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的案例分析共18页文档
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产城融合的典范案例

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产城融合的典范案例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更在产城融合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径。
上海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在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产城融合方面做出了许多可贵的探索和实践,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典范案例。
一、上海产城融合的实践经验1.城市产业布局的优化上海致力于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大幅度优化。
上海浦东新区作为中国最早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自1990年开发建设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产城融合,带动了整个上海城市的产业转型。
通过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上海培育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2.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协调发展上海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始终强调产城融合的理念,提供了更多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上海浦东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了产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合理布局和配套规划,使产业、商业和居住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共生关系。
上海还注重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创新环保理念,建设了一大批绿色生态园区和低碳示范城市,加快了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3.城市创新服务业的引进和发展上海以发展创新服务业为重点,建设了众多的创新园区和创业基地,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知识产权企业入驻。
逐步形成了集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了产城融合的目标。
上海还依托自身的城市品牌和资源优势,发展了众多的高端服务业,如金融、医疗、教育等,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1.张江科技城张江科技城是上海产城融合的典范案例之一。
作为上海新兴的科技创新基地,张江科技城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和配套设施,集聚了大批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
在张江科技城,不仅有专业的研发团队和优质的科研成果,还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便利的生活服务,为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生活条件,成为了上海高品质生活的典范。
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案例

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案例一、引言产业融合示范园是指以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协同发展为目标,通过集聚相关企业和资源,打造一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创业基地。
本文将以某个实际案例为例,探讨产业融合示范园的创建过程、特点和效果。
二、案例背景某省某市位于中国东部,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发达的制造业。
然而,由于传统农业和制造业发展模式的限制,该地区的经济增长逐渐趋缓。
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当地政府决定创建一个产业融合示范园,以促进农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三、示范园规划与设计1. 规划目标•促进农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农产品加工和价值提升,提高农业附加值;•建设智能化、绿色化的生产基地,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吸引创新创业企业入驻,培育新兴产业。
2. 地理位置选择示范园选择在市郊的一块空旷土地上建设,该地区交通便利,临近主要交通干道和物流枢纽。
3.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标准化厂房,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建设配套设施,如供水、供电、通讯等;•建设物流园区,提供便捷的物流配送服务。
4. 产业布局示范园按照农业和制造业的融合程度进行布局,将相关企业和机构进行分类集中安排,便于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
四、示范园运营管理1. 招商引资示范园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和优惠政策,吸引农业和制造业相关企业入驻。
同时,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科技创新资源。
2. 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示范园的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提供企业孵化、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全方位的服务。
3. 产业链协同示范园通过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促进农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例如,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可以与制造业企业合作,开发新型农产品加工设备。
4. 创新创业培育示范园重点培育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技术支持等支持措施。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五、示范园效果评估1. 经济效益通过产业融合,农产品加工价值得到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制造业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带动了就业和经济增长。
十大产城融合经典案例

十大产城融合经典案例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就是把先进城市所具有的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城市功能与小城镇的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实现产业与城市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以下为十大产城融合经典案例:
1. 碧云国际社区:该社区位于浦东金桥地区,与金桥产业园区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社区。
2. 苏州工业园:该园区通过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
3.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该园区通过产城融合,将原本的农业小镇转变为高科技产业园区,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4. 成都天府新区:该新区通过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和人口的集中,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5. 南京江北新区:该新区通过产城融合,将原本的工业区转变为现代化城市新区,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 杭州未来科技城:该科技城通过与杭州市区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和人口的集中,成为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区。
7. 青岛蓝谷高新区:该园区通过产城融合,将原本的工业区转变为高科技产业园区,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8. 天津滨海新区:该新区通过与天津市区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和人口的集中,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9. 无锡太湖新城:该新城通过与无锡市区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和人口的集中,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10. 武汉光谷高新区:该园区通过产城融合,将原本的科技园区转变为高科技产业城区,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案例都是产城融合的经典之作,通过产城融合可以实现产业和城市的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产城融合和城市更新案例研究

新加坡·裕廊工业区 ——产城融合的典范
创建时间: 从1961年10月开始兴建,目前已发展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工业产 值占全国的2/3。 地理位置和面积: 位于新加坡西南部滨海地带,距离市区10公里,面积约70平方公里。 入驻产业: 区内约有7000家本土及跨国公司进驻,从初期的出口加工制造等逐步向通讯技术、 生命科学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演化,推动新加坡进入新兴工业国家。
改造后不仅高楼林立,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和美化,还 成为东京中心的热门旅游区和商业办公区。建设城市 综合体,使城市资源日夜都得以充分利用
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集办公、住宅、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宾馆、豪华影 院和广播中心为一体
案例借鉴
日本·六本木新城再开发
改造理念
交通体系
空间构成
运营措施
艺术氛围
案例借鉴
日本·六本木新城再开发
本开始涌入,选此为生产基地
区域基础建设
1、区域初步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及行业工人,产 (启动期:10年) 生临时低层次居住性需求
时间
案例借鉴
新加坡·裕廊工业区
成功要素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功能分明、结构有致的五大分区是裕廊工业区的一大特点,也是其发 展的见证。
2、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条
通过集中投资,形成“化工簇群”,即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发展
重点研发领域: 生命工学、信息通信、新材料、精细化学、能源、机械航空等国 家战略产业技术、大型符合技术和基础科技。 建设重点: 大德科技园区重视基础研究等创新研发活动,其主导产业处于价 值链的上游,企业以创新和研发活动为主,作为大德特区的研发 核心区,大德科技园区是韩国最大的产学研基地和产业圈。
4
案例借鉴
产城融合案例

