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合集下载

古书的注解(复习资料)

古书的注解(复习资料)

古书的注解内容提要一、古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二、古注的作用和意义三、古注源流沿革四、古注的名称(重点)五、古注的条例六、古注的内容七、古注的风格八、古注的常用术语(重点)九、怎样读古注一、古注出现的原因(一)历史与语言的隔阂。

例如:(1)《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岐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2)现代的“翻译”:《周礼》有官叫“象胥”、《国语》称为“舌人”。

周秦有“遒人”,即“行人”之官,每年出外采访代语方言。

(刘歆《与杨雄书》)(3)《诗·小雅·采绿》:“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方言》“詹,至也。

楚语也”(4)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尔雅义疏》:[鸬鹚],蜀人畜以捕鱼。

(二)表达的需要《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

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

内容提要二、古注作用与意义古注可靠,今注之源。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但解放后的较多)。

(一)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例1《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例2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经·邶风·终风》)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

~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

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

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例3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三)注
•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 而称“注”。
• 注,流注、注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 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 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 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四)疏
• “疏”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它不仅解 释正文,而且还给古人的注解作注解。
• ⑤儒家七十子之徒,于先秦古书多有注解.
• 《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 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 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 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 《礼记》、《孟子》、《老子》之属,七十子之徒所论。”
孔颖达经学成就
• 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 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 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 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 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 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 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 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 程。 • 他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 学家。
(六)章句
•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 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 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 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 如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 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 言者许行”章后注: • “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是以孟子博 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在古代非常重要,因为古代教育水平低下,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古书中的含义和背景,注解可以使古书中的意义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如《周易》、《春秋》等书虽然是古代经典之作,但是其中的意义非常深奥,很难让人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注解就成为了中华文化重要的遗产之一。

古书的注解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补充资料,二是解释内容。

在补充资料方面,古书注解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书中对当时历史、文化、宗教、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补充资料,使读者对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就像《资治通鉴》中的注解,它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和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

在解释内容方面,古书注解的作用是解释书中的意义。

这些意义可能是深奥的哲学思想,可能是关于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也可能是一些实用的技能和方法。

例如,在《论语》的注解中,虽然内容简短,但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注解解释了孔子的经验,也把孔子的智慧传承给后代。

古书的注解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内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读者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通过阅读标注的注解,读者能够从中学习到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此外,注解也有助于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古书,拓宽视野和拓展思路。

总之,古书注解在历史上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注释,优秀的注解家们在一代代人们之间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遗产。

在今天,注
解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考和智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

第一讲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  古书的注解

(三)常用的注音术语 读曰,读为: 1、读曰,读为: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郑玄注:"时读曰莳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2、读若,读如: 读若,读如: 又重之以修能. 又重之以修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故有绝才者谓之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霾读若埋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逍遥游》) 吾是以狂而不去也。(《庄子 逍遥游》 。( 逍遥游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王先谦注:狂音读如诳,言以为诳。 如字: 3、如字: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礼 大学》 记·大学》) 大学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 好好 呼报反,下如字。 呼报反,下如字。
• 练习: 练习: 写出下列几部典籍的注疏者 诗经》 《诗经》:汉 传,汉 笺,唐 集解, 论语》 《论语》魏 集解,宋 疏。 左传》 等正义。 《左传》晋 注,唐 等正义。 孟子》 《孟子》汉 注,宋 疏。
等正义。 等正义。
• 三、古注的基本体例 1."传":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传 :是用今语传达古语含义的意思。 广义: 注解” 广义:“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狭义:指直接阐释经义的注解。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如毛亨《毛诗诂训传》。 2.“笺”: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主要是对原注加以补充和订正。 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如郑玄的《毛诗笺》 3.正义(义、疏):串讲文意 ):串讲文意 .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如孔颖达《毛诗正义》。 4.章句: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章句: 章句 训释词义,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归纳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如汉代的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古书的注解备注

