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并网PQ控制模型
光伏串并联后的数学模型

1.光伏电池数学模型单个光伏电池的I-U曲线是随光照强度,温度变化的非线性曲线,精确的等效电路模型如下:由图1通过基尔霍夫定律可得其中,等式右边第一项为恒流源,第二项为流过二极管的电流,第三项为并联电阻上的电流。
R s 为光伏电池的内阻;R P 为光伏电池的并联电阻;I n为流过二极管的反向饱和漏电流;I SC为光伏电池的短路电流,在一定光照和温度下为一常量。
对公式求导由公式可见,dI/dU <0 ,即在光伏电池的正常工作范围内,输出电流I随着输出电压U的增加而单调降低,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这是后面光伏电池组串并联特性分析的基础。
2.光伏电池的串并联一般的光伏电池板东都是通过多块光伏电池以串并联的方式组成光伏阵列而工作。
例如假定光伏列阵各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和内特性相同,则光伏阵列可看作:先由n个光伏电池并联成一组,然后再由相同特性的m个光伏电池组串联组成。
先考虑n个光伏并联的情况。
并联的光伏电池具有相同的外工作电压,每一光伏电池的输出电流也是相同的,则总的输出电流为由公式可见,多个光伏电池并联时的数学模型与单个光伏电池的相似,通过求导也可得出其总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的一一对应关系。
当m个光伏电池光伏电池串联而成光伏阵列时,由于每个光伏电池组具有相同的工作电流,则每组上的电压也相同。
设总的输出电压为V,则得到总输出电流与输出电压的关系式由此可见,光伏电池串并联后组成的光伏阵列也具有和单个光伏电池相似的输出数学模型,令D则公式化为一般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家都会给出一定温度下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最大功率点输出时的电流和电压等参数,则可以计算出I OD R1 R2 B等未知量。
多个太阳能电池板串联时,仍使用。
令V1=V+I0R1,则公式可化为此公式是串并联光伏电池组的Matlab等效模型所依据的数学基础,其对应的串并联光伏电池组的等效电路图3、光伏电池组件的通用模块的建立及仿真3.1光伏电池组件的通用模块的建立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下,利用式建立光伏电池组件的通用模块,其封装和参数界面如图2和3所示.本模块通过设定N p和N s。
电气论文-基于P-Q模型预测控制的风光储直流微电网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基于P-Q模型预测控制的风光储直流微电网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摘要分布式发电可以解决大电网的维护难,灵活性差和成本高等问题,因此成为了近几年越来越多被研究的发电形式,但是其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继电保护,配电网可靠性,电能质量的影响,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效能的发挥。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P-Q控制的风光储直流微电网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理论研究、仿真平台搭建,仿真结果分析。
设计了P-Q控制器、基于下垂特性的V/f控制器,并且对逆变器输出滤波器进行了设计。
对于PI控制器的不足,利用了模型预测控制的方法,设计了微电网中分布式微电源逆变器的P-Q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和基于下垂特性V/f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并且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仿真模型,对于单个微电网分别采用的PI控制和MPC控制时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而可证明MPC控制器的效果。
关键词:风光储,微电网,逆变器,模型预测RESEARCH ON CONTROL STRATEGY OF GRID CONNECTED INVERTER BASED ON P-Q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FORDC MICROGRIDABSTRACT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 maintenance of large power grid, poor flexibility and high cost, so i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tudied in recent years,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its own, such as relay protection, distribution Network reliability, power quality impact, which will largely limit its performance to play. In this paper, the control strategy of grid-connected inverter based on PQ control is studied, and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simulation platform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analyzed. The PQ controller is designed, the V/f controller based on the droop characteristic is designed, and the inverter output filter is designed.