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文化的融合

合集下载

农牧文明互相交融,共同推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论证

农牧文明互相交融,共同推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论证

农牧文明互相交融,共同推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论证:张志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

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形象地将文明的多样性比拟为阳光有七彩和春天有百花,“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

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当今世界文明版图,是各地区各民族文明及其相互关系历史演进的结果,每一种文明都是基于各自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制度构建与社会规范而形成的,都是人类智慧结晶。

不同文明有不同特色,共同构成了世界文明多样性。

体现“西方中心主义”的“西方文明霸权”观、建立“单一普世文明”观和西方文明是人类政治制度归宿的“历史终结观”等,忽视、否定、排斥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合理性,不利于世界文明发展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

”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

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

不同的文明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来相处。

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多样性中和谐共存,世界才能丰富多彩,繁荣昌盛。

在承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原则,倡导不同文明平等包容、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和平共处、和谐共处。

畜牧业中的养殖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畜牧业中的养殖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畜牧业中的养殖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畜牧业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养殖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能够促进两个行业的共同发展,还能够给农村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增收提供新路径。

下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畜牧养殖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以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实践经验和思路。

一、养殖场的景观化升级传统的养殖场通常给人以脏乱差的印象,这是因为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粪便等污染物较多。

而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养殖场逐渐将目光转向景观化升级。

通过进行环境治理,改善养殖场周边的生态环境,打造清洁、整洁的工作环境,同时增加绿化覆盖、搭建休闲设施,将养殖场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在养殖场欣赏美丽的风景,了解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亲身参与农产品的加工体验等。

这样一来,养殖场不仅能够提供畜产品,还能吸引游客,实现了双赢发展。

二、农家乐与养殖业相结合农家乐作为农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形式,正与养殖业越来越多地融合在一起。

养殖场可以开设农家乐,将农村风景与农产品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等全方位的服务。

游客可以在农家乐中品尝新鲜的乳制品、肉类等畜产品,感受田园风光,并且还可以参与农业体验活动,如采摘水果、耕作体验等。

通过这种方式,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到畜牧业的发展状况,了解到农业的艰辛与乐趣,进一步推动了养殖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三、畜牧观光旅游的开发在畜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中,畜牧观光旅游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许多养殖场都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如草原上的牛羊、湖畔的禽鸟等等。

通过开发畜牧观光旅游,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动物的繁衍、饲养等基本知识。

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特色活动,如放牧、喂养动物等,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这种养殖观光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产品,还能为养殖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和销售收入。

四、畜牧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畜牧业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农牧文化的交融》教学设计.

《农牧文化的交融》教学设计.
重点
难点
农牧文化的交融
农牧文化交融的影响
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法和自主探究法为主,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做到形真、意切、理蕴,全面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
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设计意图
课前
预热
[播放]《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的片花
自由观看
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参与,提倡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因此本课设计坚持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知识为基础,以材料为依据,以活动为途径,以多媒体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情感为目的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合作,促成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在影视、网络、书籍上看到不少有关宋元时期的影视片、小说,如《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包青天》等,已经对宋元历史有了模糊的认识。但初二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对教材作了横向处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淡化了政权更替的种种细节,强调了农牧文化在战争与和平中互相融合的史实。


[展示]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图片
[思考]:看过《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吗?是以中国的哪段历史时期作为背景的?你们对宋元历史知道多少?说说你知道的人物,文学作品。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宋元时期的中国社会的话,你们觉得哪个比较恰当?
自由发言、交流
以自己对宋元历史的了解搜索合适的词语,最后引导到课题主题。
(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讨论)
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农牧民族融合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融合。

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融合

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融合

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融合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其形成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融合密不可分。

在古代,随着农业的发展,北方游牧民族逐渐与中原文明交流,互相学习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基础。

一、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的接触中国古代的北方地区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

这些游牧民族以狩猎和放牧为生,生活方式迥异于中原的农耕文明。

然而,由于资源的有限和气候的变迁,游牧民族开始向南方迁移,与中原地区的文明相遇。

史书上记载了不少关于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接触的历史事件。

例如,春秋时期的战国时代,中原诸国与北方游牧民族频繁交战和贸易。

这种交往与接触促进了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融合和交流,进一步发展了古代中国社会。

二、游牧民族对中原文明的影响游牧民族对中原文明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游牧民族的军事技术和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原地区的战争方式。

