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脉冲塔萃取
实验7脉冲填料萃取塔实验

实验7脉冲填料萃取塔实验一、实验目的⒈了解脉冲填料萃取塔的结构。
⒉掌握脉冲填料萃取塔性能的测定方法。
⒊了解填料萃取塔传质效率的强化方法。
二、实验内容观察有无脉冲时塔内液滴变化情况和流动状态;固定两相流量,测定有无脉冲时萃取塔的传质单元数、传质单元高度及总传质系数。
三、实验原理填料萃取塔是石油炼制、化学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部门广泛应用的一种萃取设备,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制造等特点。
塔内填料的作用可以使分散相液滴不断破碎与聚合,以使液滴的表面不断更新,还可以减少连续相的轴向混合。
萃取塔的分离效率可以用传质单元高度或理论级当量高度表示。
影响脉冲填料萃取塔分离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填料的种类、轻重两相的流量及脉冲强度等。
对一定的实验设备(几何尺寸一定,填料一定),在两相流量固定条件下,脉冲强度增加,传质单元高度降低,塔的分离能力增加。
本实验以水为萃取剂,从煤油中萃取苯甲酸,苯甲酸在煤油中的浓度约为2%(质量)。
水相为萃取相(用字母E表示,在本实验中又称连续相、重相),煤油相为萃余相(用字母R表示,在本实验中又称分散相)。
在萃取过程中苯甲酸部分地从萃余相转移至萃取相。
萃取相及萃余相的进出口浓度由容量分析法测定之。
考虑水与煤油是完全不互溶的,且苯甲酸在两相中的浓度都很低,可认为在萃取过程中两相液体的体积流量不发生变化。
⒈按萃取相计算的传质单元数计算公式为:(8-1)式中:Y Et─苯甲酸在进入塔顶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水;本实验中Y Et=0。
Y Eb─苯甲酸在离开塔底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苯甲酸/kg水;Y E─苯甲酸在塔内某一高度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苯甲酸/kg水;Y E*─与苯甲酸在塔内某一高度处萃余相组成X R成平衡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苯甲酸/kg水。
用Y E─X R图上的分配曲线(平衡曲线)与操作线可求得-Y E关系。
再进行图解积分或用辛普森积分可求得N OE。
⒉按萃取相计算的传质单元高度(8-2)式中:H—萃取塔的有效高度,m;—按萃取相计算的传质单元高度,m。
萃取实验报告(一)2024

萃取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本报告记录了萃取实验的详细过程和结果。
萃取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的分离技术。
在该实验中,我们通过液液萃取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旨在通过不同溶剂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的调整,实现目标物质的有效分离和纯化。
本报告将依次阐述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正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不同溶剂的选择原则和操作条件的调节方法;3. 实现目标物质的高效分离和纯化;4. 研究实验操作对分离效果的影响;5. 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实验经验。
二、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2. 根据目标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3. 设计实验方案,确定萃取次数和每次萃取的操作步骤;4. 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加热、搅拌、分液等步骤;5.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三、实验结果1. 分析目标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2. 观察不同萃取次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3.记录重复实验的结果并进行比较;4.分析实验数据,计算萃取效率和纯化率;5. 将实验结果呈现为表格、图表或文字描述。
