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吏诗歌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辞》翻译: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柳宗元诗歌鉴赏

柳宗元诗歌鉴赏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代:柳宗元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译文及注释译文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府当纹身峒人。
注释⑴峒:古代对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氓(méng):民,百姓。
⑵郡城:郡治所在地。
这里指柳州。
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诗:“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译文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府当纹身峒人。
注释⑴峒:古代对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氓(méng):民,百姓。
⑵郡城:郡治所在地。
这里指柳州。
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诗:“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⑶异服:不合礼制的服饰;奇异的服装。
《礼记·王制》:“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郑玄注:“异服,若聚鷸冠、琼弁也。
”殊音:异音。
特殊的乐音或声音。
《后汉书·西南夷传论》:“夷歌巴舞殊音异节之技,列倡于外门。
”⑷青箬:箬竹的叶子。
箬竹叶大质薄,常用以裹物。
宋周密《武林旧事·进茶》:“仲春上旬,福建漕司进第一纲蜡茶……护以黄罗软盝,藉以青箬。
”⑸趁虚:即“趁墟”。
赶集。
宋钱易《南部新书》辛:“端州已南,三日一市,谓之趁虚。
”⑹御腊:就是御寒的意思。
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是天气很冷的时候。
山罽(jì):山民用毛制作的毡毯一类的织物。
【诗歌鉴赏】汉书张汤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汉书?张汤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张汤传原文张汤,杜陵人也。
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
还,鼠盗肉,父怨,笞汤。
汤掘熏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
父见之,视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父死后,汤为长安吏。
周阳侯为诸卿时,尝系长安,汤倾身事之。
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贵人。
汤给事内史,为甯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茂陵尉,治方中。
武安侯为丞相,征汤为史,荐补侍御史。
治陈皇后巫蛊狱,深竟党与,上以为能,迁太史大夫。
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
已而禹至少府,汤为廷尉,两人交欢,兄事禹。
禹志在奉公孤立,而汤舞知以御人。
始为小吏,干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
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内心虽不合,然阳浮道与之。
是时,上方乡文学,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
奏谳疑,必奏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法廷尉挈令,扬主之明。
奏事即谴,汤摧谢,乡上意所便,必引正监掾史贤者,曰:“固为臣议,如上责臣,臣弗用,愚抵此。
”罪常释。
间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乃监、掾、史某所为。
”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解人之过如此。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吏深刻者;即上意所欲释,予监吏轻平者。
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即下户羸弱,时口言“虽文致法,上裁察。
”于是往往释汤所言。
汤至于大吏,内行修,交通宾客饮食,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调护之尤厚,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
而深刻吏多为爪牙用者,依于文学之士。
丞相弘数称其美。
