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物修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相关专业全国高校排名

目前全国开设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的高校排名(按学校本专业实力排名)1北京大学文物保护科学2西北大学文物鉴定3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与文物研究4南开大学古代文物、古文字研究与鉴定5中央民族大学古代文物研究与鉴定文物鉴定与保护6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含文物鉴定7景德镇陶瓷学院古陶瓷鉴定8复旦大学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理论和管理9吉林大学文物研究 陶瓷、玉器研究 文物保护10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文物鉴定与修复11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文物修复古建彩绘考古绘图、发掘12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定专业13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鉴定、14金陵学院古籍修复15山西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文物鉴定16保定学院文物鉴定17天津信息技术学院文物鉴定部分高校相关专业介绍:1、山东大学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该专业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重点培养学生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专业还设置考古 文物 摄影、绘图、测量、文物修复和保护等课程 使学生系统掌握考古发掘、博物馆工作、文物保护和鉴定等知识 并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素质。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可推荐或考取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等文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也可以从事考古科研单位、博物馆系统、史学教育等工作 还可以从事海关的相应工作。
2、北大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 修复 瓷器3、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文博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该专业设立于1989年,是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首家设立的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
2006年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目前拥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教4人),实验管理人员1人。
大部分教师具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聘请了王(说王*丹是敏感词汇,不让别人叫这个名字)丹华、陆寿麟、黄克忠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一、引言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珍贵遗产,其历史悠久,造诣精湛,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行业的发展,许多珍贵的陶瓷文物在保存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旨在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作出贡献。
二、陶瓷类文物的特点陶瓷类文物具有质地脆硬、表面光洁、造型精美等特点,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
陶瓷类文物主要包括青瓷、白瓷、彩瓷等,它们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由于其脆弱性,陶瓷类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易受损,面临着破碎、变形、釉面脱落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专业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三、陶瓷类文物保护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在陶瓷类文物保护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传统的保护技术和设备落后,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由于现行法规的不健全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工作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容易导致保护工作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部分地区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陶瓷类文物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推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陶瓷文化,有必要对陶瓷类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四、陶瓷类文物修复工作的技术探讨陶瓷类文物修复技术是陶瓷类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在尽量减少对原始文物的干扰下,尽可能地修复文物的完整性和原貌。
目前,常用的陶瓷类文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胶粘修复、填补修复、上釉修复等。
具体来说,胶粘修复是将分离或破碎的陶瓷文物用特制的胶水粘合在一起,以恢复其原有的形态;填补修复是在陶瓷文物破损的部位进行填充,使其在视觉上尽可能地恢复完整;上釉修复则是在陶瓷文物表面进行上釉处理,使其恢复原有的光泽。
这些修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文物恢复原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修复后的文物可能与原物有所区别,修复后的文物质地可能出现差异等。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陶瓷类文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侵蚀,许多陶瓷类文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磨损、裂纹和破损,需要进行相关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以确保其长期保存和传承。
