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矶钓基础知识
浮游矶钓的基础知识

浮游矶钓的基础知识之一很多钓友矶钓的时候都爱往地广人稀的钓场跑,理由很简单:这些“处女地”往往藏有更多、更大的鱼。
其实,钓鱼是要找鱼多的地方,与人多少关系不大。
那么,究竟什么地方藏有更多的鱼呢?这就涉及到潮汐和水流等问题了。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这是孟姜女庙门口的一幅对联。
据说读法有很多种,在下只只知道一种: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就好像这幅对联的读法一样,人们对“潮汐”的理解也有很多种——潮汐究竟是什么?现在咱们也犯不上咬文嚼字,只需要知道一点:海水通常都是有规律地涨落。
请别乱扔杂志,这些确实只是常识。
我想说的是,您知道潮汐是怎么形成的吗?有见识的钓友都知道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产生的,可一天为什么要有两次潮涨潮落呢?大家都知道,月球是环绕地球运行的,而地球本身也在自转中,二者都是以地球内部的一个重心点为中心在转动,这个重心点也是保持月球与地球距离的平衡点。
由于月球的引力,地球上面向月球的海水就会集中向这个平衡点运动,于是就形成了涨潮;背对月球的那一面虽然相对不受到什么影响,但也会因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而形成涨潮;相反,与这条轴心垂直的地方就会出现退潮。
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所以每天就会有两次涨潮和落潮。
月球环绕地球一周需要27日8小时,所以每天的涨潮时间(当然也包括落潮时间)就会延迟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
前面说过,海洋进行规律性的运动是在月亮和太阳的共同作用下,可说了这半天,太阳在什么地方呢?在潮汐的形成过程中,月球起的是主导作用,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只是导致形成大潮和小潮的原因。
这是因为月球距离地球比较近,而太阳离地球就比较远了。
据资料记载: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影响约是月球的46%,所以,当太阳、月球和地球成一条直线的时候,太阳会和月球作用在近似一点上,此时就会形成大潮;当太阳、地球和月亮成直角三角形时,太阳就会抵消接近一半的月球引力,此时形成的就是小潮。
单就矶钓而言,大潮时的钓效要比小潮好。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一——浮游矶钓概述在展开本文之前,首先让我们对一些概念有所了解。
什么是矶钓?从字面意义上讲,“矶”指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矶钓”,顾名思义是指在水边的岩石或石滩进行的垂钓活动。
从广义范围上讲,矶钓钓场的环境包括荒岛外礁的岩石矶岸等恶劣环境,也包括码头、防波堤等风浪缓和的安全钓场,近年来甚至又发展出在船上采用浮标钓组进行的“船矶”。
从钓法上分,“矶钓”既包括在荒岛矶岩采用重竿、大轮、粗线、重坠天平钓组实施的“重矶钓”,又包括在各种场合看到的采用轻竿、小型轮、小坠、轻飘线组的“轻矶钓”。
而“轻矶钓”中又分为很多钓法,如浮标式钓组的“浮游矶钓”,适合在码头等直壁钓场采用的“落入”、“前打”等直感钓法。
