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单克隆抗体研究文献分析
综述-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摘要:单克隆抗体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免疫学等多种学科。
单抗药物可用于治疗肿瘤、病毒性感染、心血管病以及其它疾病,尤其是用于治疗肿瘤,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本文参阅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综述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用于治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抗肿瘤药物;治疗单抗药物治疗疾病具有明确的靶向性,作用机制明确,因而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
尤其是对肿瘤的治疗,能克服化疗药物不能有效区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副作用大等缺点。
同时,单克隆抗体体积小,能更有效地透入肿瘤;分子小、消除快、累积毒性小;所携带的弹头脱离后,可较快被清除;循环中免疫靶向结合物对靶细胞的竞争作用小;半衰期短;穿透性好;能穿过血脑屏障,因而还可以作为新一代靶向载体。
与化学药物、毒素、放射性核素、生物因子、基因、分化诱导剂、光敏剂、酶等物质构成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把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特异的输送到肿瘤部位,利用单抗对肿瘤表面相关抗原或特定的受体特异性识别,从而把药物直接导向肿瘤细胞,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对循环系统及其他部位的毒性[1]。
1作用机制目前,单抗的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明确,通过研究,目前认为有阻断作用、信号传导作用以及靶向作用等三种作用机制[1]。
1.1阻断作用现用于临床的大部分未偶联单抗主要用于自身免疫和免疫抑制,是通过阻断和调节作用完成的。
几乎在所有的单抗应用中,通常是通过阻断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的胞桨或受体-配体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另一种相类似的阻断活性可能存在于单抗的抗病毒感染中,通过阻断和抵消病原体的进入和扩散表现出对机体的防御功能,短期给予单抗后可取得长期疗效。
肿瘤细胞生长、扩增和分化,需要各种生长因子的持续性刺激,而这些生长因子也参与肿瘤的侵润、转移和血管生成,单克隆抗体与其受体结合,可抑制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这些肿瘤细胞得不到生长因子的刺激而自行死亡。
单克隆抗体技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发展与主要的实验步骤1.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经免疫的动物产生的致敏B淋巴细胞能分泌特异性的抗体,但这些细胞不能在体外长期存活;而骨髓瘤细胞则可以在体外大量地、无限地繁殖,但不能分泌特异性的抗体。
如果应用杂交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那些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相融合,那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hybridoma cell)将同时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的特性:既能够象肿瘤细胞那样无限繁殖,又具有B淋巴细胞的不断分泌抗体的能力。
根据克隆选择学说,由于每个致敏的B淋巴细胞只能针对同一抗原决定簇产生同种的、完全一样的抗体,所以经过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就能够分泌对某一抗原决定簇具有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
这就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
2.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诞生、发展和展望1975年,George Kohler 和 Cesar Milstein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第一次描述了一种获得单克隆抗体的方法。
他们所创立单克隆抗体技术给免疫学乃至整个生物医学领域带来了一次巨大的革命。
Kohler 和Milstein 也因此而荣获1984年诺贝尔奖。
单克隆抗体技术诞生后,立即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人们纷纷投入这一崭新领域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单克隆抗体技术已日臻完善,单克隆抗体也开始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各个领域,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许多领域。
最初,单克隆抗体技术是以小鼠-小鼠杂交瘤为研究的中心而发展起来的。
由于小鼠源性的单克隆抗体在生产与应用中有其内在的缺点,八十年代后,小鼠-大鼠、大鼠-大鼠、小鼠-人以及人-人杂交瘤技术也被尝试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深入。
尽管早有准备,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影响之深远还是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在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的短短十多年中,为了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及人-鼠嵌合抗体技术、人源化抗体技术、小分子抗体技术、植物基因工程抗体技术、抗体酶技术、抗体库(噬菌体显示)技术、外因鼠(XenoMouse)技术等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在经典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上也被创立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国内外单克隆抗体研究开发进展

