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文献综述
谈微博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谈微博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社会现状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微博,充分利用传媒创新能力和新媒体影响力,一方面,建立微博体系开展学生工作将会实现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干部等学生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自由沟通与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快捷传播,促进学生工作的开展,推动团委组织建设,提高效率,提升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微博占高校大学生的信息传播制高点,并借助依托学校建立起来的微博体系,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阵地的坚守,保证高校大学生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互联网环境中,能够保持思想上的纯洁性,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关键词】微博学生工作团委组织思想政治影响在社会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日益成为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微博应用越来越成为集合多种功能的开放式、互动性、便捷化的个人或组织自我展示、提供服务的网络门户。
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表达方式日益凸显出虚拟化、网络化的特点,校园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
微博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均可登陆,操作简便,内容简单,同时可上传图片、视频等,符合当前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人的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受到了青年学生的广泛青睐,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这样的趋势和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加入开通官方微博的行列。
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校园里,微博已经全面渗透入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他们对微博已经从适应、熟悉到依赖,在微博的语境中,失去了微博这个信息传播渠道,也就失去了一片广阔的阵地,失去了一个巨大的信息源。
而学生工作的开展,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应当紧紧抓住学生行为、思想的潮流所在,有所依据,有所侧重,事实求是的开展学生工作。
既然微博世界是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根据地”,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这块土地,将学生工作的开展与学生的微博世界连接起来,以微博为工具,引导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提要] 微博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新媒体传媒工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带来机遇又存在挑战。
高校应合理应用微博,发挥其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微博的特点及其受到大学生欢迎的原因分析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在该平台中,用户可以通过WEB、WAP和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发布不超过140个字符以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武汉大学陈万柏教授认为:一种媒介形式要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需要同时满足两点:一是“必须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以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很明显,微博可以同时满足这两点。
从表面上看,微博是原来博客的微型化,但事实上,微博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它的短小,更取决于它的综合性和跨平台属性。
微博综合了博客、论坛、聊天等多种网络功能,而且能够与手机短信、彩信、网络聊天工具、邮件等实现联动,即时性更强。
由于操作简便、门槛较低和开放性较强,微博自诞生以来便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中,关注和使用微博目前已经形成一股潮流。
(一)传播信息的即时方便性。
由于微博的登录快捷,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触手可及的终端(如手机等)随时随地发布身边的新鲜事,并在第一时间内通过自己的跟随者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覆盖面予以发布和更新,克服了传统媒体传播的滞后性,实现了即时传播。
(二)传播方式的广泛互动性。
大众在以往的媒体面前往往只是信息的接收者,每天被动地阅读或者收看媒体发布的信息。
而微博的“点赞”、“关注”、“转发”、“收藏”和“评论”功能使得大学生群体能便捷地分享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交流,从而实现互动。
毕业论文--新浪微博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位论文题目:新浪微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及对策——以xxxxxxx文法学院为例姓名:学号:学院:文法学院班级:指导教师:二〇一三年六月新浪微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及对策——以xxxxxx文法学院为例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迅速发展,很多新的网络工具和载体不断出现。
微博的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微博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要关注的人,并对所有关注的人加以分类整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发文字、图片、视频等,这样内容简短、不需长篇大论的文章,更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信息的便捷性也是深受广大网民欢迎的原因之一。
当代大学生群体自然也成为使用微博的主要人群之一;一方面通过微博,大学生能够便捷的看到网络上最新的信息,了解关注对象的最新情况;另一方面微博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往往使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感到真假难辨和迷茫,一小部分大学生在微博上刻意的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展,消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研究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是消极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对策,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微薄、大学生、影响、对策Sina weibo's influence o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in the xxxxxxxfor exampleAbstract:With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many new network tools and carrier appear constantly. The rise of weibo is popular at home and abroad a new kind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way. Microblog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have very strong independence, selectivity, weibo user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needs to choose their own want to focus on people, and to all of the attention to sorting; The user can according to your needs to send words and pictures, video, etc,this brief, without a long article, more favored by the majority of users welcome.With the wide use of weib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ty is one of the main groups of using weibo nature; Through weibo, on one hand,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easily see the latest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know the latest situation of the focus; Motley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on weibo on the other hand, tend to lack the discrimin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illusory and confusion, a small par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n weibo deliberately spread some bad information, the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is not conducive to students learning career developed, and the ablation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on weibo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especially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argeted guidance countermeasures, become the important topic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 words:Small, college students,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s目录摘要一、绪论 (6)(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6)1 选题目的 (6)2 研究意义 (6)(二)研究现状 (9)(三)研究重点、方法及创新 (9)1 研究重点、方法 (9)2 创新之处 (9)二、微博的含义、发展情况及特点 (10)(一)微博的含义 (10)(二)微博的发展情况 (10)(三)微博的特点 (10)1 传播信息的便捷性 (11)2 内容的丰富性 (11)3 交流方式的创新性 (11)4 用户身份的相对真实性 (12)三、微博使用现状研究结果及心理分析 (12)(一)微博使用现状研究结果 (13)1 微博注册情况 (13)2 微博登陆次数及使用时间 (13)3微博主要浏览及发布内容 (13)4主要关注的对象 (14)(二)对微博的心理分析 (14)四、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14)(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4)1 消极影响 (15)2 积极影响 (15)3 个案访谈———访谈提纲 (16)(二)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17)五、微博对大学生影响的对策研究 (18)(一)树立正确的微博观念、正确的认识和利用微博 (18)(二)大学生使用微博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19)(三)充分运用和发挥微博优势、净化微博环境 (20)(四)制定和完善关于微博的法律法规 (20)六、结论 (21)参考文献 (23)附录 (26)一、绪论(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1、选题目的大学生是接触新信息传播形式的先锋群体,在微博流行使用的时代自然也不会例外。
微博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综述