即使同样是采用浮标钓法,其中又衍生出各种不同流派和钓法,比如在缓流区采用的长标团子饵的“纪州钓法”,由灵敏度高的信号标和适合抛投的助投标组合的“阿达力”钓法、双丹锥甚至多丹锥钓组钓法、阿波钓法、天狗钓法、全层钓法等等。
在矶钓的发源地日本,一般将浮游矶钓概括为三大钓组钓法:固定钓组钓法、游动钓组钓法、移动钓组钓法。
所谓固定钓组指的是浮标固定在主线上不能上下移动的钓组。
这其中包括固定浮标浮在水面的阿波钓法等浮标钓法、阿达力钓法,也包括浮标沉入水下的天狗等全层钓法;所谓游动钓组指的是浮标没有被固定,能够在主线上游动的钓组。
游动钓组分为半游动钓组和全游动钓组。
半游动钓组的线组在浮标的上面设置线结和挡珠限制浮标的游动区间,浮标移动到线结处就不再移动。
全游动钓组则不设置浮标的游动上限,虽然上面经常也设置线结,但浮标却能从线结中通过,设置线结的作用并非为了限制浮标的游动,而是只作为深度标记来使用;移动钓组在钓组结构上同半游动钓组没有明显区别,但多数是采取大浮标集中配置重铅的钓组形式,目的是快速到达钓棚、直击底层,其外在形式多以长漂钓组出现。
以前,多数人是根据攻击的深度将“半游动钓组”同“移动钓组”进行区别。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八——矶钓的辅助装备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八——矶钓的辅助装备矶钓的辅助装备包括钓鱼时的一些辅助工具、服装和安全装备。
(一)辅助工具类。
包括:诱饵箱和软冰箱、饵料盒、勺立桶、诱饵勺、虾铲、配件盒和浮标盒、打水桶、捞网、钓竿包、子线夹(剪刀)、止血钳、擦手巾等。
1、诱饵箱和软冰箱。
诱饵箱在来回途中用来装诱饵粉、虾砖、食物、饮用水、渔获以及其它零散物品,现场钓鱼时用来装搅拌好的诱饵。
由于在实际使用中经常用它来装各种杂物,因此,选择诱饵箱时不要太小,按照装四块南极虾砖和两袋诱饵粉的容量,其长度至少应该在40公分以上。
另外,诱饵箱的材质要结实,以硬质EVA塑料为好,底部最好有隔热层,可以避免天气比较热的季节放在礁石上时,礁石的热量传导到诱饵内导致诱饵过早变质。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能够取出内桶的诱饵箱,实际使用时可以用内桶装诱饵,外壳用来装鱼,一件能够当成两件用,洗刷也比较方便。
在炎热季节,为了防止饵料、食品以及钓到的鱼变质,建议带一个软式冰箱。
虽然软式冰箱保温效果不如硬冰箱好,但它重量轻、携带方便,而且如果只是在当天用,其保冷力也没有大问题。
为了尽量减少装备的携带量,建议购买软式冰箱最好能够同诱饵箱配套,这样就可以套在一起,方便携带。
2、饵料盒。
用来装钓饵。
建议采用有上盖、中间有隔板的饵料盒。
盖子关上后可以保证饵料不过早被晒干,中间安装隔板可以分别放置不同的饵料。
另外,饵料盒最好有挂钩能够固定在诱饵箱或服装上,以免被浪冲入海中。
3、勺立桶。
内部装水,主要作用是用来放置、清洗诱饵勺。
由于诱饵勺在使用时经常会出现一部分诱饵粘在诱饵勺头内壁上的现象,导致诱饵不容易被抛出或者抛不准,因此有必要使用勺立桶。
使用勺立桶有三方面优点:一是不使用诱饵勺时可以将其放进装上水的勺立桶里,不容易丢失;二是当需要使用诱饵勺时,由于勺头内壁沾上了水,使用的时候不会发生诱饵同勺头粘连现象,有利于抛散诱饵;三是诱饵比较松散时,可以利用诱饵勺在勺立桶壁上将诱饵拍实以利于抛投。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三十一——浮游矶钓的钓饵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三十一——浮游矶钓的钓饵选择什么钓饵挂在钩子上好用?很多人会认为钓饵必须同诱饵的素材完全一样才好用,当然也有人会认为钓饵必须比诱饵更强效、更优异才好用。
理论上讲,浮游矶钓的钓饵同诱饵的材质相同是最不容易使鱼产生警觉的,而且二者的下沉速度也比较容易协调一致。