() 1 人单抗特异性鞍强: () C 2 MH 单抗, 可以对人类MH C的 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 3 因是同塬性免疫球蛋白, 故应用 于人体 ,不易发生过敏反应及免疫复合 性疾病; () 4 在人体内维持时间较长; () 5 可制备用于人的抗独特型抗体。 上述特点使得人单抗为人类疾病防
该技术制备各种杂交瘤细胞株,并采用 大量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出各种单抗。
目前,产生各种特异性鼠单抗的杂 交瘤 细胞株 已经建立 ,并有许多细胞株 成为良好的生产种细胞。除 B淋 巴细胞 杂交瘤外 ,具有多种 T淋巴细胞功能的 T细胞杂交瘤和 T B细胞杂交瘤亦已经 -
建立 起来 。
的差 别 可以 区分源于 肝癌 的 A P F 和源 于
性标记抗体随时间延长在相应肿瘤组织
中的浓度越聚越高,以此了解肿瘤的大 小 、形状、位置、数量 ,还可帮助确定 病变性质。一般多采用”I 和 I 标记抗 体 据报道 ,单抗用于放射免痉显像比 多抗优点多、效果好。
体; 2t () b鼠一人嵌合的 F b a 抗体:3小 () 鼠一人嵌合单抗 F b a 片段 酶的重组抗
维普资讯
专
栏喜 国内 克 抗 究开 进 外单 隆 体研 发 展
药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技术
国 世都发喉 以纪r动行 从人是现毒 来们n物素 lBg白免 9 e用进 ,h i 利
疫制备抗体。但是通过免疫制备的抗体
B淋 巴细胞杂 交瘤 融台成 功 ,1 8 年叉成功融合具 91 有抑制功能的人T 巴细胞 淋 杂交瘤 。这些研究成果 为 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开辟了广
产量低、稳定性和亲和力差等难 点,且
一
直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近年来基因
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健康细胞和组织,而非外来病原体,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这类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传统的免疫抑制药物往往无法精确识别并攻击异常的免疫细胞,同时还会抑制正常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的兴起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对单克隆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未来单克隆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原理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其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性,针对导致疾病发生的特定抗原或炎症介质进行精确打击。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组织或细胞识别为外来威胁并进行攻击而导致的疾病。
单克隆抗体能够针对这些被错误识别的自身抗原,通过阻断其与相应免疫细胞的结合,从而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
在治疗过程中,单克隆抗体通过与目标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阻止抗原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单克隆抗体还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细胞的清除功能,进一步清除体内的自身抗原和炎症介质。
这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特异性和精准性,能够针对特定的抗原进行治疗,而不会影响其他正常的免疫反应。
目前,单克隆抗体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
通过深入研究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我们可以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和精准的方法。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单克隆抗体治疗有望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单克隆抗体论文

此技术是1975年Kohlor应用细胞杂交瘤技术,将致敏的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而产生同源抗体,因为此杂交瘤细胞既保持了瘤细胞增生的特性,又保持了分泌抗体的特性,能产生无限量的同源单克隆抗体。
这些抗体有相同的结构和较为均一的理化性质,能对抗原大分子的决定簇有较高的分辨能力,特异性强,所以称之为生物激光。
’单克隆抗体除有很强韵特异性外,监可做为裁体;(1)可与毒素联接,如白喉类毒素,相思豆毒素与单克隆抗体联接制成抗体毒索联接物。
上海细胞研究所研制有Meab一毒素联接物治疗肝癌取得初步疗效。
(2)可与药物交联,北京抗生索研究所将单克隆抗体与争光霉素结合成Meab一药物联接物,比单纯药物治疗增效1 2倍.(3)与脂质体联接,形成Meab~脂质体联接物,可以运载大量抗癌药分子集中在9中瘸部位。
通过脂质体易于将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内技挥疗效。
(4)Me曲与免疫调节剂联接。
有报导干扰素与抗人成骨癌Me如连接可在体内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所以单克隆抗体可做为生物导弹发挥更大的疗效。
作用机理:多数认为是一种依赖抗体的细胞毒作用(ADC,G) ].效应细胞可能是表面携带Fc受体的单核或巨噬细胞。
单克隆抗体杀伤肿瘤效应与其免疫球蛋自的亚群有关(因效应细胞具有较多的Fc受体。
)与亲和力无关.但与靶细胞所表达韵结合点的数目有关。
1"-干扰索由于能增加效应细胞Fc受体及促进肿瘤抗原表达之能力,所以能增强杀伤效应。
同时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的杀伤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单核或巨唑细胞)与肿瘤细胞之比观因此在肿瘤负荷较小时应用为好。
、具体作用为通过融合形成杂交瘤分泌单克隆抗体,识别癌细胞上的盹瘤特异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杀伤癌细胞。
和更进一步将药物,毒素,脂质体交联到单克隆抗体上,可以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
1获得抗体的传统方法及其缺点传统的抗体生产方法是向动物(如马、羊等)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即通过反复感染动物,使动物产生抗体,然后从动物血清中分离所需抗体。
