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复习参考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姓名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训诂学复习重点A.概论部分:第一讲1、训诂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有古今②地方有南北③文词有雅俗※ 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
①“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②“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
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
“故”和“诂”是古今字。
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
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2)与文字学的关系。
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
3)与音韵学的关系。
①识假借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③探义根,明孳乳。
4)与语法学的关系①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
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
5)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
6)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
7)训诂学和校勘学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8)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第二讲1、训诂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③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贰练习题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学复习资料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 .形训2 .互训3 .犹4 .读日5 .当为6 .异言7 .道形貌8 .注释工作9 .纂集工作10 .考证工作二、填空题1 .( )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2 .( ),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正。
3 .( ),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具体说来,应注意 如下三点:一日务平实,忌好奇;二日重证据,戒臆断;三日宁阙疑,勿强解。
4 .( ):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 前面。
5 .( )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 一百卷。
6 .( )、( ),世称( ),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 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 .读破又( ),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1 .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2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 .察笃天隐,孤寡存只。
(4 .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从,随着。
5 .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四、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1 .郝懿行2 .刘熙3 .张揖4 .颜师古 训诂学复习资料)微闻:略略听到。
)保:依恃,凭仗。
)笃,察5.郭璞6.服虔7.邢曷8.桂馥五、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1.周礼正义2.方言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训诂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本)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2.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4.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当作”。
6.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7.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8.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训诂学复习资料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9、____《尔雅》____、《说文》、《方言》、___《释名》_____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其中《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___》,著者是__扬雄____。
10、“三礼注”的著者是东汉的大训诂家__郑玄____;所谓“《史记》三家注”是指__裴骃____的《史记集解》、张守节的《____史记正义______》和司马贞的《____史记索隐______》;唐代__颜师古____的《汉书注》、陆德明的《______经典释文____》、李善的《_____文选注_____》、孔颖达的《_____五经正义______》、释玄应和释__慧琳____的《一切经礼注》、《礼记注》,合称“三礼注”,是经学家训诂的代表。
4.造意:《说文》对汉字形体构造意图的解说。
如“塵,鹿行扬土也。
”其中“鹿行”就是造意,以说明“从鹿”(古字从三鹿)。
再如“状,犬形也。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一、填空题1.“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享所作的《毛诗训诂传》。
2.音韵学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
3.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5.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的观点。
6.清代戴震提出义理之学、文章之学、考核之学。
7.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
8.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
9.章太炎先生提出“国学”。
10.黄侃(章太炎学生)亦曾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和经学。
二、名词解释1.声训: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集解:集解是由注释者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解释,权衡取舍,间出已意。
3.注;“注,灌也。
”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注也是对经籍的解说。
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或: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6.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是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正义: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即“正前人之疏义”的意思,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三、音形义分类音形义精髓:因声求义,以形索义,音近意通。
文字学上: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
也就是:音:读音形:写法义:意思音,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如“铱”发音为“yi1”.一个字至少有一种发音,也可以有多种发音.有的字虽然只有一种发音(如“啊a”),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音.例:在句子“你啊!”中,“啊”发“呀ya”音。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魏,张揖(杂字)✿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周南。
关雎) “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段玉裁 ✿《说文解句读》王筠✿《尔雅》分为:十九篇,第一部汉语分类词典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工作。
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
✿段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 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的原则:注意词义的社会性、注意词义的时代性、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训诂学的用途:指导古文教学、辞书编纂、指导古籍整理训诂学的内容:(释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辨析古书异例、注音、句读、校勘及其他)烦琐寡要、望文生训、随意破字、增字强释、不解语法✿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 ✿《墨子间诂》属于:集解✿ “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春秋左传集解》✿《释名》的作者是:.刘熙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工作、考证工作。
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古代书面语音的障碍:专业性的和一般性的即语音方面的障碍。
一般性的有文字障碍、词义障碍、语法、修辞障碍。
✿训诂任务:解释古代文献语言,扫除古代书面语言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
训诂学复习资料(整理)

五 、 训 诂 学 与语 言学 是什么 样的关 系? 洪诚先生 说 :“训 诂学是 为阅 读古代 书面语 服务的 一门 学科。 阅读古 书, 必须综 合运用 文字 、词汇 、语音 、语 法、修辞 、逻 辑、篇 章结构 等知识 ,因 此训诂 学与研 究汉语 的文字 词汇 、语音 语法、修辞等 各门学 科均有 密切的 关
有翻译则 能使 别国如 乡邻, 有训 诂则能 使古今 如旦 暮,所 谓通之 也,训 诂之 功大矣 哉!