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PI controller, the PQ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strategy of distributed micro-power inverter and the V/f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droop characteristics are designed by using th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ethod. Creat simulation model in MATLAB/Simulink for a singlemicro-grid were used PI control and MPC control of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were analyzed, which can prove the effect of MPC controller.KEY WORDS:Wind-Solar-Storage,Micro-grid,Converter,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第一章绪论 (5)1.1选题背景及意义 (5)1.2 微电网发展现状 (6)1.3 微电网的控制 (7)1.4 模型预测控制 (8)1.5 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8)第二章分布式电源建模分析 (10)2.1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模型 (10)2.2 光伏发电模型 (14)2.3 蓄电池模型 (16)2.4 本章总结 (17)第三章微电源并网及其控制模型 (18)3.1 微电源并网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18)3.1.1 三相电压型逆变器的数学模型 (18)3.1.2 PQ计算 (20)3.1.3 LC滤波器的设计 (20)3.2 微电源的PI控制策略 (21)3.2.1 PQ控制器 (21)3.2.2 基于下垂特性的V/f控制器 (22)3.3 本章总结 (26)第四章微电源的模型预测控制 (27)4.1 模型预测控制的机理 (27)4.2 微电源的模型预测算法 (28)4.2.1 PQ模型预测控制器 (28)4.2.2 基于下垂特性的V/f模型预测控制器 (32)4.3 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32)4.3.1 基于MATLAB/Simulink的控制系统建模 (32)4.3.2 仿真结果分析 (34)4.4 本章总结 (37)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38)参考文献 (39)致谢 (41)附录1 英文原文 (42)附录2 中文翻译 (62)第一章绪论1.1选题背景及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的发电形式为分布式发电,它主要包含有光能,风能,燃料电池与其他形式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既可以保护环境,也可以节约资源,实现能源的多元化。
基于改进P-Q控制的光伏准Z源T型逆变器并网控制系统

基于改进P-Q控制的光伏准Z源T型逆变器并网控制系统程启明;李涛;程尹曼;孙伟莎;陈路【摘要】针对传统两电平逆变器与三电平逆变器所需要的开关数量多、损耗大的问题,采用T型逆变器不仅可以克服传统多电平逆变器的缺点,还可提高系统的效率,将Z源网络用于T型逆变器提升了逆变器直流侧的电压水平.为此,将准Z源T型逆变器拓扑结构应用于P-Q并网控制系统中,其中P-Q控制器的电流控制环采用准比例谐振(quasi proportional resonant,qPR)控制策略,实现对电流的无静差跟踪,从而更好地控制并网系统有功与无功的输出.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仿真实验和实际硬件样机试验验证改进P-Q控制策略的光伏准Z源逆变器并网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相比于传统的双闭环控制策略,所提出的改进P-Q控制策略可以降低逆变器输出电流谐波,提高系统的经济性;相比于控制器电流环采用比例-积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PI)控制,所采用的qPR控制能够更好实现对电流与功率的追踪,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期刊名称】《广东电力》【年(卷),期】2018(031)009【总页数】8页(P54-61)【关键词】准Z源拓扑;T型逆变器;改进P-Q控制;准比例谐振控制;比例-积分控制【作者】程启明;李涛;程尹曼;孙伟莎;陈路【作者单位】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电力大学),上海200090;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电力大学),上海200090;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北供电分公司,上海200041;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电力大学),上海200090;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电力大学),上海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464传统Z源拓扑存在电容压力大、电感启动电流高以及升压能力有限等缺陷。
为了解决传统Z源拓扑缺陷,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多种改进型Z源拓扑[1-8]。
(完整word版)光伏并网系统中MPPT常用算法及控制策略

光伏并网系统中 MPPT 常用算法及控制策略1.1光伏阵列的电气特性讨论光伏并网系统的控制策略,就必须首先要清楚光伏阵列的 控制解决方案。
1.1.1 光伏电池的等效模型图1光伏电池的等效模型图1是光伏电池(Solar Cell) 等效模型。
它由理想电流源 Is 、反向并联二极管 D 串联电阻R s 和并联电阻R sh 构成。
其中Is 的值等于电池的短路电流,其大小反映了光伏电池所处环境的日照强度。
日照越强,Is 越大;反之越小。
下式是光伏电池的I — V 特性关系方程。
理想情况下 Rs ,可近似为零,Rsh 近似为无穷大,则上式可简化为式中,V-I ,P-V 特性,进而提岀合理的I为工作电流,I o为反向饱和电流,V为电池的输岀电压,其余皆为常数。