国内外单克隆抗体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国内外单克隆抗体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系别:生物工程系学生姓名:***专业班级:生物技术及应用(2)班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要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论文。
保密□,在__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属于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摘要抗体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常规的抗体制备是通过动物免疫并采集抗血清的方法产生的,因而抗血清通常含有针对其他无关抗原的抗体和血清中其他蛋白质成分。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首先报道,用细胞杂交技术,使经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创建了第一个B细胞杂交瘤细胞株,获得了抗SRBC的单克隆抗体。
这是免疫学,乃至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单克隆抗体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快速制备高亲合力的单克隆抗体,改进常规方法制备单抗费时费力且亲合力低的弱点,对后基因时代蛋白质组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生物芯片、临床医学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空间生命科学等应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PCSK9单克隆抗体:12年,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PCSK9单克隆抗体.12年,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PCSK9单克隆抗体.12年,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目的和意义2.PCSK9基础研究2.1 PCSK9的发现与结构2.2 PCSK9的功能与机制2.3 基于PCSK9的疾病关联性研究3.PCSK9单克隆抗体的开发3.1 抗体的选择与制备3.2 抗体的鉴定与筛选3.3 抗体的特性评估4.PCSK9单克隆抗体的体内研究4.1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构建4.2 抗体的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研究4.3 抗体的体内效果评估5.PCSK9单克隆抗体的临床研究5.1 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5.2 抗体的安全性评估5.3 抗体的疗效评估5.4 抗体的剂量选择与优化6.PCSK9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6.1 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6.2 冠心病的治疗6.3 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6.4 其他潜在治疗领域的展望7.结论与展望附件:1.PCSK9单克隆抗体相关文献列表2.图表和数据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PCSK9:前脂蛋白转化酶亚型9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2.单克隆抗体:由单个细胞克隆产生的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3.体内研究:在整个生物体内进行的研究4.临床研究:在人类患者中进行的实验研究5.药物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研究6.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被代谢为其它物质的过程7.临床试验:在人类患者中评估药物安全性和效力的研究8.安全性评估:评估药物使用过程中对患者的安全性的研究9.疗效评估: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的研究10.剂量选择与优化:确定药物使用剂量和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
单克隆抗体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 201101****摘要:自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共同建立杂交瘤技术首次产生单克隆抗体以来,单克隆抗体经历了鼠源性、人源性和全人化三个阶段。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研究出上千种单克隆抗体,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技术发展历程应用展望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是将能够产生抗体的单个B淋巴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及克隆化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的单克隆细胞系而产生的。
它只能识别某一种特定的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
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均一性,且能够大量制备,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此外,单克隆抗体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农业、食品等领域。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单克隆抗体经历了鼠源性、人源性和全人化抗体三个阶段。
本文主要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和展望三个大方面进行综述。
1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历程1.1鼠源性单抗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共同建立了杂交瘤技术,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产生绵羊红细胞抗体的小鼠脾细胞融合,首次获得人工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为抗体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突破。
