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10《古诗三首》《石灰吟》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文的意象、情感和价值观。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教师强调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和《石灰吟》的鉴赏文章,或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
3.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诗文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诗文鉴赏、分析和评论等任务。
2.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组评,鼓励学生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提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性的意见。
3.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堂参与度,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首流行歌曲《江南》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歌词中的古典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2.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著名的古诗文?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的《古诗三首》和《石灰吟》,希望通过学习,大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文的艺术魅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古诗三首》和《石灰吟》,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及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1.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搜索资料或回忆已学古诗,哪些诗与传统节日有关,分别是哪个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学习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十五夜望月》。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了解寒食节、中秋的习俗、由来,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课时重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不满与讽刺。
学习过程: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而传统节日是其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诗就与传统节日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畅游古诗的海洋吧!板块一、交流与习俗相关的诗句,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
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诗句中涉及到的传统节日及风俗,引导学生回顾。
诗句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节放鞭炮、贴年红、拜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踏青郊游、扫墓祭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登山、赏菊…… ……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在古诗中还要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以及不同诗人笔下的节日习俗,这节课先来学习两首古诗,了解适中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
(板书:《寒食》《十五夜望月》)板块二、自读《寒食》、《十五夜望月》,初步把握故事内容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注释及自己的理解完成学习卡。
学习卡古诗《寒食》《十五夜望月》景物我想象到的画面节日习俗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卡3、学生活动。
(1)指名读古诗,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并指导读通顺。
(2)齐读古诗(3)交流学习卡a.学生交流《寒食》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借助“春城”“御柳”等关键词的注释,初步理解诗的大意。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这是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第 1 篇教学内容:《寒食》一、读题,释题我们在三年级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清明节的由来》,那篇中提到过寒食节。
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是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晋文公为怀念抱木焚死的贤臣介子推而定的。
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按当时风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二、依提纲汇报交流1、诗人及时代背景2、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御暮侯等字。
3、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4、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汇报交流1.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之景。
2.回归文本,认真读诗,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要重点引导理解飞花御柳汉宫五侯和传蜡烛等术语和风俗。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展示交流1.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2.展示交流,感受节奏美。
3.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学生想象画面。
4.默读,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思考:哪些句子写春意?5.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这是一片怎样的春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字词?重点引导理解无处。
通过品读交流,了解长安城以及皇宫的春意浓浓,热闹非凡。
6.感情朗读。
7.教师导语: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天下一片漆黑。
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8.读诗。
思考:从一个传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皇城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9.交流读书所得,体会诗人的轻蔑和不满。
10.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五、检测反馈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3、默写古诗。
六、布置作业继续搜集寒食节的相关资料。
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泊船瓜洲》一、导入新课讲述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包括《绝句》、《江雪》和《渔家傲》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具体内容如下:1.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熟记三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古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以及对古诗意境的把握。
2. 教学重点:三首古诗的内容、韵律美和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幅描绘古诗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课文解析:a. 细节解析:对三首古诗中的生僻词汇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b. 意境分析:分析三首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绝句》为例,讲解如何鉴赏古诗,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对《江雪》和《渔家傲》进行类似的鉴赏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三首古诗,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b. 从三首古诗中选取一首,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脍炙人口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优质教案:课题:《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江雪》、《相思》、《登鹳雀楼》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教学重点:背诵和理解三首古诗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古诗的意境有更深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歌;2.展示巴山夜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思考。
二、呈现(10分钟)1.出示《江雪》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师生共同探究《江雪》的意象和意境;3.师生一起背诵《江雪》。
三、解读(15分钟)1.展示《相思》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师生共同探究《相思》的主题和意境;3.师生一起背诵《相思》。
四、创新(15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诗歌,要求表达自己对美的感知;3.学生代表进行诗歌朗诵和分享。
五、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学到的三首古诗;2.分享学生创作的诗歌;3.鼓励学生多欣赏诗歌,多创作诗歌。
创新教案:课题:《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江雪》、《相思》、《登鹳雀楼》三首古诗,感受其中的美;2.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3.进行创意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主旨教学难点:进行创意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用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四季的美;2.与学生分享古诗中对四季美的描写。
二、呈现(15分钟)1.出示《江雪》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分角色,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江雪》;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表演如何呈现诗歌的意境。
三、解读(15分钟)1.展示《相思》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学生自由选择表演形式,如舞蹈、朗诵等表演形式,并进行小组表演;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表演如何呈现诗歌的意境。
四、创新(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将自己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写成一首诗歌;2.学生自由选择表演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表演;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学生的表演和创作。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诗三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古诗鉴赏能力。
本教案采用部编版教材。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能够正确朗读古诗并准确理解其中的意义。
3.能够鉴赏古诗的优美之处,并进行简单的创作。
三、教学准备1.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
2.课件或白板。
3.学生朗读《古诗三首》的录音或视频。
4.学生练习朗读古诗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老师播放《古诗三首》的录音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
2.老师提问:你觉得这些古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步骤二:帮助学生理解古诗(15分钟)1.老师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向学生解释其中的生字词和短语。
2.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老师让学生朗读古诗,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
步骤三:学生合作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研读。
