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训诂学复习重点A.概论部分:第一讲1、训诂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有古今②地方有南北③文词有雅俗※ 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
①“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②“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
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
“故”和“诂”是古今字。
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
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2)与文字学的关系。
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
3)与音韵学的关系。
①识假借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③探义根,明孳乳。
4)与语法学的关系①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
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
5)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
6)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
7)训诂学和校勘学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8)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第二讲1、训诂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③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贰练习题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旧词旧义的消失,如《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一、填空题1.“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享所作的《毛诗训诂传》。
2.音韵学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
3.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5.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的观点。
6.清代戴震提出义理之学、文章之学、考核之学。
7.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
8.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
9.章太炎先生提出“国学”。
10.黄侃(章太炎学生)亦曾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和经学。
二、名词解释1.声训: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集解:集解是由注释者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解释,权衡取舍,间出已意。
3.注;“注,灌也。
”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注也是对经籍的解说。
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或: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6.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是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正义: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即“正前人之疏义”的意思,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三、音形义分类音形义精髓:因声求义,以形索义,音近意通。
文字学上: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
也就是:音:读音形:写法义:意思音,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如“铱”发音为“yi1”.一个字至少有一种发音,也可以有多种发音.有的字虽然只有一种发音(如“啊a”),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音.例:在句子“你啊!”中,“啊”发“呀ya”音。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一、引言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尤其是汉字文献的解读与修订的学科。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学术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自考训诂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套齐全的复习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备考。
本文就是为自考训诂学专业的学生准备的一套非常齐全的复习资料。
二、训诂学基础知识在进行训诂学的复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续的内容。
1. 训诂学的定义和分类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读与修订的学科。
它主要分为字义训诂学和字形训诂学两大类。
字义训诂学主要研究文字的含义和用法,而字形训诂学则主要研究文字的形状和结构。
2. 训诂学的起源和发展训诂学起源于古代文献的传世和文献的解读需求。
最早的训诂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毛诗正义》、《尚书正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逐渐发展成熟,并在汉代达到了顶峰,形成了齐、鲁、秦、荀等多个学派。
3. 训诂学的基本原则训诂学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学习训诂学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些原则和方法非常重要。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包括文字真实原则、法度原则、义理原则和考证原则。
三、训诂学的专业书籍推荐在备考训诂学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几本比较经典的训诂学专业书籍推荐:1.《训诂学导论》:这本书是训诂学的入门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中国古代文献训诂学》:该书是一本综合性的训诂学教材,系统介绍了古代文献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3.《古文字学导论》:这本书主要介绍古代文字的形态、演变和用法,对于理解文字的含义和用法具有很大的帮助。
4.《字义训诂学》:该书主要介绍字义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学习字义训诂学非常有帮助。
以上是一些比较常用的训诂学教材和参考书籍推荐,学生在备考中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进行学习。
四、训诂学的重点考点自考训诂学的考试内容涉及较广,但有一些重点考点需要重点复习。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辞书编纂与修订
辞书编纂的原则: 准确、简明、实 用
辞书修订的意义: 保持辞书的时效 性和准确性
辞书编纂的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 分类、编写条目、 审查校对
辞书修订的过程: 发现问题、收集意 见、修订条目、重 新审查、发布新版
学科交叉融合的趋 势和影响
国内外学术交流与 合作的情况
学科发展面临的挑 战与机遇
研究热点与趋势
训诂学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
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交 叉研究
古代文献的数字化整理与语义 分析
跨文化语境下的训诂学研究与 应用
学术会议与论坛
训诂学年会:每年举办,汇聚业内专家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国际训诂学研讨会:两年一届,邀请国内外学者共同探讨训诂学发展 学术讲座与工作坊:不定期举办,针对特定主题或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学术期刊与出版物:定期发布训诂学研究成果,为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重要平台。
论文集:由专 家学者编撰的 论文合集,涉 及领域广泛, 是学习和研究 的重要参考资
料。
训诂学自考重点与难点
第四章
重点知识点梳理
训诂学基本概念:解释其定义、性质和作用 训诂学研究方法: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研究方法 训诂学与文献学的关系: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分析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传统训诂学方法
形训:通过字形分析来解释字义
义训:直接解释词义,不涉及字形 和语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声训:通过语音关系来解释字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反训:一个词具有相反或相对的意 义
现代训诂学方法
传统训诂学方法:以《说文解字》等传统字书、韵书为依据,通过字形、音韵、语义等方面的 研究来解释古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旧词旧义的消失,如《诗·大雅·荡》:“奰于中国。