但实际上,鱼一旦被激发起抢食的欲望,它们就不会十分在乎隐藏在诱饵带中的钓饵是否另类,因此,用某种诱饵诱鱼却可以不用同样的饵钓鱼。
比如用南极虾当诱饵却可以用虾仁、小虾、海蚯蚓等当钓饵。
退一步说,由于鱼平时对本地土生土长的食物非常熟悉,选取本地能够买到或者找到的材料做钓饵,虽然钓饵可能同诱饵的材质不同,但并不会使鱼产生太多怀疑。
至于诱饵、钓饵的下沉速度配合问题,则可以通过钓组调整以及操控技术得到解决。
因此,在钓饵的选择问题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机动灵活,既可以采用诱饵、钓饵同类也可以选择诱饵、钓饵相异。
浮游矶钓可以作钓饵的材料除南极虾以外,还包括:本地小虾、虾仁、各种海蚯蚓、海蟑螂、小螃蟹、牡蛎肉、贻贝、蚕蛹以及一部分藻类,甚至还包括一些人工合成的丸饵。
可以说,只要是当地海域的鱼能够吃到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当钓饵,我们大可不必担心鱼会对此挑三拣四,所要考虑的重点仅仅放在哪种钓饵容易取得、是否耐钩不易脱落、是否符合对钓饵稳定或活泛的要求三方面即可。
这里还要重点说一下钓饵的稳定与活泛。
对于野生鱼类来说,最容易使它们上当的钓饵是能够呈现出最自然动态的饵,比如一只毫无警觉自由自在游动的小虾就非常容易激发起鱼捕捉的欲望,而如果这只虾死气沉沉缺乏动态或者上窜下跳摇摆旋转的话,前者会使鱼失去猎捕的冲动,后者会使鱼对这只小虾产生戒心。
因此,浮游矶钓的钓饵无论从材质、挂钩方法、控带手法等方面都应该根据现场的对象鱼种类、浪况、潮流等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地选择和调整。
以下我们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钓饵挂钩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一)南极虾南极虾是使用频率最多的钓饵。
浮游矶钓的一些基础知识新手必看!!!

浮游矶钓的一些基础知识新手必看1、问:什么叫矶钓?浮游矶钓又是什么?答:我们知道海钓的方法有许多种,分船钓和岸钓。
岸钓中把在岩礁上和防波堤及码头上从事钓鱼活动叫矶钓;矶钓一词实际是外来语,最先叫出来是在我国台湾地区。
由于台湾在吸收日本钓鱼方法和钓具制造技术方面比较多,有些词句是直译过来的,矶钓就是由日文‘矶钓’直译过来的,(英文为ISO TSURl),而‘矶’在中文的意思又是指突出水面的石头,这样就逐渐成为钓鱼方式的专用名词了。
浮游矶钓是矶钓中的一种方法,是以鱼漂使钓组在水中成漂浮状态,利用水流的变化,通过施打诱饵将鱼聚集在某一水域进行垂钓的一种矶钓方法。
2、问:浮游矶钓只是钓黑鲷鱼吗?答:许多钓友提出这类问题,甚至有些文章也出现这类的说法,认为浮游矶钓就是钓黑鲷。
有些地方黑鲷很少,从而使一些人认为当地不适合推广浮游矶钓。
实际上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
浮游矶钓方法不只是钓黑鲷,用浮游矶钓方法可以钓的鱼种很多,包括一些中上层水域栖息的鱼类。
当然,在我国的东海和南海浮游矶钓的对象鱼类是以鲷类为主的,而且黑鲷类目前在我国大部分海钓赛的项目中被列为竞技对象鱼。
而在浮游矶钓法的推广中,就如同现在淡水竞技钓推广中以钓鲫鱼为基础入门一样,是以钓黑鲷为基础入门来讲习浮游矶钓的基本方法。
3、问:如何选择一支适合浮游矶钓的矶钓竿?答:选择适合浮游矶钓用的矶钓竿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①竿长应在4.5米以上,最常用的是5.3米。
这是因为我们通常都是站在礁石上,离水面有一定的距离,钓到鱼后要使竿的性能发挥出来就需要竿有一定的长度,过短的竿在鱼游到岸边时是无法控制的。