四、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1. 分析实验数据,发现不同溶剂对目标物质的萃取能力;2. 分析不同萃取次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3. 评估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和优化空间;4. 总结萃取实验的优点和局限性;5. 对未来实验的改进提出建议。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利用不同溶剂和操作条件,实现了目标物质的高效分离和纯化。
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次数、溶剂选择和操作精细度都对分离效果有重要影响。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些限制,如操作过程中的溶剂损失和萃取效率的限制等。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提高分离效果和纯化率。
萃取试验

实验6-2 萃取塔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脉冲填料萃取塔的结构;萃取塔性能的测定方法;萃取塔传质效率的强化。
二、实验原理萃取塔的分离效率可以用传质单元高度OE H 或理论级当量高度e h 表示。
影响本实验所选用的脉冲填料萃取塔的有填料的种类、轻重两相的流量及脉冲强度等。
对一定的实验设备(几何尺寸、填料一定),在两相流量固定条件下,脉冲强度加强,传质单元高度降低,塔的分离能力增加。
本试验以水为萃取剂,从煤油中萃取苯甲酸,其中苯甲酸在煤油中浓度约为0.2%(质量)。
水相为萃取相(用E 表示,本试验中又称连续相、重相),煤油相为萃余相(用R 表示,本试验中又称分散相)。
考虑水于煤油是完全不互溶的,且苯甲酸在两相中浓度都很低,可认为在萃取过程中两相液体的体积流量不发生变化。
1.按萃取相计算的传质单元数OE N =⎰-EbEtY Y E EE Y Y dY )(*,其中Y Et 为苯甲酸在进入塔顶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 水(本试验中Y Et =0);Y Eb 为苯甲酸在离开塔底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 水;Y E *为与苯甲酸在塔内某一高度处萃余相组成X R 成平衡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 水;Y E 为苯甲酸在塔内某一高度处萃取相中的质量比组成,kg 苯甲酸/kg 水。
用Y E -X R 图上的分配曲线与操作线可求得)(1*E E Y Y --Y E 关系,再进行图解积分或用辛普森积分可求得N OE 。
2.按萃取相计算的传质单元高度OEOE N H H =,其中H 为萃取塔的有效高度,m ;H OE为按萃取相计算的传质单元高度,m 。
3.按萃余相计算的体积总传质速率Ω⋅=OE YE H S a K ,其中S 为萃取相中纯溶剂的流量,kg 水/h ;Ω为萃取塔截面积,m 2;a K YE 为按萃取相计算的体积总传质系数,)(3水苯甲酸苯甲酸kg kg h m kg ⋅⋅同理,本试验也可以按萃余相计算N OR 、H OR 及a K XR 。
转盘、脉冲填料萃取塔实训方案

转盘、脉冲填料萃取塔实训方案转盘、脉冲填料萃取塔实训方案一、实训目的⒈了解液——液萃取塔的结构及特点。
⒉掌握液——液萃取塔的操作。
⒊掌握传质单元高度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外加能量对液——液萃取塔传质单元高度和量的影响。
二、实训原理1、液—液萃取设备的特点液——液相传质和气液相传质均属于相同传质过程。
因此这两类传质过程具有相像之处,但也有相当差别。
在液液系统中,两相间的重度差较小,界面张力也不大:所以从过程进行的流体力学条件看,在液液相的接触过程中,能用于强化过程的惯性力不大,同时已分行的流体力学条件看,在液液相的接触过程中,能用于强化过程的惯性力不大,同时已分散的两相,分层分别本领也不高。
因此,对于气液接触效率较高的设备,用于液液接触就显得效率不高。
为了提高液液相传质设备的效率。
常常补给能量,如搅拌、脉动、振动等。
为使两相逆流和两相分别,需要分层段,以保证有充分的停留时间,让分散的液相凝集,实现两相的分别。
2、液—液萃取塔的操作(1)分散相的选择在萃取设备中,为了使两相紧密接触,其中一相充分设备中的主要空间,并呈连续流动,称为连续相kl一相以液滴的形式,分散在连续相中,称为分散相,哪一相作为相对设备的操作性能、传质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分散相的选择可通过小试或中试确定,也可依据以下几方面考虑。
1)为了加添相际接触面积,一般将流量大的一相作为分散相;但假如两相的流量相差很大,而且所选用的萃取设备具有较大的轴向混合现象,此时应将流量小的一相作为分散相,以减小轴向混合。
2)应充分考虑界面张力变动对传质面积的影响,对于>0系统,即系统的界面张力随溶质浓度加添而加添的系统;当溶质从液滴向连续相传递时,液滴的稳定性较差,容易碎裂,而液膜的稳定性较好,液滴不易合并,所以形成的液滴平均直径较小,相际接触表面较大;当溶质从连续相向液滴传递时,情况刚好相反。
在设计液液传质设备时,依据系统性质正确选择作为分散相的液体,可在同样条件下获得较大的相际传质表面积,强化传质进程。
