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语言的运用之新闻点评写作汇总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语言运用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语言运用压缩语段【例题】(2020新高考Ⅰ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于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6月3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复兴”,新闻公报介绍,“世界的复兴”这一目标将致力于共同迅速地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基础,以塑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具韧性的未来,届时,年会将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
世界经济论坛将和瑞士政府一道,确保会议安全。
【满分答题技巧】抓关键要素进行压缩。
时间、地点: 2020年6月3日新闻公报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地点在日内瓦施事者(人物):世界经济论坛事件:第51届论坛年会;经过:年会将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结果:主题为“世界的复兴”。
【答案】 2020年6月3日,世界经济论坛宣布,第51届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举行,主题为“世界的复兴”。
扩展语句【例题1】从下列所给词语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扩写成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且引用一句诗词,不少于50字。
春风细雨落花杨柳燕子小草【满分答题技巧】连词成句,就是要求考生根据命题者提供的几个词语,想象在某种情境中可以顺理成章的把这几个词或其中的某几个加入进去。
这类题的关键是语境的创设时注意情、景、理之间的和谐关系。
景:如“春风……细雨……燕子”“细雨……落花”“细雨……燕子”。
理:春风与杨柳可以组合,如春风扶柳;细雨与落花可以组合,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细雨与燕子组合,如“微雨燕子斜”。
需要从内在的事理上组合景物。
情: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修辞: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且引用一句诗词,如:感受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雨的轻抚。
【答案】当第一缕春风轻抚我的脸颊,感受着“润物细无声”的细雨,细数着空中飘下的落花,听着燕子带来的讯息:春天来了!【例题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高考语用新闻点评题例析

高考语用新闻点评题例析作者:孙书凯罗维一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0年第07期在2010年新鲜出炉的各省市语文高考的语用题中,同往年相比,仍然是仿写、压缩、情景等传统题型唱主角,只有湖南卷的新闻短评题较有新意。
【高考真题】(湖南卷第20题)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4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6分)外交部发言人: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澳联邦通讯部长表示: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互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高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当今时代,网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其传播的“黄毒”信息等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它还引发国际争端,成为利益集团博弈的工具。
因此,用法律手段监管网络,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创意分析】新闻短评在2010年高考中虽属鲜见,但在2006年高考北京卷、2009年高考天津卷中已有考查,所以湖南卷的新闻短评题的出现算不上首创,但它确实惊艳,无论是考查内容还是考查类型都有创新。
相比北京卷、天津卷为考生提供了具体而翔实的新闻材料,湖南卷仅仅提供了4个新闻标题,并无具体新闻内容;而且要求考生写的是分析4个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应该说本题有了一定的新意,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考生必须先准确提取新闻标题中的要点,然后进行整合,再基于个人正确的认知,通过流畅的语言进行评论才能得到分数。
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却契合了概括、分析、评价、表达等诸多考点的要求。
因此这道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对社会事件的评判能力。
【失分举隅】1. 有叙无评,失却重心。
只罗列新闻事实而没有进行评论,偏离“点评”这一重心。
2. 不会分析,顾此失彼。