②选择轻的钓竿,这是因为矶钓基本上站着钓的,就是站累了坐下来竿还是不能离手,如果钓竿过重会消耗体力。
③选择1-2号的矶钓竿,一般我们钓取的鱼不会太大,最多钓到的是1000-4000克的鱼,在操作正确的情况下,矶钓竿完全可以应付了,一般1-2号的适用性最广泛。
④初学者应选用硬一些的竿,钓竿分硬调和软调,初学者在操竿控线和中鱼后遛鱼等环节不是很有经验,硬调竿比较好掌握—些。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二十一——根据潮流、风、浪、光线、海水浑浊度选择钓场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二十一——根据潮流、风、浪、光线、海
水浑浊度选择钓场
根据潮流进行选择。
外礁、岬角位置,潮流通畅流速较快,而内湾、港口、码头、防波堤、海岸线的礁沙汇处区等一些位置流水则比较平缓。
如果选择大活汛(生流)日子到外礁、岬角矶钓,钓组难以操控不说,鱼的数量也比较少
(图三十九:大活汛时的外礁钓场)
而如果在死汛日子选择水流平缓的内湾、码头等钓场,可能就会出现一点水流都没有的现象,钓到鱼的机会更低。
根据风、浪进行选择。
狂风巨浪的天气没什么好选择的,呆在家里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实在憋不住钓瘾,只好找避风的港口、码头小试牛刀。
在风力和浪况能够允许出钓的情况下,要根据不同风力和浪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从风的方面来讲,选择顺风最有利于操作,逆风、侧风都对操作有不利影响;从浪的方面讲,中小浪况选择迎浪面比较有利,浪头比
较大时,选择背浪面既能确保钓鱼人自身安全,鱼也比较喜欢躲藏在这些地方。
但多数情况下风的方向同浪的方向相一致,选择面对浪基本上也同时意味着必须面对风,这时候就要认真权衡是以浪为第一选择要件还是以风为第一选择要件,或者说要权衡是以操控为第一选择还是以鱼情为第一选择。
根据光线、海水浑浊度进行选择。
光线、海水浑浊度都属于可视度范畴,存在互为影响关系。
从光线方面讲,如果前提是海水有一定的浑浊度,光线的强弱对钓鱼的影响就并不十分明显,而假如海水清澈、阳光明媚,这时候就只能够选择比较深的钓场撞运气了。
从海水浑浊度方面讲,基本原则是水清找浑,水浑找清,最理想的水色是水的可视度在 1米左右深度。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十四——二段式钓组详解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十四——二段式钓组详解在海洋资源日益匮乏而钓鱼人口快速膨胀的今天,期待像以往一样随便绑副钓组丢进海里就会有鱼大咬的境况已经越来越不现实了。
矶钓人常常碰到的情况是:丹锥浮漂缓慢小心地下沉十几公分就会停止或者接着又浮上来;甚至更严重的是明明钓点的环境、潮水等各种情况都还不错,而你的丹锥却始终不能出现期待的下沉信号,收回钓组有时候却能够发现南极虾上出现被啃咬的齿痕或者干脆被盗饵。
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钓场的鱼越来越少,难以形成群鱼争抢的境况,钓场剩下少量的目标鱼被你的诱饵引到标点后,它们的索饵变得越来越刁钻。
特别是在冬春低水温季节、一些水清且比较浅的环境、夏秋季节艳阳高照又无风无浪的天气、一些水流缓慢的钓场等条件下,鱼难钓就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鉴于此,你除了采用更敏锐的钓组以及更细腻的技术才可能有所收获外,别无他法。
因此,近些年来除了在钓组的使用上将丹锥体积、承重变得越来越小型化的同时,还出现了针对“鱼难搞”的各种特殊钓法。