覃及鬼方。
”毛传:“奰,怒也。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
”宰,甲骨文中指作坊或厨下做事的奴隶,西周以来的典籍中很少见原始意义的用例,而引申成为“奴隶主家中掌管家务的总管”,“官吏的通称。
”方言与通行语的差别,《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
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
”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菸菟。
”(3)、语法的变化: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进着,改善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
”甲骨文数量表示法:第一,不用量词,数词置于名词前或后。
如“获麋八十八”。
第二,名词先行,加上与前一名词相同的临时量词形成的数量结构。
“羌百羌”。
第三,名词先行,加上一般数量结构马十丙罗振玉《殷契续编》1027.4西周金文只通行第二、第三两种类型。
如:田十田,方五十里西周以后典籍第三种类型成了数量表示方法的主流。
如:马四匹《尚书·文侯之命》禾三百廛《诗·魏风·伐檀》(4)、文字方面第一、文字体势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古文籀书→大篆→小篆→隶→楷•第二、古今用字不同•顾炎武《日知录》,“《尚书》多言‘兹’,《论语》多言‘斯’,《大学》以后之书多言‘此’。
《论语》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三,言‘此’者一而已。
《大学》成于曾氏之门人。
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
”•结果,后人阅读古籍有障碍四、试论述训诂产生的原因。
训诂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古今语言发生了变化,人们阅读古书时有些地方读不懂,需要加以解释。
古代典籍是古时学者用当时的语言记录中撰作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各要素总是在不断地演变,有的因时代不同而不同,有的因方俗不同而不同,加上历代口授耳闻,转抄传刻造成的种种讹误,因此后人读前人的书籍时,会碰到语言文字的障碍,产生隔阂,这就需要进行语言解释,帮助人们克服语言障碍,以读懂古代典籍。
清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澧短短几句话把训诂产生的原因、训诂的容、训诂的作用阐述得很明白了。
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第三十二课:“言语之迁变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有随方俗而殊者,若欲通方言,必须以雅言释方言;通俗之文与文言之文有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
”樵说:“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通志·艺文略》)朱熹说:“当时百姓都晓得者,有今时老师宿孺之所不晓。
”(《语类》七十八)戴震曰:“盖士生三古后,树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
”由此可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言文字部的要素——文字、词汇、语音、语法等也起了变化,语言所反映的外部事物,如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也发生重大变革。
古代人人皆知的语言到了后代甚至连专家学者也弄不懂,产生了对训诂的需要,而为阅读古书扫除障碍的工作——训诂应时而生。
训诂的兴起除了上述所言的语言原因外,还有社会其他学科的推动,那就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正名和诸子百家的名学。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学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西周末年以来,《礼崩乐坏》。
社会上,尤其是社会政治方文档大全面,出现许多名存实变,名存实亡的现象。
孔子大为不满,于是提出“正名”的主。
正名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名实问题亦即名称(或概括)与实际事物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
孔子的正名论,有其政治目的,那就是要正名分,兴礼乐,修明政治;同时他也提出了准确地用词和释词的问题。
他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春秋》,措辞精严,常以一字褒富有微言大义,一字一词也不轻用。
他的后学《公羊高》、《谷梁赤》为探求“春秋笔法”的用意,而考词义,析句法,因此,适先生说:“孔子的‘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一句话,实是一切训诂书的根本体现。
故《公羊》《谷梁》,都含有字典气味!”由于孔子学问之博,门徒之盛,“正名”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
他的“正名”里所包括了“正名分”的思想倾向,掀起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长期的“名实”之争,以致于产生了一个影响的学科。
这就是名学。
名学研究的容是名实关系,概念、判断、推进等逻辑和哲学问题。
“名”指“辞”、“概念”,实指客观事物,必然要涉及到语言与性质、发展,词义及意义关系等一系列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问题。
战国诸子在探索哲学奥秘的同时,也叩开了语言学的大门。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语言的古今方俗变化决定了训诂的需要,是训诂所缘起的直接原因。
孔子的“正名”诸子的名字研究“名”与“实”的关系,研究释名的方法,促使了语言理论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训诂的发展,当是训诂产生的重要间接原因。
五、训诂学与语言学是什么样的关系?洪诚先生说:“训诂学是为阅读古代书面语服务的一门学科。
阅读古书,必须综合运用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结构等知识,因此训诂学与研究汉语的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等各门学科均有密切的关系。
”永言《训诂学简论》:“按照近代科学系统来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言学(philology)的一个部分,是主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它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言学(Linguistics)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如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
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
”(华中工学院,1985年,20页)同时,训诂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科的发展。
六、训诂学与语言学的关系怎样?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语义学是研究词语的意义的一门学科,二者研究的主要对象相同,因此,现当代语言学家一致认为二者关系紧密。
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训诂学大致相当于古汉语语义学,或者大致相当于古汉语语义学,早在一九四七年王力先生说:“语言学也可以分三个部门,第一是语音之学,第二是语法之学,第三是语义之学。
这样,我们所谓语义学的围,大致也和旧说的训诂学相当。
近年来,王力先生的弟子们明确宣称:训诂学就是语义学。
”齐佩瑢说:“训诂学既是探求古代语言的意义,研究语音和语义间的种种关系的唯一学科,它就应当是历史语言学全体中的一环。
这样,训诂学也可以叫做‘古语义学’”。
(<<训诂学概论>>P1) 陆宗达先生说:“。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容和感情色彩、词的产生和变化。
”陆宗达、王宁先生对训诂学解释说:“对象:古代文献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研究古代汉语的形式(形、音)与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在规律)。
目的:准确地探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所以,它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如果把它的研究对象围扩大到各个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词义,就产生汉语词义学。
可见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
”(陆宗达、毛宁《训诂方法论》第5页)近年来,王宁先生的观点有了进一步发展,它认为训诂学的前途就是语义学,训诂学的生命力,维系在建立汉语语义学的需要上。
如果训诂学不去这样做,不运用自己有用的材料去总结语义规律,从而发展出一门与语音学、语法学并立的历史语义规律,从而发展出一门与语音学、语法学并立的历史语义学来,而是固守的作为释读技艺或经验的原来面貌,那么,它便无法在语言科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永远无法与现代语言学衔接,而只能是一个学术史上的概念。
(王宁《训诂学原理》P9)。
另有一些学者注意到训诂学的实用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洪诚先生说:“训诂学和词义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却不等于词义学,词义学是研究词的性质、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记号,不包括句。
训诂学不但要了解词义,还要讲明句义。
”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应该注意的是,训诂学是虽然以语义为核心,但不限于语义的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