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与地理论文

合集下载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概述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

广东文化风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下面将从广东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四个方面来介绍广东的文化风俗。

地理环境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

它的地理环境与海洋的接壤和众多的河流给广东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沿海地带有大量的岛屿和港湾,为广东的渔业和海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历史背景广东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南方的繁华之地。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广东已是大国楚国的辖区。

汉代时期,广东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近代历史上,广东成为中国人民的先锋,孕育了众多的革命先驱和伟大的思想家。

饮食文化广东的饮食文化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广东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丰富的食材闻名于世。

粤菜、潮州菜、客家菜等各具特色。

广东人崇尚食材的新鲜和口味的纯正,讲究味道的鲜美和菜肴的色彩艳丽。

其中著名的菜品如广东烧腊、白切鸡、腊味煲仔饭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传统节庆广东人民热爱节庆活动,传统节庆在广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春节是广东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人们会进行传统的庙会、花市、舞狮等活动,以及一起吃汤圆、赏花灯等习俗。

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广东人民普遍过的节日,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猜灯谜等。

结论广东的文化风俗是浓郁而多样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广东人民崇尚生活的热情和追求精致的品味。

广东的文化风俗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和传承广东的优秀文化,以传统为基础,创新发展,为广东和整个国家的繁荣作出贡献。

广东饮食文化论文

广东饮食文化论文

广东饮食文化论文广东饮食文化论文内容摘要: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各种水陆生物栖息繁殖的良好生长条件。

因此,岭南人所食之物纷繁多样,尤其喜欢“野味”,这给许多外省人造成了岭南人无所不吃的印象,但甚少人了解这种习惯背后的溯源和文化。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岭南饮食文化业与古时候的遗风已大有区别。

本文通过史料的搜集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探讨了岭南人爱吃“山珍海味”背后的原因,也揭示了外省对岭南饮食文化的误区所在。

旨在让更多读者了解岭南人“敢吃”的文化原因和岭南人饮食上的今夕变化。

关键词:岭南饮食文化文化误区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分支,往往受制于大文化及其背后的经济基础。

岭南饮食文化素来以“食性杂、食材多、风格奇特”的特点为人们所熟知。

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天下食货,粤东尽有之;粤东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

”足见岭南食材的丰富性。

两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也记载道:“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

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

可见在历史中,岭南人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无所不吃,无所不敢吃”的。

另外,关于岭南饮食的历史记载,多出自于外省文人之手,因地方饮食习惯的不同,这些在岭南尝过“新鲜”的外省文人多在记载中着眼于岭南饮食的奇特乃至荒蛮,而往往蒙蔽了它追求天然品质、讲究精细、择时而食的特点。

这些文献世代相传,以至于给大多数人对岭南人饮食文化造成了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所谓“广东人茹毛饮血般什么都敢吃”的印象到底在今天还是否普遍,而如今的广东人又是否真的依然保留着古时岭南饮食的遗风,值得考证。

笔者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上述问题作一个浅显的统计。

并结合资料,对广东人饮食文化的渊源做一个浅显的探究,作为一名广州人,希望能为岭南饮食文化历史的正本清源尽一份绵薄之力,还广东饮食现状一个“真面目”。

一、调查设计1、语料笔者通过“乐调查”网站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为“广东饮食现状调查”(以下简称“广东卷”)以及“广东饮食的外省印象调查”(以下简称“外省卷”)。

人文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人文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人文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人文地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摘要本文以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和路径,探讨了城市发展中文化地理因素的重要性。

研究认为,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应该更加重视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地理因素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文化地理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 文化地理与城市发展的关系2.1 文化地理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文化地理是研究人类文化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分析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地理因素。

2.2 文化地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2.1 经济影响文化地理因素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文化产业等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征。

例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因其独特的文化吸引力,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撑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2.2 社会影响文化地理因素也对城市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习俗和价值观念对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产生塑造作用。

例如,社会和谐的城市往往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2.3 空间结构影响文化地理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也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塑造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和景观特色。

例如,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文化地理因素影响了城市的规划设计、建筑风格和道路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地理小论文范文

地理小论文范文

地理小论文范文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地理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影响着城市的
形成、发展和演变。

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对城市的选址和规模有着直
接的影响。

例如,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的扩展和交通网络的建设,
而丰富的水资源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反,崎岖的地形和恶劣
的气候条件可能会限制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人文地理环境,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也对城市
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能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消
费市场,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不仅
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可能会对城市造成巨大的破坏,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加剧地区
发展不平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

例如,通过建设防洪设施来减少洪
水对城市的影响,或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总之,地理环境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和合
理利用地理环境,城市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论文范文

人文地理学论文范文

人文地理学论文范文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到地理、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探讨人文地理学的相关议题,分析其对社会与环境的影响。

