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克隆抗体药物----科普知识

合集下载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全面解析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全面解析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全⾯解析在全球⽣物制药市场与研发中,单克隆抗体药物是最重要的品类之⼀。

单抗药物具备特异性⾼、靶向性强和毒副作⽤低等特点,受到了诸多药企的追捧,属于最热门的研发领域之⼀。

迄今美国FDA已经批准上市了⼏⼗种治疗性抗体药物,抗体产业增长迅猛,产⽣了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前国内外处于临床前、临床研究的各类⽣物技术药物中也以抗体类制品最多,其中则以抗肿瘤抗体药物最多。

⽬前,单克隆抗体已⼴泛应⽤于肿瘤的临床治疗。

根据最新财报数据显⽰,2018年全球销量排名前10位的药物中,有5个是单抗药物。

各⼤药企单抗药物在2018年都保持了稳定的⽔平,其中修美乐更是再创新⾼,销售额达到199.36亿美元,同⽐增长了8.2%。

⼴阔的市场、优秀的治疗效果引来了诸多药企纷纷布局,另外由于销售排名前六位的阿达⽊单抗、英夫利昔单抗、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都在2019年前专利到期。

国内也应市出现了恒瑞、复星这类的优秀⽣物制药企业。

这次我们主要以利妥昔单抗来进⾏单抗药物发展的时间隧道的畅游。

利妥昔的美国专利保护已于2018年8⽉份到期,这⽆疑是给CD20⽣物类似药的研究发展带来了春天的⼀股暖风。

由复宏汉霖⾃主研发的⾸个国产⽣物类似药-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的获批,信达⽣物等公司的利妥昔单抗⽣物类似药制剂也均已进⼊III期临床阶段,开启了中国⽣物类似药的新时代。

利妥昔的发展历程1997年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在美国上市,是全球最畅销的单抗类药物之⼀,获批的适应症有:滤泡性⾮霍奇⾦淋巴瘤、弥漫⼤B细胞性⾮霍奇⾦淋巴瘤(DLBCL)等。

⾄今已在市场上驰骋20年,近⼏年业绩如下:2014年75亿美元;2015年73亿美元; 2016年72.27亿美元;2017年73.88亿美元; 2018年68.01亿。

从国内⾓度:2000年批准利妥昔进⼝,在2015年PDB国内样本医院中,美罗华销售额统计为15.9亿⼈民币。

高中生物单克隆抗体知识点

高中生物单克隆抗体知识点

高中生物单克隆抗体知识点高中生物单克隆抗体基础知识点一、区别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学反应,由机体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一组球蛋白,这就是免疫球蛋白,这种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当病原体入侵人体,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的多种抗体,那么这一堆抗体就是多克隆的。

单克隆抗体(MAb):是针专一的抗原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单克隆技术又名杂交瘤技术,起源于1975年,由G、KÖhl er和Milstein创立、主要原理是利用产生抗体的B细胞与肿瘤细胞杂交融合成杂交瘤细胞,生产抗体。

此类抗体是专一的,或者说是同一种蛋白质,因此是单克隆的、二、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主要步骤(1)抗原制备;(2)免疫动物;(3)免疫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制备;(4)细胞融合;(5)杂交瘤细胞的选择培养;(6)杂交瘤细胞的筛选;(7)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8)单克隆抗体的检定;(9)分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10)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三、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具体过程1、免疫动物免疫动物是用目的抗原免疫小鼠,使小鼠产生致敏B淋巴细胞的过程。

一般选用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依照预先制定的免疫方案进行免疫注射。

抗原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刺激相应B淋巴细胞克隆,使其活化、增殖,并分化成为致敏B淋巴细胞。

2、细胞融合采纳眼球摘除放血法处死小鼠,无菌操作取出脾脏,在平皿内挤压研磨,制备脾细胞悬液。

将准备好的同系骨髓瘤细胞与小鼠脾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促融合剂聚乙二醇。

在聚乙二醇作用下,各种淋巴细胞可与骨髓瘤细胞发生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3、选择性培养选择性培养的目的是筛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一般采纳HAT选择性培养基。

在HAT培养基中,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因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不能利用补救途径合成DNA而死亡。

