颜色混浊、气味异味、富营养化现象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农业非点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

2.重金属超标:调查样本中发现,湘江水体的部分重金属元素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其中镉、铅等重金属的超标情况较为突出。

3.水生态系统破坏:湘江的水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水中生物种类明显减少,鱼类数量和品种减少,对湘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原因分析湘江水质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废水排放不达标:湘江流域工业发达,大量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江河中,而一部分工业企业对废水处理不力,排放不达标。

2.农业非点源污染严重:湘江流域农业发展较快,农药、化肥的使用不当导致了大量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使得水体受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和农药残留的污染。

3.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不完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但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对水质产生了严重影响。

五、改善措施为保护湘江水质,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我们提出了以下措施:1.加强工业污水治理: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排污检查力度,提高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鼓励企业采取先进的净化技术来减少废水排放和净化处理。

湘江水文概况

湘江水文概况

一、湘江自然地理概况湘江又称湘水,是长江七大支流之一,也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湘江发源于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龙门界,流经广西的兴安县、全州市及湖南的永州市、冷水滩、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湘阴等县市。

其中长沙段经湘潭昭山后,进入长沙县境暮云镇,沿长沙县西南边缘至东窑港流入市郊,再由南而北横贯市区,经三汊矶转向西北至乔口出望城区,至湘阴县濠河口分东南两支汇入洞庭湖,是洞庭湖水系中最大的河流。

二、湘江河道特征湘江全长856km,(湖南境内670km,其中,长沙市境内81km),流域面积94660km2(湖南境内85383km2),多年平均流量664.49亿m3。

河床宽1000-1500米,航道宽20-30米。

枯水季节时水深1.2-1.6米,常年可通航。

湘江水系河网密布。

因南面及东面山势较高,河网发育,支流较大。

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渌水、浏阳河和捞刀河等支流均来自东南面,使得湘江发育成为一个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

湘江长沙段沿河多为冲击平原,河道宽度约600-1000米,平均坡降0.045‰,具有平原河流特点。

长沙段两岸台地均筑有堤防,河床稳定,滩槽分明。

三、湘江水情特性湘江水量充沛,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300-1500mm,径流与降水关系极为密切,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

平均流量为2110m³/s,最大流量20600m³/s,最小流量100m ³/s。

每年4-9月为汛期,10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

年内水位变幅较大,达9.5-13m。

湘江是少沙河流,湘潭水文站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0.164kg/m³。

四、湘江已有工程设施及水土保持情况湘江长沙以上流域目前已经建有宋家洲、近尾洲、大源渡和株洲等大型枢纽水库。

湘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为蒸水流域,水土总体保持良好,也是湘江成为少沙河流的主要原因。

五、湘江水功能区划湘江流经长沙城南猴子石一带,受坚硬沙砾岩的影响,形成众多江心洲,境内的沙洲由南而北有兴马洲、鹅洲、巴溪洲、柏家洲、柳叶洲、水陆洲(橘子洲)、傅家洲、浏阳洲、龙州、月亮岛、香炉洲、冯家洲、蔡家洲、洪洲、甑皮洲等15个洲岛。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湘江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湘江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湘江湘江是我国的第二大江,也是湖南省的母亲河。

它流域面积达16.2万平方公里,全长1160公里,从吉首市的洞庭湖出发,一路向南流经湘西、湘中、湘南三个地理区域,在长沙市岳麓山脉下游注入长江。

一、地理位置湘江流域主要位于湖南境内,其中源头位于贵州省毕节市,整个流域覆盖了湘西、湘中和湘南三大地理区域。

东临长江,南与珠江流域接壤,西与滇池流域毗邻,北邻大别山和中华山脉。

二、水文特征1.流量湘江流域年均径流量为269亿立方米,流量在不同河段表现不同,最大流量在滨江段,平均流量为2500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出现在小市段,平均流量为320立方米每秒。

2.水位湘江水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雨量、地形和季节等。

平均水位在60.8米左右,最高水位发生在1998年的洪灾中达到63.19米。

3.洪水湘江受季节性降雨和台风影响,洪水经常发生。

1998年8月,湘江发生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长沙市因此被淹没,很多居民遭受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三、地理环境1.气候湘江流域气候多样,南部多为亚热带,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

多数地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夏季多雨季节长。

2.交通湘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要冲。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湘江沿线不断建设了高速公路和铁路,加快了交通运输的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3.土壤湘江流域土地肥沃,多种多样,热带作物种植十分适宜,在北部地区的板桥和南部的衡阳还有较大的茶叶和烟草种植基地。

四、地理意义1.经济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的经济支柱,多个大城市和重点工业区位于沿岸地带。

湘江流域有很多能源资源,如水力发电、煤炭等,是湖南省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2.旅游湘江流域风景如画,现代化的建筑和自然景观在这里和谐共存。

如张家界的武陵源、常德的岳阳楼、岳麓山、湘潭的岳塘江等风景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在过去和现在,湘江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湖南省的母亲河,还是友谊的见证,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的推动力。

