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的案例

合集下载

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服装品牌案例

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服装品牌案例

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服装品牌案例
一些服装品牌案例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趋势。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作为法国奢侈品牌的代表,Louis Vuitton经常与东方文化元素进行融合。

他们在不同的系列中使用了中国传统图案、红色和龙等象征性元素,以在东方市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 古驰(Gucci)- Gucci是另一个奢侈品牌,也对东方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

他们最近推出了许多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时装系列,包括龙、鱼、绣花和中国传统服饰等元素。

3. 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 英国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的品牌也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他的设计中常常参考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剪裁和绣花技术,与西方的现代风格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4. 纪梵希(Givenchy)- Givenchy是法国奢侈品牌,其创意总监里卡多·提奥齐(Riccardo Tisci)经常将东方元素融入到品牌的设计中。

他在中国传统服饰和绣花技术上寻找灵感,同时将其与现代的西方设计相结合。

这些品牌的例子显示了东西方文化交融在时尚界的广泛影响,这种趋势在全球化的时代变得越来越普遍。

通过将不同文化的元素结合在一起,这些品牌能够提供独特而引人注目的设计,吸引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

北京文旅融合优秀案例

北京文旅融合优秀案例

北京文旅融合优秀案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近年来,北京文旅融合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推动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下面列举了北京文旅融合的十个优秀案例。

1. 故宫博物院夜间开放: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一直以来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故宫博物院开始夜间开放,提供了夜间参观的机会。

夜间参观不仅增加了游客的参观时间,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体验。

2. 798艺术区:798艺术区位于北京东北部的原国营电子工业总局旧址,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聚集地。

该区域将工业遗址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通过举办艺术展览、设计展览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艺术爱好者和游客。

3. 北京大观园:北京大观园是一座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这里有传统的建筑、古老的文化遗址,还有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

大观园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民俗展览等活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4. 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音乐节是中国最重要的音乐盛会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音乐爱好者和艺术家。

音乐节期间,各种音乐演出、音乐会、音乐论坛等活动举行,使北京成为了音乐文化的中心。

5. 南锣鼓巷:南锣鼓巷是北京最有特色的胡同之一,也是一个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地区。

这里有传统的胡同建筑、古老的文化遗址,还有各种特色的小店和餐馆。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北京文化氛围。

6. 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电影盛会之一,每年吸引着国内外的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

电影节期间,各种电影展映、电影论坛、电影市场等活动举行,为电影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7.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场馆,如今已经成为一个集体育、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公园。

这里有奥运场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体育爱好者。

8. 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跨界融合思维案例

跨界融合思维案例

跨界融合思维案例一、故宫文创。

1. 故事。

故宫原本就是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有着海量的文物和古老的建筑。

以前呢,大家去故宫就是参观游览,看看宫殿,瞅瞅文物。

但现在故宫玩起了跨界融合。

他们把故宫的文化元素,像那些精美的宫廷绘画、威严的龙纹、可爱的瑞兽等,跟现代的文创产品结合起来。

比如说故宫出的口红,口红管上印着故宫馆藏文物的图案,有精致的仙鹤啊,华丽的牡丹啥的。

这就把古代宫廷的审美和现代女性爱美的需求融合到了一块儿。

还有故宫的手机壳,上面有皇帝的御笔字迹或者故宫建筑的剪影,让手机壳不再是单调的保护壳,而是变成了有文化内涵的时尚小物件。

这种跨界融合,让故宫的文化以一种很亲民、很时尚的方式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大大地传播了故宫文化。

2. 分析。

从传统的文化保护和展示领域,跨界到现代的时尚消费领域。

故宫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个独特优势,打破了文化产业和时尚产业之间的壁垒。

对于消费者来说,买故宫文创产品,既满足了对美的追求,又能有一种文化归属感,感觉自己像是把故宫的一小部分“带”在了身边。

而且这也给其他传统文化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模板,让大家看到原来古老文化也能这么玩出花样。