比如将钓组调整为负浮力而使整个钓组都下沉的“天狗钓法”,目前盛行的“全游动钓法”等等。
虽然“全游动钓法”以及“天狗钓法”在理念上都是通过使钓组(特别是线组)的自然下沉达到“诱钓同步”并能够将鱼的索饵反向拉力减至最低,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鱼的索饵警惕性,但这两种钓法都需要两个基本条件做保证:一是钓场具备足够的水深,二是需要一定的水流做保证。
因此,对于更容易出现刁钻鱼情的近矶浅场,施展“全游动钓法”或者“天狗钓法”并不靠谱。
另一种解决的方案是靠降低丹锥浮漂体积和承重力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但对于钓一些真正意义上的轻口鱼(比如钓梭鱼或者鲻鱼),丹锥的体积究竟可以减小到多大才能具备足够的灵敏度?当然,如果丹锥能够设计成淡水浮漂的体积大小以及形状当然就会具备足够的灵敏度,但我们不要忘了浮漂是在大海里使用,大海是有风、有浪、有潮流的环境。
因此,在考虑浮漂灵敏性的同时还需要兼顾浮漂的乘流性、稳定性、可操控性。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三十五——操控钓组的意义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三十五——操控钓组的意义所谓钓组的操控是指垂钓者人为地对钓组施加外力或者借助于风、浪等自然界力量控制钓组的运动速度或方向,使钓组呈现合理状态并活化钓饵的一种手段。
操控钓组的意义是使诱饵同钓饵尽量同步运动,使钓组循着诱饵带的正确路径行进,使线组呈现合理状态并令钓饵自然、生动。
从严格意义上讲,钓组的操控方法同前面所述的诱饵使用方法是确保能否达到“诱钓同调”的两个核心问题,决定了能否让鱼主动、顺利地咬钩。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仅限于将钓组丢进水中随波逐流是办不到的。
自钓组入水开始下沉起,由于钓组中咬铅重量一般都大于钩、饵重量之和而咬铅体积却小于钩、饵体积之和(经测试:普通3号チヌ钩重量为 0.08克,仅相当于G7咬铅的重量;4号チヌ钩重量为0.11克,不足G6咬铅的重量;5号チヌ钩重量为0.15克,不足G5咬铅的重量),因此会形成咬铅下沉快、钓饵下沉慢的现象,从而使下沉的线组以咬铅为折点形成咬铅先沉、钓饵后沉的“V”字型状态。
而在钓饵就位后,漂浮在水面上的浮标会受到风、浪等外界条件的干扰,而深入水下的钓饵则因咬铅、鱼钩重量的制约,浮标同钓饵二者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并不完全相同,另外,多数海水潮流都具有表层流速快、底层流速慢的特点,再考虑到浮标的体积大导致的受力面积大,浮标则更容易接受海流的力量,因此,水面浮标的运动速度将明显快于水下钓饵的运动速度,最终使钓组呈现出浮标随流走在前面、钓饵被浮标拖拉走在后面、自浮标到钓饵的线组呈逆流倾斜的状态。
(不加控带时的线组状态同控带后的线组状态对比)那么线组下沉时的“V”字型状态以及乘流前行时的逆流倾斜状态有哪些缺点?1、呈“V”字型下沉状态的线组缺点:(1)钓饵下沉不够自然,容易使鱼产生戒心。
由于钓饵的下沉受到咬铅下沉时的下拉力影响,使得钓饵下沉速度和状态同撒下的诱饵下沉的速度和状态明显不同,再加上首先呈现在鱼眼前的是子线而非钓饵,因此在垂钓一些戒心较强的鱼时会进一步增加鱼的警惕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一——浮游矶钓概述在展开本文之前,首先让我们对一些概念有所了解。
什么是矶钓?从字面意义上讲,“矶”指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矶钓”,顾名思义是指在水边的岩石或石滩进行的垂钓活动。
