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一、中国建筑史部分〈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1、穿斗式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
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
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
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各间具体名称是: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5、工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6、司空自周至汉,国家最高工官称作“司空”7、将作汉代以后,“掌握作宗庙、路陵、宫室、陵园土木之工”称做“将作”8、将作少府秦至西汉,将作的称谓。
9、将作大匠东汉以后,将作的称谓。
大匠的副手称为“少匠”。
10、将作监唐宋时期,将作的称谓。
监的副手称为“少监”。
11、工部隋朝开始设置的,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等各项工务的机构,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大很多。
12、营缮司(营造司)明清时期,在工部下设营缮司,负责朝廷的各项工程的营建。
清康熙以后,改为在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宫殿和园囿的营造。
13、都料唐朝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
中国古建筑3

戗脊:上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角脊:下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博脊:1.歇山山花下的屋脊 2.重檐屋顶,下层檐围,绕屋身 的屋脊(也叫做围脊)
单檐歇山顶(蓬莱院后院三清殿)
(5)古建筑之攒尖顶
用于正多边形或圆形建筑,顶部有一个集中点, 即宝顶。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 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故宫中和殿、 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
军机处值房
(7)古建筑之卷棚顶
屋面双坡,屋顶最上方没有 突出的正脊。从梁架结构看,梁 架最上方没有正中的脊檩,而是 在上方两侧并列两个脊檩,上加 弧形罗锅椽,使两坡相接处呈圆 弧形。硬山式、悬山式和歇山式 都可以做成卷棚顶。此种建筑园 林中居多。
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 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西安钟鼓楼(明)
北京故宫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 架为主要结构方式
抬 梁 式
穿 斗 式
“墙倒屋不塌”
2、完整的院落组织,多样的平面布局
3、建筑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 • • • • 造形:屋顶 装饰:彩绘、雕饰 北方建筑:画栋为多 南方建筑:木雕精细
4、注重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中 国 古 建 篇
Principle of Public Building Design
分段式歇山顶(敦煌壁画) 它是歇山顶的最初形态,为 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
人字拱 日本四天王寺山门,南北朝 风格
南北朝绘画《洛神赋图》中的楼船,反映出当时建筑 的真实特征,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建 筑 设 计 原 理
巢居
干阑式建筑
木构架建筑
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 、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 的地区非常适用。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 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中国古建筑的形制与特征

(二)屋面组合形制
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复杂,空间多样,由几种不同 形式的屋顶进行组合,产生丰富的建筑造型。
北京宫殿午门
西藏
日喀则札什 伦布寺佛寺
浙江民居
四川成 都清真寺
北京圆 明园蔚林亭
甘肃夏河拉 卜楞寺经堂
(三)屋面细部形制
屋面不同方向的坡度相交,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屋脊形制。
主要目的:
保证排水 通畅
燕尾坊 起承托作用
C 硬山
使用范围:多用于民居,在宫殿寺庙中一般用于配殿、厢房; 特征:一条正脊、四条垂脊(等级较低者不用垂脊);前后两面坡 屋顶, 其山墙两端屋面不伸出山墙外,不露檩头;
正脊较简单, 两山只用筒瓦 或披水砖压梢
风火山墙
在南方,山 墙多向上伸 出屋面为封 火墙
D 歇山
别名:九脊殿、厦两头造、曹殿; 出现年代:汉代始见,南北朝后有大的发展; 主要形式:单檐、重檐、卷棚歇山;
戧脊(用于斜凸部位)
正脊(用于 平凸部位)
天沟(用于斜凹部位)
A 勾连搭
沟搭连:两栋或多栋房屋的屋顶沿进深方向前后相连,屋面相交连接处做 成接近水平的天沟,沟两端排水的屋面作法(为保证排水顺畅需要找坡, 使中间较两边略高)。 作用:可以取消内墙,扩大室内空间。
N 沟连搭
北京圆明园 天地一家春
B 屋脊—北方明清宫殿
低坡垄
正立面
侧立面
B 屋脊—明清民居、园林建筑
明清民居、园林建筑的屋脊多较活泼
鞍子脊:
特点:在屋面上采用阴阳合瓦时,其正脊如马鞍形; 使用范围:多用于北方民居;
脊帽子
小当沟
仰面瓦
正立面
脊帽盖瓦
盖瓦灰
仰面瓦 当沟
中国建筑史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中国建筑史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全城实行宵禁。
三国时期,城市开始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的“里”。
2)瓮城:为增强城门的防御力量,而没在大城门外的小城3)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榑,其持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
4)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
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5)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榑均用斜杆支撑固持。
其中支撑脊榑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6)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
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7)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围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8)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