萃取塔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萃取塔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应用领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提高学生对萃取塔性能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二、实训设备与材料1. 转盘萃取塔实验装置一台2. 电机一台3. 不锈钢材料、石英玻璃等4. 实验原料:A、B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5. 仪器:温度计、压力计、流量计、计时器等三、实训步骤1. 实验准备(1)检查设备是否完好,连接电源。
(2)准备好实验原料,将其倒入萃取塔内。
(3)启动电机,观察转盘是否正常旋转。
2. 实验操作(1)观察转盘旋转速度,记录数据。
(2)调节进料流量,观察萃取效果。
(3)改变原料比例,观察萃取效果。
(4)记录实验数据,如温度、压力、流量等。
3. 实验观察与分析(1)观察转盘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涡旋运动,分析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2)观察固定环对轴向返混的抑制作用,分析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3)分析不同原料比例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 实验总结(1)总结萃取塔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2)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1. 转盘萃取塔结构特点(1)转盘固定在中心轴上,由电机驱动旋转。
(2)转盘直径小于固定环内径,便于装卸。
(3)固定环将塔内分割成若干个小空间,增大相际接触面积。
2. 转盘萃取塔工作原理(1)转盘旋转产生涡旋运动,增大相际接触面积。
(2)固定环抑制轴向返混,提高传质效率。
3. 实验结果与分析(1)转盘旋转速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转速越高,萃取效率越高。
(2)原料比例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原料比例适中,萃取效果较好。
(3)固定环对轴向返混的抑制作用:固定环能有效抑制轴向返混,提高传质效率。
五、实训体会通过本次实训,我对萃取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萃取塔的操作方法。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1. 萃取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传质效率高。
2. 转盘萃取塔在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
3. 实验过程中,要关注转盘旋转速度、原料比例等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实验报告:脉冲塔萃取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过程工程控制甲(Ⅱ)实验 同组实验者: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脉冲塔萃取操作及体积传质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脉冲萃取实验装置及萃取操作。
2、观察脉冲强度(脉冲幅度或脉冲频率)变化时,萃取塔内轻、重两相流动状况,了解萃取操作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萃取操作条件对萃取过程的影响。
3、测量每米萃取高度的传质单元数、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传质系数K YV ,关联传质单元高度与脉冲萃取过程操作变量的关系。
4、计算萃取率η。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萃取是分离和提纯物质的重要单元操作之一,是利用混合物中各个组分在外加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异而实现组分分离的单元操作。
进行液-液萃取时,两种液体在塔内作逆流流动,其中一种液体作为分散相,以液滴形式通过另一作为连续相的液体,两种液相的浓度则在设备内作微分式的连续变化,并依靠密度差在塔的两端实现两夜相间的分离。
当轻相作为分散相时,相界面出现在塔的上端;反之,当重相作为分散相时,则相界面在塔的下端。
