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2014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正文:----------------------------------------------------------------------------------------------------------------------------------------------------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八日卫生部发布)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是法定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部分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可演变成慢性,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防止病毒性肝炎感染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爱国卫生运动,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甲型肝炎和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切断粪—一口途径,乙型肝炎和非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切断肠道外如经血传播等途径为主。
要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疫点,以防止流行,提高疗效,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疾病发生。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报告和登记:各级医务人员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急性、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例均应作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报告卡必须填写完整、准确,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急性、慢性迁延性、慢性活动性、疑似或输血后肝炎。
检测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病例,应在报告卡上注明阳性或阴性。
各省、市、自治区应创造条件设点试行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报告和统计,每个病例尽可能经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免疫球旦白M)HBsAg、抗--HBs(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包括抗--HBC.IgM和抗--HBC.IgG)检测,分成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未定型。
遇到急性肝炎暴发时,应先电话报告,然后填写卡片报告;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也可作病原学分型报告。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及预防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及预防发表时间:2015-04-09T14:19:08.4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3期供稿作者:王宏[导读]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王宏(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中心医院 164000)【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其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结果86例患者经我院精心治疗,均治愈、好转出院。
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规范治疗,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治疗预防【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010-02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1]。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一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14~79岁之间,平均年龄47岁,患者病程7d~10年之间,其中甲型肝炎5例,乙型肝炎36例,丙型肝炎30例,戊型肝炎15例。
1.2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心理辅导。
改善和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
1.2.1 一般治疗1.2.1.1 休息发病早期必须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明显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及肝功能波动为度。
在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后,再经1~3个月的休息观察,可逐步恢复工作。
病毒性肝炎

人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差;且部分病人病情
发展较快,容易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 免疫反应亢进,易产生过多的抗原抗体免疫复
合物并引起shwartzman反应及产生大量肿瘤
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而致大片肝细 胞坏死,发生急性重型肝炎。
• 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机
制尚不很清楚,可能与急性重型 肝炎和慢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有类
庚型肝炎病毒
•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全
长为9.4kb。HGV感染的血清学模
式以重叠HBV、HCV、HAV或HEV
二重感染为主,单独HGV感染者约
占30~40%。
TTV病毒
• 为单链RNA病毒。 • TTV感染后可在肝组织和血清中 检出TTV DNA,在血清中可检出 抗-TTV。 • 目前,对TTV的病原学、流行病 学及其临床意义等问题尚有待进 一步研究。
HBV的变异由于HBV DNA在复 制时,有一个逆转录过程,故较 易发生变异。
S区变异可出现HBsAg与抗-HBs共存, 或出现HBsAg阴性或抗-HBs 阳性的慢性 乙型肝炎,还可致乙肝疫苗接种免疫失 败。 前C/C区基因发生变异,能影响 HBeAg产生,故检查HBeAg时可呈阴性 结果,此时并不反映HBV复制减少和消 失,而且有可能易于引起重型肝炎。
HBV DNA和DNAP
• 两者均位于HBV的核心部分。游离型HBV DNA几乎与HBeAg同时出现在血液中,是 HBV感染最特异和直接的指标。
• 在慢性HBV感染时HBV DNA可整合到肝 细胞基因组中,称整合型HBV DNA。 HBV DNAP具有逆转录酶活性,也是直接 反映HBV复制能力的标志。
传播途径
• 甲 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饮用受污染的水 乙 血液、体液以及母婴传播方式 丙 血液、体液以及母婴传播方式 丁 血液、体液传播(仅与HBV同时存在) 戊 饮用受感染的水 庚 血液传播 • TTV 血液、体液、母婴传播及其他不明原因。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9页
(二)各型肝炎临床诊疗依据