Hale Waihona Puke 刘师培《 中国 文学教 科书》 第三 十二课 :“ 言语之 迁变 有数端 ,有随 时代 而殊者 ,„„ 若欲 通古言 ,必须 以今 语释古语 ,有随 方俗而 殊者,若欲通 方言,必须以 雅言释 方言;通俗之 文与文 言之文 有别,则书籍 所用之 文又必 以 通俗之文解之。”
张永言《 训诂 学简论 》:“ 按照近 代科学 系统 来说, 训诂学 可以 说是语 言学(philology) 的一个部分 ,是主 要从 语文的角 度研 究古代 文献的 一门 学科。 它跟语 文学 的各个 部门(如 文字学 、校勘 学) 和语 言学(Linguistics) 的各个 分科( 如词汇 学、音 韵学、 语法学 、修辞 学)以及其 他一些 人文 科学(如历 史学、 考古学 、民族 学) 都有密 切的联 系。 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华中工学院,1985 年,20 页)同时,训诂 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科的 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复习参考资料.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
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一、名词解释
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式、条例,解释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3.训诂体式:即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驸经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
其中,以注疏和专著为主。
4.疏:兼取疏通与疏记的意思。
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
音义本以释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
6.章句: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二、其他
1.注疏的内容(P44~60)
(出一段古注疏的文字,要求说出分别是哪种或哪些注疏内容)
( 1 .)解释词义
( 2 .)串讲文意
( 3 .)分析句读
( 4 .)校勘文字
( 5 .)阐述语法
( 6 .)说明修辞手段
( 7 .)诠解成语典故
( 8 .)考证古音古义
( 9 .)叙事考史
(10.)记述山川
(11.)发凡起例
(12.)释义和叙事
2.记住随文释义的注疏每一种最著名的著作(P34~43)
例如:传,《毛诗故训传》;解,《春秋公羊解诂》何林,《春秋谷梁传集解》范宁;校:《战国策校注》【宋】鲍彪;音义:《经典释文》陆德明(所包含的意义)
3.单释语义的专著,根据释义对象又分为几类?并结合后面的知识,记住相关著作的作者。
分为5类。
(1.)总释群书语义的:《尔雅》(秦汉之间的人所作)、《小尔雅》(无撰人名氏)、《释名》【汗】刘熙+刘珍、《广雅》【魏】张揖、《广雅疏证》【清】王念孙、《拾雅》【清】夏味堂、《比雅》【清洪亮吉】、《经籍纂诂》【清】阮元、《故训汇纂》(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转语》【清】戴震、《文始》(章炳麟)、《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义述闻》【清】王引之、《群经评议》+《诸子评议》【清】俞樾
(2.)只释一书语义的:《毛诗传义类》【清】陈奂、《说雅》【清】朱骏声、《选雅》【清】程先甲
(3.)解释部分词语的:《通俗文》、《训俗文字略》【北齐】颜之推、《恒言录》【清】钱大昕、
《通俗编》【清】瞿灏、《常用字训》【晋】殷仲堪、《难字》+《错误字》【魏】张揖、《杂字解故》【魏】周氏、《异字》【梁】朱育、《雅》【宋】陆佃、《尔雅翼》【宋】罗愿、《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三国吴】陆玑、《石药尔雅》【唐】梅彪、《本草尔雅》【北宋】、《骈雅》【明】朱谋玮、《叠雅》【清】史梦兰、《别雅》【清】吴玉搢、《辞通》(近人朱起凤)、《果裸转语记》【清】程瑶田、《释大》【清】王念孙、《语助》【元】卢以纬、《虚字说》【清】袁仁林、《助字辨略》【清】刘淇、《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词诠》(杨树达)、《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文言虚字》(吕叔湘)、《虚词历时词典》(何金松)
(4.)解释方言的:《方言》【汉】扬雄、《续方言》【清】杭世骏、《新方言》章炳麟、《蜀方言》、《吴下方言考》【清】胡文英
(5.)解释少数民族语言或外国语言的:《羌尔雅》+《番尔雅》(已亡佚)、《佛尔雅》【清】周春
4.《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四部书的基本情况
(1.)《尔雅》
传说为周公或孔子及其门人所为作,后经考证,是秦汉之间的人编成的。