从广义范围上讲,矶钓钓场的环境包括荒岛外礁的岩石矶岸等恶劣环境,也包括码头、防波堤等风浪缓和的安全钓场,近年来甚至又发展出在船上采用浮标钓组进行的“船矶”。
从钓法上分,“矶钓”既包括在荒岛矶岩采用重竿、大轮、粗线、重坠天平钓组实施的“重矶钓”,又包括在各种场合看到的采用轻竿、小型轮、小坠、轻飘线组的“轻矶钓”。
而“轻矶钓”中又分为很多钓法,如浮标式钓组的“浮游矶钓”,适合在码头等直壁钓场采用的“落入”、“前打”等直感钓法。
即使同样是采用浮标钓法,其中又衍生出各种不同流派和钓法,比如在缓流区采用的长标团子饵的“纪州钓法”,由灵敏度高的信号标和适合抛投的助投标组合的“阿达力”钓法、双丹锥甚至多丹锥钓组钓法、阿波钓法、天狗钓法、全层钓法等等。
在矶钓的发源地日本,一般将浮游矶钓概括为三大钓组钓法:固定钓组钓法、游动钓组钓法、移动钓组钓法。
所谓固定钓组指的是浮标固定在主线上不能上下移动的钓组。
这其中包括固定浮标浮在水面的阿波钓法等浮标钓法、阿达力钓法,也包括浮标沉入水下的天狗等全层钓法;所谓游动钓组指的是浮标没有被固定,能够在主线上游动的钓组。
游动钓组分为半游动钓组和全游动钓组。
半游动钓组的线组在浮标的上面设置线结和挡珠限制浮标的游动区间,浮标移动到线结处就不再移动。
全游动钓组则不设置浮标的游动上限,虽然上面经常也设置线结,但浮标却能从线结中通过,设置线结的作用并非为了限制浮标的游动,而是只作为深度标记来使用;移动钓组在钓组结构上同半游动钓组没有明显区别,但多数是采取大浮标集中配置重铅的钓组形式,目的是快速到达钓棚、直击底层,其外在形式多以长漂钓组出现。
以前,多数人是根据攻击的深度将“半游动钓组”同“移动钓组”进行区别。
其实,这种区别并不科学,如果按照深度划分,到底应该以多深为分界恐怕谁也说不出一个标准。
在我看来,半游动钓组同移动钓组二者根本的区别是攻击的区间不同,也就是说在浮标没有游动到线结处时,半游动钓组能够体现鱼咬饵的信号而移动钓组则不能体现信号,当浮标移动到线结定位后,二者都能够体现信号。
因此,两种钓组真正的区别是半游动钓组攻击的区间更大,搜索的上下范围更广,而移动钓组攻击的范围只集中在浮标定位、钓饵接近钓棚的一段区间。
如果仅从外表的钓组形式进行区别,直观上表现为半游动钓组的浮标号数一般比较小,子线一般比较长而飘;移动钓组主要采用大号浮标,使用的子线相对比较短。
(图1为移动式钓组同半游动钓组在丹锥没有就位前的信号差别)既然矶钓有这么多花样,那么到底我们平常说的“矶钓”是指什么形式的钓法?其实,我们经常说的“矶钓”一般意义是指开展比较广泛、群众基础较好的“浮游矶钓”,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波钓法,因此,本文将以此作为主要切入点。
在探讨具体钓法之前,为了便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应该先对浮游矶钓的一些名词概念进行一个大致了解。
一、浮游矶钓。
是指借助浮标的承载力和海水的潮流使钓组悬浮于海中并随流运动,将钓饵送到钓点附近对象鱼面前的一种主动钓鱼方法。
从上述概念中可以看出,浮游矶钓的核心就是能够从茫茫大海中找到适合鱼藏身的大致位置,根据各种客观条件组合出一套适宜的钓组,同时合理利用水流的搬运力量和发挥人为操控手段使钓组发挥最大作用,从而达到钓获更多鱼的目的。
二、钓棚。
指从水平面到水下鱼层的垂直距离。
应该注意的是,在有海流的情况下,钓棚并不等于浮标以下线组的长度,浮标以下线组在海流力量的推动下是顺流呈倾斜状态,而钓棚指的是垂直距离,因此,在有流水的情况下如果想确保钓饵能够稳定在钓棚,浮标以下线组长度应该大于钓棚深度。
(图二为钓棚示意图)三、本流。
这里并非指外洋海水的潮流,而是指近岸不远、在一定范围内最主要、最强大的水流。
其方向随涨落潮不同的时间段受岛礁或沿岸大的地形特点所影响形成比较固定的流向。
