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合集下载

《明史》读后感(6篇)

《明史》读后感(6篇)

《明史》读后感(6篇)《__文明史》读后感 1这本书我3年前就买了,但当时只看了一小部分就因应付考试作罢。

去年冬天开始闲下来,才重新捧读,却又磨磨蹭蹭,好几个月才读完。

之所以能读这么长时间,也跟这本书的特点有关,因为本书讲述整个__文明的历史,读起来自然没有一气呵成的欲望,只是饭后或早起看一章(甚至半章),就也领略了百年的历史,然后什么时候想看了再来一章,现在想起来还是蛮好的回忆。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经典的教科书,但除了最后关于现代社会的几章外,读来并没有传统教科书的感觉,有些章节甚至可以说相当精彩。

本书的一大好处就是涉及广泛,__,军事,宗教,生产,商业,文化,艺术,科学,人物,甚至普通人的生活都包括在内,而且不显琐碎,因为作者也对各个时代进行了总结和比较,而且有很多图,读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这无疑要归功与作者对历史的态度。

书中第一章有一小节“历史的本质”非常值得一读,开头引用的简·奥斯汀小说中人物对历史的抱怨可能不少人都会有共鸣,这是一种让历史书充斥着__,战役,法令和伟__的后果。

而几位作者则认为,尽管这些内容是很重要的`,但历史的内涵更广,于是这本《__文明史》就出炉了,摆脱了历史仅仅是__记录的阴影,历史书更加有趣。

此书比较适合对__文明不是很了解的人,毕竟内容还是比较浅显。

就我自己的看书经历而言,希腊,罗马,两次大战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内容看着就意思不大(不过雅典和__的__等问题还是让人有收获),而早期人类,西亚文明,希腊化文明,中世纪的知识发展,__年代,以及英法等国议会的形成等内容读来都有大开眼界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本书蛮好,当初准备出国考试的时候看见有人推荐买的,现在看完,感觉想出国留学的童鞋确实可以看一下,不仅能看着玩儿,还能间接提高考GT的水平,了解__文化。

《__文明史》读后感 2在03年,这套书的编辑方式可谓“人性化":每一页都有宽阔的边角,对一段或几段的正文,进行了内容概括,使"波澜壮阔"、似乎是“一鼓作气”的作者行文,有了一个容许读者稍稍喘息的“驿站”,兼具“醒脑”和“明目”之功能。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

明清史研究综述范文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涵盖了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2年)两个朝代。

明清史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对这一时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出发,对明清史研究进行综述。

政治方面,明朝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家政权的建立、维护和衰落。

明代早期的皇帝追求政治和经济的,强调道德和仁义,提倡孝道文化,这在明初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政治逐渐境遇到问题,后期更是频繁出现政变和军阀混战,明代晚期的政治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崩溃的原因与过程。

经济方面,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明代初期,明朝积极进行了土地整顿和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此外,这一时期中国的商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内外贸易蓬勃发展,经济繁荣程度在当时堪称世界之最。

对于明清经济的研究主要关注商业贸易、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丰富多样的商品经济体制如何催生了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

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

明朝时期的社会结构稳定,社会阶级相对固定,这一时期的社会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地位的获取和巩固。

文化方面,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主要关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明清史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许多学者开始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明清史的研究中,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和深入。

总体而言,明清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涵盖了众多的研究方向。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对于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时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明清时期历史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安徽师⼤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七)⼆⼗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明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有关明清史的研究,是史学界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

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50多年以来,在明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内容涉及明清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化、地理、民族、宗教、中外关系、⽂学艺术、思想⽂化、历史⼈物等诸多⽅⾯。

因限于篇幅,兹将其中若⼲问题的研究概况,分述于下。

⼀、关于明史与清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明朝建⽴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传12代,历太祖、建⽂帝、太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毅宗)16帝,共计276年。

