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特点
主要由CD4+TH1细胞或CD8+CTL细胞介导;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 损伤,慢性炎症损伤。
与抗体和补体无关。 发生迟缓:接触抗原后24h发生,48-72小时 高峰——迟发型超敏反应。
迟发因素
体内效应性淋巴细胞再次与抗原接触,产 生淋巴因子需要时间
复沉积于小关节腔滑膜,发病。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类风湿关节炎
RF 产生 病毒或 支原体 持续 感染 人体 改变 IgG类分子 免疫复合物
RF
小关节腔滑膜
第五节
Ⅳ型超敏反应
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引起 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 主的炎症反应。 由于免疫细胞激活、增殖、分化 及炎症细胞的聚集需较长时间,炎症反 应发生较迟, 持续时间较长,故称为迟 发性超敏反应(DTH)。
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多、 水肿、血管扩张、内皮间 隙增大、促复合物沉积
局部充血水肿
局部或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III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
三、常见疾病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 类Arthus反应 吸入性III型超敏反应
2.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 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类风湿关节炎
机制:
病毒或支原体持续感染
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使体内IgG分子发生变性, 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 该自身抗体为IgM类抗体,RF-类风湿因子。 发生变性的自身IgG与RF结合形成免疫复合,反
来源:免疫性抗体 被动转移性抗体(输血、移植 不符) 自身抗体
3.靶细胞 正常组织细胞 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抗原表位结合的自身组织细胞
4.组织损伤机制 1)补体系统激活-膜攻击复合物-溶解破坏靶细胞
2)抗体介导调理作用
3)ADCC效应
细胞固 有抗原 细胞膜固有抗原或 吸附的抗原半抗原 + 相应抗体(IgG、IgM) 激活 补体 调理 吞噬 NK
脑垂体
TSH
TSHR 正 常 长效甲状 腺剌激素 亢 进
浆细胞
Ab
TSHR
甲状腺上皮细胞
甲状腺上皮细胞 甲状 腺素
重症肌无力(MG)
特殊的II型超敏反应(抗体阻断型)
体内存在乙酰胆碱受体自身抗体
抗体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结合乙酰胆碱 受体,使之内化降解,导致肌细胞对乙酰 胆碱反应性降低。
受累骨骼肌易产生疲劳
二、发生机制 1、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抗原:
* 内源性抗Fra Baidu bibliotek:变性IgG;核抗原;肿瘤抗原 * 外源性抗原:微生物;寄生虫;药物;异种血清 均为可溶性抗原
抗体:IgG和IgM为主;少数为 IgA
2、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条件
1)抗原物质的持续存在形成复合物的先决条件: 大量输入异种抗血清;自身免疫病,自身抗原 2)抗原-抗体比例 决定了复合物分子的大小 比例适当—形成大分子复合物—易被吞噬 抗原过量—中等大小 —不易排出、不易被吞噬 —易沉积
(3)血小板的作用 血管壁破坏 内皮基底膜暴露 凝血途径激活 血小板聚集 肥大/噬碱性粒细胞 PAF 血管活性胺类
血小板聚集、激活;促血栓形成 局部出血 坏死 加重水肿
中分子免疫复合物 沉积于组织 结合并激活补体系统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血小板激活 释放 血管活性胺 类 C3a C5a C567 趋化作用 中性粒细胞浸润 吞噬免疫复合物 释放溶酶体酶 局部组织破坏 局部缺血、出血 微血栓形成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血小板凝集
预 防
RH血型不合:每次分娩Rh+胎儿后,72h内 注射抗Rh抗体,清除进入母体的Rh+红细胞,
可有效预防。
ABO血型不合:无有效预防方法。
Grave病----甲亢
• 特殊的II型超敏反应(抗体刺激型)
• 产生抗甲状腺刺激素受体(TSHR)抗体
• 不受血清甲状腺素浓度的调节
• 甲亢
Grave病----甲亢
数日
恢复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SLE(系统性红斑狼疮)
侵犯皮肤和多脏器的弥漫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典型皮 损、多器官受累、多种自身抗体。 主要累及皮肤粘膜、骨骼肌肉、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同
时还可以累及肺、心脏、血液等多个器官和系统,表现出