他们以骑射为主,善于施展奇袭和游击战术,这对中原地区的战争思想和军事技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对中原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游牧民族的放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结合,使得中原地区的农牧结合逐渐形成,增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经济的繁荣。

另外,游牧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对中原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游牧民族带来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并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进行碰撞和交流。

这种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原文明更加丰富多样,并催生出了一些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三、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的合流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逐渐发生了合流,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

这种合流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的融合上。

从物质文化的角度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结合使得中原地区的经济更为繁荣。

农牧结合的方式,为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发展机会,提高了粮食产量,并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这种合流不仅加强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实力,也增加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

考点16 了解汉唐盛世文化的概况列举宋元农牧文化交融的事例PPT课件

考点16 了解汉唐盛世文化的概况列举宋元农牧文化交融的事例PPT课件

西设立安抚使, 全力对付西夏。
宋、辽、夏是当时中国的三个政
1227年,西夏 治实体,对北宋来说,与辽和夏的关
被蒙古灭亡。 系性质并不相同。在北宋看来,辽是
北方劲敌,是外部问题。西夏是宋朝
内部问题,基本属于宋的地方分裂政
金朝是女真族的政权权,,1北11宋5年把对付西夏作为战略重点。
建立金朝。女真是隋唐时期东
9
2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产生时间:东汉末年 经典:《道德经》 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以达长生不老 发展: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特别推崇
10
四 艺术 1 书法艺术
东晋 王羲之 “书圣” 《七月都下帖》 唐 颜真卿 “颜体” 《多宝塔碑》
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颜真卿:气势雄浑、形状敦厚
16.了解汉唐盛世文化的概况,列 举宋元农牧文化交融的事例 a (八上 P96-98、105-108)导引 P18
1
一 史学 二 文学 三 宗教 四 艺术
2
一 史学 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与史学巨著《史记》
生活时代:西汉
著作体例特点: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著作内容:传说中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史事
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
辽 (契丹)

西夏
(女真) (党项)
游牧民族(游牧)
元 (蒙古)
汉族(农耕)

25
西夏是党项政 权,宋仁宗元 年,元昊称帝。 它从宋的割据 势力,变成与 宋辽鼎立的国 家。仁宗在陕
契丹与鲜卑同源,9世纪末, 契丹经济发展,不断扩张和掠 夺战争。916年,阿保机称帝, 以契丹为国名,占有中国北方 草原和华北农耕区的北缘, 1125年,金入侵,辽亡。

农牧文化的交融

农牧文化的交融

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当时哪国人或 与当时哪国有关?
找一找
宋代与哪些少数民 族建立的政权处于 并立状态?
北 宋 时 期
南 宋 时 期
处于并立状态下的民族政权
其中哪些是游牧民族的代表,哪些是农耕民 族的代表?
游牧民族
契丹 (辽)
党项 女真 (西夏) (金)
蒙古 (元)
农耕民族
汉(宋)
议一议
农牧民族之间发生了哪些征战,其结果 如何?
蒙古(元)
(4) 1234
(3) 1227
西夏

(5) 1276

(1) 1125 (2) 1127
北宋
南宋
农牧文化 的交融
经济
游牧民族仿效中原赋役制度, 从事农业生产。
辽、西夏文字的笔画、结构 与汉字相似
文化
游牧民族学习汉民族的风俗 习惯 受儒学思想影响,游牧贵族喜好 唐诗、宋词、书法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 他们所征服的较高的文明所 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 规律。”
——马克思
本课小结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族人民 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区域 多样性。不同的民族在共处的时代里有战 有和,农牧文明在碰撞、交融,从而促进 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为实现和巩固 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民族平等、民族 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 强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澶渊之盟
返回
宫廷辩论: 与辽国的“澶渊之盟”到底是签还是不签?并 说明你的理由。
在你们看来“澶渊之盟”是一个怎样的盟 约?(结合书P106材料)
一方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宋来说是屈辱的
盟约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宋辽实力的均衡,盟约的签订 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 都得到发展。

