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它从公元前202年持续到公元220年,历时近四百年。
汉朝期间,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汉朝的黄金时代。
一、政治方面汉朝建立之初,王莽篡位,短暂统治了一段时间,但并未改变汉朝的黄金时代地位。
到了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朝之后,政治形势稳定,国家得以持久发展。
汉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政策,恢复科举制度,修建水利、基础设施,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和汉匈两族的交往,这些政治措施为汉朝的黄金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经济方面汉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农本主义政策,推行均田制,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同时,积极开垦荒地,加强水利建设,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汉朝还开展对外贸易,与西域、南洋等地进行广泛交流,丝绸之路的兴起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与此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手工业制造技术的提高和商业活动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科技方面汉朝是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时期。
在农业方面,汉朝进行了许多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了农业生产工具,如犁、耕牛等。
同时,汉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渔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在医学方面,汉朝也有重大突破,刘陶、华佗等名医的贡献使中医学蓬勃发展。
在冶金学方面,汉朝人发明了铸铁技术,这项技术的发明至今仍然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文化方面汉朝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汉朝,儒家思想在政治和教育方面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编纂工作也在汉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这为后来的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奠定了基础。
同时,汉朝还形成并发展了中国传统音乐、舞蹈、绘画等文化艺术形式。
在科技方面,汉朝也进行了书籍的整理和编纂,推动了古代文献的保存和传承。
初中历史两汉盛世的政策启示

初中历史两汉盛世的政策启示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分别为西汉和东汉时期,这两个朝代都出现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盛世局面。
在这段历史中,两汉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分析两汉盛世的政策,以期给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
一、政治方面的启示1.稳定的统治体制两汉时期的统治者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统治体制,通过明确的皇权和严密的官僚机构,实现了国家政权的稳定运行。
这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样,今天的社会也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2.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两汉时期的政策制定经常以百官议决的方式进行,注重集思广益和听取各方意见。
这种科学的决策机制有效地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和个人独断专行的问题,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注重倾听民意和各方面的建议。
二、经济方面的启示1.发展农业生产两汉时期的统治者非常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推行各项农田水利和农业技术的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保证了社会的粮食安全。
今天我们也应该重视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
2.支持商业和手工业两汉时期,统治者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倡商贸活动,支持手工业工艺的提高。
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今天我们也应该注重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机会。
三、文化方面的启示1.注重教育发展两汉时期的统治者非常注重教育的发展,推行教育普及政策,提倡儒家文化的传承。
这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基础。
今天我们也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2.弘扬文化艺术两汉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诗歌、音乐和书法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崇。
这些文化艺术的繁荣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社会的和谐。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知识点总结-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上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难点: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汉高祖
(二)汉初的统治
1.汉初经济(“文景之治”)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尊奉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吸取秦速亡的教训
2.汉初政治: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2)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的产生“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
二、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对内:加强中央集权(二)对外:巩固边防,拓展疆域
三、东汉的兴衰
(一)王莽篡汉
1.西汉后期境况
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新朝的建立与覆亡(公元9-23年)
(二)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

B、措施: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列侯归郡统辖;
附益之法:限制诸侯活动,不许招结宾客,不得 参政;
C、结果:
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基 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从此,王、侯不 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封国 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
手段: 前者采取强削的方法;后者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 结果: 前者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了七国之乱;后者使王国越来 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法与中央对抗。
汉武帝解决诸侯王问题:
A、背景: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空前强盛,社
会经济繁荣,解决王国对中央集权威胁的时机 已成熟。
2、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
“汉承秦制”,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并不意 味着照抄照搬,一成不变。两汉的统治者们在吸 取前朝教训的基础上,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思考:“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 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 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通典· 职官》 1)刺史制度创建于何时?当时刺史的职权如何?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 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第少,诸子弱, 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祸小;不 削,反迟,祸大。”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 割削,则逆节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 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子消弱矣。” 1)汉初分封王国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导致了什么影响? 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大封同姓子弟为王,欲图西汉王朝统治长久稳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严重影响中央集权和 国家统一。 2)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手段上 和产生的结果方面有何不同?
一、秦汉文学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政治经济 中央集权制讲解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三、汉文学概况 1、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1)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汉 赋。 (2)文学创作的兴盛 (3)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 (4)汉代初步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 识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但汉文学受重视的程度依然是有限 的,并且是受到其他价值观的束缚的。 至少在理论上,文学还没有被承认具有 完全独立和高尚的价值。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2、普及全国的文学样式,和以京师为 中心的全国性的文学网络。
东汉童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 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 袖,四方全匹帛。”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3、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 汉文学。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相如:“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 览人物。” (《西京杂记》卷二)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4 、汉代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 为后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汉代形成了五言诗,孕育了七言诗。 汉代在楚辞的基础上吸收先秦其他文学 的成分,形成了新型的辞赋。 汉代文人推进了散文的修辞化 近人刘师培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 大备。”(《中国中古文学史》)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史记 · 平准书》记述,汉武帝时 代,国家的经济力量十分雄厚:“非 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 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 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 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 食。”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二、秦代文学概况 》 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一、秦汉文学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背景
政治经济: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巩固; 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

