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

合集下载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质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质课件

你的道理。
实验结论:
1.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2. 水是由 氢元素 和 氧元素 组成的 3 .每个水分 子是由 : 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4.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化学反应的实质 是: 分子的化分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习题:实验测得通电分解水时所得到的氢 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已知在标准 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899克/升,氧气的密 度为1.429克/升。试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 元素的质量比。
凝固点 (冰点)
0℃
沸点 100℃
cm3
水在0℃ ~ 4℃之间有反常膨胀现象(即热缩冷胀)。
观察与思考:
【实验:水的合成】
(1)你猜测氢气燃烧的产物可能是什么? 怎样验证氢气燃烧的产物?
(2)从视频中你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3)你能由氢气燃烧生成水的事实来推测 水的组成元素吗?
电解水的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解:通电分解水时所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 质量比为:
0.0899克/升╳2 : 1.429克/升╳1=1:8
实践运用
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在实验过程中, (1)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____; (2)试管a连接电源的__极,试管b连接电源的__ 极, (3)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是 ,其检验方法是 ____; 试管b中产生的气体是___,其检验方法是 ____; (4)由实验可知,水是由______和_____组成的。
文字表达式:

通电
氢气+氧气
O
H
H
O
H
H
水分子
H
O
H
H
O
H
H
O
O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综合练习(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综合练习(答案)

1.5 物质的溶解目录:一、知识点回顾二、基础题(一)溶解时的吸放热情况(二)饱和溶液的判断(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四)溶解度概念理解(五)溶解度影响因素(六)溶质质量分数基础计算(七)溶液配制操作练习三、培优题(一)概念辨析(二)图像分析(三)溶液配制误差分析四、拓展题一、知识点回顾1.物质的溶解性(1)定义:表示物质在一种特定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2)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实验: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及该物质不能再继续溶解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温度等。

(4)溶于水时的吸放热情况:①放热: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浓硫酸②吸热:硝酸铵③不吸热也不放热:蔗糖、食盐2.饱和溶液(1)定义: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3)注意:溶液浓稀指的是溶质含量的多少,饱和与否看的是是否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

所以二者无必然联系。

3.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即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性等级:(3)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气体:温度、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4.溶质质量分数(1)定义:表示一定量的溶液中有多少溶质,即表示溶液的浓度。

(2)计算方法: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3)配制溶液步骤:(如: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g)①计算:需要氯化钠5g;水45g(通过密度公式计算得出体积为45ml)②称量和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用量筒量取液体③溶解:溶解时将氯化钠放入烧杯中,再倒水,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④装瓶: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课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 了解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 了解植物的内部结构特征;
- 掌握观察、叙述、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
- 植物的器官形态与功能;
- 内部构造特征。

教学难点
- 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1. 前置检测(5分钟)
老师询问学生已学过哪些植物,对植物的形态有哪些了解,并教师简要讲解一些对植物形态的基础知识。

2. 新课导入(10分钟)
老师发放植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形态
特征进行讨论。

之后再进行形态分类的讲解。

3. 植物形态的分类(20分钟)
老师根据植物的长相与特征,进行分类讲解。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从形态上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4. 植物内部构造特征的讲解(20分钟)
老师通过PPT课件与标本模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植物内部结构的形态,并讲解不同植物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表现的联系。

5. 课堂练(15分钟)
老师发放题目,让学生尝试进行分析、分类,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并适时纠正易错的地方。

6. 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从植物形态的多样性、内部构造特征、观察、叙述、分类的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

参考资料
-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一环,本册教材包括了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重要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各单元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单元一:运动和力1、运动学: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2、动力学:牛顿三定律,特别是第二定律关于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3、力的分类和性质:引力、弹力、摩擦力等,以及它们的作用和效果。

4、动力学问题:物体平衡状态及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

二、单元二:压力和浮力1、压力:压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浮力:浮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特别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3、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密度、压强、黏度等,以及它们与压力和浮力的关系。

三、单元三:细胞与组织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本构造、各种类型的细胞以及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作用。

2、组织:组织的分类和特点,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3、生物体的构成:器官、系统等概念,以及生物体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四、单元四:植物的结构与功能1、植物的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的构造及其功能。

2、植物的营养:光合作用、吸收、运输和分配营养物质的过程。

3、植物的生长:生长素等激素的作用,以及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环境影响。

五、单元五:人体的结构和功能1、人体构造:骨骼、肌肉、器官、系统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生理功能: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等基本生理过程及其影响。

3、人体免疫: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各种免疫反应的机制。

4、生殖与发育:人的生殖系统、妊娠与分娩的过程以及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六、单元六:环境与健康1、环境因素:空气、水源、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质量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健康观念:健康的概念、标准以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3、疾病预防: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4、安全常识:各种危险情况的应对方法,包括急救措施等。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一、引言欢迎来到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的精彩世界!在本单元中,我们将探索一系列重要的科学知识点,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地球科学。