该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动物、细胞融合和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三个环节。
现阶段,所产生的McAb大部分是通过这种杂交瘤技术得到的鼠源性McAb,其在临床上还存在很大的弊端。
首先,由于其多为鼠源性,具备免疫原性,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人抗鼠抗体,产生人抗鼠抗体,从而降低McAb的应用价值。
其次,McAb在人体内半衰期比较短,常不能有效激活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反应。
再次,鼠源性McAb 与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亲和力较弱,并且产生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也较弱。
另外,传统杂交瘤技术还存在制备周期长,成本较高,杂交瘤细胞不稳定和抗性易丢失等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单克隆抗体研究文献分析通过比较分析1999-2008年单克隆抗体主要研究国家和机构的科研产出及单克隆抗体的研究领域、热点等,为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管理者提供参考。
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Web of Science(SCIE)收录的单克隆抗体论文的时间、国家、机构、期刊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单克隆抗体研究有关的论文开展主题分析。
结果SCIE收录单克隆研究文献50357篇,美国在文献数量和质量上遥遥领先,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单克隆抗体研究属多学科交叉领域,CD40分子、EGFR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结论中国应加大单克隆抗体资金投入,加强与顶级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紧跟研究热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Analysis of Monoclonal Antibody Research Literatures in the WorldLI Hai-cun, WANG Min ,XU Pei-yang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2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outputs on monoclonal antibody research of the major research institute and countries in which the research were conducted from 1999 to 2008 and find the major research field and hot topics,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onoclonal antibody research and the management in China. Methods The papers on monoclonal antibody were searched in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SCIE), and by using bibliometric method, the publishing years, the author's countries/institutes and the publishing journals of the papers were analyzed; The main subjects and topic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co-word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50357 papers were searched in SCIE, the papers from USA were in the largest quantity and with the best quality. The monoclonal antibody research in China was lagging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Monoclonal antibody research is a multidisciplinary field and with the hot topics of CD40 molecule, EGFR and others at present .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on monoclonal antibody research in China,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nduct researches on hot topics to make the initiatives on monoclonal antibody research.Key words Monoclonal antibody;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Bibliometrics; Cluster analysis; Co-word analysis《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长期战略,并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1]。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择生物和医药技术等领域作为超前部署的重点,计划实施疫苗与抗体工程等重大项目[2]。
国家在抗体药物领域投入巨大,而抗体药物等生物医药产品具有研发周期长、高投入、高技术、竞争激烈、高风险、潜在的法律责任大等特点[3],因此把握单克隆抗体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技术和发展趋势等对我国单克隆抗体领域的科研发展十分重要。