古书的注解备注

第二,两汉时期,儒家各种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其特点在于:
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 简明朴实,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朴学”。
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东汉· 郑玄 比较著名的古注有: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 《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赵岐 《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
古注的内容
古注的内容非常丰富,凡注释者认为有可能 产生阅读障碍或理解困难的地方都可以进行 注释或疏通。 从注文的内容看,主要是:注音、解释词语、 疏通文意、阐述语法、显示修辞、校勘文字、 分析句读、考证名物典制、考释人物历史地 理、注明典故词语出处和评论。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第四,隋唐时期,出现了奉诏官修的《五经正 义》和一些私家著述的经疏。这一时期比较 重要的古注有: 孔颖达《周易正义》、《尚书正义》、 《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 正义》,以上统称《五经正义》 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 义》(又名:《玄应音义》) 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 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勛《春秋 榖梁传疏》, 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 义》, 颜师古《汉书集注》,李贤《后汉书 注》, 杨倞《荀子注》,李善《文选注》
古书的注释
古书注释概述:
“训诂”: “训”,说教也,顺释疏解;“诂”,古 言也,古音古义也。即,对古代文献中的各 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训诂”之名的确立在汉代,以训诂专 著的出现为标志。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训诂专著是——《尔 雅》。
1.古注: 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的字、词、句、段落、篇 章等方面的解释,叫做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 2.古注的产生及发展: 第一,古注的工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早 已亡佚。在先秦的传世文献里,还保留着“传”、 “解”、“说”、“记”等古注形式,一些常用的 古注术语也大体具备,如“谓之”、“曰”、 “言”、“之为言”、“犹”等。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一、什么要读古注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

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

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

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

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

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3、中文专业的学生是专门学习研究我国各代语言文学的,应当具备利用古注阅读古书的能力,这是一项基本的训练和要求。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

如(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

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二、古注的类型古注的别称有:传、笺、章句、注、疏等,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注释或注解,但它们的原义有细微差别,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1、先秦就有“传、解、说”的各目,这些都是解释的意思,传:传过、传通之意。

《说文》:“传:遽也(送信的快车或快马)段玉裁注:如今驿马,引伸传遽之义,则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孔颖达曰:传通其义也”。

如:《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尚书》孔安国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者合称“春秋三传”,一般说,《左传》多补充史实,文字较多;《公羊》、《谷梁》多解释词语和《春秋》的体例;其他如《韩非子》有《解老》一篇,《墨子》前有《经上》和《经下》两篇,后有《经说上》和《经说下》两篇。

一般说“传”偏重于内容的解说,意思的阐发。

2010古书的注解

2010古书的注解

二、古书注解的缘起 语言的时空差异是训诂产生的根 本原因。
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 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 《中国古代文选作品选》:“声 中国古代文选作品选》 声思,一声声都含有哀怨的情 思。” 思。” “思”字古有忧、悲、哀、愁之 义,“声声思” 义,“声声思”即声声悲、声声 哀。
笺,《说文》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 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诗经》 他的注解称为“ 他的注解称为“笺”。 郑玄“ 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 的意思本来是说对《 传》的补充和阐发,但后来所谓的 “笺注”、“笺证”,却只是“注 笺注” 笺证”,却只是“ 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 注的阐发和补充。
旧宅的壁缝里发现了用篆文书写的 《尚书》、《周礼》、《论语》等 尚书》 周礼》 论语》 书,这些书称之为古文经,河间王 刘德也从民间获得了古文经书,献 给了朝廷。古文经和今文经文字有 差异、甚至连篇章、内容和解释、 评价也不同。研究古文经的学者形 成了古文经学派。如:许慎、马融、 郑玄。
古文经学:汉景帝时,人们从孔子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后人为了便于查阅, 将《诗》、《书》、 《易》、 《周礼》、《仪记》、 《礼记》、 周礼》 仪记》 礼记》 《公羊传》、《谷梁传》、《左 公羊传》 谷梁传》 传》、《论语》、《孝经》、 论语》 孝经》 《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 尔雅》 孟子》 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 合刊成的一部书。以清代学者阮 合刊成的一部书。以清代学者阮 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 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 为完善 。
三、古书注解的发展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 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 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 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 独,幼而无父曰孤。”