• 3. 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 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显著,快速出现Ⅱ度 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还未出现 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电解 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 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12页
•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
常有显著肝脏肿大,肝功效检验血清胆红
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 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 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 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升
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楚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
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 “双层征”。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8页
• 慢性肝炎试验室检验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胆红素(μmol/L) 白蛋白(A)(g/L)
≤正常3倍 ≤正常2倍 ≥35
>正常3倍
>正常3倍
• (1)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效指标 仅1或2项轻度异常;
• (2)中度 症状、体征、试验室检验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 (3)重度 有显著或连续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 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 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院内培训电子教案

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 粪—口途径: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染
7
●乙肝:
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HBV 的血液及分泌物
体液传播
性传播:不少见。 密切接触:有可能
饮食传播:可能性较小。
8
垂直传播
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 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接触
医源性传播
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有可能 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 毒不严格
分早、中、晚期
淤胆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
12
肝衰竭的分类
•急性肝衰竭 •亚急性肝衰竭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慢性肝衰竭
13
潜伏期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2-6 W(平均4W) 1-6 M(平均3M) 2W - 6M ( 平 均 40 日 ) 4-20W 2-9 W(平均6W)
3
●乙肝: 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排毒时间从起病前数周,持续于整个急性期。 慢性乙型肝炎和病毒携带者:其传染性贯穿整个病 程。传染性的大小与病毒复制指标有关。(HBeAg, HBV DNA,DNAP),与转氨酶水平高低无关系。 在我国,携带HBV的母亲是垂直传播的主要传染源。
4
●丙肝: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HCV携带者。
17
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临床无黄疸型多于黄疸型,尤其是乙肝和丙肝 与急性黄疸型肝炎比较,有以下特点: ● 整个病程无黄疸,仅少数可转为黄疸型; ● 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
18
慢性肝炎
●乏力、倦怠、下肢酸软、肝区隐痛; ●纳差、腹胀、面色灰暗;慢性肝病面容 ●病情较重者可有黄疸、肝掌、血管蛛、男性乳房发育; ●可有肝脾肿大; ●少数有肝外表现:皮疹、关节痛、乙肝相关性肾炎、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洁性行为, 减少性伴侣数量。
提高公众意识与预防措施
增强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共用餐具和洗漱用品等。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病毒性肝炎的病人或携带者
避免与感染病毒性肝炎的病人或携带者密切接触,如家庭成员、同事等。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病毒性肝 炎。
02
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生理
肝炎病毒的复制与传播
肝炎病毒的复制
肝炎病毒在肝脏内复制,通过利用人体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导致肝细胞损伤。
传播方式
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破损皮肤和黏膜接触传 播。
肝脏的病理改变
01
02
03
肝细胞损伤
肝炎病毒在肝脏内复制过 程中,导致肝细胞损伤和 炎症反应。
心理支持与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
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支持有助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康复信心 。
生活质量
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肝功能异常
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伤, 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 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升 高。
肝脏结构改变
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伤 和炎症反应,导致肝脏结 构改变,如肝纤维化、肝 硬化等。
免疫应答与疾病进展
免疫应答
人体免疫系统对肝炎病毒的入侵产生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疾病进展
肝炎病毒持续复制和免疫应答的异常,可能导致疾病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 肝癌。
供肝来源
肝移植的供肝来源有限,需要 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匹配,以降
针对病毒性肝炎预防及控制的研究

针对病毒性肝炎预防及控制的研究作者:刘玉霞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伤害为主的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并以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
在预防时,应当注意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群防患意识和保护肝脏、提高人群免疫力五方面来着手。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传染;预防;患者;携带者【中图分类号】R 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91-011 概述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伤害为主的传染病。