或者找不到标题之间内在的联系,或者只是找到了“网络”这一点联系而不能进行深入分析,只是隔靴搔痒式地发表肤浅的看法,或者写些人云亦云的文字。
高考语文语言的运用之新闻点评写作汇总

高考语文——语言的运用之新闻点评写作汇总如何写新闻点评研读近几年的高考题中的语言表达题,我们会发现,命题者真是与时俱进,题型越来越富有创意了。
除了原有的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写,变换句式,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外,新颖独特的题型不断涌现。
如提取关键词语,拟写广告语、串联词,解读漫画,甚至还出现了写新闻点评,拟写建议,写欢迎词,写版面宗旨,写赞赏语、邀请语、读后感……这些新题型,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非常实用。
它们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积累,拓展的是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的是学生的人文积淀,培养的是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写新闻点评呢?新闻点评,顾名思义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
它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日常读报会发现,在重大新闻报道的最后往往有一个“编者按”,我想,那就应属于新闻点评的一种。
既然是“点评”,我们就要针对新闻中的具体事件,旗帜鲜明地拿出我们的态度意见。
点评一定要是非分明,要画龙点睛,要切中要害。
怎样才能具体做到这些呢?第一,我们要读懂新闻。
通过阅读,我们要了解:①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②事件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相关背景如何;③文段中指出的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突出细节是什么;④事件造成的后果是什么;⑤事件的本质是什么,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了什么社会问题。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把新闻的脉络理清楚。
第二,选好点评的角度,切中要害,点到位。
针对新闻,我们要抓住主体,抓住要害,抓住事件的本质(透过现象到本质),准确提炼观点。
新闻点评一般可以概括地表述为:某某事件怎么样,折射出社会中的何种现象(或反映了社会中哪些方面存在的何种问题),对这类现象我们该怎么做。
这里要注意,点评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泛泛而谈,不能什么都想评。
点评的篇幅要小,目标要集中,要切中要害。
第三,点评要精当、独到,要鞭辟入里,以理服人。
针对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我们要高屋建瓴,从理和法的角度去看待。
高考语言运用专题新闻点评

高考语言运用专题新闻点评高考语言运用专题——新闻点评【题型解说】新闻点评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比短评更简短。
它以新闻报道为依托,对具体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或褒或贬,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
内涵和特点:时文:当前发生一些社会热点问题。
短评:“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评说,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新闻评论被称作是“报纸的心脏”,短评被称作是新闻评论的“轻骑兵”,那么点评则可称为“尖刀兵” 。
特点:形式短小精悍,内容鲜明准确,语言简练得体。
高考题1、(06年北京卷)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
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4分)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
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
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请你评卷(1)现在由于社会风气不好,人与人的诚信越来越小。
得分:0分(2)部分青年爱心满怀,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存在于大部分青年身上。
得分: 1分(3)“爱心大巴”行动是爱心社学子们爱心的表现,而返校大学生却糟蹋了爱心。
得分:1分(4)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社会上的欺骗之风盛行,杜绝这种风气是关键。
得分:0分(5)由于猜疑,使爱心大巴成了伤心大巴,可见社会信用的缺失。
得分:3分【评分标准】能合理概括、表现新闻的中心事件(1分);评论中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分析事件中反映出的问题实质(3分)超过字数扣1分。
(6)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的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受到冷遇,遭受猜疑,折射社会信任危机。
得分:(不够简约,45字,超过字数,4-1=3分)参考答案:答案一:“爱心大巴”遭怀疑,大学生不信任感拷问学校教育,折射社会现状。