一、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区域发展、旅游地理、人口迁移等。

二、城市规划的人文地理学视角城市规划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是合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强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规划城市交通网络时,需要考虑到人们的出行需求、交通流量以及地理地形等因素,以确保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

三、区域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区域发展是人文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旨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观点认为,区域发展应通过考虑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条件等因素来实现。

例如,当规划一个工业园区时,需要考虑到地形地貌、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因素,以确定最佳发展策略。

四、旅游地理学的人文地理学视角旅游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的观点认为,旅游地的发展应考虑到地域特色、文化传统、环境保护等因素。

例如,在开发旅游景点时,需要平衡旅游业的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需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人口迁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及其对社会与环境的影响。

人口迁移研究根据地理区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以及政策应对措施。

例如,对于一个内部迁移的社区,人文地理学可以研究考察迁移引起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流失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六、总结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同时,关注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论文---广州民俗风情

论文---广州民俗风情

广州民俗风情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也是一座历史古城,它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沉积了独特的风俗文化。

我眼中的广州因其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而独具魅力。

最能体现广州民俗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广州人爱好饮茶。

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来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

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

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它不但供应茶水还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

所以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

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

“叹”是广州的俗语,是享受的意思。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经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

广州人饮茶并没有什么礼仪上的讲究。

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

据说这一个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一个典故。

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

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

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

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

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

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非遗”郑仙诞也承载着广州的文化记忆。

郑仙诞又名白云诞,历史悠久。

清初屈大均在其名著《广东新语》记载:“安期生……于七月二十五日仙去,今郡人多以是日采菖蒲、沐清泉,以期得仙气。

”郑仙诞是人们纪念郑仙的民俗活动,有上千年历史,承载了广州人行善、积德、保平安的文化记忆。

广州这个民俗活动,将郑仙文化与岭南文化高度融合。

现在郑仙诞已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仙,又叫郑安期,传说他是中原方士,秦朝初年来到岭南,在白云山一带行医卖药,救人无数,有次采仙草九节菖蒲时失足坠崖,传说就此驾鹤成仙。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地理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国家。

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广袤土地、多样的气候和地形,以及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地理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地理环境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南方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南方地区的水乡文化;北方的寒冷气候和广阔的草原,孕育了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

这些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为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其次,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对经济和交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国两大经济中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业和贸易中心。

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中国的文化地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中国的历史沧桑变迁直接导致了文化地理的变化。

随着朝代更替和政权变动,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南方的文化传统在宋朝之后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则逐渐边缘化。

其次,现代化进程对中国文化地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乡村和农业经济的衰落,这也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社会因素对文化地理的影响除了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外,社会因素也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人文地理学相关论文

人文地理学相关论文

人文地理学相关论文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涵盖了人类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城市化、全球化和区域发展等角度探讨人文地理学的相关议题,旨在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一学科的内涵和重要性。

1. 城市化与人文地理学城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并对人文地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城市化背后的人口迁移、城市发展和文化交流等重要议题。

首先,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一大特征。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加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这种人口迁移对城市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其次,城市的发展也与人文地理学密切相关。

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反映了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通过对城市规划实践的研究,我们可以探讨城市发展背后的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和政治权力等因素。

最后,城市作为文化交流的中心,对全球化与人文地理学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全球化使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城市成为文化融合与交流的重要场所。

通过研究城市的国际化、多元化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全球化对城市空间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全球化与人文地理学全球化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部分将探讨全球化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学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首先,全球化加速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在这一背景下,人文地理学关注全球化带来的城市化、环境变化和文化融合等问题,以及相关地理概念和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其次,全球化也带来了地理空间的重塑。

传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边界意识正在被重新定义。

人文地理学通过研究全球城市网络、边境冲突和跨国迁徙等现象,揭示出全球化对地理空间划分和认知方式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广东文化形成因素摘要:本文从自然、地理、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人口等方面,分析了广东文化的形成条件。

对广东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东文化;形成;因素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体系,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索长期作用形成的。

它们包括了自然、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等因素。

而丰富多彩的广东文化,恰是它们相互联系、渗透和结合的产物。

一、地域条件广东地处我国南获,北枕五岭,南濒大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这造成它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极利于孕育和发展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

广东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尤其在历史早期,地理环境的作用是各种格局的文化类型得以产生的基础。

二、环境感应岭南古代森林密布,瘴病袭人,环境恶劣。

岭南人为适应这种环境,除了住干栏、食槟榔以外,还砍伐森林,驱除瘴气,在山坡台地上刀耕火种,在水边低地火耕水褥,建立稻作文化;在网河海滨者则断发文身,捕捞水产;在山岗森林者则狩猎为生,创造了自成一格的南越文化。

