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第一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图片展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2.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等。

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

课堂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功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3.3 教学活动动画展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过程。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功能的实例。

第四章: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4.2 教学内容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

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生态平衡?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第五章: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让学生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5.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砍伐、水质污染、物种灭绝等。

生态环境保护:植树造林、节约用水、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5.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生态环境问题的实例。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和特点。

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途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案例资料: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实例。

3. 讨论话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途径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负面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建议。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绘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并简述其过程。

七、拓展与延伸1. 邀请生态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科研前沿。

2.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

3. 开展校园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2.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组成。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等。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态系统是什么吗?它由哪些部分组成?2.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1)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统一整体。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实例,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3.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1)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讲解生物部分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讲解非生物部分的组成:阳光、水、空气、土壤等。

4.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1)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金字塔。

(2)讲解食物链的概念: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

(3)举例说明食物链:草→兔→狼。

(4)讲解食物网的概念:食物网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关系。

(5)举例说明食物网:草→兔→狼;草→羊→狼;羊→狼等。

(6)讲解生态金字塔的概念:生态金字塔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在食物链中呈现出的金字塔状分布。

(7)举例说明生态金字塔: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

5.实验观察(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组成和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

(2)让学生记录实验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提倡绿色生活,保护地球家园。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结构图。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4.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组成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

2. 难点: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开展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魅力。

五、教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步骤:a.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现实案例,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b.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组成。

c.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d.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e.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生态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环境保护意识。

六、教学活动与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或周边环境的生态调查,观察并记录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2. 指导学生进行生态瓶制作,模拟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观察生态平衡的维持。

3. 开展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七、课程拓展:1. 邀请环境保护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生态系统教案1一、生态系统的稳态1.稳态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调节方式:反馈调节。

(1)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叫反馈调节。

(2)类型①负反馈:最常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正反馈:很少见,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其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思考:我国蓟县盘山有一片原始森林,那里树木郁郁葱葱,百鸟争鸣,风景秀丽迷人,当地人称之为“八仙桌子”。

科学家去“八仙桌子”调查过,发现那里害虫种类非常多,但是那里却从未出现害虫的大发生,也未造成大的伤害。

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该地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各种生物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不会发生害虫的大爆发。

3.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向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人类的活动与稳态的关系: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以便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态。

思考:我国的黄土高原最初是一个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山清水秀之处,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变成了不毛之地。

近十几年来,政府不断对黄土高原进行治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但还没有完全恢复原貌。

试分析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差。

合作探究探究一: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和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组成。

2. 掌握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3. 学会运用生态系统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2. 学会利用资料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类型1.1 生态系统的定义1.2 生态系统的类型1.3 生态系统的组成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1 生态系统的结构2.2 生态系统的功能2.3 生态系统的平衡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3.1 生产者3.2 消费者3.3 分解者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4.1 阳光4.2 空气和水4.3 土壤第五章:人与生态系统5.1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3 可持续发展策略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培养学生运用生态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态系统相关章节。

2. 课件:生态系统的图片、图表、动画等。

3. 视频资料:生态环境破坏与保护的实例。

4. 实践活动材料:观察、调查、实验等所需器材。

六、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6.1 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6.2 生产者的种类:探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种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6.3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生产者如何支持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对生产者的反馈。

初中生物之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之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之生态系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和作用。

3. 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和作用。

3.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和作用。

2.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图片和相关信息。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学生分享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想法。

二、新课教学(20分钟)1. 教师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解释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 学生通过PPT或黑板上的图片,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湖泊等。

3. 教师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和作用。

-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 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其他消费者,获取能量和营养。

- 分解者:分解有机物质,释放无机物质,促进营养循环。

4.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存在和作用。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实例,如一个池塘或一个森林,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生物和环境关系。

2.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其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和作用。

3.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四、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3. 教师强调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3. 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生态系统的结构。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

2. 投影仪。

3. 生态系统模型。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 直观演示法:通过投影仪展示生态系统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生态系统的运行,加深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2. 讲授新课:首先讲授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然后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后引导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尝试描述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并画出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进行小测验或小组报告,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测验结果,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八、作业布置1.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2. 写一篇关于生态系统的短文,描述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上高中学赖利玲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四节。

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网)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这一节是对前面“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三节的总结和深化,又是学习后面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第二章中起到了归纳总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2.2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连食物链(网)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1.2.3情感目标
增强爱护生物的情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1.3.1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及食物网。

1.3.2教学难点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增强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1.4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1.5教学对象分析
《生态系统》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较密切,而且学生对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即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所以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1.6课时安排
1课时
2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里面,听到的是城市的喧嚣声,有没有机会到大自然中,
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吧。

(声音播放)师:请同学们说说看你都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风声、水声、大象声、老虎声、昆虫声。

师:除了听到的,你还能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还有阳光、树木、花、草。

师:那你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还有阳光、空气、水。

师:想象的很美,真是一片美丽的大森林。

现在我有了一个疑问,当植物落叶、动物死去后,植物的残枝落叶,动物的遗体会堆积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吗?
生:不会,它们会腐烂,会被分解。

