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供求失衡

合集下载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的研究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的研究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供需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劳动力供给不足、技能匹配度低、劳动力流动性弱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企业用工和就业创业带来很大的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劳动力供求关系、职业教育、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劳动力供求关系首先关注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却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和教育质量不均等因素制约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这是导致劳动力供给缺口的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技术更新换代和新产业发展的崛起,对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供给方面却远未跟上。

在一些传统行业中,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在市场上较为普遍。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行业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却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有着更大的需求,形成了供需失衡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存在着职能匹配不均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其次,职业教育是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是通过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并针对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从而达到供需匹配的目的。

我国职教改革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职业教育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取得了长足进步。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设和维护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机构,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其次,政府鼓励将社会资本引入职业教育领域,通过与企业合作和捐资助学等方式,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技能人才。

此外,职业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加强,逐步将国际化、创新型和终身学习等概念引入其中,以更好地与市场需求接轨。

三、引进高端人才最后,引进高端人才也是缓解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途径之一。

将技能优秀的人才引进到企业中,不仅可以弥补企业内部技术方面的不足,也能够极大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人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及解决策略研究

人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及解决策略研究

人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及解决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也渐渐受到关注。

供需失衡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导致一方面出现了就业难,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人才短缺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人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以及一些解决策略。

I. 市场供需失衡的成因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结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结构变化的出现,工作年龄人口的减少也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工作年龄人口的减少,一方面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另一方面劳动力供求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2. 教育体制教育体制对人力资源市场也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制度对人才提供方向和教育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教育制度无法顺应市场需求,那么培养出的人才就难以符合市场需求的要求,导致人才供需不平衡。

3. 行业升级市场发生变化和行业升级都会导致供需失衡。

经济转型升级、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等都会导致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因此职业发展、职业转型和再培训等就成为关键。

4. 地域分布地域分布也是一个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

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人口的流动也会结合地方特点出现相应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变化。

5. 人口外流流入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人力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趋势逐渐增多。

人口外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出境寻找工作和学习机会,二是引入海外人才满足国内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这两种情况都会对人才供给和供需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

II. 供需失衡带来的问题供需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就业难,二是人才短缺。

1. 就业难供需失衡的主要表现是就业难,即出现了人才供给过剩和就业机会不足的情况。

许多毕业生发现,自己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同时,人才供给过剩也会导致社会中出现工作岗位更换频繁、工作经验较低、社会保障意识较弱等问题。

如何应对人力资源供需失衡问题

如何应对人力资源供需失衡问题

如何应对人力资源供需失衡问题人力资源供需失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供需失衡不仅会对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也会给劳动者和求职者带来压力和困扰。

如何应对人力资源供需失衡问题,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和稳定发展,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首先,我们要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许多劳动者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技能无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导致供需失衡。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使其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同时,企业可以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前预测市场需求,为劳动者提供更有前景的就业机会。

其次,我们要注重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对称性。

劳动者和求职者面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往往无法准确获取到就业机会和薪酬待遇的信息,从而导致更多的人流向同一职业领域,造成供需失衡。

因此,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是解决供需失衡问题的一个关键措施。

政府可以建立职业信息平台,通过发布就业市场信息、薪酬待遇信息等来帮助劳动者和求职者获取更全面的就业信息,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

此外,创新招聘方式也是应对人力资源供需失衡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简历筛选和面试方式无法全面评估求职者的能力和潜力,造成了不少优秀人才流失的情况。

在这一方面,企业可以引入人才测评和岗位能力测试等方式,更全面地评估求职者的能力和适应性。

同时,政府可以推动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招聘机制,促进职业晋升机会的公正分配,避免供求失衡。

此外,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供需失衡往往是因为劳动力市场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够强导致的。

因此,我们应该推动灵活就业制度的改革,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和弹性。

政府可以采取相应政策,鼓励企业提供灵活就业的岗位,例如临时工、兼职等,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劳动力市场失衡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劳动力市场失衡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劳动力市场失衡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劳动力市场的失衡是指供求关系不平衡,即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不匹配的情况。

这种失衡现象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拟就劳动力市场失衡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二、劳动力供给量不足的影响劳动力供给量不足是导致劳动力市场失衡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量不足会导致生产能力的下降,限制了企业的扩张和发展。

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需要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人力资源。

当劳动力供给不足时,企业将很难找到足够的人员从事各种职业,这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效率下降。

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不足还将引发社会问题,例如增加了失业和贫困的人口数量,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劳动力质量不足的影响劳动力质量不足也是造成劳动力市场失衡的重要原因。

劳动力质量是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劳动者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等问题,这不仅制约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限制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此外,劳动力质量不足还将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失衡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城市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失衡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空心化。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失衡还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增加了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

过度依赖某一产业或某一行业的发展,将使整个经济面临风险。

五、教育和培训不足的影响教育和培训不足是导致劳动力市场失衡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教育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和培训的不足将导致劳动者技能水平的不断下降,进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紊乱。

