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2.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3•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 音义类。

4•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 黄侃先牛认为:诂就是故,木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木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 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7•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8. 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9. 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 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10. 古今汉语都有“狼狈” 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 成两种动物,此说屈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 三、名词解释题1.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 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 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 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 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

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 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

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 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

《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 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3. 《方言》:《方言》(全称《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 种义书。

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

《方言》是 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 语言学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 A.《毛诗诂训传》 C.《说文解字》2.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共5分) 最早见于(A )B.《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D.《尔雅》 A .C.3. 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 D . C A. 许慎 B.梅膺祚C. 段玉裁D. 戴震 4. 《墨子间诂》属于 (D )A. 传注B. 章句C. 义疏D. 集解 5. 《释名》的作者是 (C) A. 许慎 B. 段玉裁C. 刘熙D. 黄侃 、填空题1.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 声训、 义训。

训诂学考试要点60条

训诂学考试要点60条

《训诂学》期末考试重点1、训诂:“训”、“诂”二字都是指语言解释,意义相近,经常连用,两字的次序早期不固定。

后来次序趋于稳定,逐渐凝固成一个双音词,指的是解释语言的工作以及解释古书语言形成的训诂资料。

后来又成为学科名称。

2、传统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先秦时期训诂学特点:1、字词训诂都是正文体训诂,就是对字词进行解释的时候,都散见于文献资料的正文里,是正文的组成部分。

2、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

5、两汉时期训诂兴盛的原因:(1)、重视文化建设(2)、经学的带动(A、汉武帝:“独尊儒术”B、“五经”:《诗》《书》《礼》《易》《春秋》C、经学弟子可以不服徭役,优秀者可以做官D、读研古书成为社会时尚,古书新注本、新解说不断涌现,同一经书常有多家注本流行,互相辩难争鸣。

)(3)、今古文经学的斗争6、今文经特点:根据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解读经书,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因而他们注释往往繁冗庞杂,穿凿附会,大搞繁琐考证、义理发挥,甚至宣扬谶纬迷信,神化儒家经典。

7、古文经学的特点:反对今文经学的义理发挥,注重语言文字方面的训释,按照字义解释经文,不逞臆说,不搞繁琐考证,也不虚妄迷信,比较实事求是,言简义明,风格朴素,学术性强。

汉代就有“朴学”之誉,后人又称之为“汉学”8、汉代训诂成就:(1)、整理注释古代典籍(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2)、纂集资料创立专书9、《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整理、解释古代文献词语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也是唯一被列为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

10、《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字书。

内容包括序录和目录一卷,正文十四卷,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

创建了部首,把全部汉字纳入到540个部首中。

部首和部首之间,以形体或意义相近为排列顺序。

同一部首内的字,一般也按照意义之间的联系排列。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A )A. 《毛诗诂训传》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C. 《说文解字》D. 《尔雅》2.魏晋隋唐时期是( B )A. 训诂的产生期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C )A. 许慎B. 梅膺祚C. 段玉裁D. 戴震4.《墨子间诂》属于( D )A. 传注B. 章句C. 义疏D. 集解5.《释名》的作者是( C )A. 许慎B. 段玉裁C. 刘熙D. 黄侃二、填空题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3.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4.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7.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8.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9.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10.古今汉语都有“狼狈”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成两种动物,此说属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三、名词解释题1.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训诂学复习纲要第一讲训诂学·绪论【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第二讲训诂小史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一)萌芽表现: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礼记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一)兴盛的原因(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兴盛的表现(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唐训诂的特点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

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

《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训诂学是研究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汉字的学习中,训诂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本文将从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训诂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是对文字进行解释和研究的学科,它的主要目标是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文字。

在古代,文字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含义对于有效沟通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训诂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供理论依据。

二、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字义的辨析、音韵的考证和文献的整理等。

字义辨析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通过对文字的用法和语境进行分析,准确理解文字的具体含义。

音韵考证是训诂学的另一重要方法,它通过对文字的音韵演变和变异进行研究,揭示文字在声音上的演变规律。

文献整理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揭示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三、训诂学的应用训诂学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文字的翻译和解释,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现代,训诂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首先,训诂学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高语文水平。

其次,在文化传媒领域,训诂学可以为文字的传播和交流提供理论指导,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传达效果。

此外,在文化产业中,训诂学可以为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总结起来,训诂学作为研究汉字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在汉字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领域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训诂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希望本文的资料能够对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提供一些帮助。