单克隆抗体高三知识点

单克隆抗体高三知识点

单克隆抗体高三知识点单克隆抗体是一类由单一种克隆的细胞分泌的抗体,其具有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特点。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高三生物单克隆抗体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单克隆抗体是指通过将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淋巴细胞与癌症细胞融合,从而获得一种能够识别与之融合的抗原的抗体。

二、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步骤1. 抗原注射:将目标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

2. 细胞融合:分离与抗原结合的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使它们融合成为杂交瘤细胞。

3. 杂交瘤细胞筛选:利用杂交瘤细胞的克隆性,将其培养于选择性培养基中,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定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

4. 杂交瘤细胞培养:将筛选出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克隆培养,并收集细胞培养液。

5. 检测单克隆抗体: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组织化学(IHC)等。

三、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 生命科学研究: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分子组成、细胞信号传导途径、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2. 临床诊断: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检测疾病标志物,如癌胚抗原、风湿因子等,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3. 药物研发: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和高亲和力,可以作为药物靶点,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病等疾病。

4. 蛋白质纯化: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纯化目标蛋白质,提高纯度和产量。

四、单克隆抗体的优势和局限性1. 优势:单克隆抗体具有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能够准确识别目标抗原,具有较低的交叉反应性。

2. 局限性: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较为复杂和耗时,制备成本较高;同时,单克隆抗体可能存在较长的保护期,需要定期验证。

五、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1. 曲妥珠单抗(Rituximab):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2. 重组人源化抗EGFR单抗(Cetuximab):用于治疗表达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等。

3. 格列卫单抗(Trastuzumab):用于治疗表达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早期和转移性乳腺癌等。

pd1单克隆抗体原理

pd1单克隆抗体原理

pd1单克隆抗体原理
PD-1是一种负性共刺激分子,最初在T细胞中发现,后来在其他免疫细胞中也得到了确认。

PD-1抑制了T细胞的激活,同时也抑制了其他免疫细胞的激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免疫系统的攻击。

PD-1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是阻断PD-1和其配体PD-L1之间的结合,从而提高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激活状态,增强免疫系统的攻击能力。

PD-1单克隆抗体可通过与PD-1的表
达在肿瘤组织中的肿瘤相关T细胞结合,解除PD-1信号的碍于,增加肿瘤特异性T细胞反应,不仅可预防肿瘤逃避免疫监视,还可激活响应免疫性细胞的肿瘤细胞凋亡。

PD-1单克隆抗体主要有两种类型:1.止止PD-L1的抗体。

PD-L1在相当多的人体组织
以及新生凋亡组织中都有表达,而且PD-L1和PD-L2相比没有什么领域限制。

此外,PD-L1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大于PD-L2,针对PD-L1制剂常常需要依靠宏观分子操作技术,使得PD-L1专一性的药物开发比较难。

2.用于特定部位的局部注射。

因为单克隆抗体可以局部
注射到肿瘤部位,所以其局部抗肿瘤效应也会加强,同时,局部治疗也能减少PD-1的全身作用,减轻可能的副作用,从而更好地疗效缩小局限而且安全可靠。

PD-1单克隆抗体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治疗肿瘤、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

尽管PD-1抗原细胞治疗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重大生物技术进展,但目前针对PD-1开发的单
克隆抗体尚未完全摸索,最近的一些研究也已经表明,在创新PD-1细胞治疗的领域还有许多的空间。

在未来,PD-1单克隆抗体的开发和应用有望为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

单克隆抗体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单克隆抗体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单克隆抗体名词解释微生物学单克隆抗体是指由单一克隆的B细胞产生的抗体,它们具有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在免疫系统中,当机体遭遇外来抗原时,B细胞会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来与抗原结合并中和病原体。

然而,B细胞群体的抗体可能存在多样性,因为它们可以产生不同的抗原结合部位来应对多种抗原。

为了获得单一克隆抗体,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技术叫做单克隆抗体制备。

这个过程涉及到从免疫动物(通常是小鼠)中采集抗体产生的B细胞,然后融合它们与癌细胞形成杂交瘤细胞,得到能够无限复制的杂交瘤细胞。

这些杂交瘤细胞称为单克隆细胞株,它们能够持续产生单一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在微生物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微生物感染,例如通过特定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检测到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此外,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治疗微生物相关的疾病。