湘江水质污染湘潭窑湾段处的调查报告

湘江水质污染湘潭窑湾段处的调查报告

湘江水质污染湘潭窑湾段处的调查报告篇一:湘江水质调查湘江水质调查报告―请还我们美丽的湘江,请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院:树达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小组成员:洪敏(组长)钟雪梅周鹏翅谢志芳唐丽娟胡添芳刘强调查时间:3月21号到4月1号调查方式:实地考察查阅文献个别访谈前言湘江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流域(湖南境内)省内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60%。

长沙及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等省直辖市均坐落在湘江沿岸。

近几十年来工农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队水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排放,湘江水质越来越差,已经直接危及了湘江流域七市一地的百姓生活健康。

最新的城市水源检测成果表明,长沙,湘潭和衡阳水源水质污染相当严重,已跻身为全国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因此,研究湘江水质的变化及防治对策对今后湘江流域甚至湖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XX年3月21号,我们小组乘着有两节课休息实践采用实地考察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就近期湘江的水质问题进行了调查。

到XX年3月28号,我们小组全体成员又一起来到湘江边对几个排污口进行了水采样,由于这天下雨,我们匆忙采了水样回到学校进行了ph测试,还访问了一些钓鱼的叔叔们。

正文调查背景:为了唤起公众的水意识,建立一种更为全面的水资源持续利用的体制和相应的运行机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行动议程》中提出的建议,通过了第193号决议,确定自1993年起,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以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

同时,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让我们节约用水,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XX年世界水日的到来,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水成了热门话题,我们趁这个机会来认识水、了解水、从而爱护水。

湘江(长江支流)简介

湘江(长江支流)简介

湘江(长江支流)简介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

其源头有4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

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白石河源。

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

如海洋河为源,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

基本内容目录:1.概况2.历史沿革3.自然气候4.湘江分段(1)广西段(2)湖南段5.水系特点(1)降水量(2)洪水(3)泥沙6.主要支流(1)广西境(2)湖南境7.地理环境8.水利工程9.沿岸人口概况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

其源头有4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

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白石河源。

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

如海洋河为源,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

湘江之源,旧时有二种说法,一说湘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的海洋山(古称海阳山)。

《水经注疏》记载:“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

”清钱邦芑的《湘水考》记载:“湘水,源出广西桂林府兴安县海阳山,山居灵川、兴安之界上,多奇峰绝壑,泉水之始出也,其流仅可滥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江为湖南四大水系中的最大河流,位于东经11030~114、北纬2431~29之间,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海洋山龙门界,始称海洋河,经广西兴安、全洲县先后纳漠川水、灌江、万乡河后由叉江进入湖南省东安县,至永州与潇水汇合后,经祁阳、常宁、衡阳先后汇入舂陵水、蒸水、耒水诸大支流,北汇洣水、渌水,至株洲后西折形成大弯汇涓水、涟水,经湘潭纳靳江,至长沙先后纳浏阳河、捞刀河、沩水,北行至湘阴县濠河口入洞庭湖。

湘江干流全长流域856km,流域面积94660km2,河道平均坡降0.134‰。

湘江在永州芝山以上,河宽自100m至700m不等,河床坡降为0.607‰,表现为山溪河流的特性。

至萍岛纳潇水后,水势大增,河道加宽,进入中游。

芝山芝衡阳间河道最宽至1000m,而最窄处约230m,是峡谷与盆地交错段,河床平均坡降为0.129‰,河床多为泥砂卵石;至衡阳以后在流程不到5km河段先后纳入蒸水、耒水,在雨季,如蒸、耒两水与湘江干流同时并涨,则水流相互干扰,渲泄不畅。

衡阳以下,湘江进入下游阶段,衡阳至衡山间河宽平均约700m,平均坡降0.073‰,河床尚属稳定。

衡山以下,河水愈丰;河床平均坡降越小,衡山至长沙段平均0.038‰左右;其中株洲以下常受洞庭湖洪水顶托,而株洲还受涟水的影响。

湘江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水集中、夏秋多旱、暑热期长的特点。

受季风影响,湘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mm/a左右,全年降雨量集中在3~7月,梅雨季节4~6月三个月降雨占全年降雨的40%以上。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在1500mm/a左右,最多的湘东北个别地区年降雨量可达1700mm以上,而湘中衡邵丘陵区则小于1300mm。

流域暴雨中心有两个,分别在湘东南的桂东一带、湘东北的浏阳一带。

根据评估区上游株洲水文站的水文资料,在湘潭河段累年各月洪水特征值见表2.2-1。

表2.2-1 累年各月洪水特征值表
1924年7月、1994年6月湘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株洲水文站最大流量分别达21200m3/s(调查)、20700m3/s(实测值),为该站1906年以来第一、第二洪水。

根据株洲水文站年最大流量系列,推求湘潭段的最大洪水位,按P=0.1%概率最大流量为29200m3/s,最高洪水位44.84m,按P=1%概率最大流量为23900m3/s,最高洪水位42.99m。

本线路工程地处湘江流域,线路部分地段跨越湘江河流阶地,地面高程在50m以上,评估区位于100年一遇的洪水位以上。

除湘江水系外,工程在响水乡跨越了一条小溪,溪水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流量小,不会形成洪灾。

如上述,评估区内的水文条件间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