四、支流。
支流是指海流受近岸障碍物的突出、凹陷、海底高低起伏以及风的影响而形成的小范围、水势缓的水流。
支流的流速相对比较慢,流向也不像本流那样稳定。
五、潮目带。
因两股不同向或不同速的海流交汇时碰撞、摩擦而形成的速度较慢、水势缓和的片状区域。
在岸边观察时,比较明显的潮目带经常表现为两股翻涌的海水交汇区出现的水面平静如镜的一片区域,潮目带水面一般集中漂浮着杂物、泡沫等。
而小的潮目带往往用肉眼不易观察到。
六、洄流区。
海流运动时受海岸凹凸或海底起伏影响而形成的在原地洄旋打转的区域。
七、白沫带。
大浪冲击海岸后,海水返身以巨大能量向海下深处冲击,然后在外缘重新回升。
浪冲区的海水下冲时往往夹带着大量气泡冲向深处,越近岸气泡越密集、下降的也越深,然后在外缘重新浮向水面形成一片白沫带。
八、返拨潮。
海水冲击岸边后沿着一条稳定路线流回海中的水流。
反拨潮多见于V字型岸边。
九、岩礁海岸潮间带。
潮间带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范围。
岩礁海岸潮间带是指退潮时能够露出很多大小礁石、涨潮时能够被淹没的一片区域。
潮间带水生动植物繁多,生态丰富,如蓝藻、马尾藻、海带和墨角藻等海藻,多种海螺、小藤壶、贻贝、牡蛎、腹足类、软体动物和蟹等。
十、凸岬。
沿岸最突出、直接伸进海洋的陆地或岩礁。
十一、内湾。
沿岸地形向陆地凹陷形成的海湾。
十二、出水礁。
涨、退潮都能够露出水面的礁石。
十三、明礁。
退潮时能够露出水面的礁石。
十四、暗礁。
涨退潮都不能露出水面的水下礁石。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二——矶钓竿钓竿是钓者手臂的延伸。
好的钓竿必须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和化解力量的能力,这需要弹性、持重感、竿身受力分布的完美结合。
“弹性”是指竿子受力后恢复原状的能力,弹性越强化解鱼冲劲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操作,而一只弹性差的竿子在溜鱼时必然表现为腰身乏力,不足以有效控制鱼的冲刺。
良好地弹性在制造上的要求是刚柔相济,刚而不柔则脆,柔而无刚则弱。
要使竿子具备良好弹性,需要的是采用高品质素材和良好设计的有机结合;“持重感”指的是拿在手中的轻重感觉,持重感越轻越节省体力,竿子传递信号的能力越强,越能够敏锐地感知竿子传到钓者手中的各种信号。
持重感同竿子的长度、重量以及重心在竿身的位置分布有关,其中,重心在竿身上的位置是反应这一指标的核心;“竿身受力分布”指竿子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各部位承受力量的均匀程度,这一指标要求竿子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整体受力,不出现集中受力点,使竿子所有部位的弹性都能够得到彻底发挥。
浮游矶钓更讲求人竿一体的完美结合,钓手借由竿子可以感知到潮流的大小和流向,通过竿子操控钓组以获得钓组的理想状态和感知细小的咬饵信号。
因此,对于浮游矶钓竿(以下简称“矶竿”)来说,为了应付各种环境、鱼种、鱼体大小、钓法需要,对竿子的基本要求是:便于施展各种操控手法和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成功起鱼,同时还应具备灵敏地感知信号功能,有相对轻松地持重感。
(一)矶钓竿的长度。
矶钓竿的长度主要由钓法和环境决定。
以环境来说,进行矶钓的钓场水下多密布礁石和沟嵌,在这种场合一旦中鱼,如果钓竿过短便不能够顺利控制鱼的逃窜方向,鱼钻洞、线绕礁的情况就会经常发生,这种不利状况在钓者站位越低的环境中愈发突出。