2.学生小组内讨论古诗的意境、表达和词句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3.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步骤四:学生创作(2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古诗写一首类似的诗。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展示和交流自己的创作,并给予一些建议和鼓励。
步骤五:课堂总结(10分钟)1.老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
2.教师概括授课内容,并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创作整理好,写成诗集,交给老师。
2.要求学生复习所学的古诗,准备小测验。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分析和创作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提高了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准确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含义,掌握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古诗所蕴含的哲理,并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 体会不同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风格。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咱们今天要开启一场古诗之旅啦。
古诗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宝藏,每一首都藏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呢。
今天咱们要一起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古诗三首,大家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啦?(二)学习第一首古诗(15分钟)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3分钟)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纠错。
2.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8分钟)结合课下注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
例如:“XX”这个词啊,在古代是这个意思,现在咱们可能不这么用了,就像穿越到古代去和古人对话一样,得搞清楚他们的用词习惯。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
可以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
教师针对学生的解释进行补充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诗句。
3. 体会意境,感悟情感(4分钟)教师通过描述一些画面或者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比如说:“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站在XX地方,眼前是XX景色,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说说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是高兴呢,还是有点忧愁?鼓励学生从诗句中找出依据。
(三)学习第二首古诗(15分钟)按照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步骤,进行第二首古诗的学习。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首古诗的异同。
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诗三首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会写“侯”“栖”“鸦”3个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知诗歌大意。
(三)抓住诗中的词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四)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风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及节日风俗。
三、教学过程(一)总览古诗,明确主题1.谈话导入。
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哪一个,在这个有意义的节日里你会做什么?2.揭题。
古代的诗人也喜欢用文字记录这些节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诗三首》。
(板书课题)3.读诗题,想想这三首诗分别在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或是民间传说有关,相机板书:传统节日习俗、民间传说)4.补充课题。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寒食》与《十五夜望月》这两首描写寒食节与中秋节的古诗。
(板书两首诗的题目)(二)交流预学,知悉节日1.理解“十五夜”。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相机板书:中秋节)2.了解“寒食”。
(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关于寒食节的资料。
(相机板书:寒食节)(2)播放微课。
(三)初读古诗,了解诗人1.初读古诗,读准读顺。
(1)自由读诗,读准读通。
(2)检查朗读,重点正音:韩翃(hóng);御柳斜(xiá)(格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规定,“斜”与末句“轻烟散入五侯家”的“家”押韵);树栖(qī)鸦。
(3)回顾读法,教师范读。
(七言绝句朗读遵从“前四后三”停顿的规律)(4)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2.了解诗人。
(1)韩翃,字君平,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建中年间因《寒食》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他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2)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
曾一度从军,世称王司马。
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
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3.结合注释,解词连句,晓古诗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4.学生汇报。
(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
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
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指名读。
6.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学生汇报。
好,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
我们一起读一遍。
7.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8.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9.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两两相对?这样写,看起来怎样?读起来呢?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指导朗读。
赏析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涵:说一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是呀,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
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你马上要做什么?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不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学生(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0.品读三、四句。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明白这两个词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却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满腔抱负之人,却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
这其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
这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高声齐读这首诗!(生读)《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写景何当金络脑,抒情施展才华快走踏清秋。
为国立功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2.找题目的相同点。
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
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②烈火焚烧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③粉骨碎身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
(出示相应的图片)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然后,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④若等闲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2.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粉骨碎身,它这么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1)洁白的石灰在我们人间留下了哪些痕迹?(洁白的墙、可用于干燥、吸湿、去除异味、消毒……)(2)此时,我们不由得敬佩石灰的(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精神。
请带着这种感情把古诗读一读。
(出示古诗)请学生示范读,齐读。
3.像这样,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石灰的特点,这是学习咏物诗的一种方法。
(板书:抓关键词)4. 知人论诗,学习托物言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是诗人多大年纪写的吗?(2)于谦作《石灰吟》这首诗的时间,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2岁,一说是19岁。
你们猜一猜,这么年轻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你们来大胆的猜猜?(于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3)的确,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
传授于谦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
——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4)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
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
课件出示: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5)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
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
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一起来读。
(配乐读)(6)《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
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
)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
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知人论诗。
(板书)(二)《竹石》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请看自学提示一: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2.学生汇报。
(1)咬定:(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
)(2)立根: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立根,扎根、生根。
破岩,破裂的岩石。
)(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把生长,生命力极强)(3)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验后,竹石挺立在山岩中,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竹石的精神呢?可以是诗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不屈不挠傲然挺立百折不回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坚贞不屈)3.刚刚我们通过抓关键字词,体会了竹子的特点请看自学提示二: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1)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师相机点拨。
拓展以下故事:(开仓济民)郑燮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
就因此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
郑燮又叫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
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是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竹石》,目的就是(他想托竹石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