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

• 许慎《说文》运用汉字形义关系理论——六书,
奠定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揭示词义引申规律。
传统训诂学 的内容包括词汇、语法、语 音、修辞、逻辑、篇章等 ,而且涉足到 科学 、文化 、历史 、哲学诸领域 。 • 早期:汉——明 , 文献语言学的全部。 • 晚期:清——近代,与文字学、音韵学分 立 ,范围缩小 ,以词义为重点。 现代训诂学 研究的范围是古汉语词
传统训诂学的内容包括词汇语法语音修辞逻辑篇章等而且涉足到科学文化历史哲学诸领域范围缩小以词义为重点
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
• 训诂学是以前代 训诂材料 和前人的
训诂工作 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 门科学。
• 训诂学是以 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 为
研究对象,以 词义解释 为主将训诂学分为广义 和狭义两种: • 广义训诂学指“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
专书中的 文献语言学 的总称”;
• 狭义训诂学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
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 的传统
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 传统训诂学以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
语义规律 和 训释方法 为 主要任务 。
• 多搜集编纂之功,少归纳概括之力。
• 训诂学理论散见旁出。
• 郑玄三礼注阐明字的音义关系——读为、读曰
汇,而且偏重于词义方面,与历史语义
学衔接 。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内容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郑樵《通志·艺文略》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陈澧《东塾读书记》士生千载之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仅仅赖夫经师故训乃通。
……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
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
”——戴震《古经解钩沈》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
校勘已审,然後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後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後义理可定。
”——胡适《胡适文存·论墨学》一训诂的内容(一)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1、注音对象:多音多义词。
术语:反切、直音,或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
《礼记·玉藻》:“君羔幦(蜜)虎犆。
”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脩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
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也。
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鍼虎。
从死,自杀以从死。
”音义:“行,户郎反,下皆同。
鍼,其廉反,徐又音针。
从死,上才容反。
”《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训诂学的内容

• 最初的训诂还不是一门学科,只是一种附 属于古代文献而随文释义的解释语言的具 体工作。
什么是訓詁學
•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用易 懂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 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进而 正确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学科。 • 其任务就是研究语言训释的方式、方法,探 求语义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训诂实践。
例七
• 此夫過舉蹞步而覺跌千里者夫!哀哭之。” • 蒋礼鸿指出:考觉字古与校、较同音通假,因亦有校量、 (《荀子·王霸》)(蹞,同跬。半步。跌:偏 • 差异、误差之义。如《孟子 · 尽心上》“彼善于此,则有之 颇;误差)
• • • • • • • • •
矣”,赵岐注:“彼此相觉,有善恶耳。”《离娄下》“则 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赵注:“如此贤不肖相觉 何能分寸?”《告子上》“圣人与我同类者”,赵注:“圣 亦人也,其相觉者,以心知耳。”赵注三言“相觉”,《 心》注之相觉,谓相较量,《离娄》、《告子》二注之 相觉,谓相差异,盖差异形于较量,由较量而引申,而 有差异之义。差异义为不相值,又引申之,则为误差。 《荀子》觉跌,亦以音同于校、较而其义通为误差。 (蒋礼鸿《义府续貂》)
• 《庄辛谏楚襄王》:(黄雀)俯啄白粒,仰栖茂 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 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 上,以其類为招,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昼 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 (《战国策· 楚策》)
• • • • • • •
類当为颈,字之误也。招,的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 《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的”, 《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 “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姚曰:“《春秋后语》 云:以其颈为的。”的或为招,招、的古声相近,故字 亦相通也。(王念孙《读书杂志· 战国策第二》) 这里是指出误字,关涉校勘。
四川自考00819《训诂学》

《训诂学》是四川自考xxx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此课程,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对古籍材料的解译能力,具有一定的文献学基本功。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训诂学》的知识,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一、课程概述《训诂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课程,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义、形体、篆文、小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训诂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献的原意和内涵,对古代文字进行科学的解译和研究。
二、课程内容1.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训诂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形、音、义,并据此恢复古代文字的原貌。