答案二:“爱心大巴”免费接站遭受猜疑,折射社会信任危机。
【小结】这是典型的常规型新闻点评题,根据评分标准可以归纳出答题要点,应该从以下两点入手:1. 准确简洁概括新闻的中心事件;2、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分析事件中反映出的问题实质。
高考语文新闻点评

答案一:演唱中失声的著名京剧 程派青衣张火丁坚持完整重唱,体现 了她对艺术的认真执著、良好的台风 和艺德。 答案二:张火丁为失声而含泪道 歉,体现了她对艺术和观众的尊重, 这种品格在当今社会弥足珍贵。
• 5、请你就下面这一类社会现象,谈谈看法。要求:观点明确, 条理清楚,不少于60字。(5分) • 广州日报讯:《建国大业》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六 十岁诞辰而特别拍摄的一部零片酬影片,也是一部万众期待的重 头戏。但是,首映后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参与该片演出的众多明 星大腕却都是“外国人”?何为“外国人”?即这些演员现在已 经入了外国国籍。如: • 美国人:陈凯歌、陈红、刘亦菲、顾长卫、蒋雯丽、宁静、 王姬。 • 加拿大人:童安格、蒋大为、徐帆、陈明 • 英国人:张铁林 • 法国人:姜文 • 德国人:韦唯 • 新加坡人:李连杰 • 瑞士人:斯琴高娃 • 泰国人:胡兵 • 众多 “外国人”云集在一起演绎中国的“建国大业”,引起一 片热议。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 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 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 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 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 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点评:
请你评卷
• (1)现在由于社会风气不好,人与人的诚信越 来越小。 得分: • (2)部分青年爱心满怀,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 任存在于大部分青年身上。 得分: • (3)“爱心大巴”行动是爱心社学子们爱心的 表现,而返校大学生却糟蹋了爱心。得分: • (4)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社会上的欺骗之风 盛行,杜绝这种风气是关键。 得分: • (5)由于猜疑,使爱心大巴成了伤心大巴,可 见社会信用的缺失。 得分:
• 参考答案: • ①中国演艺明星加入外国国籍,无可 厚非,爱国不分国籍 。华裔演员不计报酬 义演建国大业,体现出伟大祖国对于炎黄 子孙的强大感召力,有利于广大观众尤其 是青少年观众重温历史、有利于影片在海 内外电影市场的发行。 • ②中国培养的演艺明星加入外国国籍, 说明个别演员爱国心缺失,民族自豪感意 识淡薄,崇洋媚外。选择他国国籍,从而 逃避作为中国人所应履行的公民义务,理 应受到国民的谴责。
语言运用之 新闻点评

• 航空公司角度:航空公司在这一事件中也应认真反 思。如果沟通及时、信息通畅、处置得当,相信事 态或许可以在“爆发”之前得到有效控制。而抱着 “老大”心态,缺乏应有的尊重,缺乏“换位思考” 的服务精神,遇到问题不理不睬,事情闹大才急忙 找补,如何能够得到乘客的理解和支持?有关单位 应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 提对策 务水平,改善服务形象。此外,天气不可抗,服务 可跟进。遇到航班延误等状况时,航空公司和机场 完全可以对接得更严密,将服务和管理做得更周到, 更体贴。很多时候,一句主动的解释,一个歉意的 微笑,一次即时的信息沟通,就可以拉近和乘客之 间的距离,增加信任,减少误解。
【参考示例2:正面】 • 我为千余硕士竞聘卖猪肉的现象大声叫好。首 先,职业本无高低之分,卖猪肉也是正当的一 种行业,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巧。硕士生 具有较高素质,能够较快掌握其营销规律,能 促进猪肉市场的规范化;其次,在金融危机的 冲击下,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硕士生也应懂得 放低身价,先就业再择业。如此,不仅能为自 己赢得更多就业经验,也能在一片不景气中减 轻部分生活负担,更何况,现在高材生卖猪肉 成就大业的例子也大有人在。因此,我觉得正 确的就业心态是认清事实,积极适应社会需求, 而不是继续昂着高傲的头颅。
高考回眸
• (2)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 (7分) • (2010福建卷) •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 (150字 左右)(7分) • (2010湖南卷) • 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4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 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 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6分) • (2009福建卷) •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5分) • (2009天津卷 ) • (2)你从以上报道中得到什么启示?(40字内) (3分)
高考语言运用题之新闻短评

随堂建议
为更快更好地适应“短评”写法,同学 们应多关注电视新闻节目《焦点访谈》 《今日关注》《时事辩论会》等,宜多阅 读新闻短论、杂文、普通议论文等,更好 地发挥阅读对写作的引导作用。另外,应 更关注时事及自身群体实际,以积极参与 的心态“开放且探究”地大胆言说。