此外,教育和培训不足还将增加企业的招聘成本,限制企业的发展空间。

六、技术进步和自动化的影响技术进步和自动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实施自动化和人工智能,这使得部分传统的劳动力需求减少。

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失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失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失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失衡的情况,主要表现在高技能人才短缺,劳动力供需结构严重不匹配,缺乏专业技术工人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其成因,并提出对策。

一、成因分析1.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的市场供需失衡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迅速,但是城市市场的供给不得不面对短缺的情况。

当前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高技能人才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区,并在政策上对高科技产业、金融行业等优先支持。

这导致一些中低技能人才面临就业困难,而在城市发展中,专业技术工人的重要性被忽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了城市劳动力市场失衡。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失衡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之间的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因为先天的优势和接受较多发展机会,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前往,但其他城市则面临着缺乏发展机会和缺乏吸引力的问题。

此外,一些发展缓慢的地区人口聚集度低,市场规模小,就业机会较少,更加明显地加剧了失衡。

3.就业结构问题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结构存在明显问题,造成市场出现失衡。

当前,我国经济缺乏创新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行业,这些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较高,但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同时,机械、建筑、制造等行业还缺乏专业技术工人,从而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就业结构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对策建议1.加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解决当前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突破口。

需要在教育体制的内部进行调整,建立更鲜明的职业导向。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赞助力度,开展更为实用和专业化的培训,使职业教育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加强地区协调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性问题,需要统筹规划发展,避免一些地区经济落后、人才流失的趋势,避免集中发展带来的弊端。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逐渐凸显,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严重问题。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是指劳动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即劳动力供应过剩或过少,无法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引起的一种长期性失业现象。

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往往会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加深。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了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随着经济转型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传统教育体系的落后无法培养出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导致了技能短缺问题。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也是供需失衡的重要原因。

一些传统产业衰退、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导致一部分劳动力无法适应新需求,造成了就业困难。

此外,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也加剧了供需失衡的现象。

一些发达地区需求旺盛,而一些欠发达地区供给过剩,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动和浪费。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直接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加剧。

由于劳动力需求不足,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加挑剔,对岗位要求越来越高,导致部分劳动者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被机器取代,导致了技术性失业的增加。

结构性失业除了给个人带来就业难题外,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增加社会成本。

为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首先,教育改革是关键。

要加强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改革培养人才的方式与方法,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关键环节。

政府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要加强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劳动者的就业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劳动力供求失衡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和供应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这种不平衡现象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就业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技术进步受限几个方面来探讨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可能采取的解决措施。

一、就业率下降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就业率下降是一个常见的结果。

劳动力供求失衡会导致大量的失业和就业市场紧张,这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稳定发展。

高失业率不仅减少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还削弱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而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和扩张计划。

此外,长期高失业率还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加重,如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不稳定等。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供需失衡还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在劳动力稀缺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劳动力资源,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从而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高额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还可能导致企业更加倾向于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来替代人工劳动力,这将进一步削弱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技术进步受限劳动力供需失衡还会限制技术进步的发展。

供给不足的劳动力市场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和进步的需求,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将使企业无法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改进,进而限制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进步的滞后将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使其难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提升劳动力教育和技能水平通过加大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投入,提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这样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质量,缓解劳动力供求失衡的问题。

二、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通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劳动力市场失衡

劳动力市场失衡

劳动力市场失衡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关系到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的供应和需求不断变化,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平衡状态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劳动力市场的失衡问题。

本文将从失衡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原因1. 产业结构变化: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部分行业的比重发生改变,导致供需关系紊乱。

例如,制造业的萎缩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会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2. 教育与就业的矛盾: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一方面,就业市场对某些专业的需求量不足,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一些职业技能短缺,造成用工需求无法满足。

3. 地区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风险。

一些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供应过剩,而其他地区则缺乏劳动力。

二、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影响1. 失业率上升:劳动力市场失衡常常伴随着大量的失业。

供给方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使得失业率上升,进而导致社会经济问题。

2. 工资压力:供求不平衡会导致工资水平波动。

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劳动力供应过剩会降低工资水平;而劳动力供应不足时,企业为了吸引人才可能不得不提高工资,导致成本上升。

3. 社会不稳定:劳动力市场失衡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例如社会撕裂、城乡差距等问题,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劳动力市场失衡的解决方案1. 教育改革:加强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衔接,为学生提供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以减少教育与就业矛盾。

2. 持续培训和转岗:为了适应经济结构变化,鼓励员工进行持续的职业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提供转岗机会,使得劳动力能够灵活适应市场需求。

3. 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来到劳动力供应不足的地区,通过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人才流动,以缓解供需失衡的问题。