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
严助、伍被,上欲释之,汤争曰:“伍被本造**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
”上可论之。
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为功,多此类。
繇是益尊任,迁御史大夫。
会浑邪等降,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给县官,县官空虚。
史上最狂的十首诗

史上最狂的十首诗引言诗歌是文学的灵魂,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在古今中外的诗歌中,有许多狂放豪迈、激情四溢的作品,深深吸引着读者。
本文将介绍史上最狂的十首诗,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登鹳雀楼》——王之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首诗被誉为“史上最狂的诗歌之首”,那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作为一名官员在西南边疆巡视时的激情和豪情。
诗歌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分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寄托出作者壮志未酬、追求不已的豪情壮志,并以登高楼的动作象征追求进取的精神。
短短四行,意境深远,充满力量和张扬。
二、《登高》——杜甫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多以振奋人心、慷慨悲愤为特点。
其中,有一首诗《登高》更是展现了他豪情万丈的一面。
诗歌内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分析:这首诗以山高水长、孤寂无边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杜甫对悲秋时节、独立登高的慨叹和感慨。
诗中所抒发的豪情壮志让人感到无限激励与震撼。
三、《将进酒》——李白李白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奔放豪情、诗情画意而著名。
他的一首《将进酒》以其狂放不羁的风格,成为了史上最狂的饮酒诗。
诗歌内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分析:这首诗以饮酒作为载体,抒发了诗人对人生逍遥快乐、豪情壮志的表达。
诗人借酒释放内心的狂放不羁情感,将豪情奔放与酒的痛快结合,让人不禁为之心潮澎湃。
四、《九州缥缈录》——辛弃疾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深情厚意和豪放不羁著称。
大历诗歌

賦得暮雨送李胄
• 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远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平淡自然
•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
后》:李、杜之后…… 独韦应物、柳完元发纤 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 泊,非余子之所及也。
• 司空图:王右丞、韋
蘇州澄澹精致,格在 其中
大历十才子
•钱起 •卢纶《塞下曲》
• 以山水田园诗见长 • 王孟 韦柳 • 陶韦
寄全椒山中道士
•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荆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 怀君属秋夜, • 散步咏凉天。 • 山空松子落, • 幽人应未眠。
滁州西澗
• 獨憐幽草澗邊生, • 上有黄鸝深樹鳴。 • 春潮帶雨晩來急, • 野渡無人舟自横。
上汝州城楼
• 黄昏鼓角似邊州, • 三十年前上此樓。 • 今日山川對垂淚, • 傷心不獨為悲秋。
江南曲
嫁得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
韦应物
•韦江州 •韦苏州
•京兆杜陵人 •“城南韦杜,去天
尺五”
逢楊開府
• 少事武皇帝,無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兒。 朝持樗蒱局,暮竊東鄰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 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
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癡。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讀書事已晩,把筆學題詩。
• 后期学佛 • 时官时隐,任其自然
聽彈琴
• 泠泠七絲上, • 静聽松風寒。 • 古調雖自愛, • 今人多不彈。
碧澗别墅喜皇甫侍郎相訪
• 荒邨帶返照,落葉亂紛紛。
古路無行客,空山獨見君。 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 不為憐同病,何人到白雲。
杜甫《石壕吏》作品赏析