另外,在有风浪的环境下竿,从安全角度考虑,钓者的站位一般选择离水边远或者站位比较高的钓座,如果竿身太短便无法控制钓组,特别是大风天位于站位比较高的陡岸钓位,钓者为了减轻风对母线的影响,必须将竿梢插入水面以便于将母线压到水下,这显然不是短竿可以胜任的。
既然长竿有如此多的优点,自然是越长越有优势啦?其实也并非这么简单,竿身长自然重心点就靠前,重量上也自然更重,拿在手里的持重感就比较差。
而矶钓不同于抛投重矶钓那种将竿子置于地上的等鱼上钩钓法,浮游矶钓需要频繁精细地进行操竿控线,如果抱着一支持重感很差的长钓竿来实现这一目标,消耗过多体力不说,操竿控线的细腻手法也无法施展。
在现代工业尚不发达的早年间,钓竿的材料主要是原始竹制钓竿,使用这种钓竿进行矶钓时,一般人钓一天能够承受的长度在4米左右还可以勉强,再长就有些吃力了;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制竿素材由玻璃钢替代了竹,生产出了在同样钓力下持重感更好的玻璃钢材料矶竿,钓竿长度也就进一步加长为4米5以上;而随着强度更高、重量更轻的碳纤维以及轻量化钓竿配件的出现,制竿技术又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从而使矶钓竿发展到目前的5米到5米3的主流产品。
以目前5米3的长度,实际上是平衡了使用环境要求和操作便利性二者关系的折中选择,如果希望进一步增加长度,即使目前的顶级大品牌厂家生产出的产品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重心偏上和竿梢下沉的问题,从而导致使用上的不便,而在一些以仿冒为主的小厂,目前能生产出不头沉腰软的5米3长度矶竿已经是不小的挑战了。
虽然目前矶钓竿的长度主要以5米到5米3长度为主流,但是否在任何环境都需要这样长度的产品?个人认为也不尽然。
比如在风平浪静的环境靠近水边下竿或在码头等外界条件比较安全的场所垂钓,4米5的钓竿由于竿身短、重量轻,竿子反应竿稍传来的信息会更为直接,操作时对钓组状态的掌握也更明确,在使用时也更为得心应手。
当然3米6甚至更短的竿子又比4米5更轻便,但我们还要考虑到钓组对竿子长度的要求,比如采用3米以上长子线固定钓组时(比如“阿达力钓法”),如果竿子过短便不利于抛投和起鱼,收线时也容易造成浮标顶到竿尖导环将竿梢顶断的事故。
为了进一步使矶钓竿的持重感同长度要求达到完美结合,厂家还生产出可以伸缩调节长度的ZOOM钓竿。
这种钓竿通过将手柄上面一节缩进或拉出达到改变钓竿长度的目的。
在需要注重持重感时就将钓竿第二节插入手柄节,当需要尽量发挥长竿优势时又可以立即拉出被插入的竿节使钓竿变长,比如日本SHIMANO公司生产的BB-X系列矶竿就是这种设计,可调长度区间为4.8——5.3米。
(图三:ZOOM竿)(二)浮游矶钓竿的号数。
根据对象鱼的挣扎力度,厂家将同一系列钓竿划分为很多号数,小到0号大到远征系列的5号矶钓竿。
那么不同号数体现的差别在哪里?从制作方面来讲主要体现在使用材料的多少或者说竿壁厚度的不同,而在使用上体现出的就是强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通过“锤负荷”和“适正子线”这两个参数来表示的。
所谓“锤负荷”就是钓竿可以承受的铅坠重量。
被抛投的钓组重量如果超过钓竿规定的最大锤负荷就可能会导致竿子的损伤甚至断竿事故的发生,如果小于规定的“锤负荷”则不利于抛投。
“锤负荷”具体相对应的重量值是1#= 3.75克,2#=7.5克,3#=11.25克,依次类推以倍数增加。
如果一支1号矶钓竿标明的“锤负荷”在1#到3#之间,利用它抛投一些超过12克的大自重浮标时,再加上钓组咬铅、钓钩、连接环的重量,整个钓组重量就会超过钓竿3#“锤负荷”11.25克的限制,显然这种做法就非常不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