二、喜茶与藤原浩的联名。

1. 故事。

喜茶是个很火的茶饮品牌,以时尚的门店装修和独特的茶饮口味吸引年轻人。

藤原浩呢,是潮流界的教父级人物,他的设计风格暗黑、酷帅,深受潮流爱好者的追捧。

这俩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品牌竟然联名了。

他们推出了“酷黑莓桑”特调饮品,饮品的包装是藤原浩标志性的黑色加上喜茶的logo,看起来又酷又潮。

喜茶的门店也进行了联名的装饰,店内到处都是藤原浩的设计元素,那种酷帅的街头风跟喜茶原本清新时尚的风格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一时间,喜茶的门店又掀起了一波打卡热潮,很多潮流爱好者都来尝鲜这款联名饮品,就连那些不是特别爱喝奶茶的人,也因为藤原浩的影响力跑来凑个热闹。

2. 分析。

这是餐饮行业和潮流时尚行业的跨界融合。

现代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

现代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

现代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
要说现代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那可真是有不少亮点。

就拿我们国家的一些地方来说,通过文旅融合,不仅让文化“活”了起来,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江苏南京的秦淮灯会。

这个活动可是有着“天下第一灯会”的美誉,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吸引了无数游客。

通过灯会,不仅展示了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再比如江西景德镇的古窑文化,那里的手工制瓷工艺可是世界闻名。

通过恢复传统制瓷作坊,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制瓷过程,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非遗文化得到了传承,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还有山东的泰山村,通过整合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起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形成了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农村生活,还能了解当地的文化,这种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浙江东沙古渔镇,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让古渔镇焕发了新的活力。

通过非遗一条街上的活态展示、体验互动,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

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其实在全国各地,文旅融合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通过这种融合,不仅让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也让旅游变得更加有深度和内涵,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的例子素材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的例子素材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的例子素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素材一《故宫文创:古老宫殿的现代变身》故宫,那可是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地方,几百年的历史,红墙黄瓦,到处都是神秘的宫殿和故事。

以前,大家去故宫就是游览、看古迹。

但现在可不一样了。

我上次去故宫,那是因为出了个故宫口红。

我老婆看到网络上的推荐,就拉着我去买。

一进故宫文创店,简直是大开眼界。

那些文创产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玩出了新花样。

就拿那口红来说,外壳是故宫的古典图案,像是翱翔的仙鹤,艳丽的牡丹,精致得不像话,拿在手上感觉自己都优雅起来。

还有那些印有故宫字画的笔记本,让传统文化直接跟现代文具结合了。

故宫里原本死气沉沉的文物形象,像萌萌哒的宫廷娃娃,变得超级可爱,被做成手机链、钥匙扣,年轻人都特别喜欢。

我看到好多小年轻,一边拿着自拍杆在故宫里拍照打卡,一边就买着这些故宫文创产品。

这故宫文创不仅让故宫赚得盆满钵满,还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故宫文化更感兴趣了,不再觉得传统文化离自己很远,而是就在身边,还能跟现代生活融合得这么好。

素材二《传统武术的现代舞台》在我的小区里,有个张大爷,他可是个传统武术迷。

每天早上都会在小区花园里练太极。

那一招一式,慢悠悠的,看起来特别有韵味。

以前就几个老人跟着他一块练。

后来,小区门口开了家健身房。

健身房里的教练小王,是年轻人,特别机灵。

他看到张大爷练太极,就想把太极融入到现代健身课程里。

最开始大家都觉得不靠谱。

但是小王教练把太极的一些动作拆解开,结合现代的健身操音乐节奏,还加入了一些力量训练元素。

像是把太极的推掌动作,变成了一种手臂力量训练,在缓慢推出手臂的时候带着一点哑铃的重量,既保持了太极原有的舒展美感,又让肌肉能得到锻炼。

然后在健身房里举办了一场体验课。

好多年轻人都抱着好奇的心态去试试。

大家开始跟着音乐动起来的时候,那场景既滑稽又有趣。

一开始年轻人手忙脚乱,张大爷就在一旁笑着指导。

最后练下来,大家都觉得浑身舒畅。

两岸文化融合的例子

两岸文化融合的例子

两岸文化融合的例子
两岸文化融合是指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两岸文化融合的例子涌现出来,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电影《湄公河行动》:该电影由中国大陆导演林超贤执导,主演是中国大陆演员张涵予和台湾演员彭于晏。

