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下关节突的形态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诊断及临床意义

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诊断及临床意义
9 7 9 4 3 4 .
窄 ; 状位 椎 管 内软组 织肿 块呈 纵行 生 长 的长梭 形 , 矢
且 多 均匀显 著 强化 。 3 5 鉴别 诊 断 .
Krs na , S ik o a A ,Te r n a e , e 1 Prma y ih n A hr h d h a z d h J t a. i r
t ec a g si h u a ae it i h n e nt elmb rfctj n .Cl iin nt ep ee td o a n u hatn in r o i ca si h r sn on tp ye o g te t .Th s fhg —e ou inCT n o eu eo ih rs lto
采 用 P LP HI I S Mxa 0 0 0 4层 螺 旋 C 机 , 规 T 常
作 者 简 介 : 丰 富 ( 9 2) 男 , 江 省 余 姚 市 人 , 业 于 绍 兴 文 王 16一, 浙 毕 理 学 院 , 治 医 师 , 要 从 事 医 学 影 像 学 诊 断 工 作 主 主 通 讯 作 者 : 旦 君 主 治 医 师 E ma :8 2 8 6 QQ.o 杨 — i 2864@ l cr n
g n r to n r p r te t n a e r p a e o l ii n o p o i ep t n s u d rg o ep e e a i n a d p o e r a me tc n b e e t d f rci ca s t r v d a i t n e o d h l . n 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 n mp. :rdo rg i M R i gn o rlt n [ ] o el b ma a iga he y o - maigc reai o J.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 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摘要:目的:针对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通过CT诊断后分析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随机选取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0例,根据患者CT诊断结果按照其严重程度将其分为4个等级,分析CT分级与患者VOS评分和ODI相关性。

结果:患者VOS平均评分为(4.21±2.14)分、ODI为(53.25±18.94)%,CT分级平均为(1.35±0.48)级,患者VOS评分和ODI与CT分级之间无相关性(p>0.05)。

结论:通过研究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CT分级与VOS评分和ODI之间相关性,能够有效对患者关节炎退行性变化程度进行有效评估。

关键词:腰椎关节;骨性关节炎;CT诊断;CT分级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是由于腰椎发生退变引发的临床疾病。

通过对患者进行CT诊断能够有效辨认和描述患者的影像学征象,提高观察者对患者临床诊断的一致性[1]。

本研究主要针对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通过CT诊断后,对患者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随机选取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0例,根据患者CT诊断结果按照其严重程度将其分为4个等级。

其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介于22~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54±4.45)岁。

1.2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连续扫描。

参数设置:电压:120kV,电流:250mA。

扫描位置为患者T12~S1节段,扫描层厚为1.5mm,并观察患者骨窗轴位像。

其中,测量参数设置为:窗宽:2056HU,窗位:250HU。

1.3观察指标根据患者CT诊断结果按照其严重程度将其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I级(0分)、II级(1~3分)、III 级(4~6分)、IV级(7~9分),其中诊断征象为:关节间隙宽度、骨赘形成、骨质变化。

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分析及年龄相关性研究

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分析及年龄相关性研究

84·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12月 第28卷 第 6 期 总第149期【第一作者】黎佰胜,男,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下腰椎关节突关节。

E-mail:****************【通讯作者】黎佰胜·论著· 研究发现,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滑脱节段的关节突关节形态与正常人相比,有更小的关节突关节角和更大的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即关节突关节发生形态学改变[1-2],主要包括水平化改变和矢状化改变两方面。

目前,这种形态学改变的发生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关节突关节形态改变是先天存在的,另一部分则认为是随年龄增加而产生的退行性改变。

因此,本研究回顾性选取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下腰椎关节节段的CT图像进行比较,以明确年龄是否对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有所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体检中心进行腰椎CT检查的167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均为非腰椎疾病患者。

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划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其中,青年组55例,年龄20~40岁,男29例,女26例;中年组56例,年龄40~60岁,男28例,女28例;老年组56例,年龄60~80岁,男27例,女29例。

纳入标准: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测量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和腰椎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

关节突关节角通过与上位椎体下缘相平行的面进行CT 扫描,将下位椎体后上缘平面设置为测量平面,使经过椎体正中央矢状面的直线,相交于通过两侧腰椎关节突关节面前内侧点和后外侧点的连线,即可分别得到左右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对其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取其平均值即为关节突关节角。

腰椎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的测量通过与上位椎体的正中矢状面相平行的面进行CT扫描,将椎管外缘层面设置为扫描平面,得到一个矢状图像,在图上通过对椎体前后缘中点连线相较于椎间关节突关节间隙的直线角进行测量,得到左右腰椎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取平均值。