学术界将这⼀段历史⼤抵分为三个时期:第⼀时期,从14世纪60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主义专制制度⾼度发展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和巩固明朝统治⽅⾯实⾏了⼀系列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废⾏中书省,改设⼗三布政司,分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地⽅民政、刑法和军事;废中书省及丞相,设置直属皇帝的六部;设刑部、⼤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分掌司法、监察⼤权;分兵权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在民间实⾏⾥甲制、关津制等,严格户籍管理;制定《⼤明律》,从法律上保障封建统治秩序;亲⾃颁写《⼤诰》,并先后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案”、“南北榜案”以及⽂字狱,以打击功⾂与豪强;分封诸⼦为藩王,分镇各地,以巩固朱⽒的统治等。

这些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空前强化的程度。

与此同时,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执⾏“休养⽣息”的政策,如解放匠户、奴婢,迁徙农民,⿎励垦荒,实⾏屯⽥,承认农民对⼟地的所有权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盾,促进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死后,建⽂帝朱允炆实⾏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在北平起兵,通过三年战争夺取了皇位。

2000年明史研究概况_吴艳红

2000年明史研究概况_吴艳红

2000年明史研究概况吴艳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北京 100732) 2000年的明史研究发展平稳。

较之去年,明史专著在数量上明显增加,对明史研究有很大的推进。

由王毓铨主编,张显清、刘重日担任副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经过十几位作者十几年时间的努力,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计90万字,是第一部明代经济通史。

该书从资源、土地、赋役、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交通、盐、茶以及明代经济思想等方面对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作了深入的探讨。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明与清前期(1840年以前)两朝的海外政策分别进行了静态、动态的考察,清晰完整地展示了两朝海外政策的发展轨迹与趋向。

很多著作认为明清在历史发展进程上有很大的连续性。

苏亦工《明清律典与条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从法律学的角度,考察了明清律典与条例的修订,对律典与条例各自的性质、作用与相互关系及其行用作了重点讨论。

李绍强《明清工商业形态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从盐业、矿业、茶业、丝织、制瓷、造船与外贸、手工业品与市场关系、工商管理思想变化等八个有代表性和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对明清工商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

该著作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政策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变革从明代中叶开始,在清代得以完成。

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书则主要从水陆交通与商路、商品流通和商业、商品市场、商品市场的结构与网络及包括劳动力、金融、信息在内的其他要素,对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网络进行了考察。

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对明清高利贷资本本身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又从农村与城市,把高利贷资本区分为生活性、消费性的高利贷与生产性、经营性的高利贷,从而对明清高利贷资本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改革开放三十年清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清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 三十年清史 研究 回顾 与思考

清史研究 , 于 2 起始 0世纪初 。关于清 史研 究 的回 顾总结 , 是百 年 、 十年 , 无论 五 还是 改革 开放 以来 的三

持有不 同看法 。对 于一些相对具体的问题 , 例如 , 如何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 北京 103 ) 072
要大力 加强各个 专题 的研究 , 尽量 避免浅层 次的重 复
从旧的解释模式中解放出来; 五是从研究的“ 固定” 状
态里解放出来 。总之 , 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 确立 的“ 解
放思想, 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是明史研究取得巨大进 步 的思想源 泉。“ 放 思想 ” 不仅 仅 是敢 于 “ 花齐 解 , 百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划经济” 转向“ 市场经济” 。这样的两次大转变, 在明史 研究中都有所反映。改革开放以来 , 明史工作者 自身
的思想解 放主要表 现在 以下五个 方面 : 一是从 二元对 立 的思维 方式 当中解 放 出来 ; 是从教 条 主义研究方 二 式 中解放 出来 : 三是从简单 化的倾 向中解 放 出来 : 四是 著的 , 同时也要 看到 , 但 由于历 史 的原 因, 明史 研究 与 其他 断代 史相 比较而言 , 对滞后 , 相 有些研究领域 还几 乎处于空 白的状态。如 目前对 于民间文书 的发掘 与研
放”也包括史学界对 自身研 究理论 、 , 方法 、 领域 等方面 的解放 。一度 出现 的“ 学危机 ” 曾影 响 明史研究 , 史 也
而能够走出“ 危机”主要靠的就是 自 , 身的解放。这是 条十分宝贵 的经验 。

