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类型归纳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题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题引言最小公倍数(LCM)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主要用于求解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倍数。
本文将介绍几个应用最小公倍数的实际问题。
应用一:分配问题假设某个工程需要3个人合作完成,其中一名工人需要8天完成工作,另一名工人需要12天完成工作,第三名工人需要15天完成工作。
问这3名工人一起工作需要多少天?解决方法:1. 分别求出3名工人的工作效率:第一名工人每天完成$\frac{1}{8}$的工作量,第二名工人每天完成$\frac{1}{12}$的工作量,第三名工人每天完成$\frac{1}{15}$的工作量;2. 将3名工人的工作效率求最小公倍数(LCM);3. 用LCM除以每名工人的工作效率,得出需要的天数。
计算过程:- 第一名工人的工作效率:$\frac{1}{8}$- 第二名工人的工作效率:$\frac{1}{12}$- 第三名工人的工作效率:$\frac{1}{15}$LCM(8,12,15)= 120所以,3名工人一起工作需要$\frac{120}{\frac{1}{8} +\frac{1}{12} + \frac{1}{15}}$ = 13.33 天(约)。
应用二:航班起降时间某机场只有一个跑道,需要安排多个航班的起降时间,确保航班之间有足够的时间间隔。
给定两个航班的起降时间分别为50分钟和75分钟,请问最近两个航班起降的最小时间间隔是多少?解决方法:1. 计算两个航班的起降时间的最小公倍数。
计算过程:- 第一个航班的起降时间:50 分钟- 第二个航班的起降时间:75 分钟LCM(50,75)= 150所以,最近两个航班起降的最小时间间隔是150分钟。
结论最小公倍数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在应用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求解最小公倍数,我们能够解决分配问题、时间间隔问题等。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借助最小公倍数来优化资源利用和安排时间。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场景及解题技巧教案

最小公倍数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是指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共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
在生活和学习中,最小公倍数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场景和解题技巧教案。
一、最小公倍数的应用场景1.分数的通分在分数的四则运算中,常常需要对分母进行通分,而最小公倍数就是通分的关键。
例如,将$\frac{2}{3}$ 和 $\frac{5}{6}$ 通分,可以先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6$,然后分别乘以 $\frac{2}{3}$ 和 $\frac{5}{6}$ 的倍数,得到 $\frac{4}{6}$ 和$\frac{5}{6}$,然后就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了。
2.时间和距离的计算在时间和距离的计算中,最小公倍数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甲、乙两个车站之间相隔$300$ 公里,甲站有一辆车开往乙站,速度为 $60$ 千米/时,而乙站有一辆车从乙站出发,速度为 $50$ 千米/时,那么两辆车相遇的时间是多少?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求出两车速度的最小公倍数 $300$,然后根据相遇点与两车站点之间的距离,使用时间等于距离除以速度的公式,求出相遇时间。
3.货币换算货币换算也与最小公倍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需要将 $1050$ 元平均分给 $3$ 个人,其中第一个人拿 $\frac{1}{4}$,第二个人拿 $\frac{1}{3}$,第三个人拿$\frac{2}{5}$,在此情况下,最小公倍数为 $60$,所以可以将 $1050$ 元乘以$\frac{60}{60}$,得到 $63000$ 分,在按照比例进行分配。
4.选取小数点位数在进行计算的时候,为了方便,需要将小数点后的位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这时,最小公倍数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值。
例如,对 $0.3$ 和 $0.25$ 相加,若要保留两位小数,则可以将这两个小数都乘以 $100$,然后进行运算,最后再除以 $100$。
这时的运算涉及到的最小公倍数即为 $100$。
植树问题和最小公倍数的综合运用