这样,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为:这表明光伏电池的输岀功率是日照强度和温度的非线性函数,但是和电流和电压时一种比例关系。
1.1.2 光伏电池特性1、光伏器件输出特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光伏电池的特性,根据上面的结论,光伏电池的非线性函数关系绘制岀其在日照不同、结温相同和日照相同、结温不同情况下的光伏电池I —V、P- V特性曲线,如图2、3所示。
(1).电池结温不变,日照变化(a) I-V特性曲线(B) P-V特性曲垛图2光照强度不同情况下I —V、P-V特性曲线图2为光伏电池结温不变、日照强度变化情况下的一组I —V和P—V特性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岀以下结论① 光伏电池的短路电流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变大,两者近似为比例关系 种日照条件下变化不大; ② 光伏电池的最大输岀功率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变大, 且在同一日照环境下有唯一的最大输岀功率点。
在最大功率点左侧,输出功率随电池端电压上升呈近似线性上升趋势 ;到达最大功率点后, 输出功率开始快速下降,且下降速度远大于上升速度;③ 如图2(a)所示:在虚线 A 的左侧,光伏电池的特性近似为电流源,右侧近似为电压源。
虚线 A 对应最大功率点时光伏电池的工作电流,约为电池短路电流的 90%;④ 如图2(b)所示:结温一定的情况下,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对应的输岀电压值基本不变。
基于PQ下垂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仿真研究

基于PQ下垂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仿真研究朱永祥;肖强晖;童圣骁【摘要】The theory of wireless parallel operation of inverter based on droop characteristics is analyzed. Through improving the method of traditional PQ droop control prolapsed characteristics, we find the in- verter non-attached parallel control method that can be used for photovoltaic (PV) grid system. The simu- lation of MATLAB/Simulink is done. The simulation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solve well the circulation problems among the parallel system inverter modules when the system output filter parameters change.%针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的特点,分析基于功率下垂特性的逆变器无连接线并联控制的基本原理,通过对传统PQ法并联控制的下垂特性进行改进,得出一种可用于光伏并网系统的逆变器无连线并联控制方法,并进行MATLAB/Simulink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系统输出滤波器参数变化时,能较好地解决并联系统逆变器模块间的环流问题.【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4【总页数】3页(P10-12)【关键词】并联;逆变器;PQ下垂控制【作者】朱永祥;肖强晖;童圣骁【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株洲412008;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株洲412008;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株洲412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460 引言随着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日益发展,多台逆变器并联运行,成为光伏并网发电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逆变器并联控制主要有:集中控制、主从控制、分布逻辑控制和无连接线控制等方式.无连接线控制方式利用PQ下垂外特性,省略并联系统逆变器模块间的连接线,适用于相隔较远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但并联系统的参数变化时,逆变器间环流问题尤为突出.根据光伏并网系统的需要,考虑逆变器输出线路电阻的存在,本文对传统的PQ下垂外特性进行改进,通过系统建模和MATLAB/Simulink仿真进行了验证.1 无连接线控制工作原理目前的逆变器无连线方案都是基于传统的PQ法下垂特性,实现一个逆变单元与其它并联的逆变单元互不影响,实现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的均分.各并联单元之间无电气连接线,安装、维护更方便,运行可靠.在具体的控制实现上,则是由采样输出电压Vo与输出电感电流Io,计算P与Q,再通过下垂控制算法获得新的频率ω与幅值V,合成新的电压信号v=Vsin(ωt),最后与给定的输入信号比较,形成并联系统控制的偏差信号.传统功率下垂特性忽略逆变器输出线路电阻效应,当调整P时会影响输出电压的幅值,调节Q时会影响输出电压的频率,会造成系统的正反馈,不能较好地解决逆变器间环流问题,导致系统运行可靠性降低.2 功率下垂特性的改进根据光伏并网系统的需要,其线路电阻效应是不容忽略的,必须对传统的PQ下垂特性曲线进行修正.图1 两台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等效模型两台逆变器并联运行的等效模型如图1所示.设逆变器i(i=1、2为逆变器模块的序号)的输出电压为Uoi∠φi,负载端电压为Uo∠0°,输出阻抗为Zi=Ri+jXi=Z∠φ,输出电流为:逆变器并联系统环流定义为:可见系统环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各台逆变器输出电压幅值、相角有差别,调整输出电压的频率和幅值,减小系统环流,每台逆变器才能实现均流运行.