如果你有兴趣和需求,建议深入学习相关的教材和参考文献,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训诂学水平。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绪论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由来:开始朝代:汉代目的:扫清文字障碍,较少语言隔阂来源:毛亨《毛诗诂训传》“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含义:(1)唐代孔颖达:观点: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关键词:诂者,古也;训者,道形貌。

(2)清代马瑞辰:观点:《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关键词:单词为诂,重语为训。

(重语指叠音词)(3)近代黄侃:观点:“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关键词:诂,故;训,顺。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1)注释工作: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2.训诂材料: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后的注释。

(传、疏、证、注等)(2)纂集类训诂专书:《尔雅》《说文》《释名》《方言》(3)考证材料:早期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二度注释),盛行于清代,以笔记、杂记形式存在。

3.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1)自觉的体例:训诂家使用固定的表达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说文》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如:“束,缚也。

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臣来就叫做“束”)。

“连篆为句”。

《说文》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

如“诂”字解说中的“故言”是解释“诂训”的意义,所以必须把“训”字和上面篆文连起来读才行。

《说文》解说的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把有古文、籀文的不同于小篆的形体列在下面。

训诂学简答题重点

训诂学简答题重点

1、训诂与文字、音韵、语法之间的关系(1)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子几千年变化很小,使我们后代的人能通过它来研究古代的语言。

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通过字形来辨明音、义。

古代的“六书”就是文字学研究出来的一个重要成果。

“六书”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字形摹写实物的形状,或用比较简单的线条来摹写事物的特征部分。

《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如《牙部》:“牙,壮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通过文字的字形我们可以求其义。

(2)音韵学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一种语言可能没有文字,但不可能没有音和义。

所以语言和文字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研究语言的时候也不能摒弃声音和意义。

A.声训例1:《说文》“天,颠也。

”《说文》:“父,巨也。

”段注:“以叠韵释之。

”《说文》:“臣,牵也。

”段注:“以叠韵释之。

”《说文》:“木,冒也。

”段注:“以叠韵为训。

”《说文》:“衣,依也。

”段注:“叠韵为训。

”例2:汉代末年刘熙的《释名》一书中大量运用了“声训”。

他一方面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来源,探索词的命名的意义,另一方面广泛地综合了各地的方言,分辨它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来探索词义的特点。

太阳叫作“日”,月亮叫作“月”,何以名“日”名“月”?《释名·释天》说:“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月,阙也,满则阙也。

”其意谓“日”由“实”而得名,“月”由“阙”得名。

B.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提到王圣美的“右文说”。

“右文说”主张形声字的声符皆有表意作用,同声符之字,意义必能相通。

但这种说法有的是凭空设想,不求根据。

右文说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它发现了“右文”(声旁)的作用;然而因为只局限于形体,相比与重视读音的“声训”甚至是一种倒退,而且有的是凭空设想,不求根据。