• 1、(例文一)善意提示牌?不善!(题目) • 警方在火车站挂出提示牌的行为不妥。 (观点) 警方初衷虽好,但把所有人都当作了为非作歹的 “假想敌”,让人看了不舒服,也把初到武汉而 不熟悉道路的客人推到了无助的境地。面对火车 站治安秩序不好的状况,及时打击违法活动,维 护正常社会秩序,才是警察的职责所在。
3.(1)高考加分受惠面过大,加分项目过多,加
分理由难以服众。
• (2)这种做法极大损害了其他考生的正当 权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倾听民声, 顺应民意,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从源 头上遏制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维护高考 公平正义,尤为迫切。
• 1.(浙江卷)7.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 题。(5分) •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 “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 结果显示 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 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 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 •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 (3分)
语言表达新题型
新闻短评写作
•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短评的特点和结构 2、掌握新闻短评的答题方法
【内涵】
新闻评论: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
媒体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 章,它针对的往往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 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 关注的社会话题等,它被称作是“报纸的心脏”。
第10节拟写文学(新闻)点评前言微新闻串台词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原卷版)

第一章语言文字运用第10节拟写文学(新闻)点评、前言、微新闻、串台词等随着考试大纲的取消,在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下,要求考题必须更多地体现应用性和创造性。
在这种背景下,应用文体因其情境性、应用性,备受拟题专家青睐,所以拟写应用文应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
题型一文学(新闻)点评文学点评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考生阅读和理解名著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闻点评一般关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点评要求用简短的语言揭示事件的本质和意义,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文学(新闻)点评“4要求”1.读懂文学作品或新闻,理清脉络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需要了解:①写了什么内容;②用了什么手法;③语言上有什么特点;④抒发了什么情感或阐发了什么道理。
新闻需要了解:①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②事件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相关背景是什么;③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突出细节是什么;④事件造成的结果是什么;⑤事件的本质是什么。
2.选好角度,点评到位要抓住主体,抓住要害,抓住事件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提取观点。
文学作品一般可以概括为:用了……手法(语言、结构),表达了……;新闻点评一般可以概括为:某某事件怎么样,折射出社会中的何种现象(反映了社会中哪些方面存在着何种问题),针对这类现象我们该怎么做等。
考生应该注意点评不必面面俱到,不能泛泛而谈,不能什么都评。
点评的篇幅要小,目标要集中,要切中要害。
3.鞭辟入里,以理服人首先,针对新闻报道中的事件,要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
然后,旗帜鲜明地把或褒或贬的态度表达出来。
这样,点评的导向也会十分明确,或引导人们向善,或劝诫人们警醒,或引起人们深思,不可凭空漫谈。
4.讲究艺术,言简意赅看准问题后,考生还要选择表述的角度。
这样,考生的点评才能做到新颖独到、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才能使人耳目一新,角度的选择切忌陈旧、老套、死板。
例: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语言的运用之新闻点评写作汇总如何写新闻点评研读近几年的高考题中的语言表达题,我们会发现,命题者真是与时俱进,题型越来越富有创意了。
除了原有的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写,变换句式,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外,新颖独特的题型不断涌现。