多种临床表现; 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和免疫学异常。 (抗DNA抗体、抗磷脂抗体等)
重症肌无力(MG)
肌肉颤动、软弱及容易 疲劳。 可累及心肌与平肌,表 现出相应的内脏症状。 家族史(家族性遗传重 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MG)
神经元 乙酰胆碱 抗乙酰胆碱 受体抗体
乙酰胆碱 受体 肌肉纤维
第四节
一、特点
III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症型超敏反应)
中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 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 板、嗜碱性/中性粒细胞参与下,引起以充 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再次注射相同抗原
抗原由皮下向血管内渗透,血流中相应抗体
由血管壁向外弥散
两者相遇于血管壁,免疫复合物沉积小血 管基底膜,局部炎症反应。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动物Arthus病: 马血清 iv 马血清 4次 皮内 家兔 5~6次 死亡 红肿坏死
7次 症状进一步加重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吸入性III型超敏反应:
农民肺
嗜热放线菌 孢子或菌丝
嗜热放线菌 孢子或菌丝 养鸽者病
多次 吸入
肺泡
6-8小时
严重呼吸困难
(吸入鸽干粪中的血清蛋白质) (吸入青霉菌孢子)
干乳酷洗涤者肺
蔗尘肺皮革者肺
(吸入牛蛋白质)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类Arthus反应: 胰岛素 再次注射 胰岛素 反复 皮下 糖尿 病患 产生 IgG类抗体
局部红肿、出血、坏死
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胀
关节痛、蛋白尿。
病程短,能自愈。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
机 制
异种血清刺激产生IgG抗体,与抗原(异种蛋
白)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产生免疫复合物数量巨大,吞噬细胞无法清除
全身血管沉积,炎症和组织损伤 肾脏、关节、皮肤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吸 附
外来抗原 或半抗原
刺激或
阻断作用
细胞
ADCC
溶解靶细胞 吞噬破坏
靶细胞功能 靶细胞损伤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亢进或降低
三、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5.甲状腺功能亢进
6. 重症肌无力
输血反应
供、受者间血细胞表面同种 异型抗原型别不同所致,如红 细胞ABO血型不符。
1.抗原 1) 机体细胞表面固有的抗原成分
同种异型抗原(ABO血型抗原、Rh和HLA抗原)
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间的共同抗原(链球菌胞壁的成分与心脏瓣膜、 关节组织建的共同抗原) 感染和理化因素改变的自身抗原
2)吸附在组织细胞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药物(体内代谢产物)半抗原 完全抗原 血细胞
2.抗体 种类:IgG、IgM
CD4+Th1细胞(部分静止的记忆性T细胞) CD8+CTL细胞
活化的CD4+Th1细胞或CD8+ 效应CTL细胞介导DTH
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 CD8+ 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
* CD4+Th1细胞再次与APC表面相应抗原作用
→释放趋化因子、细胞因子(IFN-γ、IL-2、
单核巨噬细胞 浸润、活化 T细胞(CD4+, CD8+)增殖分化 局部渗出、水肿 细胞毒作用 炎以 症单 反个 应核 ,细 细胞 胞浸 变润 性为 坏主 死的
Arthus现象
局部实验性III型超敏反应
1903 Arthus 发现
用马血清皮下多次免疫家兔数周后再次注射 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 死等剧烈炎症反应。 这种随局注射次数增加而反应加重的现象, 称之Arthus现象。
Arthus现象
机制 异种血清刺激机体产生大量抗体
IL-3和GM-CSF等)→以单核细胞及淋巴细
胞浸润为主的免疫损伤
IL-2:自(旁)分泌→T细胞增殖,产生CK。
IFN-γ:促进Mφ和内皮细胞表达MHCII,活化Mφ
TNF:促进内皮细胞表达AM,直接毒性损伤
MCF:Mφ趋化因子
MAF:Mφ活化因子
MIF:Mφ移动抑制因子
CD8+ 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
胎儿水肿:主要RH,严重者甚至死亡。
黄疸:出生24h内出现,发展快。 胆红素脑病 (严重) 贫血:不同程度,以RH较明显。 肝脾肿大 :严重病例因髓外造血导致。
新生儿溶血症
ABO血型不符也可引起(主要Rh引起) 症状较轻:母亲的天然抗体为IgM, 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足够多的单核细胞聚集于炎症区域也要时 间
二、发生机制
致敏抗原:
(1)胞内寄生菌(分枝杆菌属)、原 虫、霉菌。