临床上以疲劳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和发热,还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等症状。
其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
按照病原,目前已经发现的病毒性肝炎至少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庚、TTV 七型,其中以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最为常见。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困扰人民健康的常见多发病,发病率较高,病程长,治疗不易彻底,且极易造成大规模集体流行,危害很大。
2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染途径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在全世界都有分布,但是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却有较大差别。
我国是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故本文主要介绍甲型及乙型肝炎的传染方式及其预防。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患者及其携带者。
不同类型的肝炎具体的传染源也各有不同。
病毒性肝炎主要是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传播。
不同类型的肝炎其具体的传播途径稍有不同。
2.1 甲型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
病毒随粪便排除后,通过污染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进行感染。
这种方式主要以日常生活接触为方式,通常引起大面积流行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后,或者生食污染了的水产品如贝类动物等,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的流行。
甲型肝炎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很少。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
流行特点:
⑴ 甲型肝炎多为散发性发病,也可因水和食物污染而暴 发流行。全年可见散发病例,秋末冬初季多见, 热带地区雨 季高发。 ⑵ 戊型肝炎:多发于雨季、洪水之后,全年可见散发病 例。 其他乙、丙、丁型肝炎无明显季节性。 我国流行地理分布: 农村高于城市,长江以南高于长江以北,东部沿海高于西 部边陲。
易感动物
黑猩猩
无满意的细胞培养体系
病毒性肝炎(病原学)
丙 型 肝 炎 病 毒(H CV)
●
HCV归黄病毒属,是一种具有脂质外壳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HCV感染者血中的HCVAg浓度极低,抗体反应弱而晚,抗-HCV为非 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不能区别是急性感染还是慢性感 染,也不能区别是既往感染还是现症感染。
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对较多,戊型肝炎黄疸较深,病情 较重,特别是妊娠后期和老年人
③
不转化为慢性肝炎
• 乙、丙、丁型急性肝炎
① 起病相对较慢,无明显发热等感染症状 ② 黄疸发生率相对较低 ③ 可转化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
• 黄疸前期: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肝 区胀痛,尿色渐深。 • 黄疸期:自觉症状改善,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 膜黄染,肝脾不同程度肿大。 • 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渐消,肝功逐渐复常。
甲醛及氯类等消毒剂敏感。
病毒性肝炎(病原学)
甲 型 肝 炎 病 毒 (HAV)
• Genome structure
5’NC P1
多聚蛋白 功能蛋白 VP4 VP2 VP3 VP1 2A 2B 2C 3A 3B 3C 3D
Coding region; Open reading frame (ORF) P2 Translation Cleavage P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 肝
(4)抗-HBe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抗-HBe阳性者中,20%~50%左右HBV DNA
仍阳性
可能与前C基因变异有关
前C基因1896位核苷酸易发生变 异,导致蛋白表达终止,不产生 HBeAg——HBeAg阴性的前C区 变异株
医源性传播
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
毒不严格
垂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重要模式 ——家庭聚集现象
3. 易感人群
(1)抗HBs阴性者。婴幼儿是HBV感染的最危 险时期。 高危人群: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 HBsAg阳性者的家属
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
血液透析者
多个性伴侣者
静脉药瘾者 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 其出现标志着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 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
●抗-HBs 对相同 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
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
(3)HBeAg
HBeAg是HBcAg的降解产物
HBV C基因
乙 肝
前 C区
C区
表 达
前C / C 蛋白 切割、加工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起病前2周至发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随粪便排毒最多
黄疸前2-3周至黄疸出现——血液有传染性
急性黄疸型患者,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 血清抗HAV出现——基本停止粪便排毒 少数病人起病30天后仍排出HAV
甲 肝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染
甲 肝
对热、紫外线、消毒剂敏感:100 ℃ 1 min,
HAV 传染性高于 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
●病毒分型和抗原抗体系统:
感染人类HAV: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早期出现,多持续8-12周,诊断 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抗HAV-IgG:保持多年,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甲 肝
Dane颗粒——完整HBV颗粒
• • • • 42nm,球形,血清中含量最少 脂蛋白包膜+核壳 包膜:HBsAg、糖蛋白、细胞脂质, 核心(复制感染主体):环状双股DNA, DNA聚合酶,HBcAg, HBeAg • 双链环状DNA:长链为负链(L)—— S、C、P、X区4个开放读码区 短链为正链(S)。
pre-S2 S pre-C NhomakorabeaHBV DNA 3.2 kb C
C P X
pre-c
HBsAg
X
pre-S2 pre-S1
乙 肝
3. 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1)HBsAg
曾用名:HA、澳抗
●出现时间:HBV感染后最早1-2周,最迟1112周出现 ●持续时间:
急性自限性肝炎:1-6周,最长5个 月内可消失 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
病毒性肝炎
金茜
如何认识病毒性肝炎
• 转氨酶升高= 患肝炎=需要隔离?
• “大三阳”“小三阳”=肝炎患者= 立即治疗? • 病毒感染所致肝炎=病毒性肝炎?
肝炎,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炎症病变。
其病因复杂多样:
•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 •脂肪肝;临床十分常见
•药物性肝炎:抗痨或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内分泌治疗药物等
(二)流行病学
乙 肝
1.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2. 传播途径:经血液、体液
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HBV 的血液及分泌物
水平传播
性传播:不少见。 密切接触:有可能 饮食传播:可能性较小。
乙 肝
垂直传播
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 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接触
宫内感染: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 (5%)
●临床病例无黄疸型多于黄疸型
甲 肝
(五)预
后
●甲肝预后良好
●无慢性化倾向 ●无演化成肝癌的危险 ●发生肝衰竭者罕见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HBV属 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乙 肝
土拨鼠肝炎病毒(WHV)
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
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
HBV形态结构
大球形颗粒 (Dane颗粒) 小球形颗粒 丝状颗粒
HBeAg
分泌到细胞外 HBeAg只存在于血清中
HBcAg
乙 肝
●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稍后或同时于HBsAg在血清中出现,与HBV DNA有良好的相关性。
慢性HBV感染时HBeAg是重要的免疫耐受
因子
e抗原血清转换: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 每年10%自发转换,转换过程意味免疫耐受转 为免疫激活。
乙 肝
我国一般人 群的 HBsAg 阳性率 已由 1992 年的 9.75% 下降 到 2006 年 的 7.18 %, 已进入 HBV 感染 中流行区。
发病机制
乙 肝
1.HBV在体内的复制过程
是一个逆转录过程
HBV DNA cccDNA 前基因组RNA 2. HBV损伤肝细胞的机理 以细胞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HBV本身无细胞 致病性 三 类 淋 巴 细 胞 参 与
乙 肝
●HBsAg 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
HBsAg HBV S 基因 整合 肝细胞 DNA 持续表达 “空心汤团”
●HBsAg 的亚型
10个
长江以北
adr
adw ayr
长江以南
新疆、西藏、内蒙等
ayw
乙 肝
(2)抗-HBs ●出现时间:恢复期开始出现
窗口期:HBV感染时,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前,血 清中只能检出IgM型抗HBc的一段时间
易加重病情、易演变为肝硬 化,α-干扰素疗效较差
(5)HBcAg
乙 肝
●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Dane颗粒 核心中,到血液中即被降解为HBeAg。
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cAg,而只能检测到抗-HBc
(6)抗-HBc
持续时间:6~18个月
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 抗HBc-IgG:曾感染HBV标志——“有过” HBV感染者均可阳 性 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
52
年
暴露后的周数
乙肝病毒基因组易突变
• • 病毒颗粒的高复制率:1012-13个病毒颗粒 /天 自发突变的高发生率— HBV 逆转录酶缺乏纠 错功能:10-5 置换/碱基/循环 • • 每天每个碱基位置上都可能发生突变 治疗前耐药突变株可能已存在
• HBeAg阴性变异株——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 前C区最常见的变异为G1896A点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 (TAG),不表达HBeAg。 BCP区最常见的变异是A1762T/G1764A联合点突变,选择 性地抑制前C区mRNA的转录,降低HBeAg合成。 • YMDD变异——P基因变异,主要见于POL/RT基因片段(349~ 692aa,即rt1~rt344)。在拉米夫定治疗中,最常见的是酪 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 -天门冬氨酸(YMDD)变异,即由 YMDD变异为YIDD(rtM204I)或YVDD(rtM204V),并常伴有 rtL180M变异,且受药物选择而逐渐成为对拉米夫定耐药的优 势株。 • 隐匿性HBV感染——S基因变异,表现为血清HBsAg阴性,但仍 可有HBV低水平复制(血清HBV DNA常<104拷贝/ml) 。
体内过程:经口感染——由肠道入血——短暂 病毒血症——肝细胞内复制——随胆汁排出 致病机制: 感染早期:HAV大量增殖致肝细胞轻微损坏 细胞免疫:HAV抗原性激活CD8+T淋巴细胞
感染后期:体液免疫——抗HAV(免疫复合物机制)
甲 肝
(四)临床特点
1. 潜伏期:2~6周,平均4周 2. 流行季节 ●散发病例均无明显季节性。 ●暴发流行多见与秋冬季节或雨水多、洪水泛 滥的季节。 3. 临床特点 ●HAV隐性感染多于显性感染
•其他病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肝结核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 •遗传代谢性疾病 •工业化学物中毒:四氯化碳、二甲苯、二恶英等
•其他:肝脏缺血、胆道疾患、MODS等
各种病毒感染
• • • • • 巨细胞病毒(CMV) EB病毒(EBV) 单纯疱疹病毒(HSV) 风疹病毒(RV) 冠状病毒(SARS)
肝损害
●小球形颗粒:直径22 nm
数量最多
●丝状颗粒:22×100~1000 nm
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HBsAg, 无感染性。
“空心汤团”
乙 肝
pre-s2
pre-s1 S
HBV基因组结构
pre-S1
P
编码
pre-S1蛋白 pre-S2蛋白 HBsAg HBeAg HBcAg DNAP HBxAg
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
偶经输血与注射感染 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生食毛蚶、 蛤蛎、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
甲 肝
●易感人群及免疫力
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成年人易感性下降
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我国40岁以上成人80%抗HAV-IgG阳性
抗体
母 亲
6个月以内婴儿
甲 肝
(三)发病机理:未完全明了
NK细胞:不需致敏
CTL(CD8+):主要靶抗原为肝细胞膜上HBcAg 抗体依赖性淋巴细胞 (ADCC)
抗-LSP 自身免疫
抗-LMP
HBV复制过程
• HBV侵入人体——结合肝细胞膜上的受 体——脱去包膜——穿入肝细胞质—— 脱去衣壳——HBV DNA进入肝细胞核内— —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修补正链 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 DNA(cccDNA)——cccDNA为模板,在宿主 RNA聚合酶II的作用下,转录成几种不同 长短的mRNA • 3.5kb的mRNA含有HBV DNA序列上全部遗 传信息,称为前基因组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