例如,通过结合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单克隆抗体可以中和病原微生物,阻止其侵入宿主细胞,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此外,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通过分析单克隆抗体与微生物抗原的结合方式,可以了解微生物的表位结构和抗原变异情况,从而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进化关系。

此外,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揭示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应对方式和抗体的作用机制。

总结来说,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克隆的B细胞产生的具有相同抗原结合部位的抗体。

它们在微生物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检测和诊断微生物感染、治疗微生物相关的疾病以及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这些应用使得单克隆抗体成为微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工具。

单克隆抗体的名词解释

单克隆抗体的名词解释

单克隆抗体的名词解释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是一种由单一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单一的免疫活性。

它是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领域。

1. 抗体的基本概念抗体,也被称为免疫球蛋白,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主要成分。

它由免疫细胞分泌,用于识别和中和入侵机体的外来物质(抗原),包括细菌、病毒等。

抗体的结构由重链和轻链组成,形成Y型。

抗体通过与抗原结合,可以促使免疫细胞对其进行消灭。

2. 单克隆抗体的产生过程单克隆抗体的产生主要通过杂交瘤技术实现。

杂交瘤是一种由癌细胞和免疫细胞融合形成的细胞系,具有不同细胞系的特点。

通过将免疫细胞与癌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可以实现对特定抗原的高产抗体。

然后,从杂交瘤细胞中筛选出目标抗体,进行克隆和扩增。

3. 单克隆抗体的优势相比于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具有以下优势:3.1 高度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通过针对特定抗原进行筛选和克隆,保证了抗体的高度特异性。

这意味着单克隆抗体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和结合目标抗原,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2 稳定性由于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细胞克隆得到的,其产生的抗体都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特性。

相比于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不易受到批次差异的影响。

3.3 大规模生产经过克隆与扩增后,单克隆抗体可以在体外大规模生产。

这种高通量的生产方式可以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要,为抗体药物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4.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领域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单克隆抗体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1 诊断单克隆抗体作为特异性的识别分子,可以用于临床诊断,检测和鉴定疾病和感染的相关指标。

例如,肿瘤标志物检测中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就是应用单克隆抗体。

4.2 治疗单克隆抗体也被应用于治疗领域,发展出了一类被称为抗体药物的新型治疗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特异性地结合和中和靶标分子,实现对疾病的治疗。

高二单克隆抗体知识点

高二单克隆抗体知识点

高二单克隆抗体知识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学工具和医学研究用药得到广泛应用。

在高二生物学学习中,单克隆抗体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介绍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一、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单克隆抗体是由一种单一种细胞发出的抗体分子,这种抗体与特定的抗原结合,从而识别和消灭病原体或异常细胞。

抗体分子由两个相同的重链和两个相同的轻链组成。

每个抗体分子的重链和轻链有一段不变的区域,称为恒定区,和一段可变的区域,称为可变区。

可变区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

在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中,B细胞分裂增殖并产生多种不同的抗体,其中只有其中一种抗体与抗原结合效果最好。

通过将这种特异性的B细胞分离出来,可以得到单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1. 溶瘤和免疫球蛋白分离:首先,从一个抗原接种动物的脾脏中得到淋巴细胞。

然后,利用体外培养技术使淋巴细胞大量增殖产生杂交瘤细胞。

这些杂交瘤细胞能够持续产生大量抗体,即溶瘤体(Myeloma)。

之后,将这些溶瘤体与淋巴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

2. 杂交瘤筛选:杂交细胞具有溶瘤体的可持续产生抗体的能力,但失去了淋巴细胞的有机体抗原识别功能。

因此,需要将杂交细胞进行筛选,以找出能够识别特定抗原的细胞。

3. 克隆和培养:筛选出特异性的细胞后,进行细胞的克隆和培养。

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这些克隆细胞可长时间产生单一种类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三、单克隆抗体的应用领域1. 生物学研究:单克隆抗体在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它们可以用于特定蛋白质的检测和定位,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细胞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此外,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研究中。

2. 医学诊断:单克隆抗体在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特定抗原结合,可以检测患者体内特定病原体或肿瘤标志物的存在,从而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

3. 药物研发:单克隆抗体还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领域。

许多目前正在使用的生物制剂都是通过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例如抗肿瘤药物和自身免疫疾病药物等。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知识讲解(化疗药)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知识讲解(化疗药)