劳动, 不断拓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 更要切实加强对基 本史料 的整理 与研究 , 以便充实各个 领域 的实证研 究 ,

明朝的历史特点及其灭亡原因

明朝的历史特点及其灭亡原因

光明日报/2008年/1月/20日/第007版史学明朝的历史特点及其灭亡原因郭陪贵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朝代。

一方面,因这一时期的皇权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故长期遭人诟病,甚至有人认为明朝是一个“平庸”和“黑暗”的朝代。

其突出表现为废除丞相,对大臣滥施廷杖,厂卫横行,再加上宦官几次得宠专权,更是造成无穷祸患,而几位皇帝特别是万历帝长期怠政等;但另一方面,它更是一个蓬勃发展、多所创新的朝代,不仅制度空前完备,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在世界上长期处于大国和领先的地位,而且明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现象,如农村集市贸易空前普及和繁盛、地区间商品流通十分活跃、地方商人集团崛起、白银成为主币、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东南沿海民间海外贸易发展强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经营地主出现、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风气丕变、思想走向解放、文化异彩纷呈、中西交流空前活跃,社会流动加快,等等。

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明代已经呈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向,显露了由传统走向近代文明的曙光。

这说明明代绝不平庸,而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但遗憾的是,明朝最终还是灭亡了,“转型”的趋向也就随之消失。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它走向灭亡的呢?这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就直接原因来说,我以为主要有三:首先,它没有解决好民生及社会保障问题,致使越来越多的人流离失所终至铤而走险。

早在成化时就已在荆襄地区爆发了百万流民的大起义;此后,社会贫富分化日趋悬殊,《明史》中因饥荒而“人相食”的记载有22处,都是发生于成化以后,其中仅崇祯年间就有12次。

可见,农民起义在此时风起云涌而汇成洪流也就成为必然。

其次,它没有解决好边疆少数民族问题,以致其内掠和反叛不断,反复削弱着明朝的统治力。

早在正统时,先有西南“麓川之役”;后有北边“土木之变”,以致皇帝也被瓦剌也先俘虏而去。

此后仍是战事不断,突出者,嘉靖时有俺答兵临北京城下的“庚戌之变”,万历中有宁夏哱拜和播州杨应龙的接连反叛;最终是建州女真崛起,破墙入关,肆意掳掠,如入无人之境,成为明廷无法遏制的劲敌。

【明清史论文丛】二十年来明代军制

【明清史论文丛】二十年来明代军制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3年文史类专题【文献号】2032【摘要】【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210【原刊页号】7~15【分类号】K24【分类名】明清史【复印期号】200302【标题】二十年来明代军制研究回顾【作者】张金奎【作者简介】张金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军事史是明史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个领域,但明代军制研究相对较为活跃,这一点在赵明《明代兵制研究六十年之回顾》(注:《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8期。

为避免遗漏和便于衔接,本文从1980 年代开始介绍。

)一文中已经有所介绍。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军制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现就其中一些主要成果概略介绍如下。

