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天文望远镜原理与结构

合集下载

望远镜的结构与原理

望远镜的结构与原理

望远镜的结构与原理望远镜是人类观测天体的主要工具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海洋、地质等领域中。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一、望远镜的结构望远镜的核心部分是望远镜筒,其主要结构由物镜、目镜以及支架组成。

物镜是用来收集和聚焦光线的部分,它通常由凸透镜或反射镜构成。

目镜是用来观察和放大物体的部分,通常由一组凸透镜构成。

支架则是用来支撑望远镜筒以及使望远镜达到最佳观测位置的部分,根据望远镜的型号和用途不同,其支架结构也有所不同。

在物镜前方,通常还配备了光圈、风扇等附件。

光圈的作用是控制进入光线的数量和方向,使得光线在物镜中聚焦形成清晰的像。

而风扇则是可调节的,用于控制望远镜内部气流和温度,以保证观测的精度和稳定性。

除此之外,望远镜还常常配备了高度自动化的电脑控制和成像系统,使得观测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观测和记录。

二、望远镜的原理望远镜的原理主要涉及到光线的折射、反射等基本物理现象。

以下为望远镜的基本原理示意图:①光线折射原理当光线由空气通过到密度更大(如凸透镜)的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这时光线的传播方向被改变,使其与凸透镜的光轴相交于一个焦点处,这个焦点就是物镜的焦点。

②光线反射原理反射镜由金属反光面构成,光线在反光面上经过反射后反方向传播,在摆放尺度合适的情况下,焦点可以落在观察者所在的位置,这样光束就可以直接进入人眼进行观测和记录。

③放大原理放大的原理基于物镜和目镜的透镜系统,目镜将聚焦的像放大,使得观察者能够清晰地观测到天体和其他物体的细节和结构。

三、注意事项使用望远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前务必进行充分的校准和调试,调整好光圈、聚焦等参数,避免影响观测效果。

2.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环境的稳定和纯净度,避免影响观测和记录的精度和清晰度。

3.在使用过程中可适当调整望远镜的高度和方向,以获得更好的观测效果。

4.注意不要触碰和弯曲镜片或光学装置等部件,避免损坏影响使用寿命。

四、总结望远镜作为人类观测天体和探索宇宙的重要仪器,其结构和原理也相当复杂。

自制天文望远镜(天文爱好者必看)

自制天文望远镜(天文爱好者必看)

*自制天文望远镜*第一章望远镜基本原理黄隆1.1 天文望远镜光学原理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接近景物的凸形透镜或凹形反射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那块叫做目镜。

远景物的光源视作平行光,根据光学原埋,平行光经过透镜或球面凹形反射镜便会聚焦在一点上,这就是焦点。

焦点与物镜距离就是焦距。

再利用一块比物镜焦距短的凸透镜或目镜就可以把成像放大,这时观察者觉得远处景物被拉近,看得特别清楚。

折射镜是由一组透镜组成,反射式则包括一块镀了反光金属面的凹形球面镜和把光源作90 度反射的平面镜。

两者的吸光率大致相同。

折射和反射镜各有优点,现分别讨论。

O=物镜E=目镜f =焦点fo=物镜焦距fe=目镜焦距D=物镜口径d =斜镜1.2 折射和反射望远镜的选择折射望远镜的优点1.影像稳定折射式望远镜镜筒密封,避免了空气对流现象。

2.彗像差矫正利用不同的透镜组合来矫正彗像差(Coma)。

3.保养主镜密封,不会被污浊空气侵蚀,基本上不用保养。

折射望远镜的缺点1.色差不同波长光波成像在焦点附近,所以望远镜出现彩色光环围绕成像。

矫正色差时要增加一块不同折射率的透镜,但矫正大口径镜就不容易。

2.镜筒长为了消除色差,设计望远镜时就要把焦距尽量增长,约主镜口径的十五倍,以六吋口径计算,便是七呎半长,而且用起来又不方便,业余制镜者要造一座这样长而稳定度高的脚架很是困难的一回事。

