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集体备课资料(实用全面)

合集下载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幻灯片)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松——坚贞高洁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诗歌手法 教案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诗歌手法 教案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注意分析“香”是那种物体发出来的。花香是实写,雨香是通感、比喻。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要求在原题基础上拓展延伸。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进行解释;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本题考查了对诗词的背诵。最好选择给定的诗词,可以节省思考时间。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叫拟物。
表达效果: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
(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表达效果: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等。
表达效果: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10)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部分做下一句的开头部分,使前后两句首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
表达效果: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答案】
(1)DE
(2)示例:王之涣的《登鹤雀楼》前两句描写辽远的景象。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后两句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这首诗由景及理,道出了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诗歌鉴赏之形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板书课题)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2)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2)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案(2)二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

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品味词语(1)精炼传神的词抓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

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

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如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

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

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

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

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

“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

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

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江苏省扬州市201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201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课题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难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形象鉴赏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

借助ppt,教师导入新课。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真题演练(投影PPT)演练体悟古诗形象知识梳理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方法探究主导学生活动:投影PPT,人物形象类答题指导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明确:鉴赏人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点?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入手。

答题的一般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主导学生活动:投影PPT,物象类答题指导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明确:鉴赏物象题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阕)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③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志向、节操等)。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8 古诗词鉴赏学案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8 古诗词鉴赏学案

专题八古诗词鉴赏[考纲展示][真题试做]1.(2014·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②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3·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 古诗歌鉴赏配套讲解文档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 古诗歌鉴赏配套讲解文档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专题九古诗歌鉴赏[复习建议]本专题建议用时7课时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妙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拟两者的异同。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诗歌材料选择的是宋代词人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

这一问“概括意象内涵〞并“分析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在深化理解这首词的前提下答题。

答题步骤:先根据词的内容分别分析“杨柳〞“飞絮〞分别代指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词人作词时的思想感情。

(2)分析两首词不同词句的异同,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拟。

内容上,两首词都与“愁〞有关,但原因、程度不同;手法上,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以水喻愁,但是一个是直接,一个是间接。

2016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7课时)导学案

2016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7课时)导学案

2015-2016诗歌鉴赏模块导学案(第七课时)课题古代诗歌鉴赏(第七课时)---炼字及分析关键字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炼字和分析关键字诗歌提问方式2、掌握炼字型和分析关键字型题目的答题方法及步骤。

重点难点掌握炼字型和分析关键字型诗歌题目的答题方法及步骤。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备忘一. 预习导学分析炼字型提问方式:设问方式一:字词的表现力①诗中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定向赏析型)②诗句中用得最好的词是哪个,请赏析? (自主赏析型)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型)设问方式二:内容、结构①诗歌的“诗眼”“关键词”是哪个?③这个词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分析关键字(诗眼)型诗眼常识:1.“诗眼”往往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2. 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在诗题中为“题眼”)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特别注意:寻找诗眼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二要关注修饰语,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祥一中2016届高三语文集体备课诗歌鉴赏复习指要主讲人:周琴(2015年12月)【考纲要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同时做出两点具体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属于“鉴赏评价”范畴。

1.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其次是词。

2.从诗歌的朝代来看:选材侧重于唐宋诗词,偶有古体诗及元曲。

3.从命题角度看:“情感、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考查重点。

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常见表达技巧上。

4.从题量看:仍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固定为11分。

【考点解读】1、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它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三种。

2、诗歌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表达技巧指诗人驾驭语言、表现思想、反映生活、创设意境、塑造形象的巧妙技能。

它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4、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是诗人运用诗化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政治倾向等。

本考点还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人生哲理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等。

【考情分析】2016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有以下几个趋势:1.考查内容:从选材上看,主要取材于宋词、宋诗和唐诗中名家的作品,非名家也有入选;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从题材上看,考查的重点为写景感怀、羁旅行役、咏史、咏物等。

从考点上看,多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鉴赏与评价,考查点主要涉及景象、意境、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考查形式:以考察单首诗歌为主,但比较阅读尤其是与课内诗歌的比较阅读可能会成为热点,题型、分值稳定,一般设2道问答题,第一道5分,第2道6分,共11分。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写景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近年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而且命题越来越综合、灵活、开放。

4.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

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走俏。

【技巧点拨】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见学生版《世纪金榜31页》)(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1、常见提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2)简析这首诗中人物的特点。

(3)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答题思路(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人物形象具有的这种特点。

(3)总结塑造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或概括人物形象身上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3、解题技巧(1)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

意象、典故等也应关注。

(3)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有助于分析形象。

4、答题模板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本节识记内容:常见诗中人物形象(见学生版《世纪金榜34页》)(二)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1、常见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其作用是什么?(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答题思路(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3)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3、解题技巧(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描摹景物不可直译,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时要答出景情的内在联系(手法技巧)。

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什么样“感伤”情怀、为什么而“感伤”。

本节识记内容:古代诗歌意象集锦(见学生版《世纪金榜34—36页》)补充:常用意境术语A.辽阔、壮阔、宏阔、开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莽苍B.细腻、朦胧、缠绵、恬静、幽静、幽美、优美、幽清、静谧、明净、宁谧C.繁复、繁丽、繁华、热烈、喧闹、高亢、淳朴、清丽、和谐D.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空寂、孤寂、寂寥、苍凉、沉郁(三)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1、常见提问方式(1)诗中塑造了XXX怎样的形象?突出了它的哪些特点?(2)简要分析XXX意象的内涵。

2、答题思路(1)抓住诗中对物象及其所处环境的描述,概括物象的外在特点。

(2)结合诗句,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找到所写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契合点”。

(3)由物象的内在品质联想到具有这种特点的人,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解题技巧(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a.关注时令色彩。

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

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b.关注冷暖色调。

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3)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

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4)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鉴赏时需从以下关键点入手:抓副词、动词;抓抒情、议论句;关注隐含信息;抓注释。

4、答题模板诗句描写了一个×××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特点,在全诗中具有一种×××的作用,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附口诀: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

冷暖色调须区分,知人论世看简况。

深层含意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

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炼字1、常见提问方式(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XXX联中XXX字的妙处。

(2)这一联中最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3)XXX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答题思路(1)根据题干,表明自己的看法。

或指出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或对题干的说法表示认同。

(2)释字:解释该字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或指出该字运用的特殊文言现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如此类活用、拟人、化静为动等。

(3)释句:结合诗歌内容,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描摹景象。

(4)意境(情感):展开联想和想象,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题技巧(1)炼字以动词、形容词为主,有些是数词、量词、叠字、副词或活用词等,注意前后语境及和诗歌主旨的联系。

(2)若该字运用了特殊的文言现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要明确指出。

(3)不能孤立地看这个字,应放到诗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本节识记内容:品味诗歌词语(见学生版《世纪金榜40页》)(二)炼句1、常见提问方式(1)XXX一句妙在何处?(2)本诗XXX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3)前人认为XXX句最有表现力,谈谈你的看法。

(4)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XXX句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什么作用。

2、答题思路(1)弄清诗句的表面意思,把握诗句蕴含的情感。

(2)指出它在构思、炼字、句子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诗中的位置,分析该句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它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到的作用。

3、解题技巧(1)鉴赏诗句离不开炼字的分析,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2)了解诗句的歧义性、双关性,诗句常常具有表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义或象征意义。

(3)要结合时代背景、诗歌整体风格等因素来理解诗句,不可孤立地鉴赏。

(三)分析诗歌语言风格1、常见提问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答题思路(1)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笔调婉约、多用口语等。

(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一语言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这一的语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着重分析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题技巧(1)这类题不要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运用,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