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上高中学赖利玲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四节。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网)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一节是对前面“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三节的总结和深化,又是学习后面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第二章中起到了归纳总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2.2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连食物链(网)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1.2.3情感目标

增强爱护生物的情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1.3.1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及食物网。

1.3.2教学难点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增强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1.4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1.5教学对象分析

《生态系统》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较密切,而且学生对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即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所以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1.6课时安排

1课时

2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里面,听到的是城市的喧嚣声,有没有机会到大自然中,

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吧。(声音播放)师:请同学们说说看你都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风声、水声、大象声、老虎声、昆虫声。

师:除了听到的,你还能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还有阳光、树木、花、草。

师:那你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还有阳光、空气、水。

师:想象的很美,真是一片美丽的大森林。现在我有了一个疑问,当植物落叶、动物死去后,植物的残枝落叶,动物的遗体会堆积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吗?

生:不会,它们会腐烂,会被分解。

师:对,森林中还有很多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我们形象的称它们为分解者。那植物和动物在森林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资料分析)

生:植物扮演生产者的角色,因为它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生产食物并供给动物食用。动物扮演消费者的角色,因为它们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要靠吃植物和动物获得食物。

师:回答得很好。在这片美丽的森林中有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还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那可以缺少其中的某一种成员吗?

生:不能。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等,动物要吃植物或其他动物才能生存下去,植物动物的遗体要靠细菌和真菌分解,否则我们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的。

师:因此我们说森林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游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准备:写有“草、昆虫、鸟、青蛙、蛇、羊、虎和猫头鹰”等有关硬纸片,每组2条绳子)

师:下面我们扮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员,来感受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吧。(幻灯片出示游戏规则)

规则:每5个同学为一组,扮演相同的角色,一位同学负责佩带硬纸片,两位同学负责出去找食物,并将食物用线牵上,一位同学负责拿线,一位同学负责记录。

师:现在给大家3min时间请大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幻灯片展示)

你所扮演的生物有什么特点,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生态系统中你这一类会面临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危险?

在这些角色中,你们所捕食到的食物有哪些?(限两种)

师:(巡视指导)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相信都有一定的结果了,我们来看看哪组的回答最精彩。(学生回答过程中,老师在幻灯片上连线,学生在座位上牵线)同学们热情高涨,

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我是一棵小小草,绿油油的,我非常勤劳,每天辛勤劳动生产的有机物不仅养育着我自己,也养育着一些动物们,如果没有了我,世界上也就没有了食物,但现在环境的破坏和过度放牧使我们的生存范围减少,土地沙漠化。

生:我是青蛙王子,是两栖类动物,我吃昆虫,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也是农田保护者,我也有天敌——蛇,但我的家族不会因它而灭绝,可现在我们最大的天敌是人类,我们保护他们的粮食,请他们也来保护我们吧。

生:我是乖乖羊,天性温柔又善良,只吃小草,我的天敌可多了,所以我们要坚强,今天来的天敌是虎王。

生:我是森林之王,今天最厉害的角色就是我了,美味可真多啊,可是我的兄弟姐妹却慢慢减少,因为人类只给我们留了一小块生存地方。

生:蛇我可最喜欢了,今天我的食物就是它,好象今天我的天敌们没有来。

生:我虽然小,但我的伙伴多,我的种类也多,家族庞大,我的食物是植物,我的天敌有鸟后、青蛙王子。

生:我的歌声美妙动听,给大自然带来了活力,我在树上寻找虫子,在草丛寻找昆虫,飞行家族的猫头鹰我要躲着它。

生:蛇仙来了,我的食量很大的,今天有鸟,还有青蛙,可以饱餐了,不过我要小心猫头鹰。

师:通过大家的展示我知道了每一类都有它存在的道理。现在大家手里牵了线,请举起你们手里的线。这些线交织在一起像什么形状呢?

生:网状。

师:我们把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网叫食物网。在食物网中没有分解者,也没有非生物。现在请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站起来,请问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还是网状的吗?

生:不是,是链状。

师:我们把由食物关系形成的链叫食物链。在这里昆虫吃了草,从草中获得了物质和能量,如果我们用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那么箭头应该指向什么方向呢?