1.萃取的基本符号名称 符号 流量单位 组成符号 原料液 F Kg/S x F 或X F 萃余相 R Kg/S x R 或X R 萃取剂 S Kg/S y s 或Y s 萃取相EKg/Sy E 或Y E2.萃取的物料衡算萃取计算中各项组成可用操作线方程相关联,操作线方程的P (X R ,Y S )h 和点Q (X F ,Y E )装 订线装订线与装置的上下部相对应。
在第一溶剂B 与萃取剂S 完全不互溶时,萃取过程的操作线在X-Y 坐标上时直线,其方程式如下形式:R SRF S E X X Y Y X X Y Y --=-- ————————————————(1) 由上式得:()SS X X m Y Y -=-其中: RF S E X X Y Y m --=单位时间内从第一溶剂中萃取出的纯物质A 的量M ,可由物料衡算确定:()()SE RF Y Y S X X B M -=-= ——————————————(2)3、萃取过程的质量传递不平衡的萃取相与萃余相在塔的任一截面上接触,两相之间发生质量传递。
萃取实验报告总结

引言:萃取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分离技术,通过溶剂的选择性溶解性来分离和纯化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本文旨在总结萃取实验的相关内容及实验数据,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概述:萃取实验是通过溶剂的选择性溶解性来分离和纯化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目标化合物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正文内容:一、实验目的1.确定目标化合物的溶解度2.优化萃取条件,提高目标化合物的纯度和回收率3.探究其他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目标化合物、溶剂、分离漏斗、滴定管等。
2.实验方法:萃取的一般步骤包括溶解混合物、加入溶剂、摇匀混合、分离并收集两相液。
三、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1.实验结果:记录萃取实验中目标化合物的纯度和回收率。
2.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和纯度,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评价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溶剂选择:根据化合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萃取溶剂,确保目标化合物能够高效地被提取。
2.操作技巧: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如摇动力度、分离漏斗使用方法等,以避免实验结果的误差。
五、实验的改进和展望1.改进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溶剂和不同条件下的萃取效果,优化实验方案,提高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和纯度。
2.展望:进一步探索萃取实验在不同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追求更高效、更环保的分离技术。
文末总结:通过萃取实验我们可以有效地分离混合物中的目标化合物,提高其纯度和回收率。
在实验中,合理选择溶剂、掌握好操作技巧是保证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不断优化实验方案和探索新的分离技术来提高实验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能够对萃取实验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引言概述:萃取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通过溶剂的选用和适当的操作条件,将化合物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本文将对萃取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
我们将介绍萃取实验的原理和目的,然后详细描述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条件的选择、溶剂体系的构建、操作步骤等。
01萃取塔操作及体积传质系数测定

x% 0.1786 0.2348 0.4230 0.6550 0.6330
y——水相中苯甲酸重量百分数。
与平衡组成的偏差程度是传质过程的推动力,在装置的顶部,推动力是线段 PP’:
YR YR* YS
(4)
在塔的下部推动力是线段 QQ’: YF YF* YE
传质过程的平均推动力,在操作线和平衡线为直线的条件下为:
(2)