一、明初军制洪武十三年五军都督府的设立,标志明代军制基本定型,在这之前是什么样呢?南炳文《明初军制初探》(注:《南开史学》1983 年第1-2期。

)一文从三个层面回答了这一问题:在基层,朱元璋于1355 年沿用元制设立兼管民事的翼元帅府,无固定编制。

后于1364年立部伍法,始行统一编制的卫所制度,到1374年设定卫所章程,最终完善卫所制并确立训练权与统兵权分离的建军原则。

在中央,经历了由行枢密院、枢密分院(1356年始设)到大都督府(1361年设)的变化过程,反映了朱元璋从奉龙凤政权领导到谋求独立发展这一背景。

在地方,行都督府和踵其后设立的都卫是大都督府的派出机构,从而形成卫所——行都督府(都卫)——大都督府这一完整的军队管理体制。

萧少秋《明初行省制度考略》(注:《历史教学》1984年第12期。

)一文认为行枢密院只是空架子,1368年前各行省总管地方军政事务,行省下辖的从四品之都镇抚司为地方专门的军事部门。

在1368年后地方出现不受行省节制的行都督府和都卫后,都镇抚司于1373年撤销。

本文虽重点不在军制的讨论,但可作为南文的补充。

上二文重在讨论明初军队的管理制度,张兴吉的《明初明军兵种的配置及战术的演变》(注:《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史2017.10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代的中国已处于传统社会的后期,新旧杂陈,同期的欧洲正快速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

明代史的研究,涉及这一时期的各个领域,又直接受不同研究者的视角、理论和方法的影响。

粗略统计,本年度明史研究的专著约50余种,论文超过500篇。

总体而论,明史研究者能立足各自的研究领域,求创新寻融通,既关注社会热点又有所坚守,成果丰硕。

为评述的方便,笔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关注点,对论著略加分类。

限于学识和篇幅,难免遗珠弃璧,请同仁批评。

一、热点:“一带一路”与中外关系史。

1.“一带一路”成为研究新热点。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过三年时间,研究热潮已席卷全国,各类研讨会密集举办,一些期刊还开设了相应的专栏。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设有“丝绸学研究·丝路文化”专题,其中万明《明代中国国际秩序的演绎》(第5期)认为,明初从农耕大国向海洋大国的走势和郑和七下西洋形成的国际秩序,全面贯通了古代陆海丝绸之路,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

《暨南学报》第4期设“国际政治与历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专题,其中万明《乡国之间:明代海外政策与海外移民的类型》认为,洪武朝开启了国家主导的国际移民类型。

刘迎胜《丝绸之路的缘起与中国视角》(《江海学刊》第2期)分析了15世纪欧洲崛起时内含的中国因素和明清中国在应对世界大变局中的教训。

晁中辰《明永乐帝为柯枝封山考——以〈明史·柯枝传〉为中心》(《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认为明朝永乐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新阶段。

狭义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

陈支平《福建客家的从商性格与连城海丝之路》(《历史教学》第2期下半月刊)从闽西客家人的基本生态入手,认为从商习俗扩大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视野。

涂丹与刁培俊《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古代文明》第4期)、汤开建《明清时期外来植物引入澳门考》(《中国农史》第5期)、陈春晓《宋元明时期波斯绿松石入华考》(《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等研究了丝路经济带上的香药、茶叶、植物、绿松石等物资往来。

赵世瑜、杜洪涛《重观东江:明清易代时期的北方军人与海上贸易》(《中国史研究》第3期)认为东江贸易实际是16—17世纪东亚贸易,乃至全球贸易史的重要组成。

张海英《14—18世纪中朝民间贸易与商人》(《社会科学》第3期)认为民间商人最大限度地利用中朝两国的政策许可,往来开展商贸活动。

2.“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外关系史。

广义的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根本的古代东西交通的各条通道”(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近年,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南海争端,明史研究中的郑和下西洋、东亚局势、西学东渐、西方殖民者东来等成为热点。

刘晓东、年旭《禁倭与申交:明太祖对日交涉目的探析——以洪武初年的对外诏书为中心》(《外国问题研究》第1期)认为,明初对日交涉围绕“禁倭”与2016年明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彭勇【作者简介】彭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京),2017.4.13~20【动态与综述】··68明清史2017.10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申交”,是洪武君臣践行以“王道政治”为基础的新型东亚区域秩序的一个侧面。