3.价钱贵光线要穿过透镜关系,所以要采用清晰度高,质地优良的玻璃,这样价钱就贵许多。

全部完成后的价钱也比同一口径的反射镜贵数倍至十数倍。

反射望远镜的优点1.消色差任何可见光均聚焦于一点。

2.镜筒短通常镜筒长度只有主镜直径八倍,所以比折射镜筒约短两倍。

短的镜筒操作力便,又容易制造稳定性高的脚架。

3.价钱便宜光线只在主镜表面反射,制镜者可以购买较经济的普通玻璃去制造反射镜的主要部份。

反射望远镜缺点1.遮光对角镜放置在主镜前,把部份入射光线遮掉,而对角镜支架又产生绕射,三支架或四支架的便形成六条或四条由光星发射出来的光线。

实验一:天文望远镜原理与结构

实验一:天文望远镜原理与结构

实验一:天文望远镜原理与结构一、实验目的:1、熟悉天文望远镜的结构;2、熟练掌握天文望远镜的使用;3、熟悉天文台的基本设施以及日常使用;二、实验条件和设施天文望远镜、天文台三、实验方案和步骤(一)天文望远镜的结构口径:物镜的直径,口径大小决定望远镜的集光力与解像力,口径愈大愈亮,解像力愈高;焦距:从物镜到焦点距离,一般以“f”表示,单位为mm.如f=600mm表示焦距600mm;焦比:口径(mm)=焦比;相当于镜头的光圈,以“F”表示;F值越低,亮度越高;倍率:物镜焦距(mm)÷目镜焦距(mm),物镜焦距越长,或更换越短焦的目镜,倍率越大;光轴:望远镜中光路的轴心,若光轴偏斜,望远镜便不能发挥最佳性能,严重时可能无法成像;镀膜:在镜片表面镀上一层特殊的金属化合物,目的是减少反光,增加光线透射率;寻星镜:是一支低倍的小望远镜同架在主镜上,利用其视野较广的特性,方便搜索天体;导星镜:主镜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观测时,为了及时纠正跟踪中的误差,在主镜旁设置一个起监视作用的望远镜,它就叫导星镜,导星镜的口径、焦距与放大倍数均要比寻星镜大,视场比寻星镜小(观测前同样需要校调导星镜光轴与主镜光轴平行)。

这样,当观测目标偏离主镜中心时,在导星镜中就能反映出来,可以及时将它调回视场中心。

赤道仪赤道仪的功能除了承载望远镜之外,最重要的是藉由步进马达带动赤经本体,使望远镜能跟随星体移动,常见的有德式与叉式两种,其中又以德式最普遍,以下就以德式赤道仪做简单介绍。

极轴望远镜:天球北极与南极的连线称为极轴,极轴望远镜的功能就是校正赤道仪赤经轴,使其与极轴平行,一般都是内藏在赤经本体之中。

赤经轴:赤道仪中与极轴平行的旋转轴称为赤经轴。

赤纬轴:赤道仪中与极轴垂直的旋转轴称为赤纬轴。

重锤:安装在赤纬轴底部,可上下调整,用来平衡望远镜的重量,平衡的步骤在德式赤道仪中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赤道仪的寿命。

马达:带动赤经轴旋转使赤道仪转速与地球自转同步,需要配合控制器使用。

天文望远镜原理和制作方法

天文望远镜原理和制作方法

天文望远镜原理和制作方法
天文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测天体的光学仪器,它的原理是利用透镜或反射镜将光线聚焦到焦点上,使得观测者能够看到更加清晰的天体图像。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天文望远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天文望远镜的原理
天文望远镜的原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折射式望远镜,另一种是反射式望远镜。

折射式望远镜是利用透镜将光线折射,使得光线聚焦到焦点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透镜的形状和大小决定了望远镜的放大倍数和视场角。

折射式望远镜的优点是图像清晰,色差小,但是透镜的制作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

反射式望远镜则是利用反射镜将光线反射,使得光线聚焦到焦点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反射镜的形状和大小决定了望远镜的放大倍数和视场角。

反射式望远镜的优点是透镜制作难度小,成本较低,但是需要定期清洁反射镜。

天文望远镜的制作方法
天文望远镜的制作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包括透镜或反射镜的形状和大小,以及
焦距等参数。