学生需要了解训诂学的定义、起源、发展历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古代文字的形体和结构古代文字的形体和结构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十分重要,学生需要了解常见古代文字的形态特点、演变规律,以及不同时期古代文字的书写技法和规范。
3. 古代文字的音义古代文字的音义是训诂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学生需要学习古代文字的音韵体系、发音规律,掌握古代文字的释义方法和技巧。
4. 古代文字的篆文和小篆篆文和小篆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字艺术,学生需要了解篆文和小篆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在训诂学中的重要地位。
5. 训诂学与古代文献研究训诂学与古代文献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需要了解训诂学在古代文献解释和研究中的应用,并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三、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训诂学》,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目标:1. 掌握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古代文字的音义和形体特点。
2. 训练对古代文献材料的解译能力,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对古代文献的鉴赏能力,提高文献学基本功。
4. 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1. 学习重点掌握古代文字的基本知识,理解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古代文献的解译和研究技巧。
2. 学习难点对古代文字的音义和形体特点的把握,以及对古代文献的解译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训诂学

2.西汉时期:兴盛
汉代是训诂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兴盛原因主 要有: ①统治者尊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②秦火以后抢救古籍。 ③ 汉代通行隶书,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 要注解。
在以上原因的影响下,汉代训诂出现了兴盛 的局面。表现: ①儒家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 ②诸子著作和史书的注解出现。 ③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出现。如《尔雅》《说 文解字》《方言》《释名》《通俗文》。
到了隋唐时期,经史子集四部的注解都有了增 加。如李鼎祚《周易集解》、陆淳《春秋集 传辨疑》、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 《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 《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王冰《黄 帝素问注》、李善《文选注》等。
②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③新的训诂专著出现。如张揖《广雅》、吕 忱《字林》、顾野王《玉篇》等。 4.宋代:变革时期 概况:宋代在唐代训诂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 训诂著作。比如宋太宗年间变了四种义疏: 邢昺《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 和孙奭《孟子注疏》,这四种注疏和唐人编 的九种注疏合在一起,就形成“十三经注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已 经不胜枚举。例如: 《左传》: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于文皿虫为蛊。 《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 之厶,背厶谓之公。 《礼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 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荀子》:礼者,人之所履也。
春秋战国时期,随文释义的训诂也出现了。例 如:《周易》分《经》《传》两部分;《春 秋》有《三传》;《管子》有《牧民解》 《形势解》《明法解》等,是对《牧民》 《形势》《明法》等篇的解释。
(二)随文释义的训诂 指依附于经文,随经文进行的解释说明。 1.名称。随文释义的训诂大致分以下几类: (1)传注类 (2)章句类 (3)义疏类 (4)集解类 (5)音义类 (6)征引类 (7)义理类 分别如下: (1)传注类:以诠释文献词句为主的注释体 例。常见的名称有以下这些:
训诂学的内容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旳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
跟戴震一样旳观点,他说:“有文字而
後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
之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旳话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旳
详细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旳浮誇旳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下列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处理古书中旳疑难词语旳。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有旳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旳人,若光是呻吟而不讲话,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旳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旳
训诂学的内容

• • • • • • • • • • • •
《国语》汉韦昭注。 《史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汉书》唐颜师古注。 《后汉书》唐章怀太子(李贤)注。 《三国志》宋裴松之注。 《老子》汉河上公注。 《庄子》晋郭象注。 《战国策》汉高诱注。 《荀子》唐杨倞注。 《淮南子》汉高诱注。 《楚辞》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 《文选》唐李善注,五臣注。
• (二)疏通文意 • 除了解释字词的意义以外,还有大部分不属于解释 词义的范围,而是疏通句意的。 • 如《诗经· 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 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 善也。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 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 (三)分析篇章 • 训诂学既要研究怎样解释词义、阐述内容,也要做 解释篇题、点明章旨、串讲大意的同时,分析文章 的篇章结构。汉代人的章句,弊端在于言辞繁碎, 但于明章旨、析段落、理线索、揭大意等方面有可 取之处。 • 除了释句之外,训诂学家常常还对篇题或者章旨予 以说明。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子为基本训 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 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代表:王逸《楚辞章句》、 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 句》。