该片讲述了中老缅泰四国联合打击金三角毒贩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大陆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台湾等地区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2.音乐《演员》:该歌曲由中国大陆歌手李荣浩创作并演唱,歌曲以演员的身份出发,表达了对爱情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歌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区广受欢迎。

3.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该剧由中国大陆导演陈凯歌执导,主演是中国大陆演员赵丽颖和台湾演员霍建华。

该剧以清朝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的爱情故事,该剧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区均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口碑。

4.美食文化: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两地的饮食文化相互交融,例如中国大陆的火锅、川菜等在台湾也非常受欢迎,而台湾的小吃如臭豆腐、大肠包小肠等也在中国大陆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总之,两岸文化融合是两岸交流的重要方面,通过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可以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也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文化文旅融合发展案例及思路

文化文旅融合发展案例及思路

文化文旅融合发展案例及思路一、案例。

1. 故宫博物院。

情况。

故宫那可是文化宝藏啊。

以前故宫给人的感觉就是个庄严的古建筑群,里面有好多宝贝,但游客就走马观花地看看建筑、文物展览啥的。

现在可不一样喽。

故宫文创那是火得一塌糊涂。

比如说故宫出的口红,颜色都是从故宫文物的色彩里提取的灵感,像什么郎窑红啊,豆沙红啊,包装上印着精美的故宫元素,一下子就吸引了好多女性朋友。

还有故宫的日历,每天一页,上面有故宫的藏品图和一些小知识,不仅实用,还特别有文化韵味。

在文旅融合方面,故宫推出了很多体验活动。

像夜间开放,灯光映照下的故宫简直美炸了,游客们可以在晚上感受故宫不一样的神秘氛围。

还有一些文化讲座、手工制作活动,比如让游客体验传统的宫廷技艺,像做个小香囊啊,就像穿越回古代宫廷似的。

成功原因。

首先呢,故宫有超级深厚的文化底蕴。

数不清的文物、建筑、历史故事,这都是宝藏啊。

然后就是他们懂得创新,把这些古老的文化元素用现代的方式重新包装,让年轻人也能喜欢。

再就是重视游客的体验感,不再是单纯地让人看,而是让人参与进来。

2. 成都宽窄巷子。

情况。

宽窄巷子那可是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

走在巷子里,一边是古色古香的川西民居建筑,一边是各种充满成都特色的小店。

你能看到传统的茶馆里,老成都人悠闲地喝着盖碗茶,旁边就有年轻人在摆着各种时尚pose拍照打卡。

这里有很多传统的小吃店,像龙抄手、钟水饺,都是正宗的成都味道。

同时呢,也有一些创意小店,把成都的熊猫文化和现代的设计结合起来,卖一些熊猫玩偶、文创产品。

在文化体验上,这里经常有一些民俗表演,像川剧变脸。

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甚至还能学上两招。

还有一些关于成都历史文化的讲解活动,游客可以跟着讲解员深入了解宽窄巷子的前世今生。

成功原因。

它保留了成都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从建筑到美食到民俗。

而且它很包容,能把现代的商业元素、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融入进来。

地理位置也好,就在成都市区,交通方便,方便游客来体验。

中国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例子

中国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例子

中国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例子
中国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例子如下:
①春秋时期,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各诸侯王国的斗争中,华夏族加强了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华夏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②自东汉三国以后的五胡十六国,随着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同时,由于战乱、灾害等各种因素,北方人民也纷纷迁徙到江南各地。