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不仅需要在专业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还需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一、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原则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保障其古旧之美,还原其原貌。
要尊重文物本来的形态和历史痕迹,不可为了修复而盲目改变其原貌。
保护修复工作应该立足于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不可破坏文物原有的材质和结构。
尊重文物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价值,保持文物的历史品味和文化氛围。
综合考虑文物的审美效果和观赏价值,保障修复后的文物在美学和艺术上的完美呈现。
这些原则在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有效地保障文物的保存和传承。
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清洗、粘补、填补、定型、固化、上色和防护等步骤。
首先是清洗,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文物表面的污垢和沉积物,使文物表面恢复原有光洁。
其次是粘补,对于破损的陶瓷文物进行粘接处理,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和稳固性。
然后是填补,通过专用材料将文物的缺损部分补充完整,以恢复文物的完整性和美观性。
接着是定型,通过适当的工艺手段和设备,确保文物的修复部分与原件紧密契合,无缝衔接。
之后是固化,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材料,确保文物的修复部分牢固稳定,不易脱落。
再者是上色,对于已修复的文物进行上色处理,使修复部分与原件保持一致,达到自然和谐。
最后是防护,通过表面处理或包装保护等方式,确保修复后的文物不受环境侵蚀和人为破坏。
这些技术手段在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保障文物的完好保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科技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东晋南朝画像砖的承继与流变

Inheritance and Rheology of Brick Carvings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uthern Dynasties 作者: 刘卫鹏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0-147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 东晋南朝 画像砖 墓葬
摘要:画像砖是我国极具特色的墓葬建材和艺术品,它在东晋时期产生了多砖组合的拼幅画像这样的新形式。
这种新式线刻画像在南朝帝陵和王侯贵族墓中突然勃兴,出现了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等这样的宏幅巨作。
南朝晚期画像砖以浮雕为主,由线刻的"密体"发展为丰实的"疏体"。
南朝时期,画像砖分布范围迅速扩大,形成了以都城建康和雍州襄阳为核心的两个中心区域。
画像砖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画像砖形制多样,题材丰富,既有对传统题材的继承,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及佛教题材也大量出现。
佛教对画像砖墓的影响呈现出一种自中间而上下、由周围向中心发展的趋势。
南朝墓葬画像砖也对北朝和隋唐墓葬产生影响。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引言陶瓷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提出建议。
一、陶瓷类文物保护的现状1.1 陶瓷类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陶瓷类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这些文物载体着中国古代先进的制陶工艺和精湛的艺术水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陶瓷类文物的现状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但是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陶瓷类文物在保存和修复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保存过程中,由于储存条件不佳、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文物出现开裂、变色、脱落等问题;在修复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材料和手法的限制,使得修复效果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陶瓷类文物的保存和传承。
二、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工作内容和方法2.1 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工作内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工作包括文物的鉴定、清理、储存、陈列、科研等多个方面。
文物的鉴定工作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对文物的年代、类型、质地等进行准确的鉴定,才能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清理工作则需要采用专业的工具和材料,对文物上的污渍、尘土进行清除,保持文物的原始状态。
储存、陈列和科研工作则需要建立专门的文物库房和研究机构,对文物进行科学、系统的保存和研究。
2.2 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工作方法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工作主要包括填补、粘接和修色三个环节。
填补是指对文物缺损部位进行材料填充,使其恢复原貌;粘接是指对文物断裂部位进行粘接处理,恢复文物的完整性;修色是指对修复后的文物进行修饰处理,使其与原物无异。