2. 制作透镜或反射镜,透镜需要使用高纯度的玻璃材料,反射镜需要使用高反射率的金属材料。

3. 制作望远镜的机械结构,包括望远镜的支架、焦距调节机构等。

4. 调试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包括调整透镜或反射镜的位置和角度,以及调整焦距等参数。

5. 测试望远镜的性能,包括分辨率、视场角、放大倍数等参数。

天文望远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观测工具,它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和调试。

只有掌握了天文望远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才能更好地观测天体,探索宇宙的奥秘。

天文望远镜的构造与原理

天文望远镜的构造与原理

天文望远镜的构造与原理天文望远镜是一种专门用于观测天体的光学仪器,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地球物理学以及遥感科学等领域。

一、天文望远镜的基本构成天文望远镜一般由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两部分构成,其中光学系统由望远镜主镜(或物镜)、目镜、支架和调焦装置等组成,而机械系统主要包括支架、电子等控制系统以及机械部件等。

1.望远镜主镜(或物镜)望远镜主镜(或物镜)是望远镜的核心部件,一般由一块高质量玻璃制成。

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天体发出的光线聚集到一个点上,形成清晰的像。

2.目镜目镜是望远镜的辅助光学装置,用于观察望远镜主镜形成的像。

一般来说,目镜的倍率比较小,一般在10-100倍之间。

3.支架望远镜的支架是望远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支撑望远镜主镜和目镜,并使之能够动态地跟随天体的运动。

4.调焦装置调焦装置是望远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来调整望远镜的焦距,以便得到清晰的图像。

二、天文望远镜的原理天文望远镜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使得从天体发出的光线被望远镜主镜(或物镜)反射或屈折,最终形成清晰的像。

1.反射望远镜原理反射望远镜主要利用反射原理,即将天体发出的光线反射到一个聚焦点上,形成清晰的像。

在反射望远镜中,望远镜主镜一般为一个拱面形状,在此拱面上反射的光线将汇聚于一个点,即对焦点。

要得到清晰的图像,目镜也需要调焦。

2.折射望远镜原理折射望远镜主要是利用屈折原理,将从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物镜的折射后,聚焦到一个点上,形成清晰的像。

在折射望远镜中,物镜一般为一个双凸面镜,在该镜面上折射过去的光线将汇聚于一个点,即对焦点。

三、天文望远镜的应用天文望远镜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天文学研究、遥感科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等领域。

在天文学研究中,天文望远镜主要用来观测各种天体,例如恒星、行星、星系、星云等。

通过观测这些天体的光谱、亮度、形状等信息,可以得出诸如天体运动、性质等信息,对于研究宇宙发展历史等宏观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应用论文

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应用论文

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应用论文引言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察远距离物体的光学仪器,在天文学、地理学、军事侦察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篇论文将介绍望远镜的原理、结构以及常见的应用。

一、望远镜的原理望远镜的原理基于光的折射或反射现象,通过将光线聚焦或反射来增强人眼的观察能力。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理:1.凸透镜原理:–凸透镜能够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以增强对远处物体的观察能力。

–通过调整透镜与物体的距离,可以改变观察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

2.凹透镜原理:–凹透镜能够将光线发散,使远处的物体显得较为清晰。

–适用于观察较大视场范围内的物体。

3.反射原理:–反射望远镜利用反射镜接收光线,并将其聚焦到观察者的眼睛上。

–反射望远镜具有较大的口径和较小的长度,适用于观察星体等细节较为复杂的物体。

二、望远镜的结构望远镜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目镜(接眼镜):–目镜是观察者直接看到的部分,用于将聚焦后的光线引导到观察者的眼睛上。