试析农牧文化的融合在《木兰辞》中的体现

试析农牧文化的融合在《木兰辞》中的体现
解 旬灵
( 复旦大学 中文系 , 上海 2o 3 ) o 4 3
[ 摘要] 本文从《 木兰辞》 所反映的地域特征入手, 分析在我国南北朝时期, 南方的农耕文化与北方的游牧文化的融合, 说明在
民族 大融合的时代 里, 民族代 表文化的融合 现象。 各
[ 关键词 ] 《 木兰辞》 南方 民族 ; ; 北方民族 ; 农耕文化 ; 游牧文化 ; 文化融合
[ 中图分类号] 0. I 62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5— 4220 )9 06 0 10 39 (060 - 04— 2
作者简介 : 解旬灵 , 复旦大学 中文系博士生。
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化, 男耕女织是这一文化的集中体现。 中国 代文 古 化源 远流长, 灿烂辉煌, 这伟大的 文化 是由 历史 收, 上同 一时期或不同时 期的 不同民 族所共同 创造的。这些不同的 如汉乐府《 陌上桑》 所记叙的罗敷采桑就是 中 农耕文化中妇女必 从事的一项活动;孑雀东南飞》 《L 中也有描写刘兰芝如何善于 民 族是在中 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了长期的接触、 国历 不断的 融 须 “ ,鸡鸣人机织, 夜夜不得息。三日 断 合而渐趋统一的。 钱穆先生在《 文化史导论》 中国 中分析了 这些 织布的诗句:十三能织素”“ 大人故嫌 ; 迟”还有古诗《 采蘼芜》 新人工织缣, 上山 中“ 故 接触、 合、 融 统一的过程:第一期: “ 从上古迄于先秦。 这是中国 五匹, 织缣日 一匹, 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 新人不如 民 族融和统一的 最先基业之完成。……第二期: 秦汉迄于南 人工织素。 自
。 古代诗歌中 层出不穷, 不胜枚举。 它们的 北朝。 期内, 在此 尤其在秦汉之后, 中国民族的大流里, 又融汇 故” 类似诗句在中国 妇女采桑、 许多新流, 如匈奴、 鲜卑、 羌等诸族, 氐、 而进一步融成一个更新 大量出现说明在当时农耕文化占主流的南方文化中,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纸币、商标、广告
•城镇和城市
交通要道附近-贸易集市-城镇 大都会:东京、临安 中等城市:苏州、泉州 工商业市镇、草市
六、社会生活与文化
1、宋代的社会阶层
•统治阶层:皇室、官僚和地主 •被统治阶层:农民(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佃户)、工商业者
2、宋元的社会生活
•日常生活变化 •传统节日的活动 •文化娱乐场所——“瓦子”
北宋与辽的关系
• 北宋几次北伐,均告失败,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对策
• 澶渊之盟 宋真宗在有利形势下接受
议和。双方商定: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 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 对于“澶渊之盟”,历来有不同的认识。 在你看来,“澶渊之盟”是一个怎样的盟 约 “澶渊之盟”的订立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
担,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盟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宋辽 实力的均衡,盟约的签订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发展
党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 在生产领域,西夏的冶铁、印刷、制瓷、毛纺织等手工 业均相当发达。竖式风箱鼓风技术 • 西夏诸帝十分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仁 宗在位时,下诏尊孔子为“文宣帝” • 西夏也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造钱币;模仿 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三、南宋与金的和战 1、关于女真族
3、宋元的文化
•宋词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杂剧) 马致远、关汉卿
七、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1、火药
•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地应用于战争
•当时的火药武器主要有 突火枪、火箭、火炮 震天雷 火铳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2、活字印刷术
•北宋时期,平民毕升 发明活字印刷术
2、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② 手工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 丹 文 字



蒙 古


蒙古族长期以来 生活在蒙古高原 上,过着游牧和 狩猎生活.
12世纪时,蒙古各部与邻近民 族,逐渐加强经济联系。 蒙古帐幕车 铁制工具和兵器的使用,促进 了蒙古各部的社会发展。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06年,蒙古贵族 古部 打 多 铁 。, 败 年 木 召开大会,推举铁 统四战真 木真为大汗,尊称 一周争经 成吉思汗,蒙古政 蒙各,过 权形 势
澶 1004秋, 渊 • 1005年, 辽军进攻 辽宋达成和 之 北宋,寇 议,辽撤兵,战
准坚决主 北宋答应送 张抵抗, 辽岁币,这 宋真宗亲 就是历史上 征,在澶 的澶渊之盟。 州打退辽 军。
“澶渊之盟”是一个怎样的盟约?
北宋政府在有利的形势下签订的,北 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只 没 只 没 征星 草 有 有 有 有 ,天 匠 铁 互平冲逃 旋上木 相安锋避 转的真 杀幸打地 ,战统 伐福仗方 诸争一 。,。, 国情蒙 争景古 :前 , ……
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 必烈继蒙古汗位。 1271年他正式定国 号为元,次年定都 大都,他就是元世 祖。
元朝统一全国
1271年,忽必烈 蒙古(元) 建立元朝,后定 都大都
西 夏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 朝,以游牧为主,在今宁夏、甘肃一带生活, 其创建者为元昊。 实施依辽和宋、用兵吐蕃与回鹘的战略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
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 通过议和的方式,与宋保持着友好相处的局 面。
哈拉汗 西州回鹘
西夏 兴庆 北东京 吐蕃 宋 大理
回答:
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时间 以及结果如何? 黄巢
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 瓦解了大唐帝国的统治
五代十国(906——960年) 五代十国的更迭
五代:
后梁
十国: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闽、 南汉、南平、北汉
农牧文化的交融
北宋的建立(960)
宋太祖——赵匡胤
时间:960年 都城:东京
后来,金迁都到燕京,改名中都。
宋 金 对 峙 形 势
中都
大散关

