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阅读答案
孟子原文翻译赏析

孟子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
所以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原文】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
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万物旨备于我矣【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
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
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原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无耻之耻,无耻矣【原文】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注释】①之:至。
【译文】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
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耻之于人大矣【原文】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注释】①机变:奸诈。
【译文】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
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古之贤士,乐道忘势【原文】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则而忘人之势。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①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注释】①亟(qi):多次。
【译文】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权势放在心上。
古代汉语习题答案

思考与练习(一)一、汉字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其中哪些说法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答:我国古代有种种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其中影响较大、较广的是“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图画说”和“契刻说”。
其中图画说和契刻说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二、汉字与图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答:汉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并不等于汉字。
汉字有一定的读音和意义,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而图画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三、为什么说甲骨文、金文都只是汉字的流而不是源?答:甲、金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就单字来说,甲、金文各有四千多个,而且书法纯熟、刻工精细,文字构形的思辨性十分精巧,仅从这种构形手法看,甲、金文已是沿用已久的文字,具有群体认同的社会效果。
所以文字学家一般都认为,尽管甲、金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有历史,但可以断言,它仍然是汉字的流,而不是源。
四、汉字大约起源于什么时期?汉字体系大约形成于什么时代?答:汉字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
其证据有仰韶文化,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五、标点下列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1、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注释]象:现象。
法,意同象。
宜:犹言仪,谓形状。
垂:显示。
宪象:法象。
迒(háng):兽迹。
分理:纹理。
夬(guài):六十四卦之一,乾上兑下,卦象有缺口。
取诸夬,谓书契的创造是由夬卦得到启发。
译文:从前,庖牺氏统治天下的时候,向上观察天象的变化,向下观察地理的现象,察看鸟羽兽毛的纹理和地理形貌,近的方面取法人身,远的方面取法事物,于是开始创作了《易》八卦,用《易》中的八卦来表示法象。
到了神农氏,用结绳记事来治理国家,各种事业纷繁复杂,文饰的弄虚作假的事情就产生了。
《孟子》阅读(一)(二)

《孟子》阅读(一)(二)《孟子》阅读(一)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孟子·尽心上》)(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件乐事表达孟子的“孝悌”思想。
B.第二件乐事表达孟子的“仁义”思想。
C.第三件乐事表达孟子以教化天下百姓为己任的抱负。
D.孟子认为这三件乐事与用仁德统一天下不能并存。
(2)请根据上面的文字内容,联系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话,说说孟子“三乐”的根源。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眸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尽心上》)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
”(《孟子。
梁惠王下》)(注释)①运:动,指政权的改变。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的“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强调的是自己国家武力的强大。
B.“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是被攻伐的国家的百姓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
C.“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从侧面表明了孟子希望齐宣王解燕民于倒悬的态度。
D.孟子运用事实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了齐宣王的问题。
(2)取燕之后,孟子对齐宣王说了下面选段的这句话,请问在表现孟子的思想上,这句话和上面的文字有何共同之处?请简析。
(1)怡学培优阅读(含答案)

怡学×老师初中语文培优辅导(1)姓名晨诵国学精粹孟子名言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
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
2、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
5、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
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这是仁义礼智。
6、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
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7、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道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正的羞耻了。
8、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饮渴害之也。
饥饿的人吃什么都美,干渴的人喝什么都甜,这是由于没有尝到饮水和食物的正常味道,因为饥饿与干渴损害了他的味觉。
9、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1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精彩评说《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午读古今美文文言短文王右军诈睡刘义庆教者评论王羲之洗墨池的故事,我们知道了他的勤奋与执着,而诈睡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他的智慧与沉着,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竟能如此从容而镇静的消祢了一起杀身之祸,怎能不叫我们拍案叫绝!当我们遭遇不测,面临险境时,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以自救。
孟子·尽心上阅读答案