生:箭头应该指向昆虫。

师:现在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草→昆虫→鸟→蛇→猫头鹰。如果没有生产者,动物们能形成食物链吗?

生:不能,因为动物不能生产食物。

师:请大家从食物网中找出最短的食物链。

生:草→羊→虎。

师:大家掌握的非常迅速。

(三)、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当雨水充足,阳光灿烂,气候适宜时,草长得非常茂盛,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羊的数量增加了,请问羊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吗?

生:不会,因为羊增加了,草就少了,并且老虎的食物多了,老虎也会增加,这样就会

限制羊的数量,最后达到一个平衡。

师:是的,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某政府前几年鼓励群众养羊致富,我也加入了养羊的队伍(头戴牧羊帽),在雁山养羊,不久牧羊人的队伍日益壮大,但后来政府却限制我们养羊的数量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羊太多了,羊吃草的速度比草长的速度快,破坏了草资源。

师:生态系统虽然有自我调节能力,草可以再生长,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范围,生态就受到了破坏。比如,只有一家向江河中排放生活用水,由于微生物的分解和物理沉降,江河水不会污染;如果很多家工厂向江河中排放污水,会使江河水质受到影响。

师:我当不了牧羊人,我可以当猎人,我猎杀羊、青蛙(老师牵食物连线)

大家看看这张新的网会有什么启示呢?

生:人也是食物网中的一员,生态平衡对人类也很重要,并且人类作为高级消费者,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尤为重要。

师:分析得很好。有一天我在散满农药的草地上捕杀了头羊,回家美味了一顿,结果我却中毒进了医院,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农药是有毒物质,它随着食物链流到了人的体内,并且随着食物链越积越多,所以人会中毒。

师:原来是这样啊,看来破坏环境,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啊。

3.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4.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 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的定位是一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活动课,但图片资料较多、内容较细,怎样高效而有序地开展活动是要解决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全体同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活动中感悟和交流,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1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生物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了生命活动的规律。从今天起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4 中图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4 中图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识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软件的观察以及实地考查生态系统,结合课本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热爱家乡,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 (3)碳循环过程图解。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难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疑点