•••••••••••••••••杜甫《石壕吏》作品赏析杜甫《石壕吏》作品赏析《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石壕吏》作品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杜甫【简析】《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
这是叙事诗。
作者按他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见所闻,不加论断,让人从故事中去体会诗的主旨,懂得作者的爱憎。
开头四句,一句叙一人一事,极简练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写出了事件的开端,而字里行间又显露出战乱之际特有的骚乱、恐怖气氛。
作者接着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对比鲜明的两句概括写出事件的发展。
然后转入对老妇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诉的详细记录。
这段“致词”共有十三句。
前五句说三个儿子全都上前线了,而且最近有两个阵亡。
尽管如此,官府还要再来抓人,简直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这也集中体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重。
中间四句说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儿媳妇连一件出门的衣服也没有,更反映出“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极端贫困的生活状况。
最后四句说老妇在万般无奈中,为了顾惜老翁和幼孙的生存,慨然应征,奔赴国难,这出入意料的结局把全诗推向高潮,是对昏庸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
末段照应开头,也只有四句,写老妇被带走后举家凄凉,作者天明上路独与老翁告别。
事件结束了,而浓重的悲剧气氛几乎让读者透不过气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家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从结构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妇对差役的“致词”放在突出的地位,记录了她对一家遭遇的血泪控诉,这就自签而然的通过老妇的口,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让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比间接描述更为真切感人。
详写孝妇的苦啼诉说,略写石壕吏之严词追逼,以实写虚,用笔十分简括。
写历史的诗歌五篇(最终版)

写历史的诗歌五篇(最终版)第一篇:写历史的诗歌(最终版)霁箔星凝疏影翠阴,花雾梅梢。
月洗中庭,水静玉箫。
画堂曲阑,帘栊沉霄。
霁痕深浅,秀野碧瑶。
罗幕烟汀,兰渡芳晓。
红袖垂垂,珠箔摇摇。
秋色漫漫,星路迢迢。
西山淡抹,清影池悄。
黛眉春衫,黯凝叶飘。
漫波残泪,无语冰凝。
木花争春木花争春,一任群芳林。
举杯齐眉,歌路满纷天。
望长江莽莽,行路之难。
恨别无语,执手对泪眼。
竹花迷漫,醉意又何年?叹天地之远,亦念相见欢。
如梦令·春之殇(二首)一池柳垂枝风醉,红瘦绿肥冷香褪。
往事意悠悠,湖水如眸空对。
思味,思味,一缕愁肠心碎。
二姹紫嫣红吹地,逝水东流无计。
谁解个中愁,看尽落花自去。
无语,无语,尝尽去年今意。
苏暮遮·离苦芳心抒雁声凄,秋已暮。
浓雾船封,梦断关山路。
离怨别愁愁几许?陌上萧萧,无语凭栏伫。
月光寒,冬叶舞。
飘尽芳菲,灯下书詞赋。
情泪多于江上雨,思绪绵绵,离苦芳心抒。
念思宗皇帝偶感忧国难甚是哀愁力拨千斤不低斥候苍穹之志在己谋国难难消楼逢知己无语泪流国破家散无处为眸山河日落夜幕空思君何去从随风如逝往事早已像那浮云雅风,消逝在漫漫长河之中。
我静静的宁望着河的两岸,心中有诉不清的万般惆怅。
第二篇:诗歌《历史不会忘记》A:儿时,父母告诉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B:后来,老师告诉我,铭记历史,勿忘国耻ABCD:今天,我们在此相聚,遥想那段我们不曾经历的惨淡时光A:曾经,有那样一段岁月令我们难以忘怀75年前,青春的呐喊,打破了弥漫神州的沉寂B:1935年,坚定的信念,照亮了祖国河山的晨曦C:1935年12月9日,热血青年们再也不能平息D:为了自由,更为了民族A:青灯,书卷,阅尽沧桑历史B:苦茗,朱笔,做遍天下文章C:激昂的青春,如喷发的火山,你们曾震撼土地D:振臂呐喊的余音,仍似午夜的山风,卷起后人梦中的潮起潮落A:无可奈何,花落夕阳里B:似曾相识,飞燕南归来C:古今轮回,史书只多了那么几页D:岁月流逝,生命却添了几分沧桑A:狂妄的笑声是对生命的嘲弄,耳边充斥的却是耻辱的求饶B:但是,你们站了出来,吹响前进的号角,像是睡醒的雄师发出的惊天怒嚎C:那些为国奔走的大学生们,那响彻云霄的搏击的声音却胜过国民政府的枪炮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今天似乎仍在耳边萦绕A:我最最挚爱的兄弟姐妹啊!B:你们以先锋的姿态,连同悲昂壮丽的呼吸-----叩问灵魂C:从北平,从天津,从东北,从年轻的心脏ABCD:迸发出长夜不息的响雷,洞穿了无数炙热的胸膛A:如果不是那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B:如果不是那反动政府的妥协退让C:你们应该还是朝读暮写的书生啊!D:然而,12月的雪花,洒满了北平;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长安街A: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起来---站起来B:你可看见地下奔涌的岩浆,亘古昭示着铿锵的誓言:还我河山!C:在这个太阳升起的国度里,一场关于血与火的虔诚洗礼,升华!