孙卫国《万历援朝战争初期明经略宋应昌之东征及其对东征历史的书写》(《史学月刊》第2期)、张金奎《万历援朝战争初期的内部纷争——以赞画袁黄为中心的考察》(《求是学刊》第5期)和郑洁西《万历朝鲜战争第一阶段中的陈璘》(《暨南史学》第12辑)都对援朝战争前期的具体影响因素予以分析。

吴宏岐与崔文超《明代广东倭患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暨南史学》第12辑)、陈贤波《明代中后期广东海防体制运作中的政治较量——以曾一本之变为例》(《学术研究》第2期)从历史地理、政治史角度关注广东的防海防倭背景下的社会秩序。

牛传彪《明初起遣岛民与海上备御实态考察》(《社会科学》第9期)考察了明初海防备倭措施及巡洋会哨之制的变化和影响。

关于琉球问题,万明《明代历史叙事中的中琉关系与钓鱼岛》(《历史研究》第3期)认为现存官私文书记录钓鱼岛,最早始自明代,从明朝海洋政策的视角出发,构成了完整的钓鱼岛归属中国的证据链。

许苏民《明清之际关于“科学技术是否有益于身心”的争论》(《学术研究》第9期)认为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时遇到正统儒家的强烈拒斥,并非一帆风顺。

庞乃明《船坚炮利:一个明代已有的欧洲印象》(《史学月刊》第2期)认为明末中国人对欧洲的舰船规模、炮火威力的军事印象已经形成,这一印象并非始自清代;他的《因袭与重塑:明清之际黑人形象的历史建构》(《河北学刊》第6期)揭示了中西关系史中重塑黑人形象的社会文化观念。

肖清和《辩护与诠释:明末清初天主教护教思想研究》(《暨南学报》第5期)关注了来华传教士对中西文化和知识差异的应对问题。

以目前的国际形势看,上述热点研究仍将持续。

二、焦点:边疆民族史研究的治理史与地方史并重。

近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边疆民族史成为学界的焦点。

1.“大一统”观念与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在“全球史观”影响下,传统中国的“大一统”观念被重新审视,《中国史研究动态》第5期推出“明代边疆政策及其历史走向”笔谈,彭勇、鲁大维、钟焓和赵现海对明朝民族观念和边疆政策各抒己见,认为明代在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边疆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李大龙《多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的游牧与农耕族群互动——以明代游牧行国与王朝藩属的对峙为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指出明朝实现了对农耕族群的“一统”,两大族群的互动呈现“一统”对“分散”的格局。

牛建强《土流博弈与内疆展拓:以隆万间古田之役和罗旁之征为中心》(《史学月刊》第3期)认为中央积极拓展的边疆政策使得化外之区完成了从形式上归附到纳入国家有效控制体系的实质转变。

罗勇《明代西南边疆经略中的粮饷供应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3期)研究了中央经略西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粮饷供应方式。

蔡亚龙《明代设置的军民指挥使司考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4辑)辨析了设置于西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军民卫这类特殊的行政建置。

土司制度是明中央治理西北、西南边疆的重要制度,近年围绕土司“申遗”产生了一批高水平成果。

成臻铭《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区域总体史视野下考察了西南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

武沐、贾陈亮《明代甘青地区土流参治下的土流矛盾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认为土流的矛盾涉及甘青“土民”对中央王朝国家权威的认同和明朝对甘青地区的治理理念。

龙圣《明初“月鲁帖木儿之乱”原因探析》(《史学集刊》第5期)、李良品《论明代都掌蛮消亡原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研究了四川边地的变乱与中央的应对。

2.朝贡关系与边疆社会。

朝贡是中央与边疆民族维系政治关系的经济手段。

程尼娜《明代兀良哈蒙古三卫朝贡制度》(《史学集刊》第2期)认为蒙古部与明中央之间朝贡与掠边同时存在。

宋永志《明代广东瑶首朝贡探析》(《黑龙江民族丛刊》第3期)分析了广东瑶人与中央朝贡中的复杂关系。

边疆史研究正从治理史转向边疆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史和社会史,彭勇《卫所制度与边疆社会:明代四川行都司的官员群体及其社会生活》(《文史哲》第6期)研究了今··69明清史2017.10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大凉山地区的四川行都司的制度设计、军事活动、民族关系、家庭生活、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等,勾勒出边疆群体生活实态。