9)偷心造:宋式斗拱的一种做法,即在一朵斗拱中,只有出跳的拱、昂,跳头上不安横拱。
10)计心造:在宋式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都有横拱的一种斗拱方式11)龙尾道: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朝见之用,坡道共7折,远望如龙尾。
12)宝城宝顶:、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用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
13)雀替: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14)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
15)草栿: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草栿.16)方城明楼:在宝城之前,尚有一个突出的方形城台,上建明楼17)坞壁:平地建坞,围城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角楼,略如城制。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建筑方面一直注重传承与创新,将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早的建筑遗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木材、土坯和石头等材料进行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如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建筑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主要包括宫殿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寺庙和庭院建筑等。
其中,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之一。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中国的皇帝们都住在宫殿里。
宫殿建筑通常以黄色为主色调,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宫殿建筑的特点是布局严谨、简洁,注重对称和平衡。
城墙和门楼常常起到象征性的作用,代表着权势和尊贵。
陵墓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帝王将自己的陵墓建在一座山上,以示尊贵和权威。
陵墓建筑通常由多个建筑组成,如山门、神道、碑亭、墓道、墓室等。
陵墓建筑注重对称和平衡,形式庄重肃穆。
例如,中国最著名的陵墓之一是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群,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德陵,建筑风格严苛庄重,体现了帝王的尊贵和权威。
佛教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寺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充满了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
佛教寺庙通常由大雄宝殿、山门、钟楼、鼓楼等建筑组成。
寺庙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山水为背景,注重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
例如,中国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是峨眉山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高约71米,建于唐朝,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庭院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中的特色之一。
庭院建筑通常是以一个四方形的院子为基础,围绕着主要建筑物布置,形成一个整体的建筑群。
庭院建筑注重布局和空间的利用,注重对称和平衡。
庭院建筑常常是私人住宅的一部分,也经常出现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府邸中。
中国建筑史——屋顶浅析

中国建筑史——屋顶浅析一、中国古建筑屋顶的演变中国是一个有着漫长历史的文明国度。
我们的祖先用他们自己的劳动以及智慧创造了各种风格独特的建筑,成为世界建筑史上最完整以及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最有特色的建筑是紫禁城的屋顶。
中国传统屋顶有五种基本形式,即悬挂在山坡两侧的悬山顶;山坡两侧的悬而不出硬山顶,四面坡的庑殿顶;上部是悬山或硬山,下部是庑殿的歇山顶。
不同时期也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攒尖顶,其中庑殿顶大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是出现时间最早的中国传统屋顶,秦汉时期有悬垂的悬山顶以及类似攒尖的屋顶,但后者仍然有一条短直的山脊,山坡并没有真正相交。
直到东汉以后,真正的攒尖形屋顶以及歇山顶才出现。
这其中硬山顶的是最“年轻”的屋顶形式,只是在明清时期砖被广泛用于房屋墙壁之后,才得以出现。
除了悬山顶以及硬山顶,其他形式的屋顶也可以做成重檐。
一言以蔽之,从古代到清朝,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一直在不断演变,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屋顶风格。
二、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立面中建筑的屋顶有这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的长长的悬檐、充满视觉想象力的弹性檐曲线、由升降框架形成的略微弯曲的屋顶、略微凸起的屋角(从下向上看,屋角的椽像鸟翅膀一样伸展,所以被称为“翼角”),以及许多屋顶形式,如硬山、十字脊、盝顶、悬山、攒尖、歇山、庑殿以及重檐,辅之以色彩明亮的琉璃瓦,使这座建筑能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以及强烈的艺术吸引力。
由于各种屋顶组合,古建筑物的形状以及轮廓线变得越来越多样。
从高空往下看,屋顶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更好,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建筑中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当属“第五立面”。
中国古代建筑在各个时期有许多不同的屋顶风格,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房屋主人身份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庑殿顶代表着最高的社会地位,其特征是总共有四个斜坡,前、后、左、右,还有五个山脊,因此也被称为吴殿或五脊殿。
这种屋顶只能使用于有社会地位最高的皇宫或剌建的寺庙。
中国建筑史内容

中国建筑史内容
中国建筑史是指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中国建筑史的主要内容:
1.史前时期:中国建筑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包括新石器时代的洞穴和土坯建筑,以及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玉器等建筑装饰。
2.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主要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类型。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清两代的紫禁城、故宫和颐和园等。
3.近现代建筑:中国近现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例如民国时期的南京总统府、上海外滩等。
4.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例如鸟巢、水立方、上海中心大厦等。
除了建筑本身的发展,中国建筑史还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建筑装饰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同时,中国建筑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建筑群体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庙宇、住宅等,一般 都是由单个建筑物组成的群体。
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 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置门窗。
四合院住宅,建筑面向院子布置,正房在中轴线上, 两侧厢房相对而立。
单体建筑围合成合院式建筑,而合院式建筑通过进 一步的相互组合,形成更大的群体。 故宫的这种布局特点,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理念的 典型及扩大化。
3、混合式
4 井干式:
用圆木式、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叠置,转角 处交叉咬合,再左右两侧立柱承脊檩。
用木多,尺度和门窗有限制,用于少数森林地区。
三、木构架的结构组成:
• 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被称为“大木作”。
• 大木作由柱、梁、枋、檩、椽、斗拱等组 成。
在大型木构架建筑的屋顶与屋身的过渡部分,有一 种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称为斗拱。它是由 若干方木与横木垒叠而成,用以支挑深远的屋檐, 并把其集中到柱子上。具有结构及装饰作用。
门钉:本出自构造需要,在本板和穿带部位钉上铁钉是为 防止门板松散。但钉帽外露,有碍美观,古人将钉帽打成 泡头状,这样,门钉兼有装饰功能。
梁架装饰
隔扇装饰
入口装饰
斗拱装饰
瓦当、滴水、仙人走兽
2、色彩特征:我国古代建筑色彩丰富,“雕梁画 栋”正是形容这种特色。
宋《营造法式》 彩画作式样
第七讲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外形特征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结构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布局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及色彩
第一节 建筑外形上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 部分,尤其对屋顶极为重视。
1、各种形式的屋顶
硬山屋顶:双坡屋顶中两端屋面不伸出山墙外的一 种屋顶形式。
早期的斗拱比较大,主要作为结构构件。至明清时 期,结构功能逐渐减少,变成很纤细的装饰构件。
斗拱由方形的斗、升,矩形的栱,斜的昂组成
斗栱
• 在宋《营造法式》中, 每一组斗拱称“一 朵”。
• 柱头斗拱(宋称“柱 头铺作”,清称“柱 头科”)
• 柱间斗拱(宋称“步 间铺作”,清称“平 身科”)
• 转角斗拱(宋称“转 角铺作”,清称“转 角科”)
悬山屋顶:两坡屋顶中两端屋面伸出山墙外 的一种屋顶形式。
• 庑殿屋顶: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组成的四 面坡式屋顶,又名四阿顶。
歇山屋顶:庑殿与悬山相交的屋顶,又名九 脊殿。
山花: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 山花。
卷棚屋顶:屋顶前后两坡交界处不用正脊, 而做成弧形曲面的屋顶。
四角攒尖屋顶:屋顶向上呈尖锥状,无正脊,数 条垂脊交合于楼
天花:亦称顶棚,是建筑物内用以遮蔽梁以上部分 的构件。
藻井:我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处理。 一般做成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的凹面,上有各种花 纹、雕刻和彩画。
普通台基:形体及装饰较为简单的台基。
三层须弥座台基
台基可发展为独立的建筑物
第二节 建筑结构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 宋代精致化,明清达到高潮。
1、墙倒屋不塌 2、易安装拆卸 3、适应性强,隔热防寒减震
一、以间作为基本构成单位
• 开间(又叫“面阔”):
• 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
第四节 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上常运用大量的装饰与色彩。 1、装饰特征 2、色彩特征
1、装饰特征:装饰细节大部分都是梁枋、斗拱、 檩椽等结构构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发挥其装饰作用的。
正吻:安放在正脊两端张口向内的龙形装饰物。
隔扇:安装于建筑物金柱或檐柱间分隔室内外的带 格心的门。
墀头(chítóu):山墙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突 出在两边山墙边檐,用以支撑前后出檐。
• 通面阔:
•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 民间建筑 宫殿、庙宇 十分隆重
• 3、5间
5、7间
9间
• 11间的建筑:
• 北京清故宫太和殿
• 步(清代称呼):
• 屋架上的檩lin(宋 称槫cuan)与檩中心 线间的水平距离。
• 通进深:
• 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 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即前后檐柱之间水平 距离。即“进深”
重檐攒尖屋顶:具有双层檐的攒尖屋顶。
2、屋身的各种变化
屋身全部敞开,常运用于园林中。
屋身前后廊,左右实墙。
带前廊的建筑
屋身采用周围廊,中为实墙。
屋身四面为隔扇。
3、台基的两种类型
1.普通台基 早期-----夯土-------后期包砌砖石 2.须弥座 由佛座演化而来,形体及装饰比较复杂,雕刻丰富,常配以栏 杆、台阶。须弥座台基常用于高级建筑中。
二、中国古代常见的木构架 形式: 1. 抬梁式 2. 穿斗式 3. 混合式 4. 井干式
1、抬梁式(叠梁式): 春秋时期出现,唐代成熟。 多用于宫殿、庙宇大型建筑。 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 室内空间大、少柱。 用材多,(柱梁处)施工复杂。3~5根梁
2、穿斗式: 用穿枋串柱,檩条放柱头上,沿檩条再用穿枋串柱。 用料小,整体性高。 柱子太密,室内柱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