[腰椎影像]“腰椎关节突关节病”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建议收藏)

[腰椎影像]“腰椎关节突关节病”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建议收藏)

[腰椎影像]“腰椎关节突关节病”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建议收藏)腰椎关节突关节病定义●内衬滑膜的关节突关节的退行性骨关节炎症状和体征●可以没有症状●可由表面上看来轻微的创伤诱发●背痛致腰椎活动较差●休息后加重●典型的疼痛放射至腰部和臀部,且不遵守相应的神经分布规律●轴位负荷将使疼痛加重,且腰椎活动度降低流行病学●发病率:男性=女性●多于20~30岁发病● 50岁以后常见●可能有遗传倾向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并不是常规的评测背痛机制的手段●MRI和CT均可以揭示关节突关节病●CT可用于引导关节突关节注射●X线对早期关节突关节病不敏感影像学表现●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硬化●低强度信号的关节囊增生、韧带肥厚●关节突关节积液●X线或CT示囊内积气●伴有脊柱前移的关节突关节半脱位其他检查●关节突关节囊内注射来鉴别其是否为疼痛的来源鉴别诊断●炎性关节炎,尤其是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脓毒性关节突关节炎●关节突关节骨折愈合后●肿瘤●佩吉特病●骨化性肌炎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局部冷、热疗,单纯止痛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症状●物理治疗,包括柔和的牵伸、关节活动训练、深部热疗和力量训练,对部分患者有益●保守治疗无效或疼痛限制日常生活活动时行关节突关节局麻药与甾体激素局部阻滞可以缓解症状●整骨疗法或脊柱按摩可以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出现持续性疼痛或神经系统症状持续进展时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图1腰椎关节突关节广泛性骨关节病的矢状位(A)和轴位(B)CT 扫描影像。

L4~L5水平影响最重,伴软骨下骨硬化和囊肿形成。

可见骨质增生和关节内积气图2右侧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病的轴位T2加权MRI影像,伴有韧带增生和骨质增生。

可见早期椎间孔内出行神经根受压表现(白色箭头)图3 (A)L4~L5双侧关节突关节高强度信号积液的矢状位T2加权MR影像。

(B)也可以在轴位T2加权MR影像上见到积液,同时伴有韧带肥厚所致的椎管狭窄。

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像学表现及意义

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像学表现及意义
本- 7 : 4 编 辑部
2 0 0 9 , 3 ( 4 ) : 6 5 8 — 6 6 4 .
3 . 1 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像 表现 : 正常 的腰椎关节 影像 学表现为关节面彼此平行的关系 4 J , 关节的间隙跨 度为 2 . 5 — 4 m m之间 , 此外 . 正常的腰椎关节软骨下 的密度应 当呈现 均匀 状态[ , 皮质骨 同松质骨之间界限分明 , 边缘光滑 。临床 患者 之所 以会 出现不 同程度 的腰痛情况 主要是 由于其关 节 间隙 较为狭窄并伴随有软骨剥 落的症状 [ 。影 像 C T的扫描能够
实用 医学影像杂志 2 0 1 4 年 1 O 月第 1 5 卷第 5 期

J P MI , O c t o b e r 2 0 1 4 , V o 1 . 1 5 . N o . 5 表 1 不 同年龄 组腰椎关节 突关节退变情况

35 9 ・
在临床 上 , 腰部疼 痛是一种 很常见 的疾病 , 常常 困扰着 很多人 , 资料显示引起该病 的一个 主要原 因就是腰椎关 节突 关节发生退变[ 。 当腰椎关 节突关节 发生退变发生 时 , 会 进一
[ 8 ] 汤俊 君 , 王新伟 , 袁文, 等. 基于 c T三 维重建技术 的腰椎 横突 间入路解剖学研究 [ J ] . 中 国矫形外科杂志 , 2 0 0 9 , 1 7 ( 3 ) : 5 8 — 6 1 .
来, 从而为临床诊断 以及手术治疗 提供 了有 力依 据 。 3 . 2 关 节突关节退变 的临床意义 : 根据相关需求将患者 的腰
及 其 临床意义 [ J ] .中国脊柱脊 髓 杂志 , 2 0 1 1 , 2 1 ( 1 2 ) : 1 0 0 6 —
1 01 0.