吴才茂《论明代贵州隆里千户所官军后裔的身份坚持与生存策略》(《中州学刊》第11期)说明贵州隆里卫所屯堡人通过祖先记忆与歌谣传唱,来表达其作为明代卫所官军后裔的事实。

胡小鹏与郑煦卓《明代哈密卫之“哈剌灰”名实考》(《西北师大学报》第6期)、杨士宏与山聪《明代藏传佛教在“洮河岷”地区的发展——以卓尼石门寺为例》(《中国藏学》第3期)对边疆的社会发展、宗教信仰和族群特征作了个案剖析。

三、重点:政治史的深入与经济史的回归。

政治史和制度史是历年明史研究的重点,研究不再局限于事件、人物或时局的孤立分析,而是立足制度属性,考察运行机制,分析制度之下的社会、经济和精神生活。

故宫出版社“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新出赵中男主编《明代宫廷政治史》、谢贵安与谢盛《明代宫廷教育史》、彭勇与潘岳《明代宫廷女性史》等6种,开创了宫廷史研究的新局面。

1.政治制度运行与官场生态的剖析。

皇权与宗藩方面,秦博《洪武朝勋臣的爵、官与职权》(《中国史研究》第1期)认为洪武朝矛盾的勋臣制度影响了整个明代勋臣群体的价值取向。

张明富《永乐建元与太祖所封诸王心态》(《社会科学辑刊》第5期)认为成祖为构建自己继位的合法性,采取刚柔相济的宗室政策。

赵中男《永乐末年的反迁都风波及其意义》(《故宫博物院院刊》第6期)认为反迁都客观上为明前期由开拓向稳定的转折做了准备。

文官制度及官场生态。

田澍《皇权视阈下的张璁与张居正》(《西南大学学报》第4期)和《张璁的改革精神》(《光明日报》5月4日第14版)肯定了嘉靖朝的政治革新。

彭勇《坚守与务实:评严嵩任礼部尚书期间对明朝周边事务的应对》(《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6期)认为对严嵩的评价应肯定他早年的贡献。

府州县政研究,有王家范《从知县形象看明清基层政治生态》(《历史教学问题》第2期)揭示了高度中央集权下县级行政运行的复杂性。

范金民《嘉善县事:明末知县李陈玉的县政实践》(《江海学刊》第1期)探讨处理县政的成功之道,反映出明末江南亲民官的为政境况。

阳正伟《“小人”的轨迹:“阉党”与晚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丰富和深化了对阉党及晚明党争的认识。

2.科举制度及其运行探微。

汪维真、牛震宇《明代会试分区配额制考察》(《史学月刊》第10期)统计发现,南北中三卷区录取人数同时合乎规定比例的科次较少,明廷将会试的全国性竞争转化为有限区域内的竞争,体现了就地取材、追求区域平衡的意图。

李小波《明代两京乡试中的皿字号问题》(《文史》第1辑)研究了两京乡试中监生应试者增多的对策。

探讨科举制基本史事的,还有胡凡《南明隆武朝开科取士钩沉》(《辽宁大学学报》第2期)、陈时龙《崇祯元年会试考释:读明人蒋德璟〈礼闱小记〉》(《中华文史论丛》第4期)。

3.军事制度及军民关系。

明代的卫所制兼具军事编制和行政管理角色,卫所是与州县并行的国家管理体制,为明清史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

专著有李新峰《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寿仙《明代潼关卫与北直隶关系考论》(《故宫博物院院刊》第6期)厘清了复杂的明代卫所管理体系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