C.清代有声义同源规律的提出。

最早提出“声义同源”的是段玉裁。

不过他所说的“声义同源”是指“会意形声两兼之字”,声中有义,声在义在。

训诂学期末考复习

训诂学期末考复习

1.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训诂学就是研究并揭示以语言解释语言的具体规律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使之成为有系统有条理而可以因简驭繁的科学.主要任务:研究历代汉语中词语的音形义结合的形式与规律,研究如何正确解释这些词语的的方法和条例.必要性:学习古代汉语的需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的需要,进行文言文教学或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内容:释词(中心工作),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方法,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2.变文:在句式结构不同的非对偶句中为避免重复而变换词语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的修辞方式.3.对文:即两词相对他是由于用了对偶的修辞方式而形成的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现象,即处在相同结构中的相应位子的两个词其意义往往相同或相反.4.推源:即根据声音的线索推求事物的得名之源,方法:A,系联同声符的字老考求他们共同的语义B,辗转系联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其语源之义.5.义训8法1利用工具书及古注2排比归纳语言材料3根据一书之通例4利用语法规律5利用语言环境6利用修辞方式7利用校勘8利用方言佐证.6.古音相近的三种情况:A.声同韵近即本字和声母相同,韵部有对转旁转旁对转或通转等B.韵同声近即本字与借字的韵相同而声母具有旁纽双声关系C.声韵皆近即本字与借字的声母具有旁纽双声等关系韵具有对转旁转关系.7释词的三种形式:A.正文体,即古代文献的正文之中对词的解释,包括义训形训声训同字为训B.传注体即通常见于注释中的训诂,又称注疏体,往往随文做释,这种训诂体式以解释字词句为主,成熟于西汉初年以毛亨的<诗故训传>为代表C.专著体即以专书的形式来解说词义.有2种方式,一个一个的词进行训释(说文),对一组词进行训释(尔雅),专著体著作有(尔雅,说文,方言,释名).释词是第一位的工作,包括解释词的本义,说明词的引申义,说明假借义,指明词语的典故出处,说明方言俗语,训释虚词.8.为什么说训诂学是知道古文研究和古文教学的利器?A.借助训诂学可以发现词语的变化差异从而对不同时代的词语作出正确的解释B.可以发现词语的替代现象C.可以解决在古文阅读和教学中遇到的莫衷一是的问题D.可以解决在阅读古书中遇到的一些误注或未注的疑难问题E.凭借训诂不仅可以判断注释的正误还可以了解某词某句解释的缘由.9.校勘的方法:A.对校法,又称死校法即选用同一古籍的祖本或较好的另本作底本,而以其他各种有价值的版本作副本,然后相互对读,遇到不同则注记B,本校法,又叫内证法即用同一本书前后对比总而抉择异同校正讹误C,他校法,即利用他书籍校勘本书有叫外证法D,理校法,利用文字音韵训诂等其他方式来推定正误,辨明是非的校勘方式.10.注释中出现错误的原因:A以今律古而误B不明出典而误C不明通假而误D对多音多义词不加分辨而误E 不明古代制度习俗而误F只注明出处没有说明词义.11.<<说文解字>>的学术价值:A.段玉裁对大徐本<<说文>>进行了校勘B.全面的阐明了许书的体例C.段能按照文字的音形义并重的原则训诂,即根据徐铉所注的反切和他自己所定的古音17 部为线索以音韵为骨干进行训诂,从而作出了独特贡献D.段的注释不仅能说明字的本义还能阐明引申义区分正义借义精确的辨析同义词并能阐明文字的发展变化及古今词义的演变,这就对许慎的说解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和阐发.在词义学和词汇学上达到了新的高度.12.重视近代汉语词汇的训诂研究的原因:A.汉语词汇史的完善需要B.近代文献的整理需要(A.不明近代汉语会导致标点断句的失误B.不明语词或词义会出现注释错误)C.辞书编撰的需要D.现代方言词语研究的需要.13.训释近代汉语词语的困难:A.缺乏训诂依据B.文字书写多歧声训困难C.词与词组难以判定容易误解D.缺乏古代和现代的方言资料引证不易E.外族音译词多训释困难.14.. 近代汉语训释方法:A.辨析文字校勘错误B.利用前人注疏和其他佐证资料C.排比归纳推勘词义D.比较异文细究变文E.详考对问利用连文F方言佐证参考习俗G利用因声求义15.为什么可以因形求义:A汉字是记录汉语符号的音形义的统一体B汉字有形义相一的原则,在创造文字的时候总是力图通过这些记录与语言的符号形象而直观的反映出符号形式所承担的意义内涵,从而起到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的作用,如"混凝土"的意义,人们造出"砼"字义即"人工石".早期汉字多遵照形义相一的要求而据义绘形,我们可以通过起形体结构来分析其意义,因形求义就是训诂学家利用这一特点而创立的训诂方法.16.为什么可以因声求义:A.因声求义是汉语中声义相同的语言现象,文字是书写符号,语音和寓意有本质的联系,黄侃说"凡声之起,非以表情感,即可写物音,由是而传焉,声义具而造形以表之,然后文字萌生".这就说明了形音义三者的关系B.新词和原有词之间,在声音和词义上往往具有一定的联系即"声义相因".从时间和地域的角度来考察在汉语中有相当的词语都存在着这种音义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考求词的意义时可以通过声音去考求.17.对因声求义的见解:A.戴震主张"疑于义者,以声考之,疑于音者以义证之"B.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三,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圣人之制字有义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C.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叙>中认为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D.王氏父子主张就古音以求其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主张考之文义参之古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简答题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

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

所以古老。

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

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

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

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

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

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

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

后一种借字与本字关系刚比较轻散,不固定。

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近或音同。

阅读古书最容易引志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

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和滥用通假。

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

P5411、文意训释:串讲大意、分析句读、显示修辞、阐述语法、今译全文。

12、校勘的方法:本校、他校、理校、对校。

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其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

13、注意方法:直音、读若、譬况、反切、如字直音:同音字注音。

读若:训诂术语之一,用来注音,破通假。

有的完全相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

如高诱: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反切:训诂术语之一,简称反或切。

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如字:训诂术语之一,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14、解释文意: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明语法、显示修示、申述章旨、考证名物典章制度、引证史实故事。