在这些工作中,要采用专业的材料和技术,遵循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尊重文物的本身特点,力求修复的完美和真实。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惠任《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一、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惠任七、课程简介:《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面向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原则和方法,熟悉各类保护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流程,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类型的保护修缮技术,同时通过案例介绍使他们了解国内外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为其对相关领域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与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期末采用闭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八、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6课时)1.1 中国古建发展简史1.1.1 原始建筑1.1.2 夏、商、周建筑1.1.3 秦、汉建筑1.1.4 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1.1.5 隋、唐、五代建筑1.1.6 宋、辽、金、元建筑1.1.7 明、清建筑1.2 中国古建筑的分类1.2.1 宫殿建筑1.2.2 坛庙建筑1.2.3 陵墓建筑1.2.4 宗教建筑1.2.5 园林建筑1.2.6 居住建筑(住宅/民居)1.3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3.1 建筑的结构方式1.3.2 建筑的群体布局1.3.3 建筑的艺术处理1.4 古建筑的价值与作用1.4.1 价值1.4.2 作用1.5 建国以来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回顾1.5.1 解放前1.5.2 建国初1.5.3 60-70年代1.5.4 80-90年代1.5.5 新世纪1.6 古建保护修缮的原则和程序1.6.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1.6.2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中国古建的发展演变和分类特点;中国古建的价值和作用;中国古建的保护历程;中国古建的保护原则。
2023年文化遗产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

2023年文化遗产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2023年文化遗产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文化遗产专业成为了一个热门的专业。
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文化遗产专业来考研,以期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职业生涯。
本文介绍文化遗产专业考研方向以及院校排名。
一、考研方向1.文物保护与修复方向这是文化遗产专业中最为热门的方向之一,主要研究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文物科技、文物鉴定等。
这个方向的毕业生可以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博物馆保护与管理、文物市场管理、拍卖公司等方面的工作。
2.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这个方向主要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文化遗产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等内容。
毕业生可以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文化遗产评估、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等领域的工作。
3.文化遗产地理信息系统这个方向主要研究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文化遗产地理信息系统、古迹保护、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等。
毕业生可以从事古迹保护、遗址保护、数字文物研究、文化遗产博物馆等方面的工作。
二、院校排名1.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是独具特色的媒体文化大学,文化遗产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之一。
文物保护与修复方向属于本校艺术设计系,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方向属于本校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遗产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属于本校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该校文化遗产专业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培训和实践经验。
2.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美术学院之一,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的文化遗产专业是一个由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以及文化遗产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方向组成的综合性专业。
该校教学科研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非常广阔。
3.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专业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的。
该专业主要研究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法律。
该校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泛。
漫谈传统瓷器修复工艺

漫谈传统瓷器修复工艺作者:李波宋朋遥杨靖楠侯博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5期摘要:陶瓷本身硬脆,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破碎、裂隙等病害。
锔瓷是古代中国传统的陶瓷器修复代表性工艺。
山东荣成博物馆收藏的明清青花瓷器中,有多件有破碎、缺损再经锔补加固过的青花瓷器。
结合实例探究锔瓷工艺特征,在保护修复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锔补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瓷器修复;锔瓷;传统修复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5.007瓷器,古代也称“磁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
瓷器具有优异的耐腐蚀、耐高温、硬度高等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抗物理冲击性差,是一种易碎品。
所以瓷器文物常见冲口(冲线)、裂缝、破碎等物理性破坏类病害。
古陶瓷文物修复从修复标准上有多个类型,如考古型修复、商业修复等。
考古型修复的目的是尽量还原器物形制等有助于进行考古器物类型分析的因素,同时在最大限度上保留器物出土时所携带的原始信息,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操作方法一般是将破碎的陶瓷器物拼对粘接,缺损处用石膏补上,然后打磨整形,从而恢复器物整体形态。
商业修复以交易牟利或私人收藏欣赏为目的,没有特定标准,追求完美修复效果,即是将破损器物恢复为完整器,肉眼看不到修复痕迹。
另外,在民间古玩行业,锔瓷和金缮也是非常流行的陶瓷修复技艺。
由于现代审美新元素的不断注入和传统文化的不断弘扬,民间锔瓷手艺焕新生。