升华!D:以浩气锤炼飒飒长剑,以碧血铸就巍巍丰碑A:历史不会忘记,长安街,你们曾怎样走过B:历史不会忘记,风雪中,你们曾大声诉说C:历史不会忘记,前仆后继,一个个英勇执着D:历史不会忘记,抗日救亡,是你们唱响的战歌A:一二九运动的勇士们啊,你们唱响了历史的最强音B:历史不会忘记你们C:祖国不会忘记你们第三篇:见证历史的诗歌历史的沧桑巨变历史的回首企盼今天我们站在了世界之巅无数中华儿女高声呐喊我们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伟大的祖国亲爱的母亲这个萦绕心头的称呼伴随着您六十寿辰又增添了许多亲切六十岁的你依然年轻美丽和你在一起我们会感到生命的延续在你广阔的生命空间幸福跃动高亢的欢呼缤纷的礼花迎风招展的红旗诉说着改革开放的美好明天第四篇:仿写诗歌范文仿写诗歌(作文教案)教学目标:1、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50首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诗篇

50首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诗篇五十首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诗篇一、苏武漫漫边疆长路行,寒风冰雪犹未停。
严寒逼迫狼心痛,忠诚守护一壮志。
二、刘备英勇豪杰谱英雄,才略回天古典风。
临危授命扶天下,仁义深入万世中。
三、项羽东方烽烟何怒燃,雄图霸业在我心。
刀光剑影舞江山,诗咏豪杰醉黄昏。
四、汉武帝才华横溢史无前,挥洒文景耀千年。
雄杰忠臣贤智主,功勋名留大江南。
五、李白行吟江湖随意逍遥,酒肆诗会尽放纵。
逆流而上星光翻,千古传世诗仙神。
六、孙中山辛勤耕耘艰辛路,振兴中华梦未央。
民族复兴志未消,黎明前的黄昏道。
七、曹操儿女英雄比鹿鸣,功业一生随我行。
争天下兮草木荣,奸雄豪杰共艳名。
八、岳飞百战之后重战栗,身先士卒铁血心。
精忠报国何惆怅,豪杰风范传千秋。
九、诸葛亮龙游四海天下宽,心怀天下造福民。
智谋计策如神明,卧薪尝胆韬略人。
十、唐太宗德业伟绩诗经传,开创鸿业盛唐年。
明君贤相赫赫名,霸业千秋与人联。
十一、张三丰九阳真气悟道通,韬光养晦传功融。
武学神仙传千古,潜心修炼更长存。
十二、西施江湖儿女都知晓,绝美容颜动人心。
惋惜命运多劫难,千古佳人史无尘。
十三、文天祥忠魂永燃抗元风,海誓山盟壮我胸。
纵然身死泰山岗,丹心照亮千秋中。
十四、诸葛孔明神机妙计价无双,世人钦佩智慧光。
轩辕黄帝系魏国,魏武曹操顺其良。
十五、秦始皇万里长城横中原,苦心经营展壮举。
玉环河山万世传,一代苍穹是陵墓。
十六、屈原九州烽火烧咸阳,楚辞吟哦心悠扬。
野心倾国遭奸计,大江东去万古长。
十七、张居正奇才政治名戎困,宏图壮志策天下。
平乱治国安朝纲,英魂千秋赞英豪。
十八、诸葛亮伏波河曲铁骇兵,麻衣神算角才能。
出奇制胜擎战国,巴蜀英矣顶天梁。
十九、吕洞宾仙道修真神仙话,历经百年探求道。
玉皇招集神仙列,长生福泽人间好。
二十、武则天女帝英姿赢天下,文武双全展雄才。
挟权夺位秉秋实,深宫宝座令人怀。
二十一、诗经民谣趣味喜人心,古韵盘绕琴瑟音。
千年传世永不灭,德艺双馨赏古今。
二十二、李清照词人佳人墨池溪,情深意长怅相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大历诗歌中唐诗歌的总体特点:1.理性思考。
三大痼疾: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和宦官专权2.风格流派众多。
元白诗派、韩孟诗派、以清丽淡远为主要特色的一派、不以派分的李益、刘禹锡等诗人。
第一节韦应物、刘长卿一、韦应物:1、韦应物的诗歌内容:(1)感时伤世之作。
•如《采玉行》、《夏冰歌》、《长安道》、《贵游行》。
(2)山水田园诗。
王、孟、韦、柳并称。
•如《观田家》、《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如“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等。
2、韦诗的风格:•澄淡精致、清朗中和,“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如《滁州西涧》P151:二、刘长卿:1、刘诗内容:•有边塞诗和感慨迁谪的诗,主要成就在山水诗和通过景物寄托迁谪之怀的作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刘诗风格:•清婉隽秀,凝炼冲和。
•善写五言。
自许为“五言长城”。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极玄集》: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一、大历十才子并称的原因①生平多不详,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著名。
