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鸿门宴人物赏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都有什么人物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都有什么人物
2021-09-24
鸿门宴的主人公是刘邦。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
下面是《鸿门宴》各人物形象分析相关内容,来看一下!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鸿门宴》各人物形象简单分析
张良:沉稳机智,处事不惊,处事有方,知人知己,多谋善断。
范增:越俎代庖,妄自尊大,骄横急躁,老谋深算等
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粗犷豪放。
项庄:勇而无谋,笨拙无能。
刘邦:能屈能伸,善于应变,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圆滑狡诈,细心机警。
项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大无谋,寡谋轻信,沽名钓誉,缺乏
远见。
项伯:徇情,泄密,糊涂蛋。
曹无伤:鲁莽草率。
2《鸿门宴》的故事大概
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大怒,立刻回师咸阳,在函谷关外守候,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不得不去。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加之樊哙相助,安然逃脱。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忠诚勇敢
对刘邦忠诚
张良始终忠诚于刘邦,为其出谋划策 ,为刘邦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勇敢担当
在危机时刻,张良敢于担当,为刘邦 化解危机,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精神。
善于谋划
战略眼光
张良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能够 为刘邦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 布局。
谋略策划
在关键时刻,张良能够精心策划谋略, 帮助刘邦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他意识到刘邦是项羽未来称霸的潜在 对手,因此极力主张消除后患,以确 保项羽的霸权地位。
果断狠辣
在鸿门宴中,范增展 现出了果断狠辣的一 面。
他对局势的判断和行 动都非常果敢,不拖 泥带水,不留后患。
当机会出现时,他毫 不犹豫地采取行动, 试图一举消除刘邦的 威胁。
谢谢观看
善于激励
刘邦懂得如何激发人才的潜力,让他们在工作中 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宽容大度
对于有才能的人,刘邦总是能够给予充分的信任 和尊重,不轻易怀疑和猜忌。
02项羽的人物形象 Nhomakorabea英勇善战
总结词
项羽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军事统帅,他率领楚军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奠定了 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地位。
详细描述
项羽勇猛果敢,擅长运用骑兵突袭和快速机动战术,使他在战场上屡次取得胜 利。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善战的形象使他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尊敬与拥戴。
冷静沉着
01
02
03
面对危机不慌
在鸿门宴危机中,刘邦表 现出了冷静和沉着,能够 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善于控制情绪
无论在胜利还是失败的时 刻,刘邦都能保持冷静, 不轻易表露情绪。
深思熟虑
刘邦在做决策时总是经过 深思熟虑,不会因一时的 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高一语文 鸿门宴人物赏析

1、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暴躁粗疏、有勇无谋、憨直坦率、不善用人、是个武夫形象。
2、刘邦:能言善辩、工于心计、善于用人、善拉拢人、虚心果断、知人善任。
3、曹无伤:是个内奸、叛徒。
4、范增:老谋深算、急躁易怒、气量狭小。
5、项伯:重私情。
6、张良:沉着冷静、谦恭多智。
7、樊哙:勇猛粗豪、胆大心细。
8、项庄:有勇无谋、缺少权变。
刘邦和项羽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
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这两个人的资料也比较多,你可以多找找。
其他人物分析:■脚踏两只船的曹无伤。
曹无伤在刘邦军中官至左司马,然而,这老几可能是出于对刘邦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怀疑,为给自己留条后路,亦或想通过打小报告的手段讨好项羽,以求得到分封,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在关键时刻,他从背后向刘邦捅出了一刀。
事情是这样的,《资治通鉴》记载:“项羽至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项羽进至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

问题探究
刘邦夺取天下,项羽失天下的原因: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 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之。”
大怒曰:“旦日 飨士卒,为击破
沛公军!”
项羽的反应表现出 什么样的性格?
遇事浮躁 急不可耐 自负轻敌
小说情节之:项伯夜访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默然,曰:“……且为之奈何?”