植树问题和最小公倍数的综合运用文章标题:植树问题和最小公倍数的综合运用植树问题和最小公倍数是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可以有一些有趣的应用和联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来解决植树问题,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1. 植树问题的社会意义和挑战植树问题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植树成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一种重要方式。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植树问题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如何合理规划植树区域、选择适宜的树种以及确保树木的生长,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 最小公倍数的定义和性质最小公倍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的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它在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尤其在分数的运算和约分中尤为重要。
最小公倍数也有着一些特定的性质,例如对于任意两个自然数a和b,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与其最大公约数的乘积等于a和b的乘积。
3. 如何利用最小公倍数解决植树问题在实际的植树规划中,往往会面临着一些具体的挑战,例如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最多的树木,以达到最大的环境效益。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计算不同树木生长的周期和最小公倍数,可以合理安排植树的时间和方式,从而最大化地利用资源,达到更好的效果。
4. 实际案例分析以某市某绿化项目为例,根据市政府发布的数据,共有3种树木可以用于绿化:樟树、松树和杨树,它们的生长周期分别为5年、7年和9年。
现在市政府需要在某片区域进行绿化,要求尽可能多地植树,并且确保植树后至少每年都有树木可供观赏。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樟树、松树和杨树生长周期的最小公倍数来安排植树计划,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
5. 个人观点和总结从深入探讨植树问题和最小公倍数的综合运用中我对环境保护和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植树问题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行动,更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式去规划和实施。
最小公倍数法解决问题

最小公倍数法通过计算出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从而解答出问题的解题方法叫做最小公倍数法。
例1 用长36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瓷砖铺一个正方形地面,最少需要多少块瓷砖?(适于六年级程度)解:因为求这个正方形地面所需要的长方形瓷砖最少,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应是36、24的最小公倍数。
2×2×3×3×2=7236、24的最小公倍数是72,即正方形的边长是72厘米。
72÷36=272÷24=32×3=6(块)答:最少需要6块瓷砖。
*例2 王光用长6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木块拼最小的正方体模型。
这个正方体模型的体积是多大?用多少块上面那样的长方体木块?(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此题应先求正方体模型的棱长,这个棱长就是6、4和3的最小公倍数。
2×3×2=126、4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12,即正方体模型的棱长是12厘米。
正方体模型的体积为:12×12×12=1728(立方厘米)长方体木块的块数是:1728÷(6×4×3)=1728÷72=24(块)答略。
例3 有一个不足50人的班级,每12人分为一组余1人,每16人分为一组也余1人。
这个班级有多少人?(适于六年级程度)解:这个班的学生每12人分为一组余1人,每16人分为一组也余1人,这说明这个班的人数比12与16的公倍数(50以内)多1人。
所以先求12与16的最小公倍数。
2×2×3×4=4812与16的最小公倍数是48。
48+1=49(人)49<50,正好符合题中全班不足50人的要求。
答:这个班有49人。
例4 某公共汽车站有三条线路通往不同的地方。
第一条线路每隔8分钟发一次车;第二条线路每隔10分钟发一次车;第三条线路每隔12分钟发一次车。
三条线路的汽车在同一时间发车以后,至少再经过多少分钟又在同一时间发车?(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求三条线路的汽车在同一时间发车以后,至少再经过多少分钟又在同一时间发车,就是要求出三条线路汽车发车时间间隔的最小公倍数,即8、10、12的最小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应用题归纳