3.3 萃取过程的质量传递 不平衡的萃取相与萃余相在塔的任一截面上接触,两相之间发生质量传递。物质 A 以
扩散的方式由
萃余相进入萃取相,该过程的界限是达到相间平衡,相平衡的相间关系为:
Y * kX
(3)
k 为分配系数,只有在较简单体系中,k 才是常数,一般情况下均为变数。本实验给出 如下表 1 所示的系统平衡数据,用来求取 X 与 Y 之间的对应关系。
F ——溶液密度, g / l 。
xR 亦用同样的方法测定:
xR
Na 'M a R
(20)
式中:
N
a
'
V2 ' Nb V1 '
(21)
V1 ' 、V2 ' ——分别为试样的体积数与滴定所耗的 NaOH 溶液的体积数。
4 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4.1 转盘萃取塔 1) 原料液储槽内为煤油-苯甲酸溶液。 2) 将萃取剂(蒸馏水)加入萃取剂贮槽中。 3) 启动萃取剂输送泵,调节流量,先向塔内加入萃取剂,充满全塔,并调至所需流 量。 4) 启动原料液输送泵,调节流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流量不变,并通过调节萃取液 出口阀门,使油、水相分界面控制在萃取剂进口与萃余液出口之间。 5) 调节转盘轴转速的大小,在操作中逐渐增大转速,设定转速,一般取100-600转/ 分。 6) 水在萃取塔内流动运行5min后,开启分散相—油相管路,调节两相流量约510L/h,待分散相在塔顶凝聚一定厚度的液层后,再通过调节连续相出口阀,以保 持安静区中两相分界面的恒定。 7) 每次实验稳定时间约30分钟,然后打开取样阀取样分析,用NaOH标准液中和滴 定法(添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测定原料液及萃余液的组成,同时记录转速。 8) 改变转速,重复上述实验。 9)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装置恢复原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过程工程控制甲(Ⅱ)实验 同组实验者: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脉冲塔萃取操作及体积传质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脉冲萃取实验装置及萃取操作。
2、观察脉冲强度(脉冲幅度或脉冲频率)变化时,萃取塔内轻、重两相流动状况,了解萃取操作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萃取操作条件对萃取过程的影响。
3、测量每米萃取高度的传质单元数、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传质系数K YV ,关联传质单元高度与脉冲萃取过程操作变量的关系。
4、计算萃取率η。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萃取是分离和提纯物质的重要单元操作之一,是利用混合物中各个组分在外加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异而实现组分分离的单元操作。
进行液-液萃取时,两种液体在塔内作逆流流动,其中一种液体作为分散相,以液滴形式通过另一作为连续相的液体,两种液相的浓度则在设备内作微分式的连续变化,并依靠密度差在塔的两端实现两夜相间的分离。
当轻相作为分散相时,相界面出现在塔的上端;反之,当重相作为分散相时,则相界面在塔的下端。
1.萃取的基本符号名称 符号 流量单位 组成符号 原料液 F Kg/S x F 或X F 萃余相 R Kg/S x R 或X R 萃取剂 S Kg/S y s 或Y s 萃取相EKg/Sy E 或Y E2.萃取的物料衡算萃取计算中各项组成可用操作线方程相关联,操作线方程的P (X R ,Y S )h 和点Q (X F ,Y E )装 订线装订线与装置的上下部相对应。
在第一溶剂B 与萃取剂S 完全不互溶时,萃取过程的操作线在X-Y 坐标上时直线,其方程式如下形式:R SR FS E X X Y Y X X Y Y --=-- ————————————————(1)由上式得:()SS X X m Y Y -=-其中: RF S E X X Y Y m --=单位时间内从第一溶剂中萃取出的纯物质A 的量M ,可由物料衡算确定:()()SE RF Y Y S X X B M -=-= ——————————————(2)3、萃取过程的质量传递不平衡的萃取相与萃余相在塔的任一截面上接触,两相之间发生质量传递。
物质A 以扩散的方式由萃余相进入萃取相,该过程的界限是达到相间平衡,相平衡的相间关系为:kX Y =* ————————————————————(3)k 为分配系数,只有在较简单体系中,k 才是常数,一般情况下均为变数。
本实验已给出平衡数据,见附表。
与平衡组成的偏差程度是传质过程的推动力,可用操作线与平衡线之间的线段来表示,在装置的顶部,推动力是:SR R Y Y Y -=∆* —————————————————(4) 在塔的下部是: E F F Y Y Y -=∆* —————————————————(5) 传质过程的平均推动力,在操作线和平衡线为直线的条件下为:RF R F mY Y Y Y Y ∆∆∆-∆=∆ln———————————————(6) 物质A 由萃余相进入萃取相的过程的传质动力学方程式为:m Y Y A K M ∆= ———————————————————(7)式中:YK ——单位相接触面积的传质系数,()kg kg s m kg //2⋅;A ——相接触表面积,2m 。