秦汉以来,汉文化更多地传人岭南,但也经历了一个变异和整合发展过程,才演变成岭南文化主体。

这包括中原移民必须选择适应岭南地理环境的文化模式,并建立相应文化景观,例如从以种植麦、樱为主的旱作文化转到以稻、薯类为主的稻作或梯田文化,由此产生土地利用方式和食物结构的变化;为了避免与土著居民矛盾,减少冲突,中原移民自成社区,聚族而居,尽可能保持自己的固有文化,但又不能割断与环境及土著文化的联系,在这种矛盾作用下,形成兼具两者特色的混合型文化风貌。

这以客家文化至为典型。

客家人特有的建筑、语言和精神文化,主要是进入岭南山区以后与环境相互感应的产物。

宋元以来,人居岭南汉人大量增加,开发沿江平原低地成为解决人口对粮食需求主要方式,围田和基塘文化应运而生,成为粤中地区新文化景观。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要求得到满足以后,发展商业贸易,追求金钱和财富的欲望膨胀滋长,商业文化和原有基础的海洋文化在广东沿海地区进一步兴起,城镇和市井文化随而发展起来;追到近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在广东日益尖锐,迫使部分人口出走,而东南亚和香港等地开发需要大批劳动力,吸引大批人口出洋,华侨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类型出现,其景观遍于广东侨乡;近年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崛起,区域发展成为文化发展动因,迅速改变广东的文化风貌。

三、政治制度和行政建置秦汉在岭南初置郡县,结束各部南越人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南越文化也在汉文化冲击下开始淡化,但不是被消灭,而是与汉文化相结合,共同产生新的岭南文化。

南北朝时在粤西等地大量设置郡县,对中原文化在岭南扎根生长,无疑起了保证作用。

在少数民族地区,从唐代开始,行政建置步步深人,汉文化随而进人这些地区,覆盖区域不断扩大。

汉文化在海南黎族地区的传播和占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置发展的一种结果。

明代今广东轮廓才基本形成,此后很少改变,自此广东作为一个较完整的行政单位,文化内外交流大为加强,加速地方文化体系的形成,省治广州以及各府州治也基本固定下来,成为各级文化中心。

四、民族和人口迁移古越族是岭南土著居民。

他们创造了岭南的古代文明。

南越文化作为土著文化主体,代表了岭南文化在上古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但比起中原汉文化,它毕竟是落后的。

所以岭南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汉人的不断南迁。

秦汉进军岭南,也是有组织的移民。

这不仅增加了开发岭南所需要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而且大大地改善了岭南文化环境。

他们与土著越人和睦相处,从事艰苦劳动,成为开发岭南的先驱,同时也为发展岭南农业耕作和手工业技术,以及兴教办学等提供各种人才。

在他们浸染、熏陶之下,华夏文化开始在岭南生根,也标志着中原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结合,奠定了岭南文化发展基石。

此后历经东晋初、唐末、元初、清初前后多次大移民,不但广东人口民族成分发生巨变,汉人成为当地居民主体,而且广东文化结构也非昔日可比土著文化不是被汉文化融合、改造,就是作为底层文化积淀下来,与中原文化差距也缩短了。

大抵在明清之交,以中原文化为脊梁,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广东文化构架已经形成。

五、技术进步上古时代。

岭南越族先民使用简陋石器工具,从事原始助耕农业,创造了以曲江石峡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文明。

商末到春秋战国,青铜工具在岭南较多地应用,岭南农业文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青铜文化给岭南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秦汉以后,铁器工具已在岭南广泛使用,加上牛耕推广和其他技术进步,传统精耕细作的农业被建立起来。

东晋时广州已能冶铁,唐代铁器工具推广到各个生产部门和少数民族地区,岭南物质文化内涵更具有多元性一到宋代,适于各种土地类型使用的农具都配套齐全,而且基本定型,水利兴起,加上占城稻种的引进成功和推广,说明广东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已经到了成熟阶段,成为这一时期广东物质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

明清广东虽然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生产技术都没有产生根本性的突破,但很多技术进步已改变明代以前广东“文化常后于中原”[1]的局面,清代,广东文化已渐能比雄于中原、吴越及荆楚文化了这些技术进步包括大兴农田水利,广泛引进新作物品种,改良农具,采用先进方法从事采矿、冶炼、制陶、制糖、晒盐等,使广东跻进全国先进地区之列。

但反观这时广东的自然环境,却在不少地区出现负向转变。

例如珠江三角洲大量围垦,水患日趋严重;从化、香山伐林过度,不少地区童山灌灌;海南沿海风沙弥漫,许多城镇被迫搬迁。

这些都显示了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到了近代,广东得海外风气之先,首先引进西方近代生产工具和技术,包括各种动力、机械和专用工农业生产工具等,并建立起各种近代产业,使广东物质文化生活和景观发生很大改变,以后来居上的姿态,令世人刮目相看。