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应用题归纳(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典型的应用题汇总一、解题技巧:最大公因数解题技巧:通常从问题入手,所求的数量处于小数(即处于除数、商、因数)的地位时,因为小数(即处于除数、商、因数)是大数(即处于被除数、被除数、积)的因数,此时,所求的数量就处于因数的地位。
如果出现相同的(公有的)/最长的所求数量,即求他们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应用题。
最小公倍数解题技巧:通常从问题入手,所求的数量处于大数(即处于被除数、被除数、积)的地位时,因为大数(即处于被除数、被除数、积)是小数(即处于除数、商、因数)的倍数,此时,所求的数量应处于倍数的地位。
如果出现相同的(公有的)/最小的所求数量,即求他们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题。
补充部分公式小长方形个数=(大正方形边长÷小长方形长)×(大正方形边长÷小长方形的宽)小正方形个数=(大长方形的长÷小正方形边长)×(大长方形的宽÷小正方形边长)小长方体个数=(大正方体边长÷小长方体长)×(大正方体边长÷小长方体的宽)×(大正方体边长÷小长方体高)小正方体个数=(大长方体边长÷小正方体边长)×(大长方体的宽÷小正方体边长)×(大长方体的高÷小正方体边长)剩余定理余数相同时,总数(被除数)=最小公倍数+余数缺数相同时,总数(被除数)=最小公倍数-缺数植树问题公式不封闭型:2、只有一端都栽1、两端都栽间隔个数=株数间隔个数=株数-1株数=间隔个数+1 株数=间隔个数距离=一个间隔的长度×间隔个数距离=一个间隔的长度×间隔个数3、两端都不栽间隔个数=株数+1株数=间隔个数-1距离=一个间隔的长度×间隔个数2封闭型:间隔个数=株数株数=间隔个数距离=一个间隔的长度×间隔个数封闭型再正方形边上栽,并且4个顶点都栽:株数=(每边株数-1)×4备注:上下多少层楼以及锯段数及敲钟问题等实际运用实质上是两端都栽树的植树问题,这类题通常先求一层/一段需要多少时间,再乘以段数即可二、经典题目1、一个大长方形长24厘米,宽18厘米,把它裁成若干个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如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边长是多少厘米最多能裁成多少个小正方形2、一个长方形的长6厘米,宽4厘米,至少要多少个这样的小长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此时,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3、一个大长方体长24厘米,宽18厘米,高12厘米,把它裁成若干个小正方体而没有剩余,如小正方体的边长最长,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最多能裁成多少个小正方体4、一个长方体的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
利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应用题。

利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应用题。
利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应用题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解决实际应用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应用题,并提供一些示例。
最大公因数(GCD)利用最大公因数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例如:1.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对于给定的两个数,可以使用辗转相除法或欧几里得算法来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 化简分数: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得到最简分数。
3. 问题实例:假设甲、乙两个人分别有一些坚果,甲有a个坚果,乙有b个坚果,想要将这些坚果平分成相同的份额。
此时,需要确定最大公因数GCD(a, b),如果GCD(a, b)大于1,那么无法平分坚果。
最小公倍数(LCM)利用最小公倍数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例如:1.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对于给定的两个数,可以使用求解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来求得最小公倍数。
2. 问题实例:假设甲、乙两个人分别有a本书和b本书,想要将这些书放在几个格子中,使得每个格子中放的书的数目相同且达到最小。
此时,可以使用最小公倍数LCM(a, b)来确定最小的格子数。
示例下面通过一些示例来说明利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应用题的方法。
示例一甲、乙两人分别有16本书和24本书,并想要将这些书放在几个格子中,使得每个格子中放的书的数目相同且达到最小。
求最小的格子数。
解题思路:首先,可以计算16本书和24本书的最大公因数GCD(16, 24)。
使用欧几里得算法可以求得GCD(16, 24) = 8。
然后,可以计算16本书和24本书的最小公倍数LCM(16, 24)。
可以通过最大公因数来求解,LCM(16, 24) = (16 × 24) / GCD(16, 24) = 48。
最后,最小的格子数即为最小公倍数LCM(16, 24)的值,即48。
因此,甲、乙两人需要将书放在48个格子中,才能使每个格子中放的书的数目相同且达到最小。
最小公倍数的几种典型应用题解析