该方程式中的萃取塔内相接触表面积A 不能确定,因此通常采用另一种方式。
相接触表面积A 可以表示为:h a aV A Ω== ———————————————————(8) 式中:a ——相接触比表面积,32/m m ; V ——萃取塔有效操作段体积,3m ;Ω——萃取塔横截面积,2m ; h ——萃取塔操作部分高度,m 。
这时, m YV m Y Y V K Y aV K M ∆=∆= —————————————————(9)式中:a K KY YV=——体积传质系数,()kg kg s m kg //3⋅。
根据(2)、(7)、(8)和(9)式,可得OE OE m SE YV N H Y Y Y K Sh ⋅=∆-⋅Ω=———————————————(10)在该方程中:Ω=YV OEK S H,称为传质单元高度;mS E OEY Y Y N∆-=,称为总传质单元数。
Y K 、YV K 、OE H 是表征质量交换过程特性的,Y K 、YV K 越大,OE H 越小,则萃取过程进行的越快。
()mS E m YV Y V Y Y S Y V M K ∆-=∆=—————————————————(11) 4.萃取率 η%100⨯=的量原料液中组分的量被萃取剂萃取的组分A A η()%100⨯-=FS E BX Y Y S η ————————————————(12)或 ()%1001%100⨯⎪⎪⎭⎫ ⎝⎛-=⨯-=F R FR F X X BX X X B η ———————(13) 5.数据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第一溶剂B 的质量流量()()FF F F x V x F B -=-=11ρ ——————————————(14)式中:FV ——料液的体积流量,h m /3;F ρ——料液的密度,3/m kg ;Fx ——料液中A 的含量,kg kg /。
ρ由比重计测量而得。
F V 由下式计算:()()FNf F F f NF V V V ρρρρρρρρ000≈--= —————————————(15)式中:NV ——转子流量计读数,min /ml 或h m /3;fρ——转子密度,3/m kg ;ρ——20 ℃时水的密度,3/m kg 。
()F F Nx V B -=10ρρ ————————————————(16)(2)萃取剂S 的质量流量因为萃取剂为水,所以’’0ρN V S = ————————————————(17)(3)原料液及萃余液的组成F x 、Rx对于煤油、苯甲酸、水体系,采用酸碱中和滴定的方法可测定进料液组成F x 、萃余相组成R x 和萃取相组成E y ,即苯甲酸的质量分率,E y 也可通过如上的物料衡算而得,具体步骤如下: 用移液管取试样V 1ml ,加指示剂1-2滴,用浓度为N b 的KOH 溶液滴定至终点,如用去KOH 溶液V 2ml ,则试样中苯甲酸的摩尔浓度N a 为:12V N V N b a= —————————————————(18)则 FA a FM N x ρ= —————————————————(19)式中:AM ——溶质A 的分子量,mol g /,本实验中苯甲酸的分子量为122mol g /;F ρ——溶液密度,l g / 。
Rx 亦用同样的方法测定:Ra a R M N x ρ'=——————————————————(20)式中: '''12V N V N b a= ——————————————————(21)其中:'1V 、'2V ——分别为试样的体积数与滴定所耗的KOH 溶液的体积数。
四、 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1.打开设备除脉冲转向器之外的所有电源开关。
2.调节萃取剂和原料液的流量均为200ml/min ,取原料液10ml 用于酸碱滴定测定原料中苯甲酸含量。
另取3/4试管的原料液测定比重,测定完成的原料液可倒回原料槽中。
3.不断调节萃取液出口阀门,使油、水相分界面控制在萃取剂与萃余液出口之间,并保持在此期间萃取剂和原料液的流量基本不变。
4.待稳定后,取萃余液10ml 用于酸碱滴定测定萃取后的苯甲酸含量。
另取3/4试管的萃余液测定比重。
5.打开离心泵、脉冲转向器电机。
调节脉冲流量调节阀,得到一个较小的脉冲频率。
6.保持萃取剂和原料液的流量为200ml/min 不变。
不断调节萃取液出口阀门,使油、水相分界面控制在萃取剂与萃余液出口之间。
7.待稳定后,取萃余液10ml 用于酸碱滴定测定萃取后的苯甲酸含量。
另取3/4试管的萃余液测定比重。
8.调节脉冲流量调节阀,得到一个相对较大的脉冲频率。
9.保持萃取剂和原料液的流量为200ml/min 不变。
不断调节萃取液出口阀门,使油、水相分界面控制在萃取剂与萃余液出口之间。
10.待稳定后,取萃余液10ml 用于酸碱滴定测定萃取后的苯甲酸含量。
另取3/4试管的萃余液测定比重。
11.实验结束后,关闭塔设备电源并清洗仪器。