【注意事项】 本品不能静脉推注。 曲妥珠单抗不可与其他药物混用。也不能用5%葡萄糖液稀释,因为可使蛋白凝固。曲
妥珠单抗一旦稀释,应立即使用。 有必要可放2~8℃冰箱中保存24h。2~8℃冷藏。用特制注射用水稀释后,因含防腐
剂可以在冰箱中稳定保存28天。不能把稀释后的溶液冷冻保存。有效期3年。 [3] 【剂量调整】 输注反应 ·对发生轻至中度输注反应患者应降低输注速率 ·对呼吸困难或临床明显低血压患者应中断输注 ·对发生严重和危及生命的输注反应患者:强烈建议永久停止曲妥珠单抗的输注
【警示语】(摘取)
输注反应;肺部反应 曲妥珠单抗会导致严重的输注反应和肺部反应。有报道发生致命的输注反应。
大多数情 况下,症状发生在曲妥珠单抗输注过程中或 24 小时内。对于发生 呼吸困难或临床显著的低 血压患者,应当立即停止输注曲妥珠单抗,并对患 者进行监控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发生过敏、 血管性水肿、间质性肺炎或者急 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应停止输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妊娠
已知免疫球蛋白IgG 可通过胎盘屏障. 在人类临床试验中,还没有对母亲暴露于利妥昔单抗后对新生儿B 细胞水平 的影响进行研究。尚未无怀孕妇女有关的充分、良好对照研究数据,但是, 怀孕期间使用过利妥昔单抗的母亲所产新生儿有报告一过性B 细胞耗竭和淋 巴细胞减少。鉴于此,孕妇应禁用利妥昔单抗,除非可能的获益高于风险。 育龄妇女在使用利妥昔单抗的过程中及治疗后的12 个月,应采取有效的避孕 措施。
【药物过量】
人体中尚未进行利妥昔单抗过量的临床试验。利妥昔单抗单次给药超过
1000mg 尚未在对照临床试验中研究。迄今为止,最高试验剂量为5 g,用
于在患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病人。未发现其它的安全性信号。一旦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单克隆抗体药物----科普知识单克隆抗体药物2009-10-19 15:471986年,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距今已经整整20年了。

截止到现在,全世界共有21个治疗用抗体药物被批准上市,实现300亿美元的销售额,在国际,也在国内形成了抗体药物开发热潮。

巨大的市场前景和现存的技术问题及壁垒并存的现实不可避免地引发抗体药物新一轮技术革命。

而其结果又将毫无疑问地改变抗体药物的市场格局。

抗体药物的研究开发能否真能成为中国生物技术药物开启国际市场大门的新钥匙?什么是我们首选的切入点,又如何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回顾国际抗体药物20年风雨飘摇的发展经历,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无疑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1986年,美国FDA批准上市了第一个抗体药物Orthoclone,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翻开了生物医药历史崭新的一页。

时隔8年,美国才批准了第二个抗体药物上市。

进入21世纪,抗体药物研发上市的速度明显加快。

20年后的今天,全球共批准上市21个抗体药物。

进入临床验证的数量也直线上升,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70个,到90年代新增140个,以及2000年至2005年6月又增加的130个,预计2010年将再增 240个【1】,显示抗体药物研究异常活跃。

目前共有150余个抗体药物正在临床评估中,其中16个已进入III期临床【2】。

抗体药物研发进展迅速及竞争激烈的主要原因是1)抗体药物具有高度特异性,是靶向治疗的基础,在这一方面远优于小分子药物;2)虽然在世界范围内20年仅仅批准上市了21个抗体药物,事实上其淘汰率仍明显低于小分子药物,临床转化率以及批准成功率都较高,以治疗癌症的抗体药物为例,其批准成功率为29%;3)抗体药物即使在专利保护到期后,由于其生产条件的复杂性,也很难受到通用名药价格的威胁;4)更为重要的是已上市的抗体药物具有很高的市场回报率,大大刺激了投资热情。

目前,上市抗体药物中已盈利的有8个,其中4个已经成为年销售额10亿美元以上的“重磅弹”,5个销售总额超过30亿美元【3】。

预计2005-2010年抗体药物销售的平均增长率为20%,年销售额将超过300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看,抗体药物并非很好的药物候选者。