如提取关键词语,拟写广告语、串联词,解读漫画,甚至还出现了写新闻点评,拟写建议,写欢迎词,写版面宗旨,写赞赏语、邀请语、读后感……这些新题型,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非常实用。
它们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积累,拓展的是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的是学生的人文积淀,培养的是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写新闻点评呢?新闻点评,顾名思义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
它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日常读报会发现,在重大新闻报道的最后往往有一个“编者按”,我想,那就应属于新闻点评的一种。
既然是“点评”,我们就要针对新闻中的具体事件,旗帜鲜明地拿出我们的态度意见。
点评一定要是非分明,要画龙点睛,要切中要害。
怎样才能具体做到这些呢?第一,我们要读懂新闻。
通过阅读,我们要了解:①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②事件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相关背景如何;③文段中指出的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突出细节是什么;④事件造成的后果是什么;⑤事件的本质是什么,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了什么社会问题。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把新闻的脉络理清楚。
第二,选好点评的角度,切中要害,点到位。
针对新闻,我们要抓住主体,抓住要害,抓住事件的本质(透过现象到本质),准确提炼观点。
新闻点评一般可以概括地表述为:某某事件怎么样,折射出社会中的何种现象(或反映了社会中哪些方面存在的何种问题),对这类现象我们该怎么做。
这里要注意,点评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泛泛而谈,不能什么都想评。
点评的篇幅要小,目标要集中,要切中要害。
第三,点评要精当、独到,要鞭辟入里,以理服人。
针对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我们要高屋建瓴,从理和法的角度去看待。
然后旗帜鲜明、是非分明地把我们或褒或贬的态度表述出来,那样评的导向也就十分明晰了:或引导人们向善,或劝戒人们警醒,或引起人们深思……切不可凭空漫说,言不及义,无理取闹。
第四,点评要讲究艺术性。
看准了问题后,我们还要选择表述的角度。
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力求新颖、独到,做到生动形象、文采丰富、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才能使人耳目一新,切忌陈旧、老套、死板。
怎样写好新闻点评———兼评《检察日报》专栏“新闻快评”近读《检察日报》的专栏“新闻快评”,感到很有特色:一是配合新闻、有的放矢;二是一事一评、火力集中;三是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四是做到了每周三在第五版最右栏设一长条作为“新闻快评”园地,每期登载快评3至4条。
“新闻快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
如《井盖之惑》(11月24日),就北京今年1月至10月,三分之一的井盖失窃了,失窃数为21090个。
点评说:“负有保护井盖的部门多达19个,该保护好了吧?事实却正相反——谁都有责任,意味着谁都不负责任,这正应了一句老话——鸡多不下蛋。
”三四句话点评出问题的实质,特别值得相关部门的深思——何以鸡多不下蛋?再如《500元以下:免赔》(11月3日),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11月1日正式推出机动车辆保险附加绝对免赔额等条款,其中规定“500元以下的损失免赔”,点评说:“这种德行的保险公司可不是一家两家。
和他们比起来,把话说在前头…500元以下免赔‟倒是进步。
”“会不会有人哪天出了事,一看损失在500元以下索赔不了,干脆撞它个狠的?”点评得很有讽刺的意味,这样的保险公司“惟利是图”的“德行”实在让人寒心!再看12月1日的《封口费》,即企业用于堵媒体之口的钱称为“封口费”。
这份钱已经成为少数财经媒体的一笔特殊收入。
点评严厉地抨击:“…有钱能使鬼推磨‟,…封口费‟的出现让我们明白:有钱也能使鬼不推磨。
拿了钱,对坏事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钱拿得再多一点,两只眼可以都闭上。
可是,眼都闭上了,你这个媒体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难道留着就是为了让记者收…封口费‟?”点评有独到见解,质问得相当有力。
这样结合新闻,进一步点评,既扩大了新闻的效果,又深化了对新闻提出问题的认识。
激浊扬清、抑恶扬善,显示出言论的力量与作用。
像《检察日报》的“点评”这样形成制度化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专人分工,轮流点评,风格多样,有所比较,相互竞争。
当前有些媒体的点评写作的主要毛病是:新见解少、评议少,重复、引用新闻事实多;说理不精彩、不深刻;文字欠生动,欠文采。
标题也缺乏评论的特色。
点评,是新闻评论的一个品种,它比短评还要简短。
说得更宽泛一些,编者按、编后、编辑有话等也属点评之列。
它以新闻报道为依托,从具体事实中画龙点睛地评说,旗帜鲜明地点明要害。
如何写好点评呢?一要评在点上。
点评的篇幅很小,要一语中的,要聚焦在一个焦点上,就像立靶子那样,得射中靶心。
而不可分散,什么都想评。
二要评得有理。
好的点评应做到导向鲜明,事理清晰,鞭辟入里,以理服人,发人深省。
三要切中要害。
点评虽短,并非浅薄、平淡,不能钝刀子割肉,而要单刀直入,笔锋锐利,评得尖锐,评得有力,点到痛处。