(2)环境中无害的物质,包括重金属(铬、镍)
(3)化学药物:常春藤毒素、三硝基苯酚、化学 品和染发剂。
致敏T细胞介导DTH
致敏抗原均为小分子的半抗原,与皮肤中的蛋 白结合后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经APC摄取、加工处理成抗原肽-MHC分 子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提供给具有特异 性抗原受体的T细胞识别,使之活化和分化为 效应性T细胞。
第二节 II 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
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 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 NK细胞 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 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一、Ⅱ型超敏反应特点
① 抗原为细胞性抗原
② 抗体为IgG和IgM
③ 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致病
④ 导致靶细胞溶解
二、发生机制
* CD8+ 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 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杀伤靶细胞
→ 通过Fas/FasL途径→靶细胞凋亡
抗 诱 原 导
再次 接触
T细胞 + (CD4+,CD8+) CD4 释 T 细 放 胞 致敏T细胞 (CD4+,CD8+) 记忆T细胞 (CD4+,CD8+)
CD8+
细胞因子
IL-2 IFN-γ TNF-β MCF MIF IL-3 SRF
通常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1-2小时以内发生反应; 患者起初寒战,继而发热, 体温升高至38-41摄氏度,持 续时间不等。可伴有皮肤潮红、 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轻者持续1-2小时,重者持续 数小时。
输血反应
红 A抗原 细 (凝集原) 胞 A型血(供者) B型血(受者)
B抗原 (凝集原)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SLE(系统性红斑狼疮)
女性多见
DNA(核抗原)
抗DNA抗体
关节 皮肤 IC 肾小球 肝脏
多器官损害 关节炎 脉管炎 肾小球肾炎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
•是一种典型的Ⅲ型变态反应。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
初次一次性大量注射异种血清;注射血清
大,发病率越高
注射后1-2周发病
3)组织结构与血液动力学因素
血管静水压高而且血管迂曲、产生 血流漩涡的组织里,易沉积。 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等处的毛 细血管血压较高(4倍 其他)。 动脉交叉口和脉络丛易产生涡流。
4)抗原抗体的理化性质 带正电的抗原抗体易沉积在带负电的肾 小球基底膜上。 5)吞噬细胞功能异常 6)免疫复合物易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因为肾 上皮细胞表达C3b受体,肾间质有FcR。
3、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组织损伤 (1)补体的作用
激活补体 裂解片段C3a、C5a
受体
肥大/噬碱性粒细胞 血管活性胺类
趋化中粒到 沉积部位
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多、水肿、血管 扩张、内皮间隙增大、促复合物沉积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吞噬复合物
释放
溶酶体酶 (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弹性纤维酶)
损伤血管壁、周围组织
II型机制
溶血
血 清
抗B抗体
抗A抗体
输血反应
O型血(红细胞) O型血(血清) 抗A抗体 抗B抗体
II型机制
无A和B抗原 (凝集原)
溶血
A型血(供者)
B型血(供者)
万能输血者
输血反应
AB型血(红细胞) AB型血(血清) A和B抗原(凝集原) 无抗A和B抗体
万能受血者
新生儿溶血症
RH再次 妊娠
新生儿溶血症
多发生于A族链球菌感染后2-3周
体内产生抗链球菌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
抗原结合成循环免疫复合物。
肾小球基底膜沉积,造成基底膜损伤,
蛋白尿。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类风湿关节炎
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 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 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 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 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