客观上促进了华夏各民族之的融合。

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④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⑤宋元时期,由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存在,农耕与游牧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相互征战与和议中碰撞、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融合的案例【篇一:文化融合的案例】案例——以文化为魂,创新主题公园与旅游演艺双赢发展——宋城集团 2011 年10 月15 日-18 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借此,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因而,在文化休闲旅游愈来愈受到广大游客的亲睐的趋势带动下,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宋城集团经过多年的探索,将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将文化主题公园与旅游演艺项目融合发展,成功打造了“宋城”、“千古情”品牌,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经营之路,同时也成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2010 年12 日,由宋城集团直接控股的宋城股份正式登陆创业板,成为国内旅游演艺第一股。

根据宋城股份报告,2011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3.8 亿元,同比增长13%;净利润达1.9 亿元,同比增长32%。

1.模式为王,选择富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模式目前,全国约有2500 家主题公园,70%亏损,20%收支持平,仅有10%赢利;纯粹做演出平均只有10%的利润,而单纯的主题公园平均收益只能达到30%,但如果将两者融合,则会产生令人惊喜的叠加效应。

因此,宋城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模式为王”,打破传统旅游行业经营模式单一、成长性还不足的定律,选择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模式。

一是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宋城景区秉承“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打造了怪街、佛山、市井街、宋城河等景点,较好地还原了宋代都市风貌,并通过铜锣说书、燕青打擂、捉拿武松、王员外家小姐抛绣球招女婿等民俗表演,让游客亲身体验南宋时期的市井民风,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地。

《宋城千古情》则以杭州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为基点,融合世界歌舞、杂技艺术于一体,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如梦似幻的意境,成为唯一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的旅游演艺类作品。

二是将主题公园与演艺项目相融。

2003 年,宋城集团兴建大剧院,将《宋城千古情》由室外露天演出转为室内剧场演出,力图将旅游文化演艺节目的高附加值依托于主题公园氛围得到实现。

2006 年,随着《宋城千古情》艺术水准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口碑的不断积累,《宋城千古情》成功摆脱从属于宋城景区的地位,与宋城景区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形成了深度融合的业务板块联动效应,宋城景区的商业化运作手段也逐渐趋于成熟。

如今,在宋城景区业务收入结构中,景区与演艺联票收入占到了85%。

2.准确定位,契合杭州城市发展目标送货车呢过几天始终契合杭州城市发展目标,把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国际旅游休闲中心”等作为企业的发展定位,其宋城景区、杭州乐园和《宋城千古情》的定位与创新都为杭州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提供了有力的发展支撑,而杭州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也为宋城集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3.持续创新,形成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是创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宋城集团在景区建设和项目推进中正是积极遵循了持续不断的创新原则,把创意“金点子”不断融入建设和开发的改革中,才使宋城景区和《宋城千古情》做到了长久不衰。

以宋城景区为例,基于2010 年宋城景区超过了380 万的客流量,目前景区的环境容量和接待能力已经很难吸收未来可观的市场增量,为此宋城集团在2011 年投入巨资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进行系统整改。

新建失落古城、四大佛窟,新增十几项互动游乐项目,同时打造千年宋城河,做到真正适合“全天候、全年度、全年龄段”游《宋城千古情》则每年都会进行改编和提升。

《吴越千古情》紧紧围绕杭州和萧山的历史文化,以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西施范蠡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分为情定湘湖、风雪囚途、西施浣纱、惊艳吴宫、复国之战、和平颂六幕。

力邀国内一线编创团队加盟,打造美轮美奂的室内演出,给观众前所未有的现场体验。

这台演出和《宋城千古情》在文化和市场上互为补充,一同占领杭州历史文化和旅游市场的制高点,成为杭州旅游演艺文化的又一张“金名片”。

4.接轨市场,做游客最喜爱的主题乐园市场的反应,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未来。

宋城集团在华东地区的13 个办事处,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网络,一方面加强与全国各大旅行社的合作,积极开拓终端和组团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认真向游客搜集反馈信息,分析市场调查和营运记录,随时对园区建设和定位进行整改,其中《宋城千古情》的每次整改信息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到达指定的目标客户群体。