–目镜的结构包括透镜、接眼镜筒和眼帽等。

2.物镜:–物镜是望远镜接收远处物体光线的部分,起到聚焦或反射的作用。

–根据原理不同,物镜可以是凸透镜、凹透镜或反射镜。

–物镜的直径越大,望远镜的分辨率和亮度越高。

3.支架:–支架是望远镜的骨架,用于固定各个部分的位置。

–支架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对于观测结果至关重要。

4.导轨、调焦装置:–导轨和调焦装置用于控制物镜和目镜的位置,以达到清晰的观察效果。

–导轨可以使望远镜跟随天体的运动,以保持观察稳定。

三、望远镜的应用望远镜在不同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天文学观测:–天文望远镜可以观测和研究天体的运动、结构、光谱等。

–天文望远镜的应用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奥秘。

2.地理学观测:–地理望远镜可以观测地球表面的地貌、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

–地理望远镜广泛应用于地理测绘、环境监测等领域。

3.军事侦察:–军事望远镜可以在战场上观察敌方的行动,并提供重要情报。

望远镜_实验报告

望远镜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望远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

2. 掌握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和调整技巧。

3. 通过实验观测和成像远处的天体,提高天文观测能力。

二、实验原理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测远处物体的光学仪器,主要由物镜和目镜组成。

物镜负责收集远处物体的光线,并在焦点附近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则将这个实像放大,使人眼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远处的物体。

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开普勒望远镜,其基本光学系统由物镜和目镜组成。

物镜焦距较长,目镜焦距较短,两者间距可调。

无穷远物体发出的光经物镜后在物镜焦平面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再经目镜成虚像于无穷远处,使视角增大,利于人眼观察。

三、实验器材1. 天文望远镜一台(包括物镜、目镜、三脚架等)。

2. 光具座导轨。

3. 光凳。

4. 透明标尺。

5. 箭孔屏(测焦距时作物体)。

6. 象屏(黑白屏)。

7. 平面镜。

四、实验步骤1. 将望远镜安装在光具座导轨上,调整三脚架高度,使望远镜水平。

2. 将望远镜对准天空中的目标物体(如月亮、星星等),调整物镜和目镜的位置,使像清晰。

3. 使用象屏观察望远镜成像,调整目镜焦距,使像更清晰。

4. 记录望远镜的焦距、放大倍数等参数。

5. 对比不同望远镜的成像效果,分析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

五、实验数据1. 望远镜焦距:f = 1000mm2. 目镜焦距:fe = 50mm3. 视放大率:M = f / fe = 204. 成像清晰度:较好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望远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掌握了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和调整技巧。

2. 实验结果表明,望远镜的焦距和目镜焦距对成像质量有重要影响。

焦距越长,成像越清晰;目镜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a. 望远镜的调整:物镜和目镜的位置要适当调整,使像清晰。

b. 目标物体的距离:目标物体距离越远,成像越清晰。

c. 大气湍流:大气湍流会导致成像模糊,影响观测效果。

天文望远镜原理和制作方法

天文望远镜原理和制作方法

天文望远镜原理和制作方法天文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测天体的仪器,它可以放大天体的图像,使观测者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天体。

天文望远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是天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一、天文望远镜的原理天文望远镜的原理是利用透镜或反射镜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形成一个放大的图像。

根据镜头类型的不同,天文望远镜可分为折射式望远镜和反射式望远镜两种。

1. 折射式望远镜折射式望远镜是利用透镜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的一种望远镜。

它包括物镜和目镜两个部分,物镜是用于聚集光线的透镜,目镜是用于观察的透镜。

物镜通常是一个大型的凸透镜,目镜是一个小型的凸透镜。

物镜聚焦光线形成实像,目镜再放大这个实像,使其变得更清晰。

2. 反射式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是利用反射镜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的一种望远镜。

它包括主镜和次镜两个部分,主镜是一个大型的凹面镜,用于聚集光线,次镜是一个小型的凸面镜,用于观察。

主镜将光线聚焦在焦点上,次镜再将光线反射到目镜中,形成一个放大的图像。

二、天文望远镜的制作方法天文望远镜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设计天文望远镜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考虑到望远镜的焦距、口径、放大倍数等因素。

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计算和模拟,确认望远镜的性能。

2. 制作主镜制作主镜是制作反射式望远镜的关键步骤。

主镜需要使用高质量的玻璃和金属,制作过程需要精密的加工和抛光。

主镜的曲率和表面质量对望远镜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制作主镜需要非常谨慎。

3. 制作次镜和目镜制作次镜和目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需要使用高质量的透镜材料,通过加工和抛光制作出准确的曲面。