淮水
南宋
临安
农牧文化的交融
政治:游牧民族仿效中原王朝政 治制度、科举制度和典章制度。 经济:游牧民族仿效宋朝赋役制度, 学习农业生产,交流物资。
文化:语言文字、社会风俗、文 化观念逐渐同化。
观察图中契丹、西夏文字,看它们的字型结构与汉字 是否相似?找出其中有哪些汉字的笔画?这说明了什么? 辽、西夏文字的笔划、结构与汉字相似,这有力的 说明了农牧文化融合的程度。
3、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 4、宋金议和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1141年,宋金订立和约,南宋对金称 臣,把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的土地 划归金统治,还要送给金“岁币”,这在 历史上称为“绍兴和议”。
十书 年, 之悲岳 功愤飞 ,地接 废说到 于:班 一 师 郾城大捷 旦 的 。 诏 杭州岳王庙岳飞郾城大捷壁画
一方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宋来 说是屈辱的盟约 。 另一方面盟约的签订保持了一百多年 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 得到发展,客观上也促进民族的融合。
女真的兴起
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 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五代时,女真之 名始见于史籍,并受契丹辽所统治。在辽统 治初期,它还处于原始氏族形态,但随着人 口的增加与铁器的大量使用,使其快速发展 起来,到辽末年,女真族成为北方一支不可 小觑的力量。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在 统一了女真各部后,于公元1115年建立了金。 金和北宋约定夹击辽国,1125年金灭辽。在 共同灭辽的过程中,宋军的软弱无能、政治 腐败暴露无疑。于是金军灭辽后又挥军南下 攻打宋朝。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
• 宋高宗解除岳飞、 兵权,并以“莫 须有”的罪名将 他杀害,1141年, 与金讲和,南宋 对金称臣、割地、 缴纳钱币。
秦 桧 跪 像
宋金议和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1141年,宋金达成协议,规定: 南宋向金称臣,东起淮水,西至 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 区,以南为南宋统治区,南宋向 金送纳岁币。

• 自从北魏以来,契丹人就居住在辽河上游 的潢水流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在与中原汉族人民的密切交往中,他们逐 渐学会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并开始 定居生活。10世纪初,首领耶律阿保机统 一契丹各部,并于916年称帝,建立契丹政 权。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他们乘中原 混战的大好时机,越过长城,取得幽云十 六州,实力更为强大。

民族融合
说一说:
元朝的统一, 促进了民族融合。
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1、边疆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2、中原和江南蒙古族同汉族杂居相处; 3、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认同汉族没什么差别; 4、回族开始形成。
政权 北宋 宋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建都
范围
960年
汉 1127年 契丹 党项 女真 蒙古

1125年, 辽朝灭亡
灭 辽
1127年, “靖康之 1125年,东 变”, 京保卫战 北宋灭亡
和 北 宋
南宋
1127年,北宋皇族康王赵构, 在金军退走之后,在南方的临 安定都,仍沿用大宋国号,史 称南宋,是为宋高宗。
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
1、韩世忠黄天荡之战 2、岳家军和郾城大捷 1129年 1140年
赵匡胤
赵构
东京
临安
南宋
辽 西夏 金
中原和南方的 广大地区 淮水—大散关 以南地区 内蒙古、辽宁 长城以南部分 地区
宁夏地区 东北 蒙古草原 统一中国
916年 1038年 1115年 1206年 (1271年)
耶律阿保机 李元昊 完颜阿骨打
上京 兴庆 会宁
蒙古 (元)
成吉思汗 和林 (忽必烈) (大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