腰椎关节突关节的X线基础研究及临床意义

腰椎关节突关节的X线基础研究及临床意义
On e h u n d r e d a n d s i x t y - e i g h t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p a t i e n t s w h o u n d e r w e n t X- r a y e x a m i n a t i o n o f l u mb a r z y g a p o p h y s e a l j o i n t
l u m b a r j o i n t g a p w i d t h o f L 3  ̄ L 5 b e t w e e n d i f f e r e n t g r n d e r s w e r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 尸 < 0 . 0 5 ) ; t h e r e w a s n o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HAO Xi a o - d o n g
( De p a r t me n t o f Ra d i o l o g y , Zi c h a n g Pe o p l e " s Ho s p i t a l i n 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 Ya n a n 7 1 7 3 0 0 , Ch i n a )
结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病 的早期表现和诊断标准。结果 同一椎体 不同性别 关节 突关节 角度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 ; 不 同性 别 L 5 关节突关节间隙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P < 0 . 0 5 ) ; 男女 上 关 节 突 高 度 ( Z H) 与 椎 弓根 高度 ( P H) 比值 、 上 关 节 突 内缘  ̄ ( I F D) 与椎 弓根 间距 ( I P D) 比值 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尸 > 0 . 0 5 ) 。 结论 研 究 腰 椎 关 节 突关 节 的 x线 基 础 ,

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影像学的分析意义

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影像学的分析意义

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影像学的分析意义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腰椎关节突关节的退变影像学的关注度变得越来越高。

而腰椎关节突关节发生退变是引发患者下腰痛的核心原因之一,给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当前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标准包括:腰椎过伸实验为(+),腰椎关节突关节中的小关节有鲜明的压痛感;腰腿痛或者腰痛,但腿痛者的痛感不超过膝部,这主要表现为慢性的反复腰部疼痛;1%的利多卡因对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小关节进行封闭,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影像学的分析意义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提升下腰痛疾病的治疗水平。

关键词: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影像学;分析意义下腰痛作为困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常见病之一,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而且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当前国际上对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关节突退变的CT、X 线以及MRI 表现等多个方面。

因此,本文将从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角度出发,对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像学分析意义进行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针对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生物力学与解刨特征的研究腰椎关节突关节在生物学上属于滑膜关节,它是由椎板与椎弓根连接处的上下关节突所构成。

其中下关节的突关节面主要的朝向是前外方,而上关节突关节面主要的朝向为后内方,这两种关节面的面上都覆盖有透明的软骨。

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关节周相应的关节软骨,其中关节囊的外层主要由以胶原纤维为核心的结蹄组织所组成,而且胶原纤维在关节囊上下部的走向不一致,而在关节囊底部的中间存有很多弹性纤维。

腰椎关节突关节中的这种特殊组织机构与解刨组织对关节突抵抗来自外界各个方向的负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腰椎关节突关节主要由脊神经后分支所支配,一旦脊神经受到牵拉或者压迫就会引起下腰痛。

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水平面与关节面之间呈现出直角的状态,关节面与冠状面之间的角度为四十五度。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ppt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ppt
●破碎型突出纤维环可破
裂突破后纵韧带,游离 至硬膜外腔,甚至突破 硬膜
●中央型突出侵及硬膜导
致马尾综合征
完整型突出 病理: ●纤维环完整
●虽然有中央突出,但椎
间盘完整,极少引起马 尾综合征
-
17
椎间盘突出的病理类型比较
破碎型突出
病理:
部位特点:下腰段多见少 见于胸腰段
完整型突出 病理:
部位特点:下腰段多见, 可见于胸腰段
多为单发
可多发
-
18
椎间盘突出的病理类型比较
破碎型突出
症状和体征: ● 常有明显腰痛 ● 直腿抬高试验多阳性 ● 出现脊柱倾斜机会相对