首先,单克隆抗体是大分子糖蛋白,结构复杂、不利储存、不能口服、进入体内5-7天才能到达靶位置。

其次,抗体药物研发费用较高,达10-18亿美元,高于小分子药物平均研发费的9亿美元。

第三,目前抗体药物的单剂用量大,药物的质量标准高,生产成本高昂,导致价格昂贵,以致被喻为“经济负作用”。

以治疗肿瘤的抗体药物Avastin为例,单个病人年度费用高达5万美元【4】。

然而,正在形成的巨大市场是抗体药物研发的不竭驱动力。

我国在单克隆抗体技术起步非常早,80年代曾出现过研究热潮,但产业化成就还微不足道。

目前,受国际抗体研发进展的影响,又出现了新一轮的“抗体热”,北京、上海、广州等纷纷成立了由研究机构、企业和投资商的联合抗体研发中心和公司。

面对国际抗体药物竞争的新态势,我国抗体药物产业是否遇到了真正的机遇?我们选择的切入点是什么,又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抗体药物的研究开发能否成为中国生物技术药物开启国际市场大门的新钥匙?回顾国际抗体药物20年风雨飘摇的发展经历,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无疑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这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一、上市抗体药物的发展现状从第一个抗体药物上市至今20年内,全球共批准了21个抗体药物,其中美国18个(包括9个被欧盟批准上市的),中国2个,本1个(详见表一)【2】【5】。

注:(1)为中国FDA批准在中国上市的,(2)是本批准在本上市的,其余为美国FDA批准在美上市的。

目前上市的抗体药物的适应症主要集中在肿瘤和免疫性疾病(见图1)。

肿瘤治疗一直是抗体药物研发最活跃的领域, 1997年美国批准第一个抗肿瘤抗体药物tuximab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

目前上市的抗体药物有10个用于肿瘤治疗,在临床II期或 III期的候选抗体药物中40%是抗肿瘤的,达数十种。

上市药物中疗效最确切的当属Avastin(2004年,人源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6】和 Erbitux(2004年,嵌合,抗上皮生长因子)。

Avastin用于治疗结肠癌症,正在成为实体瘤治疗的金标准,预期峰值收入将达到84亿美元【7】。

抗体药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主要包括:抗体依赖细胞毒作用(ADCC)和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CDCC)等直接伤肿瘤细胞,及改变细胞信号转导,诱导瘤细胞凋亡。

抗体还可以靶向运送细胞毒结合物直接伤瘤细胞【8】。

免疫性疾病是抗体药物的另一主要适应症。

1986年上市的第一个抗体药物就是用于免疫治疗的,目前上市的抗体药物中用于免疫性疾病治疗者多达8种。

主要通过结合免疫病理过程中的重要因子、阻断其功能而发挥作用。

肿瘤坏因子α(TNFα)在很多免疫性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成为抗体药物的主要靶标。

2002年美国批准上市的唯一一个全人抗体药物Humira通过结合TNFα治疗风湿性关节炎(RA),2005年的销售额14亿美元,预计到2007的销售额会达到28亿美元【9】。

嵌合型抗体药物Remicade也是TNFα抗体,适应症是过敏性肠道疾患Crohn氏病,2005年销售额近10亿美元【10】。

抗TNFα抗体还可能用作牛皮癣的治疗,现已进入III期临床。

显然,TNFα不是免疫性疾病唯一的靶标,如人源化抗体药物Reptive针对T淋巴细胞LFA1,从而抑制T细胞活化和迁移【11】。

近期研究发现,现用于治疗RA 的Xolair 能高度选择性地与IgE结合形成小复合物,抑制其与FcR结合,但不与已经和FcR1结合的IgE结合,所以不会活化肥大细胞,有望为过敏性鼻炎提供一种新的疗法【12】。

抗体药物还被尝试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但总数和比率均较低。

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临床实验的70余个候选抗体药物中只有11个针对感染性疾病,包括菌血症与病毒性感染,其中2个针对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IgM抗体enobacomab和nebacumab进入FDA审批阶段,但均未获准。

不过,nebacumab曾在美国以外的国家被批准上市,只是现已退市。

90年代进入临床实验的140余个候选抗体药物中也仅有13个以感染性疾病为适应症,主要针对病毒感染(77%),其中的1个, palivizumab 1998年被批准上市, 用于治疗儿童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进入2000年后,抗感染抗体药物的重视程度显然提高,仅在过去5年中又有22个抗感染抗体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其中11 个(50%)在临床I期,9个(41%)在临床II期,2个在临床III期【1 】。