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只能是物质循环,能量能否循环。 4.解决办法 (1)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重点、难点编制成图文、音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它们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易接收的知识。 (2)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讨论交流将知识化难为易。 三、课时安排 2课时:能量流动1课时,物质循环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多媒体软件及电教设备。 2.电视录像带、放像机。 六、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全部内容。 2.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教师点拨指导。 3.交流总结,相互取长补短,获取新的知识体系。 4.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归纳小结,课后练习,写小论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能量流动的数量及其作用。 2.以一条食物链为例阐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能量金字塔?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什么?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作为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首先学习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举 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1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2 、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3 重点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2、难点: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老师:上课,师生问好。 今天我们进行第五章第一节的学习。首先我们共同欣赏一段优美如画的大自然影像。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录像。 录像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开始学习。 老师板书: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刚刚我们看到了许多生态系统,那么生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结构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进行学习。首先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点击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观看。 我们首先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请快速阅读教材88页进行学习。要注意概念中的关键词。找到概念后请看屏幕上的思考题。老师板书:一、概念 问题:农贸市场里有许多动物植物微生物,也有无机环境。这样的农贸市场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吗?为什么? 问题设置意图:让学生去抓住概念中“相互作用”这一关键词。因为市场里的动物植物是没有相互作用的,所以不能称为生态系统。 提问学生,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表场或指出其不足之处。 老师:那么,生态系统分为哪些类型呢?请看屏幕并用1分钟完成自学任务。老师板书:二、类型 活动设置意图:生态系统的类型这一知识,在教材中是小字,属予了解内容,学生自学就可以自己掌握。. 老师: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常见的生态系统。 点击播放共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话动设置意图:让学生回顾比较常见的生态系统。 老师:接下来我们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教材89页是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我们的课件是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来学习。请用3分钟完成屏幕中给出的任务。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对教材进行学习。 板书: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话动设置意图:本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较好并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提问学生。第1题和第2题。并进行适时的评价。 老师:关于第3个问题,四种组成成分的代表生物及其作用,我们下面逐一进行学习。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物质是什么?能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是否是必备成分?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教学中不强求每个学生都学习所有的选学内容,而强调关注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不过分追求讲清、讲透,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于探究的过程、分析资料的过程、语言交流的过程。这样的处理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除了知识、健康生活的道理,教材还突出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等要求。本节的内涵、外延广泛,资源丰富,虽然初一学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弱、科学基础薄,但平时从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上,比较容易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可以比较轻松地参与到课堂之中。而且,本节教材的内容是对学生热爱“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支撑。 二、教学思路 在前一节课树立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的铺垫下,在预设情景中,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讨论分析活动找到答案,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概念等基础知识。在“观察与思考”环节中,引导学生按照从生产者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的营养物质流动的顺序,逐步确定各条食物链,明确“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有关“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交流中,得出结论“人类过分的干预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最后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最后,争取将环保落在实处,让学生学到能掌握的、自己能说出的、生活中能应用的东西。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得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的结论。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性,认识到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如生态系统组成、环保、受到破坏等内容的有关图文资料。 教师: 1.搜集合适的影视资料。片中最好有这样的场景:小溪潺潺,云儿在飘,鸟唱虫鸣,蜜蜂采蜜;小鹿在吃草,附近隐蔽处的豹子在窥视它;雏鸟在鸟巢中焦急地等待父母的归来;枯树上长着蘑菇;林间的阳光照在树叶上,树影婆娑…… 2.鱼缸生态系统等直观教具。 3.选择课前音乐,制作好教学课件。 五、课堂案例 课前5分钟进行音乐欣赏,在优美的音乐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进行学习前的心理放松和准备。 (一)感受愉悦情景──美丽的世界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创设一个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情境。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这个优美的生物世界由几部分组成?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学生在这美好愉悦的情景中开始学习,也为生态破坏的可怕后果做了反衬。 教师深入各小组中,引导、帮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例如,这个生物世界中,谁制造了有机物供动物使用?谁必须以别的生物为食?谁使落叶、树桩腐烂?还有其他参与者吗?它们各有什么分工?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交流成果时,学生表达不清的地方要尽量让其他学生补充。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课程说明:本课在北京版生物学教材8年级下册 指导思想 从生物科学的本质出发,不拘泥于课本和课程。 内容分析 从结构到功能,可能是生物学中典型思维方式中的一个最普遍的模式。本节课在上节课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之后,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实例,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了介绍,在比较的过程中,完成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和有害物质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进行积聚的介绍。 学情分析 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思路 从小生态瓶实验为什么失败引入本课,介绍生物圈2号实验,归结矛盾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于其生态系统的内部过程。由此,介绍地球上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再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对于生物圈2号实验进行分析。介绍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有害物质积聚的特点,补充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 基本目标 教学目标: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都是在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而且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能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物质会累积:大部分的有毒物质很难分解,通过食物链在消费者体内积累、浓缩。营养等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教学重点: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教学过程 时间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技术 应用对应 PPT 页码 拍摄 要求 3' 导入讲台: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 统的结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生态系统 的功能。 大屏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讲台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word版 公开课获奖教案 (12)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 2、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 3、描述生态系统中非生物部分与生物部分之间,生物部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4、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揭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复杂性。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教学难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2、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生物的生活方式、形态结构可以适应环境,也可以影响环境。 二、导入: 当你置身于一片森林中时,你会看到什么呢?森林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三、讲授新课: 出示问题:1、生态系统定义?2、构成生态系统的因素有哪些? 一、生态系统 1、我们把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构成生态系统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部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师提问:1、分析一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和非生物具体有哪些? 2、绿色植物与动物在生理功能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贮存能量和放出氧气,供生命活动需要。)因此,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生产者的角色 提问:动物能不能像植物那样在体内合成有机物呢? (回答:不能!人和动物只能吃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扮演的是消费者的角色 知识明确:动植物的寿命是有限的,必然会死亡,留下尸体,植物还会有枯枝落叶掉在地上。这些尸体就像城市里的垃圾一样,如果没有清洁工每天清扫处理,就会堆积如山,日子久了垃圾山越来越大,就会使我们人类没有活动的场所。同理,动植物的尸体也有“清洁工”来帮助处理,那就是细菌和真菌。它们把这些尸体分解成无机物,还给大气和土壤。因此,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分解者的角色。 非生物部分主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提问:我们知道这样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实际上青虾吃的是水中的浮游生物)。你们知道这谚语的含意是什么吗? (回答:生物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又是普遍存在的。) 练习巩固:P19这张画面中哪是生产者?哪是消费者?哪是分解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回答:绿色植物是生产者,昆虫、鸟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昆虫以植物为食,鸟又要吃昆虫,细菌和真菌吃植物和昆虫以及鸟的尸体。它们之间是一种食物关系。)这种食物关系把它们连成一条链子,所以叫食物链。 课本P23 资料分析 讨论:⑴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⑵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学生根据问题,小组互相讨论并找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订正答案。 总结: 1、一条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且食物链永远开始于生产者 2、箭头永远指向捕食者, 3、能量随着食物链的流动而逐渐被消耗,而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富集现象) 4、一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数量最少的生物是最高级消费者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破坏 提问:如果我们大量打鸟,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 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介绍北美凯巴森林的自然状况来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及辨析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及其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多举例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 1.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突破方法: 利用分析生态系统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概念;多引导学生分析各类图片进而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法及学法指导: 教师点拨引导,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提前准备不同生态系统的教学图片、不同类群的动植物与相关的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搜集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及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利用凯巴森林图片导入新课 思考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概念: 对学生问题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的同时,分析下列实例中哪些属于生态系统?思 导问题,上节内容,概 结 及时应用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设计