● 炎症神经的刺激症状重
完整型突出
症状和体征: ● 腰痛多不严重 ●直腿抬高试验多阴性 ● 出现脊柱倾斜机会相对
少 ●神经的刺激症状轻
-
19
椎间盘突出的病理类型比较
-
33
腰椎不稳定的治疗
Axelsson:未发现假关节引起不良后果, 临床症状与稳定的融合后果无关联
Lee :单双侧关节突切除均对腰椎屈曲 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
Fritzell :植入物价格昂贵,存在潜在的 风险,但临床疗效并没有显著改善
-
34
腰椎不稳定的治疗
Mardjeko对退行性腰椎滑脱Meta分析 得出内固定融合与单纯融合相比融合率
腰椎间盘突出 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
1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类型
问题的提出
腰椎椎间盘突出,还是腰椎管狭窄? 是否有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机械刺激还是化学刺激? 为什么有些椎间盘突出很小,但可造成 明显的腰腿痛 为什么会出现急性马尾神经综合征? 病因、病理、症状体征、影像学、转归及治疗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7. 0) 3( 7. 0) 1( 1. 8) 2( 4. 7) 100( 200)
54( 94. 7) 40( 93. 0)
2( 3. 5) 2( 4. 7) 1( 1. 8) 1( 2. 3) 500( 200)
小计( % ) 男+ 女( % )
253( 88. 8) 193( 89. 8)
7 Br uce E, Da niel B, William J, et al. T he natural histor y o f spondy lolysis and spo ndylo listhesis. J Bo ne Jo int Surg , 1984, 66A : 699.
8 张晓刚, 刘保健 , 宁雅丽. 退行性腰椎失 稳力学机理与 临床关系探讨. 中国骨伤, 1997, 10( 1) : 38.
21. 1±2. 3 19. 0±2. 0
女( n = 43) 右
20. 8±2. 4 22. 4±1. 9 22. 5±2. 0 21. 0±1. 7 18. 4±2. 3
左+ 右 42. 3±2. 2* 45. 3±1. 9* 45. 2±2. 0* 42. 1±2. 0* 37. 4±2. 2*
84. 5±4. 3( 75~93) ' 88. 2±5. 9( 79~100)

86. 7±4. 7( 79~96)
87. 0±5. 6( 77~101)

87. 2±5. 1( 79~101) *
87. 6±5. 7( 77~101) '
L3

93. 9±6. 0( 83~105)
93. 4±6. 3( 84~104)
101. 9±6. 6( 87~124) 101. 3±6. 5( 90~123)
99. 0±6. 2( 85~113) 99. 6±6. 3( 85~116) '√ 100. 9±4. 8( 92~116) 100. 1±4. 7( 88~112)

101. 6±6. 1(87~124) △
100. 5±4. 7( 88~116) √
24( 8. 4) 16( 7. 4) 8( 2. 8) 6( 2. 8) 500( 100)
446( 89. 2) 40( 8. 0) 14. ( 2. 8)
椎序 左
L1
22. 0±1. 9
L2
24. 3±1. 9
L3
24. 3±2. 2
L4
23. 0±2. 0
L5
20. 7±2. 1
男女左+ 右比较* P< 0. 01
47( 82. 5) 39( 90. 7) 8( 14. 0) 4( 9. 3) 2( 3. 5) 0( 0. 0) 100( 200)
50( 87. 7) 40( 93. 0)
5( 8. 8) 2( 4. 7) 2( 3. 5) 1( 2. 3) 100( 200)
52( 91. 2) 38( 88. 4)
表 3 腰椎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 x-±s( min~max) °
椎序
侧别
男( n= 57)
女( n= 43)
L1


83. 7±4. 4( 78~97) 83. 0±4. 1( 77~92)
84. 6±4. 4( 76~93) 84. 3±4. 3( 75~91)

L2

83. 4±4. 2(77~97) * 87. 6±5. 4( 81~101)
参考文献
1 唐天 驷, 钱 忠来. 腰椎崩 裂和滑 脱症. 中华 骨科杂 志, 1997, 17( 1) : 5.
2 马法杰, 周秉文. 退行性 腰椎滑脱 症的 X 线形 态学观 察. 中国脊柱脊 髓杂志, 1993, 3( 3) : 101.
3 N ew man P H, St one K H. T he etiolog y of spo ndylolisthesis. J Bone Jo int Sur g , 1963, 45B: 39.
— 75 —
分型 X M W
合计
性别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表 1 下关节突各型在腰椎中的分布( 男 57, 女 43)
L1( % )
L2( % )
L3( % )
L 4(% )
L5( % )
50( 87. 7) 36( 83. 7)
5( 8. 8) 5( 11. 6) 2( 3. 5) 2( 4. 7) 100( 200)
4 Gr obler L , R obert so n P , N o vo ny J, et al. Etio log y of spondylolisthesis assessment of t he ro le play ed lumbar facet jo int mor pho lo gy . Spine, 1993, 18: 10)
92. 5±6. 1( 83~103)