五、实验装置1.萃余液收集槽2.萃取液收集槽3.萃余液取样阀4.5.6.界面调节阀7.萃取液出口 8.萃取液取样阀 9.萃取塔 10.脉冲流量调节阀12.调节阀 11.原料液转子流量计 14.调节阀15.离心泵16.萃取剂贮槽13.萃取剂转子流量计 18.原料液贮槽 19.22.充气阀20.23.缓冲罐 24.脉冲转向器图1 萃取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六.数据记录和处理1.原始数据表一原始数据记录表项目次序 1 2 3脉冲频率 Hz 0 171.5 295.5 脉冲幅度 mm 0 10 4 水转子流量计读数 ml/min200 200 200 原 料液转子流量计读数 ml/min200 200 200 原料液密度 kg/m 3795.5 795.5 795.5 原料液取样量 ml10 10 10 滴定用碱量 ml16.40 16.40 16.40 萃 余 相萃余相密度 kg/m 3 795.2 792.5 795.0 萃余相取样量 ml 10 10 10 滴定用碱量 ml 12.055.905.502.实验数据处理(1)原料液的浓度及质量流量原料液和萃取剂在实验过程中是保持不变的,因此提出列在下方。
又20摄氏度下水的密度为998.2kg/m3;实验条件下料液密度近似为测得的比重值,即795.5kg/m3。
a.x F 及X F原料液中苯甲酸的摩尔浓度:l l V N V N b a/mo 0164.01001.040.1612=⨯==原料液组成摩尔分数:103515.25.7951220164.0-⨯=⨯==FAa F M N x ρ摩尔比X F103-521.21x ⨯=-=x FFX F与X F 相平衡的Y F *由图二得到平衡线的拟合公式:ex 3886.22)46651.4(22/22.3886771.892- 0.245414y +-+=π。
将X F =2.521*10-3 代入公式,得出Y F *=1.056*10-2 b.原料液的质量流量 料液的质量流量:()h F x F NVB /kg 67.10103-2.515-15.7952.9981066020010=⨯⨯⨯⨯⨯=-=)(ρρc.萃取剂水的质量流量h N V S /kg 98.112.998106602000=⨯⨯==’’ρ d.萃取塔有效段操作体积103374.105.027.041h -⨯=⨯⨯⨯=Ω=πV(2)其余表二 数据处理表 项目 次序1 2 3 摩尔分数x R 1.849*10-3 9.083*10-4 8.440*10-4 摩尔比X R1.852*10-3 9.091*10-4 8.447*10-4 Y E 5.958*10-4 1.436*10-3 1.493*10-3 M 7.138*10-3 1.720*10-2 1.789*10-2 Y R * 1.007*10-2 9.376*10-3 9.328*10-3 ΔY F 9.9242*10-3 9.0840*10-3 9.0270*10-3 ΔY R 1.007*10-2 9.376*10-3 9.328*10-3 ΔY m 9.650*10-3 9.229*10-3 9.177*10-3 K YV /K Ya 0.1495 0.3768 0.3877 H OE 11.34 4.498 4.371 N OE 0.0617 0.1556 0.1627 η%26.5463.9466.49计算过程(以第一组为例): a.萃余液组成x R 及X Rl mol V N V N b a /01205.01001.005.12'''12=⨯==103-849.12.79512201205.0'⨯=⨯==Ra M a N R x ρ 103852.11x -⨯=-=x RRX Rb.萃取液组成Y E 及M (溶剂为纯水,Y S =0)104958.5)103852.1103521.2(98.1167.10)(-⨯=-⨯--⨯⨯=-=X R X F S B Y E ()103138.7)103852.1103521.2(67.10-⨯=-⨯--⨯⨯=-=RX F X B MC.YR*01007.03886.22)46651.4103-852.1(22/22.3886771.892- 0.245414y =+⨯-+=e π c.塔底塔顶推动力ΔY F 、ΔY R 、ΔY m102-1.0070-102-1.007*⨯=⨯=-=∆SY R Y R Y 103-9242.9104-5.958-102-052.1*⨯=⨯⨯=-=∆EY F Y F Y 103650.901007.0009242.0ln 01007.0-009242.0ln -⨯==∆∆∆-∆=∆RYF Y R YF Y m Y d.体积传质系数、传质单元高度和总传质单元数)/(3/kg 1495.03600109.6503-101.3743-103-7.138kg kg s m m Y V M YV K a Y K ∙=⨯⨯⨯⨯⨯=∆==34.1105.0236001495.098.114=⨯⨯⨯⨯=Ω=πYVK S OEH0617.0650.90958.5101034=⨯-⨯=∆-=--m S E OEY Y Y N %54.26%100103-521.2103-852.1-1%1001=⨯⨯⨯=⨯⎪⎪⎭⎫ ⎝⎛-=)(F X R X η图2 平衡线图七.实验讨论1.脉冲的影响在脉冲塔中,当脉冲从无到有时,传质单元高度迅速减小,萃取率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