解:15、8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120,参加这次竞赛的人数是 120 人。 得一等奖的人数是: 3×(120÷15)=24(人) 得二等奖的人数是: 2×(120÷8)=30(人) 得三等奖的人数是: 4×(120÷12)=40(人) 答略。
*例 2 有一个电子钟,每到整点响一次铃,每走 9 分钟亮一次灯。中午 12 点整 时,电子钟既响铃又亮灯。求下一次既响铃又亮灯是几点钟?(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每到整点响一次铃,就是每到 60 分钟响一次铃。求间隔多长时间后, 电子钟既响铃又亮灯,就是求 60 与 9 的最小公倍数。
60 与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180。 180÷60=3(小时) 由于是中午 12 点时既响铃又亮灯,所以下一次既响铃个植树小组原计划在 96 米长的一段土地上每隔 4 米栽一棵树,并且已 经挖好坑。后来改为每隔 6 米栽一棵树。求重新挖树坑时可以少挖几个?(适于 六年级程度)
*例 4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 18 天,乙队单独做需要 24 天。两队合作 8 天 后,余下的工程由甲队单独做,甲队还要做几天?(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由 18、24 的最小公倍数是 72,可把全工程分为 72 等份。 72÷18=4(份)…………是甲一天做的份数 72÷24=3(份)…………是乙一天做的份数
甲还要做的天数甲乙两个码头之间的水路长234千米某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需要9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需要13小时
最小公倍数的几种典型应用题解析
*例 1 文化路小学举行了一次智力竞赛。参加竞赛的人中,平均每 15 人有 3 个 人得一等奖,每 8 人有 2 个人得二等奖,每 12 人有 4 个人得三等奖。参加这次 竞赛的共有 94 人得奖。求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一、二、三等奖的各有 多少人?(适于六年级程度)
最小公倍数典型应用(同余问题、同亏问题)

例1. 有一些糖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多1块,平均分给3给小朋友也多1块,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还是多1块,这些糖果至少有多少块?分析:这些糖果不论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都是余1块,那么这些糖果至少应该是这几个数字的最小公倍数+1块。
像这样的无论怎们分都剩余同样多的问题可称为同余问题。
同余问题公式:最小公倍数+同余数解题过程:2×1×3×2=12(块)12+1=13(块)答:至少有13块。
例2. 有一些糖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多1块,平均分给3给小朋友也多1块,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还是多1块,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正好分完,这些糖果至少有多少块?2×1×3×2=12(块)12+1=13(块)13÷5不能整除13+12=25(块)25÷5=5(块)答:至少有25块。
例3. 每桌3人多2人,每桌5人多4人,每桌7人多6人,每桌9人多8人。
至少应有多少人?分析:每桌3人多2人,如果再来1人又能凑成1桌,所以多2人可理解为亏1人;每桌5人多4人,如果再来1人又能凑成1桌,所以也可理解为亏1人;同理多6人也可理解为亏1人,多8人就是亏1人。
那么至少有多少人就该是最小公倍数-1人。
像这样无论怎么分虽剩余都不同,但所‘亏’都相同的问题可称为同亏问题。
2 3 42 13 2 1 3 2 2 2 3 4同亏问题公式:最小公倍数-同亏数解题过程:3×1×5×7×3=315(人)3-2=5-4=7-6=9-8=1(人)315-1=314(人)答:至少应有314人。
例4. 每桌3人多2人,每桌5人多4人,每桌7人多6人,每桌9人多8人,每桌11人正好。
至少应有多少人?3×1×5×7×3=315(人)3-2=5-4=7-6=9-8=1(人)315-1=314(人)314÷11=28(桌)……6(人)314+315=629(人)629÷11=57(桌)……2(人)629+315=944(人)944÷11不能整除944+315=1259(人)1259÷11不能整除1259+315=1574(人)1574÷11不能整除1574+315=1889(人)1889÷11不能整除1889+315=2204(人)2204÷11不能整除2204+315=2519(人)2519÷11=229(桌)答:至少应有2519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一组多一人,12人分一组还多一人,这个兴趣 班可能有多少人?
5.有一排路灯,原来每两盏灯之间相距8米,现
要改成每两盏灯之间相距12米,如果第一盏灯不 动,那么至少再隔多少米有一盏灯不移动?
•小结:有余和不足的问题: •有余就是多出来了,算出来的数比原数 小,所以把剩下的加上去。 •如果是不足,就必须先“借一些”才行, 算出来的数比原来的数多了,所以要减 去。
用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
1.张阿姨每4天给月季浇一次水,每6 天给君子兰浇一次水,如果张阿姨今 天给月季和君子兰同时浇了水,至少 要多少天以后再给这两种花同时胶浇 水?
•2.李师傅有一块正方形的布料,既可以做 成边长是8cm的方巾,也可以做成边长 10cm的方巾,都没有剩余,这块正方形的 方巾边长至少是多少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