虚心求教 从善如流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圆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随机应变 笼络人心
刘邦的语言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
刘邦
在优势下,恃勇骄 横,毫无远虑
在劣势下,忍辱负 重,善于保存自己
刚愎自用, 又拙于应变
善于采纳意见 又随机应变
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 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
其谋 又自绝敌营内应
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 的人为自己效劳
在故事中,刘、项阵营分别有哪 些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人物对比之:范增和张良
谋士对比
特点
君主对其态度
项羽阵营:
范增
刘邦阵营:
张良
老谋深算、有政治 项羽不听取其意 远见、妄自尊大 见,导致谋略失败
足智多谋、 忠贞不二
刘邦对其言听计 从,两人配合默契
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下问
反而还“许诺”
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报告

《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一、关于项羽的形象。
1、自矜功伐,自尊自大。
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
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
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2、优柔寡断。
项羽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却又有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朵根软,容易轻信别人,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进击刘邦,因刘邦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项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竟又允许“善待”刘邦。
3、刚愎自用。
他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丝毫听不进范增的进言,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迟迟不表态、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
他尽管能够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夺不到天下。
4、昏暗无谋,敌友不分。
竟然十分愚蠢的出卖朋友,绝敌营内应。
他傻乎乎地向对手泄露身在对方营垒愿意为自己充当间谍提供情报的曹无伤,彻底断绝了对方人员投靠己方之路,从而也切断了对方内部的重要情报来源。
5、意气用事,麻木不仁。
运筹军事,如同儿戏,关键时候突然改变急击刘邦的决定,缺乏战略头脑,沛公逃席却安然受璧,麻木不仁,毫无政治军事斗争的敏锐性,根本就看不到事情发生后所形成的极大潜在隐患。
6、不善用人,养奸贻患。
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计谋,甚至后来竟然怀疑并撵走这位忠心辅弼自己的军师,而对充当内奸的叔父反而言听计从,竟然毫无怀疑,一直重用。
二、关于刘邦的形象。
1、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
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产生冲突。
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
重析《鸿门宴》中的人物表现

重析《鸿门宴》中的人物表现第一篇:重析《鸿门宴》中的人物表现重析《鸿门宴》中人物表现摘要:本文抓住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着重分析里面的人物表现。
本文把按人物关系分为四组进行分析,第一组是刘邦对项羽;第二组是张良对范增;第三组是樊哙对项庄;第四组是项伯对曹无伤。
通过四组人物的分析,着重分析《鸿门宴》中两军对垒中各自的表现,特别是作为两军对应位置的表现细分,疏理出每组人物表现的细节和差距,最后得出结论:鸿门宴中汉王刘邦之所以取胜,在于小人物起了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鸿门宴;小人物史上最牛的宴席应属鸿门宴,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
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产生重大影响,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这一场宴席不但改变了刘邦和项羽的命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进程,在鸿门宴上双方斗智斗勇,过程精彩纷呈,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鸿门宴的主角是刘邦和项羽,造成刘邦顺利从鸿门宴脱身的决定因素是项羽没有采纳范增的建议,但如果对《鸿门宴》作进一步分析,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如果把鸿门宴比作佩玉也举了三次,暗示项王应该动手,但项王装作没看见,并没有和刘邦撕破脸,还在那里只顾喝酒吃肉,没有半点表示。
按当时的实力分析,虽然刘邦赴鸿门宴也带了樊哙等一帮侍卫好手,但毕竟是在项羽的地盘上,就算樊哙再神勇,如果项羽真狠下心来杀掉刘邦,那还是易如反掌。
再说说汉方的主要代表刘邦,他在当机立断方面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别人差点杀他脑袋了,他还想着没有和项羽正式告别感到有失礼节。
刘邦唯一稍稍胜出方面是能够更能够听取别人建议。
虽然对张良的建议有点瞻前顾后,但纳谏方面比楚霸王还是要积极。
毛泽东曾经总结道:“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
……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2、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3、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4、曹无伤:不忠不义。
5、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6、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鸿门宴人物赏析1、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暴躁粗疏、有勇无谋、憨直坦率、不善用人、是个武夫形象。
2、刘邦:能言善辩、工于心计、善于用人、善拉拢人、虚心果断、知人善任。
3、曹无伤:是个内奸、叛徒。
4、范增:老谋深算、急躁易怒、气量狭小。
5、项伯:重私情。
6、张良:沉着冷静、谦恭多智。
7、樊哙:勇猛粗豪、胆大心细。
8、项庄:有勇无谋、缺少权变。
刘邦和项羽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
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这两个人的资料也比较多,你可以多找找。
其他人物分析:■脚踏两只船的曹无伤。
曹无伤在刘邦军中官至左司马,然而,这老几可能是出于对刘邦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怀疑,为给自己留条后路,亦或想通过打小报告的手段讨好项羽,以求得到分封,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在关键时刻,他从背后向刘邦捅出了一刀。