目前,宋城景区已形成新春庙会、泼水节、桂花节等主题节庆活动。

杭州乐园则依据四季变化,推出如春季狂欢节、夏季嬉水节、秋季万圣节等各类文化主题活动,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让杭州乐园成为游客心中最喜爱的主题乐园。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张文建.旅游服务经济与业态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以上海田子坊创意产业园为例摘要:产业融合并不是新名词,但其作用直至当代才被人们所重视,目前,产业融合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均产生了深远而持续的影响。

在此趋势的作用下,由于本质上的耦合性,加之政策引导,我国的旅游业、文化产业“趋同”的趋势愈发明显。

创意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文化产业,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逐渐兴起,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地都将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

在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驱使着旅游业与创意产业之间的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呢?本文就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在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分布、类型及发展概况做了基本介绍后,以上海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为例,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析研究。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田子坊 1.产业融合理论 1.1 产业融合的涵义和特征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

早在 1978 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negrouponte 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进入 20 世纪80 年代后,哈佛大学的oettinger 和法国学者nora 与mince 分别创造compunctions 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

此外,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植草益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这个定义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及结果两方面来揭示产业融合的意义的。

因为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但从产业的严密定义来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

但是,一旦由于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的产品或服务,或者由于放宽限制,积极地展开了相互介入,各产业的企业群就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

产业融合的过程之中,必然会导致原有产业的竞争激化,因而发生企业合并和企业倒闭,最终直至产业合并,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

马健博士在2002 年综合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的论述,把产业融合较为准确和完整地表述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淡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学者厉无畏指出:产业融合的特征在于融合的结果出现了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这一现象如同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会产生新的学科一样。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作用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助推器,1+l>2 的生产效率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发展所追求的目标。

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产业融合的某一个侧面,朱瑞博博士利用价值模块理论来解释产业融合的本质及特征。

韩小明从产业概念出发,分析了产业融合的路径和作用机制。

胡汉辉、邢华认为产业融合有助于促进我国各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

此外,陆国庆提出产业融合是信息经济条件下产业演进、产业创新的重要模式,何立胜、李世新等人认为产业融合己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2 产业融合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学者们对产业融合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划分。

从市场角度分类可以分为供给方面融合和需求方面融合,供给方面主要是技术融合,需求方面主要是产品融合。

技术融合又可进一步分为技术替代融合与技术整合或补充融合。

从产品视角可以分为替代型融合和互补型融合以及结合型融合。

国内马健根据产业融合的程度和市场效果,将产业融合分为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和虚假融合。

聂子龙、李浩提出产业融合有四种主要形式: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全新产业取代传统旧产业进行融合。

胡汉辉和邢华将产业融合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三种形式。

胡永佳从产业融合的方向上分为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和混合融合;从产业融合的结果上可分为吸收型融合和扩展型融合。

由此可见,国外主要是从技术与产品两个层面来进行分类,并通过引进替代与互补两种作用机制,从技术融合与产品融合视角解释了产业融合的产生;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产业视角来进行分类,从宏观层面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了描述。

1.3 产业融合的动因关于产业融合的动因,多数学者归于技术进步与政府管制的放松。

如lei 认为,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是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首先发生技术融合,才能够发生产业融合。

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源于技术进步和规制的放松。

欧洲委员会绿皮书也强调技术和放松规制是产业融合发生的基本原因。

yoffie 认为,半导体、数字通信技术发展,政府放松规制以及管理创新是信息产业融合的三个最主要驱动力,并强调在三者共同作用下,产业融合才得以发生。

也有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产业融合产生的根本动因不在于技术因素,而在于其它方面,如the australian convergence review 指出,产生融合的必要条件是数字技术。

国内张磊也指出,技术进步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电信业的放松管制两者都未能导致融合,由于实业界清醒地认识了多以失败告终的电话和电视的纵向一体化融合这一“死尸的融合” 的现象,进而创新了传统经营观念,将管理创造性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相结合,使得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诸产业的边界处的融合成为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