用于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抗体药物研发的相对滞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来自疫苗和小分子药物的竞争压力,但获得成功和回报的机会仍然存在,如已获得FDA批准的palivizumab在2004年全球销售已近10亿美元。

另外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抗体药物是TNX-355。

这是一种抗CD4抗体,具有阻断HIV 进入细胞的作用,目前已进入III期临床。

如能成功上市,必将对小分子药物产生重大挑战【13】。

新发传染病、慢性迁延性感染性疾病,以及病原体耐药性等不断出现的令人头痛的临床新问题有可能会刺激对抗体药物研发的新热潮。

二、抗体药物研发的技术发展趋势抗体药物的序列源变化。

第一个抗体药物的上市使人们对单克隆抗体的“导弹”效应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但是,随后临床出现的问题却令人失望,曾一度使抗体药物的研发跌入低谷。

主要问题之一是鼠源性带来的临床安全和疗效问题。

鼠源抗体可诱导产生人抗鼠抗体(HAMA),不仅影响疗效,而且增加患者后续应用的临床风险。

1980-1987年进入临床研究的鼠源抗体药物占同期总数的89%,基本没有成功;1987-90年代中期,进入临床研究的鼠源抗体药物显著减少,至2003年再没有新的鼠源抗体药物进入临床研究,截止至2005年9月在III期临床研究的鼠源序列抗体药物仅有1个【2】。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改造鼠源性单克隆抗体成为现实。

1984年出现嵌合重组抗体技术,1994年美国批准第一个嵌合抗体药物上市,至今总数已达6个(含在我国上市的1个)。

由于嵌合性抗体药物抗原性问题仍很显著,又发展了人源化抗体或全人序列抗体技术。

人源化抗体仅保留了鼠源的抗原互补决定区(CDRs),其余全部为人序列,抗原性大为降低。

1997年美国批准第一个人源化抗体药物上市,如今总数已达10个(含在我国和本上市的各1个),占上市抗体药物总数的50%(图2)。

目前尚处于临床III期还有 7个,所以,现在以及未来几年,人源化抗体药物将占有主体地位(图3)。

90年代发展起来的噬菌体展示技术为全人抗体药物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目前,噬菌体展示及由此衍生的核糖体展示和酵母展示已成为体外抗体工程的主流技术平台【14】。

2003年FDA批准了第一个用此技术生产的针对肿瘤坏因子的全人抗体药物Humira,而另外5个此类药物尚在III期临床评估中(4个完整抗体和1个单链)。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涉及体外亲和力成熟筛选,由此得到的抗体仍可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1994年Lonberg和Green领导的两个小组各自独立培育出带有人免疫球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为全人抗体药物制备开辟了另一方向。

2006年的第一季度,美国Amgen公司完成了用转基因鼠Xeno技术生产的第一个全人抗体药物 Kepivance(用于治疗血液病患者进行骨髓移植出现的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15,16】。

目前,一些新的更为高效筛选、制备全人抗体药物的技术还在不断出现和完善中,也成为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的竞争热点。

抗体结合物是另一个研发趋势,旨在增强抗肿瘤功能的同时减低抗体药物剂量。

同位素标记抗体药物能达到靶向放射治疗,有效扩大治疗指数,目前批准上市的有2个【17】。

抗体还可以与特定的细胞毒性物质结合,将其靶向运送至肿瘤组织。

特定的细胞毒性物质在没有进一步修饰的情况下没有毒性,只有经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从脂质体释放出来后才能转变为有效形式,所以肿瘤内毒性药物浓度远高于正常组织。

目前,在美国上市的抗体结合物仅有1个Mylotarg,为人源化抗CD33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 ozogamicin结合,适应症是老年AML患者【18】,另有9个进入临床研究。

抗体还可以与免疫毒素结合,后者也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1个分子就可以一个细胞,其肿瘤细胞的伤力取决于几个生物化学特征,如抗原结合亲和性、内化率、细胞内加工和毒素本身的毒性强度。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免疫毒素与抗体结合的药物上市,但进入I和II期临床至少有5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