古注常识[严选材料]

古注常识[严选材料]

应用参考
20
(六)言(294)
(1)讲解句意 • 《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引仲行,百夫 之防。”
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 夫。”
应用参考
21
(2)点明言外之意 •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
贵。”
杜注:“言刖多。”
应用参考
22
• 《离娄》:“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 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 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 集诸家之说,有不安者,颇为改易。 • 何晏《论语集解》 • 朱熹《诗集传》、《孟子集注》 • 郭庆藩《庄子集释》
应用参考
8
《孟子·离娄》: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员;師曠之聦,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集注》:
離婁古之明目者公輸子名班魯之巧人也规所以 为员之器也矩所以为方之器也師曠晉之樂師知 音者也六律截竹为筩阴阳各六以节五音之上下 黄钟太簇姑洗蕤賔夷則無射为阳大吕夹钟仲吕 林钟南吕应钟为阴也五音宮商角徵羽也范氏曰 此言治天下不可无法度仁政者治天下之法度也
祭神之物曲礼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郑玄云牺 纯毛也肥养於涤也然则牲谓三牲牛羊豕也牺者牲 之纯色也鲁自得用天子之礼要牺牲相配之语未必
为得用乃言之也弗敢加也必以信祝辞不敢以小 为大以恶为美○牺许宜反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孚大信也[疏]注孚大信也○正义曰孚亦信耳以
言小信未孚故解孚为大信以形之
应用参考
7
4、集解类:集注、集传、集释
隋 唐
进一 步扩 大
循汉人旧注精神, 疏不破注。考证翔 实,引证丰富
同上
孔颖达:周易正义、尚书正义 毛诗正义、礼记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五经正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一、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的发展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

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2.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文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入手。

4.清代学者的贡献(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工作: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古籍校勘的工作(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1、注明出典。

如李善《文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大意。

3、阐明哲学思想。

如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庄子》。

传、笺、疏“传”指阐明经义。

如《毛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郑玄《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更表明。

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及其注疏者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A、释词。

B、串讲。

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

前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D、通释全章大意。

常见训诂术语1.释义的术语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用来释义,还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谓:格式是“甲谓乙也”。

被释词放于其前。

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

”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貌: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

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

”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王逸注:“纷,盛貌。

”犹:格式是“甲犹乙也。

”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说文》:“讎,犹应也。

”段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毛传:“侧,犹厓也。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

”朱熹注:“微,犹衰也。

”之言、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萧之言肃。

墙谓屏也。

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朱注:“政之为言正也,德之为言得也。

”2.拟音的术语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说文》“读”下段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

”《说文·王部》:“皇,大也。

从自,自,始也。

始皇者,三皇大君也。

自,讀若鼻。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如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左传•隐公元年》:“卫国在汲郡朝歌县。

”陆德明《释文》:“朝,如字。

”《礼记•大学》:“所谓诚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读为、读曰: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又称为“破读”。

后面是本字,前面是假借字。

《说文》“读”下段注云:“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

”3.改字的术语4.正误的术语当作、当为:用来表示声误和字误的。

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凡易字之例……其音无关涉而改易字之误则曰‘当为’,或音可相关义绝无关者,定为声之误,则亦曰‘当为’。

”《周礼·掌客》郑注:“牲当为腥,声之误也。

”《礼记·丧大记》郑注:“胥当为祝,字之误也。

校勘学常用的术语1.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羡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王念孙认为:“元恶”,“中庸”对文,“中庸”下不当独有“民”字,此涉注文“中庸民”而衍,《韩诗外传》无“民”字。

(王念孙《读书杂志》八之三“中庸民”条)2.脱文:简称“脱”(有时作“敚”或“夺”),也叫“脱字”、“夺文”、“阙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丢失了文字的现象。

《淮南子·主术》:“故民之化也,不从其所言而从其所行。

”念孙案:“民之化也”本作“民之化上也”,下句“其”字正指“上”而言。

脱“上”字则义不相属。

《文子·精诚》篇正作“民之化上”(王念孙《读书杂志》九之九“民之化也”条)。

3.倒文: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词语的次序颠倒了,也说转写误倒等;加以改正常说乙、乙正。