师:对,森林中还有很多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

我们形象的称它们为分解者。

那植物和动物在森林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资料分析)
生:植物扮演生产者的角色,因为它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生产食物并供给动物食用。

动物扮演消费者的角色,因为它们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要靠吃植物和动物获得食物。

师:回答得很好。

在这片美丽的森林中有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还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那可以缺少其中的某一种成员吗?
生:不能。

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等,动物要吃植物或其他动物才能生存下去,植物动物的遗体要靠细菌和真菌分解,否则我们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的。

师:因此我们说森林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游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准备:写有“草、昆虫、鸟、青蛙、蛇、羊、虎和猫头鹰”等有关硬纸片,每组2条绳子)
师:下面我们扮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员,来感受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吧。

(幻灯片出示游戏规则)
规则:每5个同学为一组,扮演相同的角色,一位同学负责佩带硬纸片,两位同学负责出去找食物,并将食物用线牵上,一位同学负责拿线,一位同学负责记录。

师:现在给大家3min时间请大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幻灯片展示)
你所扮演的生物有什么特点,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生态系统中你这一类会面临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危险?
在这些角色中,你们所捕食到的食物有哪些?(限两种)
师:(巡视指导)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相信都有一定的结果了,我们来看看哪组的回答最精彩。

(学生回答过程中,老师在幻灯片上连线,学生在座位上牵线)同学们热情高涨,
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我是一棵小小草,绿油油的,我非常勤劳,每天辛勤劳动生产的有机物不仅养育着我自己,也养育着一些动物们,如果没有了我,世界上也就没有了食物,但现在环境的破坏和过度放牧使我们的生存范围减少,土地沙漠化。

生:我是青蛙王子,是两栖类动物,我吃昆虫,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也是农田保护者,我也有天敌——蛇,但我的家族不会因它而灭绝,可现在我们最大的天敌是人类,我们保护他们的粮食,请他们也来保护我们吧。

生:我是乖乖羊,天性温柔又善良,只吃小草,我的天敌可多了,所以我们要坚强,今天来的天敌是虎王。

生:我是森林之王,今天最厉害的角色就是我了,美味可真多啊,可是我的兄弟姐妹却慢慢减少,因为人类只给我们留了一小块生存地方。

生:蛇我可最喜欢了,今天我的食物就是它,好象今天我的天敌们没有来。

生:我虽然小,但我的伙伴多,我的种类也多,家族庞大,我的食物是植物,我的天敌有鸟后、青蛙王子。

生:我的歌声美妙动听,给大自然带来了活力,我在树上寻找虫子,在草丛寻找昆虫,飞行家族的猫头鹰我要躲着它。

生:蛇仙来了,我的食量很大的,今天有鸟,还有青蛙,可以饱餐了,不过我要小心猫头鹰。

师:通过大家的展示我知道了每一类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现在大家手里牵了线,请举起你们手里的线。

这些线交织在一起像什么形状呢?
生:网状。

师:我们把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网叫食物网。

在食物网中没有分解者,也没有非生物。

现在请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站起来,请问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还是网状的吗?
生:不是,是链状。

师:我们把由食物关系形成的链叫食物链。

在这里昆虫吃了草,从草中获得了物质和能量,如果我们用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那么箭头应该指向什么方向呢?
生:箭头应该指向昆虫。

师:现在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草→昆虫→鸟→蛇→猫头鹰。

如果没有生产者,动物们能形成食物链吗?
生:不能,因为动物不能生产食物。

师:请大家从食物网中找出最短的食物链。

生:草→羊→虎。

师:大家掌握的非常迅速。

(三)、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当雨水充足,阳光灿烂,气候适宜时,草长得非常茂盛,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羊的数量增加了,请问羊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吗?
生:不会,因为羊增加了,草就少了,并且老虎的食物多了,老虎也会增加,这样就会
限制羊的数量,最后达到一个平衡。

师:是的,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某政府前几年鼓励群众养羊致富,我也加入了养羊的队伍(头戴牧羊帽),在雁山养羊,不久牧羊人的队伍日益壮大,但后来政府却限制我们养羊的数量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羊太多了,羊吃草的速度比草长的速度快,破坏了草资源。

师:生态系统虽然有自我调节能力,草可以再生长,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范围,生态就受到了破坏。

比如,只有一家向江河中排放生活用水,由于微生物的分解和物理沉降,江河水不会污染;如果很多家工厂向江河中排放污水,会使江河水质受到影响。

师:我当不了牧羊人,我可以当猎人,我猎杀羊、青蛙(老师牵食物连线)
大家看看这张新的网会有什么启示呢?
生:人也是食物网中的一员,生态平衡对人类也很重要,并且人类作为高级消费者,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尤为重要。

师:分析得很好。

有一天我在散满农药的草地上捕杀了头羊,回家美味了一顿,结果我却中毒进了医院,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农药是有毒物质,它随着食物链流到了人的体内,并且随着食物链越积越多,所以人会中毒。

师:原来是这样啊,看来破坏环境,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啊。

3.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4.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 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的定位是一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活动课,但图片资料较多、内容较细,怎样高效而有序地开展活动是要解决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全体同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活动中感悟和交流,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