次镜和目镜的质量对望远镜的性能也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制作过程。

4. 装配将主镜、次镜和目镜装配在一起,需要使用精密的夹具和调节器材,调整各个透镜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使其达到最佳的性能状态。

5. 调试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调试,检查望远镜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需要进行调整和校准,使其能够达到最佳的观测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天文望远镜原理与结构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天文望远镜的结构;
2、熟练掌握天文望远镜的使用;
3、熟悉天文台的基本设施以及日常使用;
二、实验条件和设施
天文望远镜、天文台
三、实验方案和步骤
(一)天文望远镜的结构
口径:物镜的直径,口径大小决定望远镜的集光力与解像力,口径愈大愈亮,解像力愈高;
焦距:从物镜到焦点距离,一般以“f”表示,单位为mm.如f=600mm表示焦距600mm;
焦比:口径(mm)=焦比;相当于镜头的光圈,以“F”表示;F值越低,亮度越高;
倍率:物镜焦距(mm)÷目镜焦距(mm),物镜焦距越长,或更换越短焦的目镜,倍率越大;
光轴:望远镜中光路的轴心,若光轴偏斜,望远镜便不能发挥最佳性能,严重时可能无法成像;
镀膜:在镜片表面镀上一层特殊的金属化合物,目的是减少反光,增加光线透射率;
寻星镜:是一支低倍的小望远镜同架在主镜上,利用其视野较广的特性,方便搜索天体;
导星镜:主镜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观测时,为了及时纠正跟踪中的误差,在主镜旁设置一个起监视作用的望远镜,它就叫导星镜,导星镜的口径、焦距与放大倍数均要比寻星镜大,视场比寻星镜小(观测前同样需要校调导星镜光轴与主镜光轴平行)。

这样,当观测目标偏离主镜中心时,在导星镜中就能反映出来,可以及时将它调回视场中心。

赤道仪
赤道仪的功能除了承载望远镜之外,最重要的是藉由步进马达带动赤经本体,使望远镜能跟随星体移动,常见的有德式与叉式两种,其中又以德式最普遍,以下就以德式赤道仪做简单介绍。

极轴望远镜:天球北极与南极的连线称为极轴,极轴望远镜的功能就是校正赤道仪赤经轴,使其与极轴平行,一般都是内藏在赤经本体之中。

赤经轴:赤道仪中与极轴平行的旋转轴称为赤经轴。

赤纬轴:赤道仪中与极轴垂直的旋转轴称为赤纬轴。

重锤:安装在赤纬轴底部,可上下调整,用来平衡望远镜的重量,平衡的步骤在德式赤道仪中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赤道仪的寿命。

马达:带动赤经轴旋转使赤道仪转速与地球自转同步,需要配合控制器使用。

刻度盘:赤经轴与赤纬轴上都有刻度盘,受限于精度,刻度盘都仅供参考用。

自动导入:某些高阶赤道仪中内藏小型电脑,并储存许多天体位置资料,只要由控制面板输入天体名称,赤道仪就会自动搜寻天体,并导入望远镜视野中。

(二)闽江学院天文望远镜种类简介
1、折射式望远镜
折射式望远镜的构造如下图:
折射式望远镜主要为两个透镜所组成:
大的一个,焦距长,较靠近物体的透镜,叫作物镜。

其作用
是在焦面上形成天体或远处物体的像,
小的一个:焦距短,较靠近眼睛的透镜,叫作目镜;
其作用是放大物镜形成的像。

由于光线需要穿透镜片,所以对于镜片材质的成份,
光学系统设计的精密度要求都较严苛。

折射镜的优点:是反差及锐利度较同口径的反射镜佳,
无论摄影及高倍行星观测,效果都相当不错。

缺点:是有色像差(色差)问题,为了消除色像差,物镜都以两枚以上的透镜组成,一般来说,三枚镜片要比两枚消色差效果好,但价格较贵;镜片材质也是决定好坏及价格的重要因素,一般光学玻璃的折射镜称做半消色差望远镜,而全消色差望远镜常使用更高级的材质,
如ED(extralow dispersion)、SD(super low dispersion)、萤石(fluoride)
等玻璃,且价格较贵。