水运浑象仪
地动仪
(3)数学
《九章算术》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①成书年代: 东汉, ②特点: 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 题。 ③地位: 这些命题的解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 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④意义: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汉: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 名,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还设置司 隶校尉。 东汉: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 。东汉末 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名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地方郡县 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 纸术。制成了便于书写的植物纤 维纸,取代了竹木简和帛,成为 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材料。为纪 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 作“蔡侯纸”。
原料:树皮、破渔网、 麻头…… 制造工艺:制浆——制纸——晾干
公元4世纪
造纸术的外传
(2)天文学
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动仪
• 西方称中国“赛里丝”(丝国),长期以 来丝绸之路绵绵不绝。
商业的初步发展
(1)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难发展
表现:
①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一入市籍贯不得为 官,表明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②盐铁官营。
学习思考:
《汉书》中记录了这样的说法:“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 农夫已贫贱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
B
【典型题例】我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下列举措在我国 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首创意义的有( ) ①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 ②汉武帝建立太学,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 内容 ③洋务派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 ④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 学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5课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5课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夯实基础一、政治制度1.刺史制度:①汉武帝时实行的监察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进行监察,没有固定的治所,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东汉时监察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郡县制与封国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封国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严重危及到中央政权。
汉武帝在位时,通过颁布“推恩令”和限制藩王的“附益之法”等措施,较彻底地解决了王国问题,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察举制:西汉时建立的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其中察举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
东汉时注重孝廉一科,先是乡党声望,后是门第族望,累世公卿因此形成和发展。
二、经济制度两汉实行编户齐民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和雇农等,都被称为编户齐民。
目的:①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②作为征收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主要依据,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对国家的义务。
汉代的农民负担沉重,主要有田租、人口税和更赋及名目繁多的附加税。
理解:要点诠释考点一:两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1)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2)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汉武帝进一步削夺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3)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
后来,刺史权力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
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
考点二:秦汉的监察制度和刺史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确立于西汉,东汉时有了新发展,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1)秦朝设御史台,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又握有监察行政官吏之权。
第五讲 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堆积起来,该】材夺料得无反处映收了藏什,一么直?推挤在屋外,
腐烂的不能吃了。民间街头巷尾都有马,乡村野马 成群,成母马的人,到处受到轻视排斥,甚至不许 他参加聚会。居住里巷的普通人也吃膏粱肥肉,为 吏胥的老死不改任,做官的以官为姓氏名号。
牝封:建(p经ìn济) 繁雌性荣的,鸟封或兽建,剥与削“牡较”重相。对:牝
池盐 海盐
橹、舵、 布帆、锚、 高十余丈
色泽光洁 文饰精美
井盐
水军类型 多样的舰
船
意义
冶铁技 术领先 世界
(三)商业及城市的繁荣
1.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在封建经济中,商业有存在的必要; .②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 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基础)。
2.商业繁荣的表现
(1)商业与贸易
①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 是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 指老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 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 成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 华夏民族的始祖。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 司马迁在《史记》中屡以黄老并称。《史记·乐毅传 赞》记载的黄老学者有河上丈人、安期生、乐瑕公、 乐臣公、善公。汉代的曹参、陈平、司马季主、窦太 后、安丘生、王生、黄生等也是著名的黄老思想的信 奉者。《汉书·艺文志》里托为黄帝的书有21家,除 《黄帝内经》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 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 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是黄老学派 的重要著作。
• 汉武帝设刺史后,汉成帝曾改刺史名为州牧,汉 哀帝又把州牧改回刺史,以致西汉到东汉末,刺 史、州牧的名称改来改去,但名称变化中,刺史 (州牧)的权力不断增大,品级也由六百石上升 到二千石。东汉中叶以后,刺史有不少受命领兵, 而至东汉末年,刺史(州牧)已拥兵一方,治所 固定,属官大增,由监察官已演变成地方军政长 官,郡县制也因此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地方行 政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西汉前202-8年长安刘邦
王莽新政8-23年长安王莽
东汉25-220 洛阳刘秀
“楚汉之争”:封建统治者争夺地位的战争。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外戚宦官专权;
封建割据局面形成;
政治:
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中央集权的发展
①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
★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想以此巩同皇权、稳定刘氏的天下。
★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后期分全国为13州(监察区),设刺史,负责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全力日增,至东汉末年发展为州郡县三级。
④大败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到中亚细亚到欧洲)
2)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
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称为“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权力,使尚书台成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为中枢机构
3.)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外儒内法
4.)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察举制,举孝廉
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铁器改进推广;犁壁;一牛挽犁牛耕法。
②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
③播种耧车。
2.手工业:
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丝织业发达
陆路、海上“丝绸之路”
3.商业的发展: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实行盐铁官营等,全面控制工商业。
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
②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
③外贸发展: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文化:
1.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无为而治”。
: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懦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
)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地位: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新儒学思想的特点:糅合道家、法和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独尊儒术的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立教官为“博士”。
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兴办太学,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意义: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提高儒学的地位。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3.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
4.数学成就: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5.医学成就:《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渗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华佗的“麻沸散”。
6.天文学:张衡的地动仪
7.汉赋的创作: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
赋是吸收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司马相如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8.西汉佛教传入中国,东汉道教产生。
9.司马迁《史记》
10.秦砖汉瓦你,说唱俑、杂技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