锔瓷不单是恢复器物功能和形态,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装饰、一种艺术的再创作。
陶瓷类文物的博物馆展览修复则是跟考古型修复目的是一致的,要求在修复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外界带来破坏,按照“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还原文物原貌。
利用仪器分析技术分析诊断文物病害,从而科学编制保护修复预案,尽量做到有效揭示和保护文物价值,最大限度延续文物寿命。
同时,为了展览欣赏效果,可以吸取陶瓷文物“无痕修复”技法,尽可能达到“远观一致、细看有别”的修复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文物修复实验》
一、课程名称:陶瓷文物修复实验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四年级
四、计划课时:36课时(讲授8课时,实验28课时)
五、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杨璐
七、课程简介:
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陶瓷文物的修复理念和修复操作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八、参考教材:毛晓沪. 古陶瓷修复.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贾文忠. 古玩保养与修复.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
陶瓷类文物修复理论部分(讲授)
第一章陶瓷文物修复理念(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1)了解陶瓷文物修复的不同理念流派;
(2)理解修复理念对修复的重要性;
(3)掌握利用修复理念指导和评价修复效果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布朗迪修复理论的特点与不足;
难点:吸取多元修复理念指导工作。
第一节中国传统修复理念
第二节布朗迪修复理论
一、可辨识性原则
二、可兼容性原则
三、原真性原则
四、影线法
第三节修复实例分析讨论
一、马克雕像的修复
二、圆明园修复之争
三、威尼斯凤凰剧院的修复
第二章陶瓷器制作方法(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1)了解陶瓷文物修复的基本制作工艺;
(2)掌握烧制陶瓷器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陶瓷器的制坯成型;
难点:影响陶瓷器烧成效果的工艺因素。
第一节常见粘土矿物
第二节泥坯料的选取
第三节常见成型方法
一、捏塑法
二、泥条盘筑法
三、泥条叠筑法
四、片塑法
五、模制法
六、轮制法
第四节烧制
第三章陶器的粘结(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1)了解常用的陶瓷文物粘接材料;
(2)掌握陶瓷器粘接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陶瓷器的粘接方法;
难点:保证粘接效果的技巧。
第一节陶器的粘结理论
第二节陶器的粘结原则
一、小件器物的粘结
二、体量较大器物的粘结
第三节陶器常用的粘结剂
第四节陶器粘结方法
一、找对
二、茬口处理
三、施胶
四、茬口的挤压固定
五、对接缝的处理
六、做色
第四章陶器的补配及作色(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1)了解色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掌握陶瓷器补配及作色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陶瓷器的常用补配方法;
难点:在补配区域营造出连续色彩的技术方法。
第一节色彩基础
一、常见的着色材料及性能
二、配色方法
三、色彩评价
第二节陶器补配的原则
第三节常用的陶器补配材料
第四节陶器补配的方法
一、器物表面形状的提取及固定
二、体质色与表面色的比较
三、石膏补配法
四、胶补配法
第五节表面做旧
陶瓷类文物修复实验部分
实验1 陶器的成型及烧制(2课时)
实验目的:通过陶器烧制过程中不同成型工艺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泥条叠筑法、泥条盘筑法、捏塑法、片塑法等古代陶器常见成型方法。
通过成型过程中泥浆的和取,使学生了解水质酸碱度对粘土粘聚性能的影响。
通过对成型后陶坯的烧制,使学生实际体验陶器烧制的过程并了解烧制过程中陶器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
工具及材料:粘土,筛子,研钵,压舌板,手术刀,NaOH,HCl,蒸馏水,石英砂等。
实验步骤大纲:
1粘土的选取
2粘土的干燥
3粘土的筛选
4粘土的和制
5陶胚的制作
6陶器的烧制
实验2 陶器修复档案的建立(2课时)
实验目的:通过对修复前陶器的拍照、病害图的绘制以及其它相关信息的采集,使学生了解陶器修复的准备工作及常见修复档案的建立方法,熟悉常见病害标识方法的绘图方法等。
工具及材料:照相机,照度计,三角尺,铅笔,坐标纸,彩色绘图笔,橡皮等。
1陶器修复前照片的拍摄
2陶器表面常见病害的辨识
3陶器病害图的绘制
实验3 陶器的清洁(4课时)
实验目的:通过对陶器表面的清洁,使学生了解陶器表面清洁的一般方法。
通过对陶器茬口的清洁,使学生了解茬口清洁的重要性及常用材料和方法,为陶瓷器的进一步修复奠定基础。
工具及材料:手术刀,HCl,蒸馏水,丙酮,乙醇,乙酸乙酯,脱脂棉,棉签,锉刀,砂纸等。
实验步骤大纲:
1陶器表面泥土的清洁
2陶器表面其它污染物的清洁
3陶器茬口污物的清洁
4陶器茬口前人修复痕迹的清洁
实验4 陶器的粘结(4课时)
实验目的:了解常用陶器粘结剂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陶器粘结的步骤及粘结过程,掌握常用的陶器粘结临时固定方法以及常用的接缝处理方法。
工具及材料:Paraloid B72,哥俩好胶,502胶,双组分环氧树脂AAA胶,遮蔽胶带,砂箱,橡皮泥,乙醇,丙酮,乙酸乙酯,脱脂棉,棉签,牛角刀,砂纸,载玻片等。
实验步骤大纲:
1粘结茬口的处理
2使用Paraloid B72粘结陶器
3使用AAA胶粘结陶器
4使用哥俩好及502胶粘结陶器
5陶器粘结后的临时固定
6接缝的处理
实验5 陶瓷器的补配(6课时)
实验目的:通过对陶器残缺部位的补配,了解常用陶器缺失部位的定型方法,陶器的补配材料以及常用的补配技术及工艺。
工具及材料:医用石膏,夏用蜡片,打样膏,遮蔽胶带,吹风机,酒精灯,AAA胶,滑石粉,乙酸乙酯,乙醇,丙酮,砂纸,手术刀,载玻片,矿物颜料,研钵,筛子,刮刀等。
实验步骤大纲:
1陶瓷缺失部位形状的塑取
2陶瓷补配材料的配置
3石膏法补配陶瓷器
4环氧胶补配陶瓷器
5补配部位的初步处理
实验6 陶瓷器的作色(6课时)
实验目的:针对陶瓷器补配部位对其进行着色处理,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色彩学原理及基本的配色方法,熟悉常用的作色方式及步骤。
工具及材料:喷笔,气泵,牙刷,毛笔,油画笔,矿物颜料,彩漆,遮蔽胶带,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砂纸,牛角刀,调色板,筛子,研钵等。
实验步骤大纲:
1常见色彩的配置原理
2陶瓷器补配部位的着色方式
3喷绘法作色
4喷溅法作色
5描绘法作色
6对作色部位的后处理
实验7 瓷器表面的仿釉(4课时)
实验目的:通过对瓷器表面仿釉涂料及仿釉工艺的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瓷器仿釉的方法以及对仿釉后瓷器表面的处理方法。
工具及材料:清漆,Paraloid B72,石蜡,海面,砂纸,绒布,喷笔,气泵,毛笔,遮蔽胶带,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等。
实验步骤大纲:
1常用仿釉涂料的认识
2仿釉涂料的施加工艺
3仿釉后瓷器表面的打磨抛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