事情是这样的,《资治通鉴》记载:“项羽至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项羽进至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项羽大怒,飨士卒,期旦日击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在霸上。
”然而,可悲的是,曹无伤拜错了菩萨,高估了项羽的政治智慧。
鸿门宴上项羽轻而易举就把他给卖了。
刘邦到鸿门拜见项羽,宴席尚未摆开,彼此刚一交招,项羽便为自己辩解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可悲的项羽!可怜的曹无伤!结果,刘邦从鸿门宴上金蝉脱壳之后,“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曹无伤这种人是可怕的,刘邦杀的及时。
然而,很多阵营内曹无伤之类的小人是防不胜防的,因为,曹无伤常有而项羽不常有。
怎么办?有些领导只能采用“胸中有乾坤,不与外人言。
”以免机密泄露。
■义薄云天的项伯。
当项羽得到曹无伤所派人的报告后,十分愤怒。
加之谋士范曾的煽风点火,项羽是出离愤怒,决定立即出击刘邦。
事情恰在此时有了变化,致使项羽的取消了出征刘邦的计划,否则,历史必将重写。
那么,是谁改变了项羽的计划从而坏了他的大事的呢?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叔父,项伯!项伯,是个值得称道的江湖人物,同时又是一个弱智的政治人物!《资治通鉴》中,对项羽欲出击刘邦军事机密的泄漏,有这样一段记述:“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张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与俱去,曰:“毋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
良曰:“料公士卒足以当项羽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柰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之不敢叛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尝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羽;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项羽许诺。
”项伯秦时与张良交好,曾经杀人犯下死罪,张良救了他一命,滴水之恩尚涌泉相报,何况活命之恩。
在关键时刻,那还顾了侄儿的军事机密,报恩要紧,以免江湖人笑话。
事情不仅如此,鸿门宴上,范曾见项羽傻乎乎缺乏政治智慧,于是“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义薄云天的老项伯,爱屋及乌,活命恩人的主子也在他的保护之列。
故而“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由于有了这样一位义薄云天的特殊人物,才使得刘邦有惊无险地躲过了这有可能改变历史的一劫。
■大智若拙,临机敢断的“粗人”——樊哙。
樊哙,这个人物在我的印象里是个“粗人”,或许源于他那屠狗卖肉的前期职业,或许是来自鸿门宴中对他“立而饮酒,拔剑啖肉”的生动描写,反正我曾感觉樊哙是个“粗人”,不过这个“粗”不是平常意味的那种。
后来读到鸿门宴上项羽见到樊哙是那句夸辞才为我感觉的那个“粗”找到解释。
项羽称樊哙:“真壮士呀!”鸿门宴上,樊哙表现得既彪悍豪爽视死如归,又临机果敢睿智可爱。
且看鸿门宴中描写樊哙的情节:“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
军门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遂入,披帷立,目视项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
”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羽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其上,拔剑切而啖之。
”这一段描写了樊哙听到主人有危险时的武夫行为,他视死如归,至纯至真。
刘邦一生能交樊哙这样的朋友,真是他的福气!项羽继续问道:“壮士复能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还军霸上以待将军。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爵之赏,而听细人之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项羽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当我读到上段的时候,我彻底改变了对樊哙的看法,并为以前的感觉感到汗颜,樊将军绝对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武夫,他是粗中有细的人,他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同时,也给我一提醒,在生活中当有人自称自己是个粗人和你打交道时,你一定要提防他,这样的人他绝对不是个粗人,很可能是个精明透顶的家伙。
这段对答中处处有他睿智光芒的闪耀。
这种糊弄人的假话从樊哙口中说出,其份量和真实的程度要比从刘邦口中说出要大得多。
貌似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为刘邦受的委屈抱不平,其情真!这种假戏真唱的功夫,表现了樊哙攻城杀敌之外的另一种外交智慧。
当刘邦从鸿门宴上以“如厕”的名义惶惶逃出,去留无计之时,是樊哙表现了他临机果敢不迂腐的可爱.且看“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柰何?”樊哙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大言希声的张良。
鸿门宴中对张良描写用墨不多,但张良在鸿门宴中所扮演的角色却至关重要,他扮演的是个大角色,同时,他也是鸿门宴事件的总导演。
从项伯夜驰至军,张良引之与刘邦相见,到鸿门宴上的要樊哙入席,以及后来的名为“谢羽”实为断后。
都充分说明张良是退到幕后的刘邦阵营的总导演、大智者!■“水牛入井”的范曾。
范曾,项羽的亚父兼谋士,也是谋略大智之人。
然而,在鸿门宴中,他的表现是“老水牛掉到井内-有劲使不上。
”范曾曾多次劝谏项羽:“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羽,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
”面对宴席上刘邦集团的表演,面对项羽叔侄的政治短见,年逾古稀的谋士范曾,显得是那样的无助无奈,在尴尬愤怒之后,他终于从心底发出了一声怒吼:“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孙子兵法始计一》中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范曾何去何从,暂且不论,但有一点是被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了的,那就是:鸿门的宴席宴散人去,项羽的悲剧刚刚上演。
总结:拉开历史的屏幕,透过虚掩的鸿门,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让人窒息。
大碗大碗的醇酒,大块大块的香肉熏得你有点心慌。
斟酒,敬酒谈笑间给人一种笑里藏刀的味儿。
的把饱经沙场的利剑直刺大地,尽管“剑尖一束疲软的硬伤”,却仍要撕破大地的皮囊划向其心脏看看个究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酒肉之上---霸业之争。
好一场没有硝烟斩激战,宛如风平浪静的江面却掩盖着翻滚的热浪。
突然利剑像着了魔似的霹过去,一刹那所有的动作像点了穴般停住了,连空气也凝结了,只有那颗跳跃的心脏不合时宜地扑扑响个停。
一个身影闪现,一切都变化了。
刀光剑影,配合得让人心惊胆颤。
腾腾杀气扑面而来却又奇迹般上升,飘散,一下了就了无踪影。
全首诗分为五部分,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诱人深思。
诗国把历史人物的不同形象托附在那种萧杀凝重的气氛当中,通过简单的几个物象就把项羽的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和刘邦的奸诈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鸿门宴上的腾腾杀气在整首诗中凝成了乌云浓雾笼罩着整个天空,让人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