是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一种分类的词典,共分十九篇。
它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被称赞为“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
其价值在于:首先,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它将古今异言、方俗殊语以及各种名物加以全面的研究、系统的整理,汇成通释语义、粗具条理的汉语分类词典,使训诂学有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很多故训,这些故训用以解释先秦的其他作品,因此《尔雅》就成了我们学习古代文献、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
但,《尔雅》也存在不少缺点。
第一,所收词语及其义项都不够完备;第二,在分类方面有些不科学的毛病;第三,在释义方法上,往往用多义词解释某些词语,意义不够明确。
(2.)《方言》
全称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汉扬雄撰。
它记载的是活人的口语。
在训诂的方法上,它每条先列举一些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用词来解释。
不过,这些同义词不是属于同一词汇的,而是属于不同的各个方言词汇的,这就构成了方言的互译。
所以,下面还必须说明某词属于某方言。
《方言》里,不仅方言互译是普遍现象,而且是用共同语来解释方言的。
“凡语”就是共同语,也叫做“通语”。
另外,对于对于当时汉语的方言,《方言》不仅作了横的描写,而且作了纵的分析。
(3.)《释名》
旧题汉刘熙撰,后认为是刘珍先有《释名》,而刘熙加以补充。
《释名》共八卷二十七篇,全书所用的训诂几乎全是声训,即因声求义,从语音上去探索语源。
其缺点在于,它单凭语音这条线索,缺少确实可靠的根据,只不过是玩弄一些音同、音近、音转的词语,胡乱猜想,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虽然有很多唯心之处,但也不能就因此否定了《释名》。
它保存了许多词语的古义,,记录了许多有关名物、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的知识,提供了许多探求语源的线索,;此外,它所提供的东汉末年的语音资料,可以据以考察当时语音的演变。
(4.)《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撰,十四篇并叙一卷,共十五卷,是我第一部字典。
它不仅对每个字的形、音、义都有说解,而且根据“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编写原则,创立了自己全新的字书编辑体例,把所收集的10516个字(包括重文1163字),按其字形分为540部,每部建一个部首。
540部之间,“据形系联”,秩然有序;而各部之内,列字之次第,
则以义相连。
《说文解字》从分析字形入手,用“六书”理论,把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解释文字音义,构成了一整套文字训诂系统,其形训、音训、义训、,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挖掘和传播文字中的语义信息,它为训诂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在汉语史上,它一直被用做寻根探源之作。
直至今天,它依然有许多使用价值。
当然,用今天的眼光看来,《说文解字》也有不少缺点和错误。
第一,由于历史局限,书中有一些牵强附会的说解;第二,说解有讹误;第三,体例欠严谨。
5.《广雅疏证》在语言学史上的贡献
它对《广雅》进行了系统整理,在疏证语词时不但举例翔实,而且运用当时古音研究的成果,“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为古代汉语的研究作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第一,发掘了一批语言史料;第二,纠正了前代一些错误的解说;第三,对词的词源意义作了一些有趣的探索;第四,揭示了《广雅》的某些体例;第五,校正了《广雅》的讹误。
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词义的疏通证明,把训诂原则和方法提示出来,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
6.《读书杂志》上的两段文字要读懂(P103)
7.对钱熙祚所作《经传释词》的跋要读懂(P118)
8.《说文解字》安排部首顺序的原则是什么?“据形系联”
9.《说》安排每一部首内的字的顺序原则是什么?“以义相连”
10.“象形”“从某象形”“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某声”等分别说解那一种造字方法?
“象形”+“从某象形”(象形);“从某从某”+“从某某”(会意);“从某、某声”(形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