《墨子·鲁问》:“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

”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四》“倒文四”条:“旧本‘而食’二字在‘天下’之下,今据下文乙正。

”4.误文:就是误字。

《墨子·明鬼下》:“此吾所以知《商书》之鬼也。

且《商书》独鬼,而《夏书》不鬼。

”旧本上《商书》讹作商周,下《商书》讹作《禹书》,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误文二”条据上文改正。

5.形讹:也叫字误、形误、形近而误,指两个字因形体相近而误。

《诗·邶风·绿衣序》:“《绿衣》,卫庄姜伤己也。

”郑玄笺:“‘绿’当为‘褖’。

故作‘褖’,转作‘绿’,字之误也。

”《管子·形势解》:“故曰:‘万事之任也,异起而同归,古今一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第十》“万事之任异起”条说:“案:《形势篇》作‘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是也。

‘生’‘任’、‘趣’‘起’皆字形相近而误。

”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罗列版本异同的校勘学术语。

《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

”洪兴祖补注:“未,一作归。

”《诗·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陆德明释文:“辗,本亦作展。

”二、训诂学常识(一)训诂和训诂学《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言也。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产生的原因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

训诂之功大矣哉!”戴震《尔雅文字音序》:“盖士生三古后,树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

”产生的作用1.用汉代语言解说先秦语言谁谓宋远,企予望之。

(卫风.河广)郑玄《诗经笺》:“予,我也。

谁谓宋国远欤?我企足则可以望见之。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楚辞.九歌.湘夫人)王逸《楚辞章句》:“屈原自伤不遭值尧、舜,而遇暗君,亦将沉身湘流,故曰愁我也。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中古汉语一道夕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虢国中堂既成,召匠圬漫,授二百万偿其值,而复以金盏、瑟瑟三斗为赏。

(明皇实录.卷下)堕地化为霜毛白鼠,身长五尺许,双目烂然,遂抉其目,珠色深碧而径寸,宛似瑟瑟。

([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瑟瑟,外来词,波斯语,是一种绿松石头。

3.用雅言解释方言《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騠,北方曰译。

”孔疏:“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外内言语。

通传南方之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其通传西方之语官,谓之狄騠者……其通传北方之语官,谓之曰译者……”那汉道:“俗语云‘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我这般剑要卖与烈士。

” (五代周史平话.卷上)是会的,留下买路钱。

(水浒.43回)脸儿稔色百媚生,出得门儿来慢慢地行,便是月殿里嫦娥也没恁地撑。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1)行得一步步娇,生得一件件撑,一声声似柳外莺。

(梧桐雨.1折.天下乐)温州方言中的“撑”①个身西装着起撑兮。

②你该日着起撑兮?③你撑显撑。

④渠每天着起恁撑。

(二)训诂著作1.古书注解2.语文辞书:汇集训诂资料的专著我国早期最著名的四部辞书:《尔雅》、《方言》、《释名》、《说文》。

3.训诂专书(1)通释音义的著作:唐代陆德明撰《经典释文》,30卷。

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

《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传》六卷,《公羊传》一卷,《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

(2)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东汉服虔《通俗文》,是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

(3)解释虚词的著作:卢以纬《助语辞》(我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的著作)、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4)考据训诂类著作:对古籍作考释、校订或归纳古书义例的训诂著作,包括历代有名的考据笔记和札记型专著。

颜之推《颜氏家训》、颜师古《匡谬证俗》、王观国《学林》、焦竑《焦氏笔乘》、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三)训诂方法(1)审辨字形1.以形索义根据古文字或俗文字的形体来考索词语的含义。

(1)《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及卫地;流血及屦;将及华泉;病未及死;而矢贯余手及肘。

(2)《世说新语·规箴》:“王绪、王国宝相为唇齿,并上下权要。

”(3)《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一齐拜舞,吋呼万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