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观念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增进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 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学情分析
学生之间差异较大 平均数对学习产生思维定势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说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 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能初步利用这三个数据
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 中位数分别是多少?
车速:千米/小时
71
69
66
57
54
58
4)判断题:
①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一定只有一个( )
②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定只有一个( )
③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众数一定 只有一个( )
④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 位于最大值 与最小值之间( )
⑤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 位于最小值与最大值的正中间( )
四)指导应用,鼓励创新
讨论题:甲、乙、丙 三个班举行汉字输入速 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的字数经统计后 得下表:
班级 甲 乙 丙
参加 人数 50 50 50
中位数 149 151 146
众数 152 150 154
平均字数 140 140 139
每个班都说自己的成绩是最好的.你认为呢?说说你评 价的依据.
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合作讨论,探究新知 (小组讨论、师生讨论)
自主学习,形成系统 (自学检查,纠正反馈)
指导应用,鼓励创新 (师生讨论)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合作交流)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与众数”。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一、说教材《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与概率”的领域。
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验统计思想的活动课,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
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又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合理应用。
小学生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说一说、比一比、议一议的活动,深入的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进一步渗透统计观念。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与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说教学、学法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情,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动画,让学生充分感知。
采用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交流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突出学生以体验方法的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
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地位与作用
小学阶段对中位数 和众数的初步了解
承 前
平均数
中 位 数 和 众 数
启 后
综合运用平 均数、中位 数、众数全 面刻画数据 的集中趋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
能力目标:会计算中位数和众数,能初步选择适当的统 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总经理 副总 经理 18000 总监 10000 部门 经理 5500 业务 主管 5000 助理 3400 普通 员工 3000 保洁 员 1000
月收入 (元 ) 人数
45000
1
1
1
3
6
1
11
1
3、什么是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自学教科书 P116和P118) 4、利用中位数和众数,怎样来说明该公司员工的月 收入情况?
深入辨析,寻找差异 小白同学利用假期做社会实践活动,他去调查某公司员工的 收入情况,他分别找到了公司经理、经理助理甲和普通员工乙了 解 . 经理说: " 我公司效益好,员工的月收入都很高,平均超过 6000元."经理助理甲说:"我的月收入有3400元,在公司中位居中 游水平."普通员工乙说:"我的月收入只有3000元,像我这样收入 的在公司中最多."后来小白拿到了该公司25名员工月收入的资料.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 景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 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 性;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 提高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并能在实例中 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性质及其求法,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能理解一组数据的变化对平均数的影响。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性质和求法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性质及求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利用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讲解,澄清疑惑。
4.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6.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性质:中位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第一篇: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稿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断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
1、课件出示第一幅情境图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孩子,现在我的朋友阿冲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刚毕业的阿冲还没有找到工作,有一天阿冲路过某超市时看到一份招聘启示上写着:本超市要招聘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阿冲觉得条件不错,就去应聘。
2.课件出示第二幅情境图师:可是过了一周后,阿冲发现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在1000元以下。
浙教版初中数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课件

6.课堂小结:(归纳小结,形成能力)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2。若一组数据个数为奇数个,依次去掉两端 最后剩下一个数 ,这个数就是中位数。 若一组数据个数为偶数个,依次去掉两端最后 剩下两个数,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3、当一组数据中有若干个数据出现的次数并 列最多,那么这些数据都是众数。 当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都一样 时,这时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爱明商贸公司10名销售员,去年完成的销售额情况如下表:
销售额(单位:万元) 销售员人数(单位:人) 3 1 4 3 5 2 6 1 7 1 8 1 10 1
(1)求销售额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今年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销售额,准 备采取超过标准销售额有奖的措施.请根据(1)的结果, 通过比较,合理确定今年每个销售员统一的标准销售额是 多少万元?
教材分析:
3、地位和作用: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数 据的收集和分析,数据是我们思考的基础,那 么有了一组数据以后,怎样表达这一组数据呢? 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正是可以用来反映一 组数据的“普遍水平”的其中一类统计指标。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 学生在已经了解统计 的意义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它在人们的生活和 生产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学习为以后 其他统计指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如方差,标 准差等等: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 置.
7.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作业: 1.七年级下(A) §10.2.1
实践作业:
2.统计班内同学的体重,并且计算这 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材处理 .教学设计
.教学法分析 .补充说明
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一、引言本说课稿是根据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一章节编写的。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将掌握如何计算和应用这些统计量,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3.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包括: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包括:1.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适当的统计量。
四、教学准备为了顺利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2.教学课件:包含有关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示例和习题。
3.学生练习册:用于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与展示Step 1:通过一组数据的案例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给出一组数列:2, 4, 6, 8, 10,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组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Step 2:引导学生回顾并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
请学生回顾并复习上一节课关于数据和统计的基本知识,如频数、频率等概念。
5.2 学习与讨论Step 3:介绍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示例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并提供计算平均数的公式。
Step 4: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以实际数据为例,通过演示和讲解,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并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Step 5:引入中位数的概念。
从示例中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中间的数值;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Step 6:讲解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领域。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在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和合理应用。
这样,中位数与众数两个概念的掌握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
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哲理。
二、学情分析:因为这些内容比较简单,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统计量,所以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习积极性肯定高,所以设计了一节合作探究课。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掌握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3、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深入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能在具体情景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2、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好素具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领域。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在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和合理应用。
这样,中位数与众数两个概念的掌握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
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哲理。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
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
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尝试练习”的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
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直尺。
四、学情分析:
因为这些内容比较简单,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统计量,所以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习积极性肯定高,所以设计了一节合作探究课。
五、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掌握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
的中位数与众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3、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深入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能在具体情景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2、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好素具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合作的
能力。
情感目标:
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2、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4、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意识,增强统计意识。
5、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及意义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情境(一)
某次数学考试,小明得了78分。
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 个90分,22个80分,1个10分,1个2分。
小明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小明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10分和2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出现了偏差。
数学误导
引导学生阅读对话,分析问题,经理和员工的观点为什么不同。
根据员工工资得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引出课题。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找出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板书课题:中位数与众数
(四)新课导航(数据的分析):
给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强调寻找中位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应用新知,体验成功(例题讲解和练习)
出示课件,让学生一一完成。
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
意图:除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荣誉感,增进学习数学的热情。
(六)收获感想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哪些特征?
意图: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
(七)布置作业
P121 第2、3题
(八)课时小结
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九)板书设计
6.2中位数和众数
七、板书设计
没有直接写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而是重点写出主要内容、求法,学生看了比较直观。
八、作业设计
本节课的作业就和本节课的内容有练系的课本内容,有利于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教学反思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本课教学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本节课为了更直观的体现所学能容,引起学生的兴趣,采取了两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从而使学生比较出只应用平均数已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怎么去解决,有必要接着学习,中位数和众数。
为了更直接的得出本节课的概念,又给出了第二个问题,职工工资问题,从职工工资表中,抽象出中位数和众数,从而引出课题。
二、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中位数的求法要涉及两种情况,在教学中设计了练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通过例题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去分析数据。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是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先排序 处在最中间
出现次数最多
{ 奇数个数时,最中间
只有一个数 偶数个数时,最中间有
两个数,求平均数
(中等水平) (平均水平)
识,对数据的分析还不熟练,叙述的还有很多的不足,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