四要评得生动。
可以引经据典、谈笑风生。
关键是要语言活泼、生动,多运用群众的话语,切忌知识分子腔。
要讲究点艺术性,言简意赅,语言简洁,干净利落,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写好点评的第一关,是主题要选得准。
点评的题目哪里来?题目满地跑,看你会找不会找。
题目要选得小、集中,而不要太大、太空。
选题一定要是当前最需要反映的,紧紧围绕形势的,是党和国家以及广大群众最关注的事情。
要善于以小见大,从普通的生活场景、事件中反映重大的主题。
1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了《人大代表王廷江参与打骂飞机乘务人员》的新闻,夜班值班编辑当即写了“及时评论”《他胆咋这么大》,连续提出7个问题,责问王廷江的“跋扈”,“特殊身份”,强调“一个好公民至少不能违纪违法”。
简短的点评为百姓说了话,读来很是解渴。
第二关是引文简洁。
一般来说,报道的原文都比较长,点评稿时要把握“三少、三多”,即过程叙述要少,简短的分析、结论可多;重复的例子要少,典型、有特色的事例可多;空洞的议论要少,求真务实的话语可多。
同时注意,在归纳、衔接、过渡中,要忠于原意。
第三关是提炼特点。
这是写好点评的重中之重。
从新闻的报道中,看到了什么?应当肯定什么?应当否定什么?都要在提炼中加以明确。
提炼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分析,力求做到准确、精练,使点评稿尽量反映并符合客观实际。
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要善于梳理,使之系统化,综合提炼主题与观点。
第四关是恰当评价。
不可拔高。
要讲究实事求是,不能把话说绝对了。
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评论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评论呢?这个问题也困扰过我很长时间,因为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人进入这个领域确实很难。
那么在写评论之前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学习别人的评论,分析别人评论的文章。
这方面可以多看报纸,报纸的评论一般比较深邃,而网络上的评论一般比较简单,观点比较鲜明,这都要学。
看报纸主要是看他们评论的结构,也就是学习他们的评论的手法,各段的衔接;而看网络评论则是努力学习他们看问题的切入点,这是培养自己对新闻的敏感性的。
在报纸方面我推荐《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在网络方面我推荐网易、新浪和腾讯。
以上这些针对某个单独的评论来说的,要是想把握这个评论的趋势,建议去看看五大门户每天的新闻排行榜,以及跟贴,看新闻排行榜可以知道最近的热点是什么,看跟贴是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观点。
具体到评论的操作上,一般简单的就是三段式,第一段引用已经报道过的新闻,第二段是对这个新闻的评论,第三段是总结出结论。
这样的段落对初学者最合适,因为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只要观点有说服力就可以成功。
而另一种方式就是加叙加议,这是比较难的,是一边截取原新闻,一边进行分析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对事件阐述清晰,结合紧密,但不容易把握结构,最好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使用。
评论是原则是不要偏激,每个评论人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你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写评论,假如你只是为了写而写,那么即打动不了别人,也只能是篇垃圾文章。
记住写评论的人需要同情心、需要宽容心、需要爱心!说到小技巧就是写评论的时候要自己先在脑子里过一遍自己的观点,要看这个观点是不是有足够的论据,是不是有与大众常说的观点不一样。
我记得我写的一篇评论是评一个农民的钱不小心被粉碎成纸屑,后来银行破例给他兑换的事件的。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银行正确,认为这是银行的人性化的做法。
我当时的观点则是这样于法不容,站在法律的高度,凭什么破例呢?而且粉碎后基本上无法识别,那就应该依法不给予兑换,假如觉得农民可以,可以人道给予帮助,但不应该是采用破例兑换的方法,这破坏了依法办事的准则。
所以说,评论最忌讳人云亦云,你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清楚的阐明这个观点,要少绕弯子!另外在展开论述的时候,应该举一些与这个事件相似的例子,以及这些例子的结果,来加强评论的说服力,在引用的时候,可以横向的,就是与国外、或者其它省市比,也可以纵向,与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进行比较。
要把引用做好,就要求有足够多的文化背景,可以信手拈来,这就要有足够的积累,多看书,多看书,还是多看书。
把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而不是看过就忘记。
你的知识面有多广,知识有多深刻,决定着你评论的好坏。
最后就是总结观点了,在所有的评论中都要出观点,很多的评论都放在最后,这是因为经过论述以后这样的观点或结论就显而易见了,评论员所做的就是明确的表明自己的观点。
在表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最好能够引用一些名人的话,这样更有震撼力。
好的评论是震撼人心的,是能够发人深省的,切记不要为了写评论而写评论。
评论员应该是高于一般编辑的,应该是有独立的思维的,应该是有爱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