四、劳动力市场失衡的应对措施1. 宏观调控: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就业市场供需,例如就业刺激政策、鼓励创业、推动产业升级等手段,来稳定劳动力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力供求失衡
12级国际统计班
姓名:张朵学号:32012120082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趋势和形成分析,以及劳动力需求的趋势分析和形成的因关联分析,指出了劳动力总供求从总量和结构上失衡的表现,针对了劳动力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劳动力供求失衡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供求失衡;对策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从长期看,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70%以上的较高水平。

一、劳动力供给分析
(一)劳动力总供给的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1990-2008年总人口和劳动力总供给量(经济活动人口)数据(查统计年鉴得知),以劳动力总供给量作为因变量,以时间(t=1,2,…,19)作为自变量,得到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的趋势模型为:
L t= 64929.9827 + 439.067t+ 55.35592t- 2.02773t
(329.884)(5.166)(5.814)(-6.469)
2
R=0.9988 F=4242.102 SE=173.662 DW=1.948 此趋势模型的各项统计检验均具有显著性,说明模型有效地描述了1990—2008年劳动力总供给量长期趋势,即劳动力总供给量长期趋势是三次曲线形的(如图1所示)。

此趋势模型的时间序列t的三次方的参数为负值,说明劳动力总供给量的长期趋势将不是无限增长的,用此模型预测2011年劳动力总供给将达到最大值79790.76万人,随后劳动力总供给将
图1 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供给总量长期趋势
(二)劳动力总供给的形成分析
总人口是决定劳动力总供给的基本变量,一般来说,在人口年龄结构相对稳定和合理的条件下,劳动力总供给随总人口的变动而变动,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

与此同时,总人口决定劳动力总供给人口的机制是通过生育政策而实现的,一个国家如果实行长期的扩张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2个),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扩张而扩张;如果实行长期的紧缩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2个),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下降而下降;如果实行长期的稳定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维持在2个左右),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稳定而稳定。

因此,人口生育政策既是调节总人口增长的手段,又是调节劳动力总供给率的手段,然而这种调节具有较长的时效性。

二、劳动力需求分析
根据表1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就业总人数数据,得到的的劳动力总需求的趋势模型:Z=694317.095 +492.869t+ 33.412 2t- 1.2053t
t
(828.479)(15.047)(8.898)(-9.747)
2
R=1 F=21903.835 SE=68.49605 DW=1.706 此趋势模型的各项统计检验均具有显著性,说明模型较好地描述了1990-2008年劳动力总需求的长期趋势,即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长期趋势是属于三次曲线型的。

表1 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就业分析
三、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
(一)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等于劳动力总需求量。

亦即当劳动力总供给函数等于就业总需求函数时,劳动力总供给与劳动力总需求达到均衡。

劳动力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首先是供大于求,其次是普遍知识技能较差,三是地域供需不平衡,四是结构不合理,五是流动性过快。

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由于我国有着世界最多的需就业人口,因此这一问题又显得更为突出。

国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是就业问题。

国际上的一些学者也持这一观点。

2004年4月的博鳌论坛之后,兰德公司高级经济顾问、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Charles Wolf JR)曾经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这两个目标的矛盾。

(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失衡
中国目前在结构上处于失衡状态。

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素质分布失衡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城乡分布、地区分布失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次产业产出占GDP 总量的比重从1978 年的28.2∶47.9∶23.9,变化为2007 年的3.3∶54.2:48.7,而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从1978 年的70. 5:17.3:12.2,变为2007 年的40.8∶26.8∶32.4。

对于占GDP 比重54.2% 的第二产业而言,其吸纳就业的人员仅占了就业人员总量的26.8%,可见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量流入了第三产业。

同时,仍有40%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工作,也说明第一产业仍有很大数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这些将要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将如何被第二、三产业所吸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根据以往的经验,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更多的是转移到了第三产业的传统行业。

但是,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数据表明,劳动力需求在产业间的变化趋势却是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

劳动力需求的区域结构取决于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中国的区域经济经历了一个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三个阶段。

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也造成了这三大区域相应劳动力的需求结构的差异。

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与城市劳动力短缺矛盾同时存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劳动力供给过剩与经济发达的地区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同时并存,这主要是由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和布局不合理过引起的。

四、对策分析
从供求总量均衡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实现充分就业,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提高经济增长率。

提高经济增长率和扩大经济规模可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供给,从而降低失业率水平。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加快,是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优势日趋强化。

为了解决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优势日趋强化下的就业压力,积极推进城镇化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

(三)延长劳动力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

延长弄动力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既可以延长劳动力的就业,又可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和劳动效率。

我国于2012年后就趋向于供小于求,因此要实行适度鼓励生育的政策。

由于劳动力供
给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过程,因此,这一对策也需要较长的时期才能发挥效应,人口剩余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调控应考虑产期的效应,应防止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对劳动力根据偶那个急到来的不利的影响。

也可以延长就业者的离退时间,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

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供给严重短缺时国家可实施延长就业者退休时间的政策,鼓励有劳动生产能力、身体健康的年长的劳动者延长退休时间,以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吴春芳:论中国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失衡与复衡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
王艳云:劳动力供求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