二、解释语法现象
• (二)传注体 • 通常将见于注释中的训诂称为“传注体”,又 成为“注疏体”。这种训诂体式以解释字词、句为 主,它成熟于西汉末年,以毛亨的《诗故训传》为 代表。 • 注疏的名称很多,最初叫做“传”,“解”、 “诂”、“训”等,后来又有“传”、“注”、 “释”、“诠”、“述”、“订”、“校”、 “考”、“证”、“微”、“隐”、“疑”、“义 疏”、“音义”、“章句”等别名。
阜陽師範學院
Fuyang Normal College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

训诂基本知识点总结一、训诂的基本概念训诂学是从古代文字和文献中寻找正确意义的学问。
它主要包括了源流考证、音韵文字学、文字释义、用例训诂和文本校勘等方面的内容。
1.1 源流考证源流考证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文字的来源、演变和衍生,并且考证古籍的真伪。
源流考证需要通过比对古代文字、文献和碑铭来推断文字的真实性和演变过程,以此来正确认知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
1.2 音韵文字学音韵文字学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规律和语言学特性。
在古代,文字的音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音韵,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意义。
1.3 文字释义文字释义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意义和用法。
文字释义需要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的解释和用法,来确立文字的正确意义。
1.4 用例训诂用例训诂主要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的使用情况,通过分析古代文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来探索文字的真实意义。
用例训诂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字的意义。
1.5 文本校勘文本校勘是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和典籍的校勘过程和方法,以及古代文献的真伪和版本问题。
文本校勘需要通过考证古代文献的版本和校勘经过,来确立古代文献的正确版本和真实性。
二、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字研究,但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汉代。
在汉代,许多学者开始着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当时的训诂学派。
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许多著名的训诂学派。
2.1 汉代的训诂学在汉代,训诂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当时,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训诂学派,如“骈拆派”、“异体派”、“校勘派”等。
这些训诂学派在当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大昕在《经籍籑诂序》中说:“有文字而后 有诂训,有诂训而后有义理。诂训者,义理之所由 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外者也。” 黄侃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说:“训诂之事, 在解明字义和词义。”
3、阐释语法 毛亨在申述句子的意义时,往往用抽掉原文的虚 词或增加虚词的方法来说明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的关 系。例如: 《诗经· 鄘风· 蝃蝀》:“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毛传:“乃如是淫奔之人也。”这几句诗里有四 个语 气词“也”,毛亨恐怕人们误解为四个平列句,或者 误 认为三个平列结构,所以作了这样的注解。他用“淫 奔”来解释“怀昏姻”,又去掉了第一个“也”字, 这就说 明了“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仅仅是一个词组,是 主
《论语· 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 正,孰敢不正。’”“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 人’。” 用声训来回答问题,既简练,又明确,颇得训诂的妙用。 “义训”:《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 《周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 《礼记· 坊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 也。”(举一字而伸其用) 《左传· 宣公十一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 和众、丰财者也。”(举一字而穷其用) 在古书正文中解释虚词的地方也不少,有时还找出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比如《春秋》里记载着两件因为下雨没有按照原定时间举行国葬的事。一 个说到次日日中“而克葬”;一个说到次日的日落以后“乃大葬”。《公 羊传》 把“而、乃”两个虚词进行了比较: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 或言 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
比如《论语· 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 知尔,则何以哉?”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这三句话 是 有联系的,孔子正是通过这三句话来表明自己当时的 境遇和心情。因为孔子一生的事业,最重要的就是整 理“六经”,即所谓“述而不作”,使古代文化得传 于后 世,这是他不可磨灭的功绩。再者,孔子在一生的教 学实践中成为杰出的教育家,并且开创了私人讲学的 风气,这也是他对社会的重大贡献。所以编辑《论 语》者把这一段话放在《论语》的篇首是有其用意
二、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内容 在古代文献正文中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训诂资料,它们对于正文来说, 不但可以避免由于文外加注而造成的支离破碎的毛病,而且可以起到条目 分明、渲染周到的积极作用,有时还可以使语法结构富于变化,把思想表 达得更加准确、鲜明、生动。 1、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 “同字为训”:《周易》:“蒙者,蒙也。【由于字有数义,故蒙卦 之 “蒙”以“童蒙、蒙昧”之义训之。】有时连续使用某字而意义有别。 《左传· 隐 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古今字为训”:《尔雅· 释诂》:“于,於也。”段玉裁说:“于、 於二 字,在周时为古今字。” “声训”:《周易》:“咸,感也。夬,决也。兑,说也。” 《大戴礼记· 诰志》:“明,孟也。幽,幼也。” 《周易》以形声系统互相训释求得卦名的语源;《大戴礼记》以同音字 作训,找出词义的发展(光明与大、阴暗与小相引申)。
4、说明修辞手段 《小雅· 苕之华》:“牂羊坟首,三星在罶。”《毛传》 曰:“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以久也。” 前一句是歇后语(《左传》谓之隐语、廋辞)“牂羊”是 母 羊,“坟首”是大脑袋。事实上只有公羊才会长大脑袋,说 “母羊 长了大脑袋”等于说是“不可能的事”或“不会有的事”。后 一句是 借喻修辞格。“三星”,星宿名,即参宿、心宿,在冬天,天 快 亮的时候才出现,太阳一出,它就消失了。“罶”是一种用竹 篾 或苇条编的捕鱼器,夜里把它放在水堰的孔道旁,鱼游进去就 出不来,到天亮时人们就把罶取走。“三星在罶”就是说离人