逆变器i输出的复功率为:由式(1)、(3)可得:设两台逆变器的输出阻抗相等,Zi=R+jX=,带入式(4)可得:采用矩阵T将P、Q分别改进,改进后的P、Q定义为:P′、Q′,则由式(5)得:则可将式(5)改写为:可以看出逆变器输出电压的相位仅取决于P′,幅值仅取决于Q′.设f0为逆变器空载频率,kp为频率衰减系数,kQ为电压幅值衰减系数,因此可将传统的PQ下垂特性改进为:改进后两台不同容量的逆变器并联下垂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为.根据各逆变单元的实际P′、Q′值,可对各单元的频率和电压幅值进行调整,从而始终保持下垂斜率相等,实现负载电流的均分和环流抑制.图2 两台不同容量的逆变器并联下垂特性3 仿真系统实现3.1 系统控制结构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各模块以自己的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为计算依据,调整输出电压的频率和幅值,使得每台逆变器实现均流运行.系统中逆变器模块一般采用传统的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等复合控制结构.改进后的逆变器控制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P′Q′下垂控制的逆变器控制结构图3.2 P′Q′功率下垂控制器设置根据前文分析可知,P′Q′下垂控制器设置原理图如图4所示.图4 P′Q′下垂控制器设置原理图4 仿真结果及分析在MATLAB/Simulink中的元件库中,建立逆变器无连接线并联控制方式的模型,并进行系统仿真.4.1 仿真参数设置逆变器参数设置:输出电压AC 220V/50Hz,输出容量为3kVA,开关管全部选用IGBT,开关频率为20kHz,输出滤波电感为10mH,滤波电容为10μF,负载为22Ω纯电阻.控制模块参数设置:电流内环采用PI控制器,系数分别为Kp=0.1,KI=50;电压外环采用PI控制器,系数分别为Kp=0.1,KI=600.4.2 仿真结果在逆变器输出阻抗等参数变化时,仿真得到系统环流iH=io1-io2波形,如图5所示.图5 逆变器系统环流波形根据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相对环流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三种情况下的系统相对环流分别为:0.19%,0.03%,1.5%.可知系统相对环流都比较小,波形的控制质量较好,改进后的PQ下垂外特性控制方法是一种较好的并联控制方法.5 结语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特性,考虑逆变器输出线路电阻引起并联系统较大环流,本文对传统的PQ下垂外特性进行改进,得出一种适用于光伏并网系统的无连线并联方法,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逆变器参数变化时,能较好地解决逆变器间环流问题,使得整个并联系统效率达到最优化目标.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沈坤,章兢,王坚.基于PQ下垂控制逆变器并联技术的列车辅助供电系统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1,26(7):223-229.[2]吴云亚,阚加荣,谢少军.逆变器无线并联系统的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9,21(12):3807-3812.[3]周玉柱,茆美琴,苏建徽.基于功率下垂特性的逆变器无线并联控制技术[J].电力电子技术,2007,41(4):9-11.[4]王立建,王明渝,刘洋,等.一种新型的电压源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2):52-55.[5]王博.基于光伏并网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6]肖岚,李睿.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建模和环流特性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06,21(2):52-55.。
光伏发电PQ控制策略探究精品资料

0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急剧加大,人们迫切的寻找清洁的、可再生的新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使得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发展较为迅速(陈炜,艾欣,吴涛,刘辉.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对电网的影响研究综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33(02):26-32+39;曹龙汉,余佳玲,李景南,陈福光.基于MATLAB/Simulink的光伏电池仿真建模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5,36(05):718-721;蔡国伟,陈冲,孔令国,彭龙,章昊.风电/光伏/制氢/超级电容器并网系统建模与控制[J].电网技术,2016,40(10):2982-2990)。近年来,光伏发电发展迅速。然而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会产生波动,对传统的大电网造成电网运行的不稳定,难以满足多样化的供电需求。为了协调光伏发电与大电网之间的矛盾,利用MATLAB建立光伏发电模型、对光伏发电控制策略PQ进行了分析。
1恒功率(PQ)控制
一般而言,PQ控制主要用在并网运行上,为维持光伏发电系统输出有功和无功的恒定,可通过控制逆变器的输出来完成这一目标。因其控制方法简单,采用较为广泛。
2PQ控制模型
PQ控制采用SPWM调制方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软件锁相(SPLL)与dq变换、功率和功率因素控制、电流控制。(1)功率和功率因素控制模型光伏电池MPPT控制为PQ控制提供参考有功Pref,由式可得到参考无功功率,用Switch模块进行两种方式的切换。根据式(4)得到idref和iqref。(2)电流控制模型将参考电流与实际电感电流id、iq比较,通过PI调节其差值、dq解耦和电网电压前馈补偿得到调制信号uref。(3)SPLL与dq变换模型PQ控制模型输入为逆变输出电压u和电感电流,其中,dq变换的参考角频率,主要是通过SPLL(锁相环)跟踪电网电压得到的,同时SPLL实现这两者之间的同频同相。使用abc_to_dq0Trans-formation模块实现dq变换。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动态模型研究_马亚辉