15、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出发点不同,方式相似。

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语或者古语。

它们的目的不同。

以通语释方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使方言与通语相通;以方言证古语,是为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方言区的异名同实。

它们的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通语是纵的时间关系。

P76 16、形训的作用: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

如:夫文,止戈为武。

这种训诂方式就是属于形训范围。

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

运用形训方法,把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提示词的本义基础上,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

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17、形训的局限: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

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

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18、形训的条件: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

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19、声训的方式: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

一利用形声字如“萧之言肃也”。

二利用音同或音近字。

音同字“田,填了,五稼填满其中也”。

音近字“干,涧也”。

三利用同形字。

20、声训的作用:寻求本字。

对借字而言,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

如选贤与能。

二推求语源。

就是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

21、声训应注意的问题:所谓音同或音近,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

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

二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22、义训分为: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

一同义相训,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

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如高平日陆。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

二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

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

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

三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

P92 23、训诂的基本体式:随文释义的注疏;的专著。

24、注疏中诂和传的区别:西汉时诂以解释词义为主,传以交代史实为主。

后世注、诂、传等已不再有区别。

25、注疏中注和疏的区别: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

26、自注三类:自明宗旨、区分纲目、举要考异。

27、集注二种:兼解经和注的。

如《春秋经传集解》;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

如《论语集解》。

28、补注二类:补原文的阙略,补旧注的遗漏。

29、训诂术语、作用、格式也、者:同义词或近义词,格式:甲,乙也。

曰,为,谓之:释义,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被释者放在它的后面。

格式:一曰甲。

谓:和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它前面。

格式:甲谓乙。

言:串讲文意。

格式:甲谓乙。

貌:被释者解释表示某种性质或者状态的形容词。

格式:甲,乙貌。

犹:解释词义。

格式:甲犹乙也。

之言、之为言:用来表示声训,有时也说通假字。

格式:甲之言乙也。

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

格式:甲读乙。

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破通假字。

当为,当作:用于纠正误字。

声:用来指明象声词,格式:甲,乙声。

辞、词:指明被释词是虚词。

属、别:说明某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种类。

古声同,古字同:说明文字通假。

格式:古声甲乙同。

古曰,今曰;古谓,今谓:说明古今异词,格式:古曰甲,今曰乙。

或为,或作,一本作,本作,用来校勘文字的异同。

今文,古文,故书。

之:表示被释词用为动词。

乙,校勘文字,表示将原文词序上下倒置,格式:某某二字互乙。

浑方、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

浑言,又称统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称对文、对言。

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散文。

对言就是相对地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

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是同中求异。

互言、互文,互辞:表示修辞,就文章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P110 30、西汉训诂工作发展的原因:(1)语言文字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般人对古音古义已经不能理解,由于隶书和古文的差异,文字上存在着存在着种种复杂的情况。

2)师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学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的发展。

(3)当时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尊儒学经,就得精通训诂,所以训诂得以兴盛。

31、西汉训诂的特点:确定随文注解和两种基本形式。

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

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极大。

32、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扩大训诂范围。

出现义疏和集解。

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研究。

33、宋代训诂特点:对汉字的音义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如王子韶(圣美)创“右文说”,主张因声符求义,给清代训诂学家以很大的启发。

对古代文献的语法有进一步理解,如南宋时学者王若虎者《滹南遗老集》,常用语法观点批评前人诗文的得失。

利用金石学成就,注疏中开始有征引彝器铭文以为佐证,这使训诂学又向前跨了一步。

开创了古音学研究的道路。

34、清代训诂发展的具体原因和内容:1由于学术思想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清代学者具备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能够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手法,对古书故注进行了专门和全面的研究。

2有朴素的历史主义观点作指导,在训诂工作中注意到了语言有古今之别,对汉字形音义的观察,都能从古今不同的角度去看。

3不墨守故训,有求实精神。

4古音学、文字学和语法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突破。

35、清代训诂的特点:重视证据,反对臆说;善于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以解决训诂上的问题;确立了历史变化的观念,能够注意语言各方面的古今差异;从语地的角度来分析作品的语言,在清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训诂数量大大超越前代,训诂体式也更加完善。

36、说文四大家: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韵楼集》、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P13037尔雅的价值和缺陷:价值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缺陷是分类不够科学,释义上使用多义词,使意义不够明确。

38、尔雅取名含义:接近雅正,合乎规范。

一是沟通各地方言,一是沟通古今异语。

39、方言的全称:《车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