d、上下文变换用字 《论语· 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 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e、句中或人名中用助字 《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 【杜注:“之,语助。”】 《孟子· 公孙丑上》:“孟施舍之所养勇也。” 【赵歧注云:“孟,姓;舍,名。施,发音 也。”】
6、串讲大意
d、词语叠用 《诗经· 大雅· 绵》:“乃慰乃止,乃左乃右, 乃疆乃理,乃宣乃亩。”【四句叠用八个“乃” 字。】 e、一人之辞加曰字 《论语· 阳货》:“曰:‘怀其宝而迷其邦, 可 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 可谓 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
D、变文 a、用字错综 《论语· 乡党》:“迅雷风烈必变。” b、连类并称 《孟子· 离娄下》:“大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c、变文叶韵 《诗经· 鄘风· 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毛传》:“天谓父也。”孔颖达《毛诗正义》:“先母后 天, 取其韵句。”黄侃先生说:“变父言天,亦取韵句耳。”诗文 “也”“只”皆语词,原应说:“父呀!母呀!不谅人呀!” 又如《周 易· 小畜》:“既雨既处”,本应是“既雨既霁”,“霁”乃雨 止, “处”“止”同义,因为句中用韵的缘故,变“止”为“处”, 与“雨”谐 韵。
c、倒句 《论语· 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 d、倒序 《周礼· 大宗伯》:“以肆、献、裸享先王。” 【肆、献、裸是祭祀之名,依次第言之,裸居先,献 次之,肆又次之。】 B、省文 a、蒙上省 《左传· 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楚 人)奔,(吴人)食而从之。”
b、因下省 《诗经· 豳风· 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 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c、语急省 《公羊传· 隐公元年》:“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 己 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注云:“如,即不如也。” d、以疏略而省 《论语· 乡党》:“沽酒市脯不食。”【当云:“沽酒不 饮, 市脯不食。”】 e、二人之辞而省曰字 《论语· 阳货》:“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六种 品 德便有六种流弊)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 女……” 【„居,吾语女……”乃孔子之语,其上当加“子曰”二字。】
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讲文章大意,他们 把这种解说称为“章句”。如汉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等。
《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 是 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毛亨对这两句诗的训诂可以分为两 部 分:第一部分是训释词义;第二部分是串讲这两句的大意。我们应该注意 的是,在串讲里出现了“宜为”二字。在另外两章中,“窈窕淑女,琴瑟 友 之。”《毛传》说:“宜以琴瑟友乐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毛传》 说:“盛德者宜有钟鼓之乐。”
词义在其概括性的基础上,还有其灵活性。 现以《左传》中用“人”字的五句话为例:
豕人立而啼。(《庄公八年》 宫之奇之为人也。(《僖公二年》 子无谓秦无人。(《文公十一年》 宁我薄人,无人薄我。(《宣公十二年》) 人各有以事君。(《襄公二十八年》)
2、分析句读 《史记· 伯夷列传》:“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 而 不称,悲夫!” 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读作:“岩穴之士取舍有时, 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清代方苞纠正了张的错误。第 一,张守节没有正确理解“取舍、类”的含义,“取舍”应作 “行为” 理解。“类”在这里是副词,表示“大多数”的意思,用来说 明一种 普遍的现象。(如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获 细 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曹丕是说所谓“文人无行”,是由于 大多 数文人在私生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很少人能以名节
训诂学首先要揭示词的概括意义。这种概括意义必须是客 观的,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推测。
《礼记· 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朱熹注:“格,至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穷极,无不到也。”按朱熹 的 意思,“格”训“来”,“来”与“至”同义,“至”又与“极”意义相 近,“极”又可以训 释为“穷极”。最后,“格”就有了“穷至、穷极”即“彻底研究”的意 思了。因为 朱熹的哲学思想是:人的知识和智慧是先天具有的,是万能的。人的思维 可以“穷至”“穷极”事物的真理;只要凭借自己的思想去认识,就可以 彻底地 了解一切,无所不到。
7、分析篇章
要想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就必须掌握它的组织脉 络,只有组织脉络明确了,对某些词、某些句,以致某些章节在全文中所 表达的意义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论语· 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为什么要联成一个章节呢?《史记· 孔子世家》:“定公五 年…… 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原来这一章是孔子自述定公五年整理诗、书和制定礼、乐,教育学生的心 情的。“学而时习之”是指“修订诗、书、礼、乐”说的(《论语》这部 书中凡 讲到“为学”都是指学习诗、书、礼。乐)。“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弟 子弥众, 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说的。先秦时代说的“朋友”,有的就是对学 生的 称谓。“人不知而不愠”是指“不仕”说的。《论语》里常说“人知之”、 “人不
训诂虽然不是单纯解释词义的,但词是语言中最 小的表意单位,即语义的基本单位,所以,解释词义 是训诂学的基础工作,在训诂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 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言的建筑材料的词,它 的意义首先是概括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因此是客观 的。但是,当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出现、被按照语法 规律组织进句子以后,意义就明确、具体、生动了, 说话人可以从客观的概括的词义里选取某一个方面来 表达自己具体的思想和主观的感受。前者是词义的概 括性、客观性,后者是词义的具体性、灵活性。
其实,《方言》:“ ,来也。”魏《三体石经》篆、隶、 古
三体都有“ ”字。而这个字在《说文》中应是“ ”字。《说
文· 彳 部》:“ ,至也。”段注:“《方言》曰‘: 、 ,至也。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