本文单克隆抗体研究文献分析主要包括两大部分:①采用基于数量统计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对Web of Science(SCIE)收录的单克隆抗体论文的时间、国家、机构、期刊进行分析,了解单克隆抗体研究的时间、期刊、国家和机构分布;②综合运用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单克隆抗体研究有关的论文开展主题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更加准确、直观地揭示单克隆抗体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热点等。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采用Thomson Reuters科技信息集团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作为检索对象(即SCIE收录文献),检索时间范围是1999-2008年,数据库更新时间截止到2009-11-22。
1.2 方法首先在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对单克隆抗体进行预检索,抽取题名、关键词和摘要中抽取的相关主题概念,同时参考这两个数据库中与单克隆抗体有关的主题词,从而确定单克隆抗体的检索策略(详见附录)。
在Web of Science(SCIE)数据库中,采用一般检索方式,将制定的检索策略在题名/主题中进行检索,出版时间限定为1999-2008年,文献类型限定为Article和Review,检索结果为50357篇(检索时间为2009-11-22)。
采用基于数量统计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利用Thomson Data Analysis(以下简称TDA)[4]。
对单克隆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国别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进行分析。
在文献分析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是影响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数据地址字段不规范,因此在开展数据分析前,首先利用TDA清洗功能,对地址中的国家、机构等字段进行规范。
此外,本文的国家和机构分布仅对第一作者所在的国家、机构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单克隆抗体研究文献的时间趋势1999-2008年10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收录单克隆抗体文献50357篇。
前期文献调研显示,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5]。
对1999-2008年国际单克隆抗体研究文献分析显示(图1),1999-2008年每年文献量变化不大,未出现增长现象,甚至在2001-2006年出现文献回落现象。
中国单克隆抗体文献量从1999年的51篇增长到2008年的273篇,增长速度较快,但总量亟待提高,2008年中国的单克隆抗体研究的文献量不足全球的5%。
2.2 单克隆抗体研究文献的国家/地区分布与合作对国际单克隆抗体研究发表文献所在的国家/地区进行分析显示(表1),美国发文量高居首位,10年共发表17520篇,占全部文献量的34.79 %,其次分别为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和中国等,但各国均未超过全部文献量的10%,其中中国发文量为1205篇,占全部文献量的2.39%。
美国发表的17520篇单克隆抗体研究文献的总被引频次为482396,占全部文献被引频次的46.43%,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其篇均被引也高达27.53次/篇。
在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国家中,英国、荷兰、德国和法国等国的篇均被引频次也较高。
中国的篇均被引频次较低,为4.85次/篇,远低于国际文献篇均被引频次,说明中国的单克隆抗体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利用TDA软件,采用国家-国家共现分析方法,对发表单克隆抗体论文的前40个国家(发文量大于100篇,文献量占总文献量的96.85%)进行分析,生成国际单克隆抗体研究国家合作网络图谱(图2)。
美国是单克隆抗体研究的核心主体,英国、荷兰、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与其开展科研合作较多,发展中国家巴西、墨西哥与美国的科研合作也很紧密。
2.3 单克隆抗体研究文献的机构分布对国际单克隆抗体研究发表文献所在的机构进行分析显示(表2),发文量前10的机构中,有8个分布在美国,显示出美国在单克隆抗体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前10名的机构中有9个为大学,说明大学是单克隆抗体研究领域开展基础研发的主力军。
2.4 单克隆抗体研究的期刊分布对国际单克隆抗体研究发表文献所在的期刊进行分析显示(表3),载文量位居前10的期刊共载文6079篇,占总文献量的12.03%,其中免疫类、肿瘤类期刊分别有3种,这与单克隆抗体主要应用于肿瘤治疗是一致的。
这10种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是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达17.157。
2008版ISI《期刊引证报告》显示,这10种期刊近年来年度被引频次大部分呈稳定上升趋势,期刊的被引半衰期平均为5.69年,表明单克隆抗体研究领域的期刊在近年来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和学术水平,为科学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载文量排名前10期刊中9种期刊的出版地为美国,显示美国在单克隆抗体研究和期刊出版上形成了良好的相互促进环境。
2.5 单克隆抗体研究的学科分布对国际单克隆抗体研究发表文献所在的学科进行分析显示,50357篇单克隆研究文献共分布在150个学科类目,对论文量大于250篇的前50个学科(覆盖49249篇,占全部文献量的97.80%),应用SPSS软件和TDA软件对其进行共现分析,挖掘与单克隆研究有关的各学科的关系。
SPSS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聚类算法采用Between Groups Linkage(组间连接),相似度计算采用Cosine法),结果显示50个学科聚成22个类,其中11个类为多学科聚集而成,另外11个学科各自成类。
同时将TDA生成的学科-学科共现图谱与SPSS聚类图谱相结合,生成单克隆抗体学科类目关系分布图(图3),分析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研究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免疫学、肿瘤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与药剂学、血液学、细胞生物学、生物技术等多个学科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