通过详细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示这些学科的核心概念,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学1、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将我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

2、生物的分类与演化:生物可根据其分类学特征进行分类,分为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生物的演化是指物种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新的特征和适应性。

3、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多种结构和功能。

其中,细胞膜负责物质交换,细胞核负责遗传信息的存储与传递。

4、人体生理学:本主题将介绍人体各大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相互关系。

我们将学习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基本原理。

三、物理学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时间、空间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为我们揭示了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和普遍原理。

2、运动与力:我们将学习速度、加速度等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概念,以及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3、能量与波:能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而波则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我们将探讨能量转化、振动与波动、声波等知识点。

四、化学1、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将我们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联系在一起,帮助我们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化学元素与化合物:我们将学习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合物和电解质等基本概念,并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化学反应与化学能: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而化学能则是物质在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我们将深入探讨化学反应的类型、能量转化以及化学在环境中的应用。

五、地球科学1、地球的构造与运动: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和磁场等组成,它的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八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领域的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章:物质与能量第1节:物质的基本性质第2节:能量及其转化第3节:物质的运动与能量2.第二章:生物与生态环境第1节: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3节:生物的进化与适应3.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地球的形状与结构第2节:地球的运动与季节第3节:宇宙的探索4.第四章:技术与工程第1节:技术的基本概念第2节:技术的发明与创新第3节:工程设计与实践三、教学过程1.第一章:物质与能量第1节:物质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第2节:能量及其转化教学内容:介绍能量的概念、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讨论,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第3节:物质的运动与能量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运动形式、能量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

2.第二章:生物与生态环境第1节:生物的分类与特征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内容: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生物的适应性、生态平衡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ZJ八(上) 教学课件
第一章 水与水的溶液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老爸,我要喝最甜的 糖水,还要加,一直
加……
儿子,现在最甜的了, 再加也不会再变甜
了……
思考、讨论: 是儿子还是老爸正确?
嘿,别吵了,去 学好科学
就知道了!
一: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能无限的溶解在水中吗?
联系生活
1. 面粉和蔗糖放入水中,是否都能溶解? 蔗糖能够溶解在水中,而面粉几乎不溶。
A.浓溶液
B.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3、 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的是( D )
A.蒸发溶剂
B.增加溶质
C.改变温度
D.加速搅拌
4、现有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0克,能使该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D )
A.恒温时蒸发些水 B.恒温时再加入硝酸钾
实验4:在C试管中再加入适量氯化
钠固体,观察氯化钠固体是否能溶解。
实验现象:试管中的氯化钠固体能溶解。
讨论
你有办法让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 和吗? 1、再加硝酸钾溶质; 2、蒸发溶剂; 3、降低温度。
你有办法让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得不 饱和吗?
1、加溶剂; 2、升高温度。
交流讨论:饱和溶液一定
是浓溶液。
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 还能继续溶解 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实验2:
在A试管中再加入适量水,观察未 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现象:试管中的硝酸钾固体 能继续溶解。
实验3:
在酒精灯上加热B试管,观察未 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现象:试管中的硝酸钾固体 能继续溶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所谓的“浸入”包括完全 浸没和部分浸入。
从图1-16所示的活动中,你能 否得出测量浮力大小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 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比空气重许多的物体
2.浮力的测量(实验法)
F浮=F空气- F水中=G -F水中
此处小球受到的浮力方向如何?
答:方向竖直向上。
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 气中称时,示数为 27牛 ,把它 浸没在水中称时,示数为17牛, 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
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为什么不会被淹死?
浮力
浮力有什么特点呢
1.将一个空塑料瓶的瓶盖旋紧,
然后把它压入水中,如图 1-15所示,你的手
有什么感觉?
向上的力
2.将手松开后,观察瓶子运动的情况。
竖 直 向 上
下面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哪些会沉下去?
软木塞 木制餐具
塑料盒 铅球 石头
游泳圈
铁块
玻璃珠 色拉油
解:F浮=F空-F水=27牛-17牛=10牛 答:它受到的浮力是10牛。
发散思维: 液体能产生浮力,气体也
能产生浮力吗?
小结 一、浮力
1.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都具有竖 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测量(实验法)
F浮=F空气- F水中=G -F水中
上面的哪些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 作用?
1.如读数 F1=___1_._2____牛。
2.再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F2=___0_._6____ 牛。
3.弹簧测力计的两次测量读数发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F=G F′ F′<G F G G
(a) (b)
(1)物体未浸入水 里时,弹簧秤的示 数F等于物重G,即 F=G。
(2)物体浸在水里 时,弹簧秤的示数F′ 比物重小,即F′<G 。
重物浸入水中后,弹簧秤 示数的减少意味着什么?
结论: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 受到向上的浮力。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F拉 结论:
F浮
F浮+F拉=G
得:
F浮=G - F拉
G
一、浮力 1.所有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都具 有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