孟子·尽心上阅读答案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题: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B.子贡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孔子不满。
C.孟子所说的“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一致的。
D.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盈科不行”,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小题2:孔子的“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孟子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尽心上》阅读题答案:小题1:B小题2:孔子认为: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或:触类旁通。
《孟子·尽心上》阅读题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子贡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他已经可以举一反三了。
所以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不是否定,而是肯定。
小题2:试题分析:孔子“告诸往而知来者”大意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由此可知学习要举一反三。
孟子的观点是: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不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冠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上期10月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
“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
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幸福。
孟子提出“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
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
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
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
君子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关系,天道与人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
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德问题进行考察,是道德完满后与天地合为一体的精神自由。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孟子·离娄下》)君子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尽心上练习

《尽心上》1班级姓名成绩一、13.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①。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13.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②而行,求仁莫近焉。
”(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努力扩充善心,就可以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进而可以顺应天道。
B、孟子认为,只要修身养性,就可以之安身立命,确保自身健康长寿。
C、孟子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具备在自我的身上,求仁也是如此。
D、努力地推已及人,是求仁的最佳捷径。
(2)请结合上述文段内容,谈谈孟子关于“性善”的理解。
二、13.6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①,无耻矣。
”13.7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注]①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一种耻辱;“之”,提前宾语的标志。
(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如果人没有羞耻心,那么什么违法败德的事都做得出来了。
B、如果能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最大的耻辱,知耻明耻,改过修弊,自然就不会再有令人羞耻的事了。
C、玩弄权谋、机变之巧的人,权位在手,名利熏心,耻对他是毫无作用的。
D、孟子还认为,连动物都要以自身不像个人而羞耻,更何况真正的人呢?(2)请结合上述语段,谈谈“知耻”的作用。
三、13.9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①;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 ①嚣嚣:自得,不在乎在样子。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游说国君不论成功与否,都要有自得其乐的心态。
B、要达到凡事都有自得其乐的良好心态,关键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盐中语文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喧嚣(xiāo)纷纷扬扬(yáng)突兀(wù)B. 狂妄(wàng)瞒天过海(mán)神采奕奕(yì)C. 沉默(mò)恣意妄为(zì)沉鱼落雁(yàn)D. 娇羞(xiū)翩翩起舞(piān)蹦蹦跳跳(bè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B. 由于天气原因,火车晚点,导致了许多旅客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
C. 为了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学校决定开展一次“我与名著同行”的读书活动。
D. 这个问题很难,我已经想了很久,还是没有任何头绪。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跃跃欲试(yuè)精益求精(jīng)举世闻名(chì)B. 谈笑风生(shēng)精疲力竭(jīng)遥不可及(jí)C. 妩媚动人(wǔ)毕恭毕敬(bì)娇羞涩涩(sè)D. 轻歌曼舞(màn)精神焕发(huàn)蹦蹦跳跳(bèng)4.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你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我非常喜欢。
B. 这个问题很简单,你一定会解决的。
C. 你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再接再厉,争取更好。
D. 你的发言很有道理,我同意你的观点。
5.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近义词的一项是()A. 美丽俊俏B. 精美精湛C. 坚强坚韧D. 热情热烈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精神焕发(huàn)精益求精(jīng)精疲力竭(jīng)B. 妩媚动人(wǔ)蹦蹦跳跳(bèng)精神焕发(huàn)C. 精美绝伦(jūn)轻歌曼舞(màn)精心策划(jīng)D. 精诚所至(zhì)精心雕琢(diāo)精疲力竭(jīng)7.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娇羞涩涩(sè)精心策划(jīng)精美绝伦(jūn)B. 谈笑风生(shēng)精疲力竭(jīng)精神焕发(huàn)C. 精彩纷呈(chéng)精益求精(jīng)精心雕琢(diāo)D. 精诚所至(zhì)精美绝伦(jūn)精心策划(jīng)8.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精神焕发(huàn):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阅读答案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父母俱存俱__________
俯不怍于人怍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孟子的“三乐”,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所说的人生之“乐”,请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都
惭愧
2、拥有天下有才华的人并教育他们,第三乐。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