(一)产城融合1.产城融合的内涵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
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没有活力。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且产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健康、可持续、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
具体意义体现在: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2、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2.产城融合的方式有产城融合发展需求的区域可归纳为两大类:(1)有产无“城”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例如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开发区等原以生产为主导的区域,这类区域受制于土地成本和交通需求,一般处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边缘。
因前期多以通过链家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规划缺少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功能相对单一。
但由于多年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
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单一的居住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导致职住严重失衡,潮汐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通勤的时间距离,并将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
这类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在产业、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难点在于人口基数有限,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使得配套设施的健康运行面临挑战。
图:潮汐交通(2)有城无“产”城市在过去依托某种大型产业已发展成熟,但过去的产业(例如炼钢厂、纺织厂、废弃铁路站场等)模式已被产业链淘汰或者面临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需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原有的职住平衡被打破,需要在城市中植入新的产业和城市功能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典型案例

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典型案例一、浙江德清:产业协同,共享繁荣。
1. 背景与挑战。
德清这个地方啊,离大城市杭州挺近的。
以前呢,就像是个小跟班,看着杭州发展得风风火火,自己虽然有不少资源,但就是没找对发展的门道。
城乡之间差距也比较明显,城里高楼大厦,各种现代化产业,农村呢,大多就是传统的农业,年轻人都爱往城里跑,农村就剩下些老人和小孩,感觉有点冷冷清清的。
2. 创新举措。
产业协同发展:德清可聪明啦,它就想着借助靠近杭州的优势,和杭州搞产业协同。
杭州有很多高科技企业,德清就专门划出一块地来,建了个产业园区,吸引这些企业来开分公司或者搞合作项目。
这就像大树底下好乘凉,德清的这个产业园区,不仅有高科技企业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解决了很多当地人的就业问题。
农村地区也没闲着,围绕着城市的消费需求,发展起了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
比如说,种一些城里人爱吃的有机蔬菜、水果,然后搞那种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的活动。
这样一来,农村的农产品不愁销路了,农民的收入也大大增加了。
人才流动机制:为了让城乡之间的人才能够流动起来,德清制定了一系列诱人的政策。
对于那些从城市到农村创业或者工作的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创业资金支持等。
反过来,对于农村有才华、想往城市发展的年轻人,也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工作环境。
这就像在城乡之间搭起了一座人才的桥梁,让两边的人才可以自由穿梭。
3. 取得的成效。
现在的德清啊,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了。
农村变得越来越热闹,到处都是新建的农家乐和民宿,一到节假日,城里人都往德清的农村跑。
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建设得特别好,道路宽敞平坦,网络信号也很强。
而德清的城市呢,因为有了农村特色产业的补充,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特色。
整个德清就像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城市和农村手拉手,共同走向繁荣。
二、四川成都郫都区:乡村振兴带动城乡融合。
1. 背景与挑战。
郫都区以前大家可能就知道它的豆瓣酱很出名,但这个地方在城乡融合发展之前,也面临不少问题。
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案例

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案例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各地方政府不断推出相关政策和措施。
下面介绍几个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的案例。
一、广东省揭阳市潮汕城乡一体化发展
揭阳市潮汕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式,实现了城乡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发展的协调和融合。
二、江苏省靖江市“慢城镇”建设
靖江市提出了“慢城镇”建设的理念,重点通过发展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推进农村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培育新型农民群体,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该市还加强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了城乡差距。
三、湖南省衡阳市“三农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衡阳市通过建立“三农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包括咨询、培训、技术指导等。
同时,该市还通过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农村合作社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缩小了城乡差距。
以上案例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1 -。
天津十大产城融合经典案例

天津十大产城融合经典案例
天津是最早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的省份之一,特别是国网(天津)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早在2017年10月就在滨海中新生态城注册成立,是国网公司系统内首个综合能源服务公司。
天津的国网客服中心北方园区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已经实现了绿色复合型能源网建设与智慧服务型创新园区建设,并取得绿色建筑标识认证。
园区以电能为唯一外部能源,通过建设光伏发电、地源热泵、冰蓄冷等多种能源转换装置,并创新性地使用光伏发电树、发电单车以及国内首个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发电地砖等,规模化高效应用区域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4类可再生能源。
绿色复合能源网运行调控平台主要包括光伏发电系统、地源热泵、冰蓄冷、太阳能空调系统、太阳能热水、储能微网、蓄热式电锅炉七个子系统,年效益总计达987.7万元。
每年累计节约电量约1100.2万千瓦时,年节约电费共计987.7万元,预计到2020年将节约5056.2万元,2022年节约7078.6万元。
北辰商务中心绿色办公综合能源示范工程,是天津唯一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该示范工程由国网天津城东公司负责规划、设计,利用商务中心屋顶、停车场及相邻湖岸等场地资源,建设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风光储微网、地源热泵、电动汽车充电桩五个系统,及一个综合能源智慧管控平台。
该项目实现了多种能源互联互补、管控平台优化调控,能效比达到2.38,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提升19%,新能源自发自用、储能系统、地源热泵以及综合能源管控平台的智能控制成效明显。
从经济效益来看,该示范工程共投资约
1000万元,扣除天津市政府240多万元的项目补贴,预计不到7年能收回全部投资成本,好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