教学阶段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依据 第一阶段 播放视频,导 入新课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 展示课题名称,进入 本堂教学欣赏音乐,观看 优美画面。 创设情境,激 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动 机、兴趣、情感、 意志、性格等非 智力因素也是影 响学生学习的重 要因素。教学中 渗透科学、技术 与社会(STS)教 育。 第二阶段 图片展示,回顾概念1.展示6种类型生态 系统。 2.展示枯木、池塘森 林、生物圈 3.通过问题:这些生 态系统有哪些相似的 地方。引导、总结生 态系统的概念 观看幻灯片。 观看幻灯片 观察分析总结 了解生态系 统。 认识生态系 统的范围 理解生态系 统概念 符合由具体到抽 象的认知规律。 第三阶段 主动探索、师生交流、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1、通过生态系统概 念导入生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 生物群落即为各种生 物;无机环境即为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之间不是孤立 的,而是有食物联系; 思考、分析、总 结。 踊跃发言。 说出组成生 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培养 学生观察、实 践能力。 为生态系统 的成分分类 作铺垫。 观察、思维与口 头表达能力、实 践能力是生物科 学素养的组成部 分。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的过程必须 经过知识的“同

引导质疑,合作学习,建构生态系统模型即营养结构。 2、展示池塘生态系统 图解。 (1)生态系统中有哪 些生物 (2)它们各有什么重 要的作用 (3)能不能将这些生 物分分类。 (4)分析这些生物之 间的食物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 通过问题展示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 个案分析。①所有生 产者都是绿色植物吗 ②消费者之间有差别 吗③细菌都是分解者 吗 3、资料分析一: 资料分析二: 资料分析三: 疑问:①生产者与消 费者联系的纽带是什 么②生态系统的生产 观察 讨论 阅读教材、对教 材信息处理。 学生讨论总结概 念 学生分组讨论思 考、汇报。 阅读、思考、讨 论 思考、分析 阅读、思考、分 析、总结 分组讨论、绘制、 学生自学、思 考对生态系 统成分归类。 应用概念,全 面分析。 对教材内容 适当补充、归 类,有利于理 解掌握。 通过自主探 究,总结,利 于教材的理 解和掌握 通过解惑,找 到生物成分 之间的联系 通过分析掌 化”阶段。 阅读是终身学习 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阅读,培养 深入本质,抓关 键、抓条理的自 学能力,促进学 生的学习能力提 高,有利于学生 的终身发展。 进一步利用图 文,创造情境, 开展教学。 合作学习是探究 学习的重要形 式。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要经历 “顺应”过程。