②其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创作倾向上,集情趣于山水景物、应酬唱和。
•艺术风格上,多追求清雅闲淡,表现出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
二、钱起•一是钱起诗擅长写景,但是诗整体意境构建缺乏完整。
•二是其诗是各体皆工。
十才子之冠,“钱刘”。
三、卢纶•多送别酬答诗,其诗工于写景。
十才子中,其诗风较为雄壮。
四、韩翃•多送行赠别之诗,多悬想旅程,少抒情,多写景叙事,想象丰富,意境圆熟。
•其代表作为《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五、李益•以边塞诗最为著名,主要抒写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诗风感伤而不乏雄壮。
如《夜上受降城闻笛》:P154•《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喜见外弟又言别》、《江南曲》。
•下一章七、韩孟诗派和刘柳第一节韩孟诗派的形成及诗歌主张一、形成贞元八年(792),孟韩愈长安交往。
贞元十二年至十六年(796-800)韩愈、孟郊、张籍、李翱常一起唱和。
元和元年到六年(806-811),韩愈、孟郊、张籍、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等人陆续到来,张籍、李翱、皇甫湜等聚齐唱和。
后两次聚会基本形成了韩孟诗派的诗风。
二、诗歌主张。
(1)不平则鸣说。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重文学的抒情特质。
(2)笔补造化说。
李贺《高轩过》:“笔补造化天无功。
”要富于创新意识。
•形成了韩孟诗派奇崛冷怪的总体风格。
第二节韩愈的诗歌创作一、韩愈生平:•《韩昌黎集》,存诗300余首。
二、韩诗内容:(1)民生诗•如《归彭城》《龊龊》《汴州乱》二首。
(2)幽愤诗。
(3)山水诗。
•好奇,喜铺叙游程,少数清秀绝尘风景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
(4)咏事诗•叙事咏物,刻划精细,描摹传神。
如《听颖师弹琴》《短灯檠歌》《石鼓歌》等。
三、韩诗艺术特色(1)以文为诗:其一,以议论为诗。
其二,以赋法写诗。
其三,以散文结构、句式、虚词写诗。
•《南山》102韵,长1000余字,连用七联叠字句和51个带“或”的诗句。
•《山石》。
•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2)追求奇险生涩。
•意象上常选用雄奇壮伟、怪异险恶的意象,甚至以丑为美;•构思上追求新颖奇特;•语言上好用奇字泛韵,•以文为诗和追求奇险生涩构成韩诗宏伟奇崛的艺术风格。
•利与弊:•利:韩愈诗歌不乏工巧之作,创建新的诗歌流派“韩孟诗派”,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弊:追求过甚,流于生涩。
第三节孟郊、贾岛一、孟郊1、孟郊生平2、孟郊诗歌内容•一是民生诗,如《寒地百姓吟》。
•一是幽愤诗。
如《古怨别》《闻砧》《秋怀》等。
•咏骨肉亲情的《游子吟》。
3、孟诗艺术(1)注重炼字炼句,“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2)以古拙、奇险、瘦硬为美,孟郊诗歌的这些特点,对宋诗亦有所影响。
二、贾岛•多为求仕不遇的苦闷,缺乏社会内容,专以炼学炼句求胜。
诗风清淡朴素、奇险瘦硬。
影响北宋晚唐体、南宋江湖派。
如《寻隐者不遇》《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劲健之作,如《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第四节李贺一、李贺生平•二十七岁。
存诗241首。
二、李诗内容(1)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
如《秋来》《致洒行》《金铜仙人辞汉歌》《南园》等。
(2)描写幻想中的神鬼世界。
•如《梦天》、《天上谣》、《苏小小墓》等。
(3)描写民生疾苦,揭露批判时政。
如《老夫采玉歌》、《荣华乐》、《吕将军歌》。
(4)边塞诗。
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卫边。
如《雁门太守行》。
(5)恋情、闺思、宫怨。
《大堤曲》《蝴蝶飞》三、李诗艺术(1)意象虚幻荒诞。
•虚幻的意象,带有极大的象征性,也使李诗富于浪漫色彩。
•《金铜仙人辞汉歌》《梦天》。
(2)诗歌意象的跳跃,结构不拘常法。
•如《李凭箜篌引》(3)奇巧的修辞手法和奇峭的诗歌语言。
•如《雁门太守行》。
•李诗缺点:追求奇峭荒诞而流于怪诞晦涩,描写鬼神而流于歌颂神秘与死亡。
第五节刘禹锡和柳宗元一、刘禹锡1、生平:2、刘禹锡的诗歌内容(1)政治讽刺诗。
如《聚蚊谣》、《飞鸢操》、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
(2)感慨身世之作。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学习民歌之作。
像《竹枝词》九首、《竹枝词》二首、《踏歌词》。
3、刘禹锡诗歌艺术:(1)精炼含蓄的描写;(2)通畅自然的语言;(3)清秀深沉的风格。
二、柳宗元1、生平2、柳诗内容:•多为遭贬后的悲愤和对山水景物的欣赏寄托之作。
韦柳、刘柳。
《江雪》3、柳诗艺术:•运思精密,意境峻洁澄澈,多有寄托。