摘
要: 阐述了太阳电池的仿真数学模型, 并采用适合太阳电池并网的双环控制方式, 构建基于 Matlab / Simulink
仿真平台并具有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的 PV 发电系统。通过对 PV 发电系统稳态和暂态运行特性的仿真分析, 得出 将 PV 看作一个功率消耗为负的广义动态负荷, 进而提出 PV 的 3 阶微分状态方程的等效描述模型 。通过对不同扰 对该等效描述模型的有效性和参数的稳定性进行验证 。 动强度下的仿真建模比较分析, 关键词: 电力负荷建模; 分布式电源; 太阳电池; 广义动态负荷; 等效模型 中图分类号: TM74 文献标识码: A
1021 收稿日期: 2011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977023 ) ;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10JJ2043 ) 通讯作者: 马亚辉( 1985 —) ,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分布式发电建模与仿真分析方面的研究。mayahui2008@ 163. com
11 期
马亚辉等: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动态模型研究
1861
图1 Fig. 1
PV 发电系统仿真模型
Simulation model of PV generation system
程标准可作为 PV 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的重要 10]借鉴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 参考依据。文献[ 越技术, 介绍了 3 种可在光伏发电系统采用的低电 压穿越的典型方案: 基于储能设备、 基于无功补偿设 备和基于无功电流电压支撑的解决方案 。本文采用 [11 , 12 ] , 双环串级 VSI 综合控制 它属于上述的基于无 功电流电压支撑的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 。此控制系 d 轴、 q 轴分量分开调 电流串级 PI 控制, 统为功率、 节, 包含两个反馈环: 外环第 1 级功率调节属于稳态 调节器, 是分布式电源可控负荷外特性的主调节回 路, 响应速度较慢; 内环第 2 级电流调节属于暂态调 PCC 电 是副调节回路, 包含了电流耦合补偿、 节器, 压前馈补偿和直流电压波动补偿, 响应速度较快。 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光伏发电PQ控制策略研究

逆变器输出有功功率为Pref 、无功功率为Qref 时,其参考电流应为:
对进行dq变换可得:
(2)
(3) 从式(3)可以看出,原来的三相电压之间存在耦合关系,经过变 换后,变成不存在耦合关系的d轴和q轴分量,且ud是常数,uq = 0。 设经dp变换得的逆变器的输出电流分别为id、iq。因存在uq = 0,当设
• 52 •
图2 功率和功率因素控制模型 (2)电流控制模型 将参考电流与实际电感电流id、iq比较,通过PI调节其差值、dq解 耦和电网电压前馈补偿得到调制信号uref。电流控制模型如图3所示:
图4 I_b保护出口部分模块图 电流保护出口部分是由S-Function模块和Relational Operator模块以 及EnabledSubsystem模块构成,如图4是的保护出口部分。首先经过SFunction模块对B相电流进行采样,然后通过傅氏算法计算采样值,并与 整定电流比较;微机保护在动作之前要保持状态,因而增加EnabledSubsystem模块,最后通过与A、C相电流保护信号“或”的结果决定断路器 是否动作并切除故障。当输出为0时,断路器跳闸,切除故障线路;当 输出为1时,断路器不动作。从而实现系统微机继电保护。 以B、C两相短路为例,对系统进行故障仿真模拟。本文模拟电流 Ⅰ段保护时,在0.1s时Timer模块给一个触发信号使Three-Phase Fault模块
ELECTRONICS WORLD・探索与观察
光伏发电PQ控制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Q控制结构
uudq
LS r
L
L LS
r
iiLLdq
vvdq
vd
vq
ud
uq
(kp
ki S
)iiLLdqrreeff
iLd
iLq
LiLq
L
iLd
(LS
R)iiLLdq
(kp
ki S
)iiLLdqrreeff
iLd
iLq
将电流环PI控制器的输出与电流状态反馈解耦以及电网电压前馈补偿两项合 成得到逆变器的交流侧d、q轴输出电压参考值Udref和Uqref。
单相PV并网系统仿真模型
三相PV并网仿真模型
PQ控制模型
200 0
-200 -400
100
0
-100
-200
-300
0
0.5
1
1.5
2
2.5
3
3.5
4
80
Ud、Uq
75
70
65
60
55
50
0
0.5
1
1.5
2
2.5
3
3.5
4
f
MPPT
10
150
-50
-100
-5
-15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0
I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U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P
PQ控制的分布式发电电源
PQ控制策略总体框图
ud
uq
ua
Tabc
dq
ub
uc
Um
0
idref iqref
Pref ud
Qref ud
PQ控制结构
PQ控制的分布式发电示意如图。图中将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解耦,对 电流进行控制,采用PI控制器可使稳态误差为0。利用锁相环(PLL)技术, 可使采用PQ控制的DG能够获得频率支撑。
光伏发电并网PQ控制策略研究
汇报人:DG
PQ控制策略
PQ控制应用于并网的分布式发电或微网系统,在这种系统中,有 公网系统提供电压支撑,分布式发电系统被处理为一个恒定的功率 输出。
PQ控制是要求电站有功与无功是可控的,是从电网端考虑的,为 了保证电网上发电与用电的平衡,要求光伏电站需有PQ调节功能, 当发电大于用电时,光伏系统发电量肯定不是在MPPT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