六、经济规律宋代以前,封建自然经济在广东占绝对优势,交换很不发达。

例如陈朝时“岭南诸州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2]。

到处是单一粮作生产、城镇稀少、景观单调、文化封闭而且落后。

宋代以后,封建商品生产在广东活跃起来,商品经济规律开始成为文化景观形成和变迁的动力,大片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形成集中分布农业文化景观。

例如荔枝在“番禺地僻岚烟锁,万树累累产喜果”[3];礼市井文化很兴盛,广州有“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的繁华。

明清广东商品经济浪潮进一步高涨,特别是在广东有悠久历史的面向海洋、仰资海洋、以外贸为主的海洋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并成为广东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其时有人断言“广东之富,在商不在农”[4]。

这种经济现象在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国各省区中非常罕见。

因此,在这些商品经济规律支配下,广东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商业土壤中,并以商业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时代和地域特征,包括基塘农业景观在珠江三角洲出现、专业性经济作物种植区大面积发展、市镇畸形发展和繁荣、城镇商业文化蔚为大观,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开拓、向外发展的商业人才。

鸦片战争以后,广东经济卷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其直接后果之一是导致生产和流通领域与过程的重新组织,与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并成为这种分工一部分。

从此,广东农业土地利用和工业文化深刻受制于这个体系所经历的各种风潮,不断改变自己的空间结构及组合方式。

例如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景观不断发生桑、果、蔗基替换现象,稻作种植在许多地区萎缩,传统家庭手工业破产甚至湮没。

近代工业文明在许多城镇兴起。

类似的景观荣枯迭起,充分显示半殖民地条件下广东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

七、心理素质(一)商品意识商品生产和意识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长期被压制,但岭南地处边睡,封建王朝往往鞭长莫及。

秦汉以来,广州一直为对外通商口岸。

在无数次商品交换中,岭南人不断受到商品的潜移默化,培养和加强了追求商品价值的意识,自发地从事商业活动。

因此,商品、市场、价值、信息等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使岭南人目光远大、心怀意广、重利轻“义”、讲求实际,成为一种优势的文化潜质。

这在明清商品生产中发挥很大作用,创造出种种商业文化景观。

(二)冒险开拓商品意识使岭南人很早就懂得金钱的力量,也学会和掌握了通过商品交换来获得财富的手段。

为此他们不惜冒险,敢于和善于开创,习惯变化,不怕新奇,被“推为华商之冠”,成为岭南人气质之一。

这也是岭南文化得以不断除旧布新的重要原因。

秦汉时代,岭南商人就远涉鲸波,开展海上贸易。

徐闻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港口,实际上商人足迹遍及东南亚,此后历久不衰。

甚至在明清严行海禁之时,仍有不少人挺而走险,下海贸易,成为巨商。

鸦片战争以后,国内经济凋敝,大批广东人出洋谋生,对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从20世纪开始到近年改革开放,广东人更一马当先,实行各种试验,取得很大成绩。

(三)反传统与超前意识岭南文化,一方面本有古越族许多遗风旧俗,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封建文化的叛逆和反抗;另一方面岭南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相对较少,而直接来自西方文化的启迪却很多。

故岭南人思想和行为规范每有其反传统和超前一面。

古代,惠能开创禅宗南派,建立南宗顿教,是世界和中国佛教史上一次空前变革,引起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近世通过海外贸易、华侨进出和假道港澳吸取西方一切先进实用知识和技术,通过对比、鉴别,人们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动摇,首先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继而在沿海城镇以至内地,人们从工商经营、工艺制作、建筑设计、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日常生活,乃至社会价值、思维方式等,都率先效仿西方文化成果,并建立了许多被视为新奇的文化景观。

这是当时仍笼罩在传统封建文化云雾之下的内地所无法比拟的。

这一切恰如林语堂先生早年在《北方与南方》一文中对广东人评价那样:“在中国正南的广东,我们又遇到另一种中国人。

他们充满种族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汉,吃饭、工作都是男子汉的风格。

他们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冒险,图进取,脾气急躁,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

这显然是中国古代南方粤人血统的强烈混合物。

”[5]八、历史积累岭南文化借以传承和扩布的以上各个要素,都有自己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它们有的过程已经完结,但结果并没有泯灭,而在继续发挥作用,影响到岭南文化的性质和景现:例如广东多个民族存在,依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大规模民族和人口迁移在广东已经停止,但由此产生的广东三大民系已经铸造了广东地域文化原型;广东三大方言亦早已成熟,现为人们所习用,成为文化区划的一个主要根据。

广东宗教地域性并不很明显,但其景观却很触目。

广东风俗,地区差异较大,群落林立,也是文化区划原则之一。

正是这些历史积累,构筑起岭南文化的参天大厦。

参考文献[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印页,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版。

[2] 《隋书》卷24,食货志。

[3] 陈襄:《荔枝歌》,引见佛山地区编:《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六)第2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