第八章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第一节概说一、乐府诗的发展概况:秦、西汉初年→武帝时代→东汉后期→建安时期→杜甫→顾况和元结→李绅、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
二、新乐府和新乐府运动的定义: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目写时事的乐府诗歌。
•新乐府运动,中唐的一次文学运动。
新乐府运动以杜甫为发蒙,元结顾况为先驱,张籍、王建、李绅为开始,到元白达到高潮。
新乐府运动以新题乐府写时事,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精神,力求诗歌与现实取得紧密联系,以使诗歌发挥社会作用,具有讽喻性和通俗性的显著特点。
三、新乐府运动兴起的背景1.政治背景:2.前人创作经验:3.反对大历诗风:4.统治者的合作:第二节新乐府运动发展历程一、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元结、顾况1.元结•字次山,《元次山集》。
•主张美刺内容和质朴的形式。
•代表作有《系乐府》十二首。
•以情胜,质朴但缺文采。
2.顾况•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效《诗经》;“小序”。
二、新乐府运动的开始张籍、王建、李绅1.张籍•“张王乐府”。
•张水部、张司业。
•一是善于在对比当中见出讽喻。
•二是选题不大,挖掘甚深。
•《牧童词》:“牛牛食草莫相顾,官家截尔头上角!”•三是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2.王建•取材广泛,尤善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新乐府诗中很有特色。
•《田家行》:•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王建比张籍更含蓄、更隐曲。
•《织锦曲》:“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
”•边塞诗;《宫词》一百首。
3.李绅•《乐府新题》二十首。
•唐衢、邓鲂、李余。
三、高潮:元、白•元和体。
元和,宪宗年号。
•指元稹、白居易的诗风。
元白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
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
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诵之,号为元和体。
”•专事摹仿元白的那些互相唱和的长篇排律和流连光景的短篇。
•唐代中后期出现的模拟元和作家的作品。
•乐府诗:《田家词》《织妇词》《上阳白发人》《胡旋女》《缚戎人》《西凉伎》。
•《莺莺传》《会真诗三十韵》•《春晓》:•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遣悲怀》三首。
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云:•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云:•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三节白居易生平思想及新乐府诗论一、白居易的生平1、前期。
•思想:兼济天下为主,•诗歌:讽谕诗为主。
2、后期。
•思想:儒释道。
•诗歌:闲适诗为主。
二、白居易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三、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元九书》。
1.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2.讽谕美刺的创作要求•“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
”3.重写实•“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
”•写实:“尚质抑淫,著诚去伪”。
“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系于意,不系于文”、“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
”4.尚通俗•“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5、诗教功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上自贤圣,下至愚矣,……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评价:•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诗歌接近社会现实,干预政治。
•继承儒家传统诗论,杜甫的写时事的发展。
•杜诗出之以情:白诗出之以理。
第四节白居易的讽喻诗一、讽喻诗的内容170多首。
《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
1. 深刻反映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
(1)表现饥寒交迫的农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