2、折反射式望远镜
折反射式望远镜的构造如下图:
折反射式望远镜是折射式和反射式的结合,最大的特征是在反射
镜的前方增加一片补正镜,以修正球面镜所可能造成的像差,由于镜
筒密闭性较反射式好,因此无落尘与筒内气流现象,补正镜所造成的
色差也极轻微,与折射镜相比,其光学设计可有效缩短镜筒长度,
但成像品质及反差通常还是以折射镜较佳,一般常见的折反射式
类型有:施密特-盖赛格林式(Schmidt-Cassegrain)、马克斯托
夫式(Maksutov-Cassegrain)
(三)常见的光学名词
口径:意指主镜片之直径,而口径是越大,成像品质越佳,分解能越高,因为集光力越强。

焦距:意指光线经由主镜片至成像焦点的距离。

焦比:就如相机的光圈值同意,数字越小,亮度越亮,为短焦;数字越大,亮度越暗,为长焦。

焦比的计算方式:焦距÷主镜口径=F(焦比)。

F小于5的适合用于直焦摄影;F大于9以上的较适合做观测或扩大摄影。

另介于5和9之间的,则是可摄影,观测及扩大摄影用。

倍率:倍率的计算方式,物镜焦距÷目镜焦距。

但望远镜在提升倍率时也有一定的限度,不能过分的提高倍率,否则所见的影像会变得模糊,黑暗,并且视野变的狭窄而看不清影像。

适当的高倍应为主镜口径的十倍,最高以十五倍为限。

譬如口径六公分的望远镜,以六十倍为适当的倍率,最高不得超过九十倍。

集光力:依肉眼瞳孔在夜间开到最大(瞳孔最大时为6mm 7mm)时所集到的光亮为1,在望远镜来说,与主镜的口径大小有关,口径越大,相对的集光力就越佳,而集光力越佳,其成像品质也就越好。

分解能:简单的说就是将两个相当接近的物体,能将其解测出最小的角度(角距离);而角度最小是以秒(")为表示单位。

主镜的有效口径越大,其分解能就越好,看到的影像就越细致;但这数值必须依视野状态及镜片品质好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色差:即在影像的周边出现如彩虹般的色彩,通常为蓝色,红色或紫色等。

这是因为光线在透过镜片时,因镜片的材质的关系,而光线的光波有不同的频率,也会有着不同的折射率。

在过去的望远镜是由一片凸透镜所构成,但色差的情形是非常的严重,于是后来加了一片凹透镜来达成消除色差,但这也只消除了红色的色差,于是就在镜片的材质上做了研究。

目前可完全消除色差的材质为“萤石”,但其成本较高,所以也另有其它的材质研发出来,如市面上所常听见的ED,SD等。

像差:一般普通的望远镜在观赏物体时,或许是视野中央的部份很清楚,很清晰,但在视野的周围会模糊或是影像歪曲、变形,这种性质就是像差。

几乎所有的望远镜都有像差,而像差的大小会影响到望远镜的价值。

视野:指所见到范围大小,以角度表示其大小。

而肉眼的视野大小约上下六十度,左右九十度的程度,但透过望远镜观看时,因倍率提升,视野相对会变窄,而在低倍率时的视野,一定会比高倍率的视野为大,现在已有广角视野的目镜上市,最大视野已提升到八十四度,让在观看时,舒适度提升了不少。

极限星等:当在无云,无月光及其它人工光害的夜晚,使用望远镜所能看见的最暗星等。

肉眼直接所能见的最暗星等约为六等星,但因望远镜能有集光的效果,所以能看见肉眼所直接看不到的为暗光线。

相对在望远镜的主镜口径大小,也决定了所能看见的极限星等。

四、实验作业和总结
熟悉所使用天文望远镜的结构
五、实验安排
1、介绍学院所有的天文望远镜的结构;
2、熟悉天文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