八年级下册生物 生态系统概述 教案

八年级下册生物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八年级下册生物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八年级下册生物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在一定________内,所有____及其生活的____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一个生态系统是由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类群;非生物环境有________、温度、________、空气、土壤等因素。 2.生物中的绿色植物能够利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动物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以________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____________,将有机物转化成______,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非生物环境则能为生物提供必要的__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______、______以及______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思考讨论:在西伯利亚发现的保存在冻土里的曾经生存在二万五千年前第四纪的猛犸象,不仅骨骼保存完整,而且皮肤、体毛、血肉甚至胃里的食物都保存完好,这是因为冻土中缺少什么呢? 2.无机物光能光合作用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植物的尸体无机物分解者物质和能量 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思考讨论 答案:缺少分解者。(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根据食性可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从而促进物质循环。 [例题]既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又是自养型生物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部分 解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它作用,把光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些有机物为生产者自身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属于自养型生物。 答案:A 1.下列哪项不能算作是生态系统?() A.一片草原B.一块农田C.一个湖泊D.一群鸵鸟 2.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B.动物和生物组成的 C.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D.所有生物组成的 3.在一片阴湿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蚯蚓、蜘蛛、蚂蚁、老鼠等动物,它们构成() A.生物群B.动物群C.生态系统D.食物链 4.微山湖是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有“日进斗金”的美誉,下列关于微山湖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生态系统公开课教案

高二生物公开课教案 第八章第三节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和绘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3、态度情感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全球性,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和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2、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带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教学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 碳循环的过程图。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旧知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输入、传递、散失)和特点?提出问题: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而需要不断输入能量,那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二)教学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提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提问:1、概念中的物质指什么?(回答:C、H、O、N、P、S等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教师补充:是元素,不是指物质。)2、概念中循环的区域?(回答: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3、概念中生态系统的范围(回答:整个地球。教师补充:即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教师总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往返运动,这些化学物质的运动带有全球性,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板书展示)(二)碳循环 教师提出:我们以C元素为例来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地球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碳循环。 教师引导:1、碳在地球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回答:无机环境:大气中CO2,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含碳有机物)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回答:CO2;教师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CO2合成糖类等有机物,逐级传递给消费者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又通过呼吸作用把含碳有机物转变为CO2返回大气,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和排出物被分解者利用产生CO2返回大气;化石燃料开采后燃烧产生CO2排放到大气。) 请学生根据上述讨论结合书本绘制碳循环过程图。(教师评价,展示样本,进行总结:碳元素在在地球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主要是通过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另外还有以化石燃料的形式储藏于地层或通过燃烧以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课程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讨论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思维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图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整体的系统。 (2)初步形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向学生展示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并讲解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 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提问: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教师强调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统一整体,引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⑴提问为什么生态瓶内的小鱼能长时间存活?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如果我们把生态瓶放大到池塘生态系统(图片展示),试 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错。举例: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可以捕捉虫子猪笼草属于消费者。 2、生产者一定是植物。 错。举例:硝化细菌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它们也属于生产者。 3、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错。举例: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4、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错。举例: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寄生型微生物(如人皮肤上的真菌)一些共生型微(如根瘤菌)属于消费者。 腐生型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板书展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补充概念图。 总结: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过渡:展示生活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不同的生物,提问学生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请学生以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板书)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比较分析不同的食物链,提问: ①、食物链中箭头表示什么含义? ②、每条食物链包含生态系统中那些成分?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修订稿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 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介绍北美凯巴森林的自然状况来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及辨析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 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及其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多举例帮助学生认识生 态系统及其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 1.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突破方法: 利用分析生态系统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概念;多引导学生分析各类图片进而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法及学法指导: 教师点拨引导,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提前准备不同生态系统的教学图片、不同类群的动植物与相关的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搜集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及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总结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功能有关的概念; (2)说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能量关系,概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4)以碳循环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5)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由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以食物链为基础的能量流动以及特点; 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本节的各项活动;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观察、思考、讨论、结论。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生态系统内部最重要的联系是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由此引出食物链的概念,阐明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关系”,一方面观察食物链之间彼此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引出食物网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多少条食物链,并列举出最长及最短的食物链,由此来强化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理解。 在能量流动特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分析。从传递过程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和终点(呼吸热);从传递方向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由于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关系不能逆转,以呼吸热形式选散的能量也不能被生产者再次固定,所以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传递数量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本身生命活动要消耗能量,生物遗体、遗物内含能量等,所以只有一部分能量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从传递效率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各个营养级流动能量的损失(原因由学生自己分析),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在能量金字塔的教学中,从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引出。即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呈单方向流动的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大致降低一个数量级,营养级别越高,能量传递比例则越低,这是各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共同规律。这种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可以用一种方式形象地表示出来——能量金字塔。然后具体指出能量金字塔是用各个营养级能量数值绘制成的。再用“能量金字塔”的图解练习说明能量金字塔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碳循环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碳循环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在碳循环的教学中加强直观性,利用教材上“碳的循环”图解来进行,即引导学生观察“碳的循环”图解,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对于拓展知识,让学生关注时事,渗透“人是生物圈中一员”的观点,教育学生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还需列表比较区别与联系清晰讲解;对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的发生富集现象的内容需补充讲解,向学生渗透人类要善待生物,善待自然,人与生物圈和谐共处的道理,以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