93. 7±5. 9( 83~110) *
93. 0±6. 2( 83~104) '
L4

100. 6±5. 4( 91~118)
100. 1±6. 5( 86~116)
右 均
L5


99. 9±5. 1( 93~116) 100. 3±5. 3( 91~118) * △
* 和* 比较 P< 0. 01, ' 和 ' 比较 P< 0. 01; * △和△比较 P> 0. 05, ' √和√比较 P> 0. 05
— 76 —
3 讨论
3. 1 我们的统计 M 型和 W 型总计占 10. 8% , 较马法杰对照组值 16. 0% 为小。在 L 4、L 5 中 M 型和 W 型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 此二型的形 态学特征是两下关节突间距小, 关节面又近矢 状位, 由此导致抵抗椎骨前滑应力作用较小, 构 成了腰椎不稳进而退变滑脱的形态学基础。 3. 2 下关节突的长度文献报道较少, 马法杰等 通过 X 线片测量了 50 例正常人 L 4 下关节突长 为 49. 4 mm , 较本文约小 5 mm , 可能与其 X 线 放大率有关, 但从几何学及影像学分析, 因下关 节突长轴与椎弓根多数并不垂直, 由图 2 可知, 我们 所测为 AB 长, 而 影像学测 量实际为 AC 长, 加之 L 4、L 5 的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较大, 故 X 线测量值 AC 应较实际值 AB 小更为合 理。女性下关节突长度明显较男性短, 较短的下 关节突其关节面小, 单位面积所受压力( 压强) 较大, 如此在长期持续反复的作用力下可使下 关节突发生结构性的改变而逐渐滑脱, 即所谓 的疲劳性滑脱, 这与临床报道退行性滑脱 L 4、 L 5 多发且女性高于男性发病率相符[ 7, 8] 。 3. 3 马法杰和 New m an 等测量椎体侧位 X 线 片前后中位线代表椎弓根轴线, 显然未考虑椎 弓根的上偏角( 椎弓根轴与椎体平面间夹角, 即 f 角) , 故其值大的多, 临床上进行椎弓根螺钉固 定时必须考虑此角。马法杰等认为, 正常情况下 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近似于直角, 我们的结果 最小为 L 1( 左右均数) 男性 83. 4°, 女性 84. 5°, 小于 90°, 最大的 L 5 男性 101. 6°, 女性 100. 5°。 当夹角为 90°时椎体前滑时剪力可使小关节的 应力全部转化为压力, 随着角度的增大, 压力变 小而剪力增大, 小关节阻挡椎体前移分力随之 减小, 故易产生滑脱。New m an 报道患者下关节
5 邵象清. 人体测量手册. 上海: 上 海辞书出版社, 1985: 34 ~44 .
6 Sato K , Wakamat su E, Y o shizumi A , et al. T he co nfig ur ation o f t he laminas a nd facet joints in deg enerative spo ndylo listhesis: A —clinicor adiolog ic st udy . Spine, 1989, 14: 1265.
突与椎弓根夹角( 实际为关节突与椎体前后中 位线夹 角) L 3 为 122. 4°, L 4 为 122. 3°, L 5 为 119. 9, 认为上下之间无差异, 但其无正常人数 值。我们的结果 L 3< L 4≤L 5 与其差异较大。同 性别 L 4、L 5 十分接近且角度较大, 不能有效阻 挡椎骨前移而产生滑脱, 结果与临床报道相 符[ 8, 9] , 可见腰椎下关节突间距小, 下关节突短 及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大均不利于对抗椎骨 的前滑分力, 这可能是腰椎, 特别是 L 4、L 5 容易 退变滑脱的局部重要因素。
表 2 腰椎下关节突长度( x-±s) mm
男( n = 57)

左+ 右

21. 7±1. 8
43. 7±1. 8
21. 5±2. 1
24. 0±2. 2
48. 3±2. 1
22. 9±1. 8
23. 6±1. 9
47. 9±2. 1
22. 7±2. 0
22. 0±2. 1 20. 1±2. 4
45. 0±2. 1 40. 8±2. 2
1 材料及方法
所有材料来自内蒙地区原配完整脊柱骨骼 标本, 遴选出无关节突损坏及 重度增生者 100 例, 按骨骼人类学性别鉴定标准[ 5] 鉴定出男 57 例、女 43 例, 确定各序位腰椎骨后测量。a 为腰 椎下关节突基部宽, b 为双侧下关节突下部外 缘间距, 参照 Sat o 的分型方法[ 6] 做了解剖学分 型, X 型 b> a, M 型 b= a, W 型 b< a( 图 1) 。L 为腰椎下关节突长度, 取椎弓根下缘与下关节 突基部交点至下关节突末端间的直线距离。( a) 为下关节突与椎弓根夹角, 用青云机械厂制造 的角度仪测量下关节突长轴与椎弓根轴间夹角 ( 精确度为 1. 0°) ( 图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