参考资料(活动二:生态系统家庭辩论会): 1、植物 我们是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光能。我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动物呢!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生态系统。没有我恐怕就没有各位了……你瞧,我是光荣而伟大的生产者。我最重要。 2、虫 我们是动物,不能像植物一样自己制造有机物,所以我要吃草(指着植物)。也就是说我们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我吃草也不是光为了自己,我有时也是会自我牺牲,来养活小鸟们的,没有我,鸟大哥恐怕你们要饿肚子了…….所以我最重要。 3、鸟 我喔,吃你(指着虫子),这样,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我们的体内,所以,我才如

此强壮!(对小草的影响)如果没有我,你怕没有好日子过吧,害虫会把比吃光的。所以我才是这个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 4、细菌真菌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个无人看见的细菌……” “我,和我的兄弟真菌,虽然我们大都很小,有时也搞点破坏——苹果呀、梨呀若腐烂了,是我们兴风作浪的结果,可是,你知道吗?如果没有了我们,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神秘地)遗体遍地都是,垃圾堆积成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正是有了我们的分解,有机物变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给植物重新利用。可千万不能小瞧我们这些分解者呀!所以我才是这个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 别看我们微不足道,但我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们能把你们的尸体分解,供植物重新利用,如果没有我们,世界会是怎样的?(摇头叹息)你们的尸体,将会堆积如山,你们还有生存空间吗? 5、无机环境(阳光、空气、水) 尽管你们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我们,你们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吗?植物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吗?如果有一天我太阳消失了,你没想象过将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吗?世界一片漆黑,生物一个一个慢慢地死去,多可怕呀?所以,只有在我们的怀抱中,动物、植物和细菌才能共同生活。由此,我们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6、评判 我们是一家人,缺了谁都不行,一个都不能少,我们要互相团结,彼此爱护。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 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介绍北美凯巴森林的自然状况来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 系统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 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及辨析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及其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多举例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 1.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突破方法: 利用分析生态系统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概念;多引导学生分析各类图片进而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法及学法指导: 教师点拨引导,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提前准备不同生态系统的教学图片、不同类群的动植物与相关的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搜集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及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上高中学赖利玲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四节。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网)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一节是对前面“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三节的总结和深化,又是学习后面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第二章中起到了归纳总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2.2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连食物链(网)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1.2.3情感目标 增强爱护生物的情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1.3.1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及食物网。 1.3.2教学难点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增强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1.4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1.5教学对象分析 《生态系统》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较密切,而且学生对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即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所以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1.6课时安排 1课时 2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里面,听到的是城市的喧嚣声,有没有机会到大自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