微博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微博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分析。
首先介绍了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包括信息传递、舆论引导等方面。
其次分析了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指出其对学生思想观念、政治态度等方面的影响。
接着探讨了微博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挑战,讨论了其抵触传统教育、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
最后分析了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微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微博,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 教育应用, 影响, 挑战, 发展趋势, 重要性, 启示, 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读书笔记和学术讨论等形式,而现在微博的出现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想交流平台。
通过微博,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信息,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思想。
这种即时性、便捷性、开放性的交流方式,对于拓展大学生的思想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批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微博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微博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微博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探讨微博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指导教育者更好地利用微博平台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
通过探讨微博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和挑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微博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教育者提供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建议。
微博信息传播模式及其应用的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微博信息传播模式及其应用的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尝试认真梳理信息传播特征和传播模式以及影响因素、评价效果主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微博信息传播的新特征和模式。
目前国内对信息传播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晚于西方国家。
研究的具体信息类型从现在的角度看来比较传统,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模式。
一、信息特点信息是物质世界的一种普遍属性,是以物质能量在时空中某一不均匀分布的整体形式所表达的物质运动状态和关于运动状态反映的属性。
信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依附性的特点。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平台,有如下几个特性:①平台开放,每个注册用户都是信息源,可以发布大量信息。
②信息发布及时,其信息发布速度甚至超过传统媒体。
③信息碎片化,较短的文字撰写对信息的完整性产生破坏。
④匿名与实名共存,通过实名认证的名人与无名小卒的草根异同活跃在微博的平台中。
二、信息传播特征在《传播学导论》中,作者认为信息的传播特征可以从一般信息、传统媒体信息(传统媒体指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以及网络媒体信息3个层面对信息的传播特征阐述。
其中,一般信息的传播特征具有客观性和可识别性,具体表现在存储性和可处理性、转换性和可传递性、时效性和可共享性、价值性和可开发性、可控性和可再生性,除此之外,信息还有依附性、相对性、对立性、长期性、继承性等特征。
作者还认为,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中,信息是交互式地传播的,信息的接收者与发送者的角色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转换;换句话说,在网络上的个体或组织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送者。
因此网络信息独特的传播特征表现在多源性、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平民性、平等性、不可控制性这七个方面。
当然,网络媒体信息的传播也具有一般信息的传播特征。
作者提炼这些传播特征是在将一般信息和传统媒体信息(传统媒体指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以及网络媒体信息三者进行对比的基础上的,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
三、信息传播模型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了5W模型,这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个科学、详细、完整的传播模型,但是,拉斯韦尔的模型及其以后的改进模型都遵循直线传播的原则,忽略了其他因素对传播的影响。
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影响和应用论文

浅谈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和应用【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深受当代大学生青睐的新兴网络生活方式,已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微博这一新型网络交流平台的研究,也成为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
【关键词】微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微博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迅速普及,“织围脖”已经成为大学生广泛认同的一个时尚趋势。
针对这一现象,如何积极探索这一新型的网络社交工具的应用价值,并将其充分利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微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微博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作用。
首先,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他们渴望拥有自我表达的空间。
而通过微博这个平台,他们可以发布一些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个性化的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自我情感,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成长,获得周围的人甚至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当这些“90后”的大学生遇到生活中的压力时,他们可能会找不到减轻压力和宣泄情绪的沟通渠道,这时他们可以借助微博互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将不良的情绪宣泄出去。
而当他们体验着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时,他们会希望自己的经验得到记录和分享,他们可以借助微博去记录和总结自己的生活,通过微博更好地去表达自己,展示自己。
第二,微博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大学生渴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并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在被关注中认可自己,同时被他人所认可。
而微博可以通过发布信息吸引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增加自己的粉丝量,这正好满足了大学生“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第三,微博满足了大学生社会参与的需要。
关于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综述

借鉴的研究成果及工作方法 , 是本文的主要 目的。
一
2 . 传播 内容的互动性和原创性 微博 通过 其 “ 关注” 、 “ 转发 ” 、 “ 评 论” 功能 ,
实现 了传播 内容 的及 时互 动 。如 丁 西 省 认 为 “ 用 户 不仅 可 以在 任 何 时 间通 过 微 博 发 布 信 息 , 还 可 以根 据用户 兴 趣 引起其 他 用 户 的 ‘ 关注 ’ , 接受 对 方 的信息 , 并 能及 时表 达 自己的意见 或感 想 , 达到 沟通 的 目的 。 ” 对 于 传 播 内 容 的 原 创 性 这 一 特 征, 各位研 究 人员 也 给 出了 自己 的解 读 , 如 张筱荣 认 为 由于 微 博 的 操 作 流 程 比较 简 单 , 网民“ 内心
力军 , 占 比达 到 2 9 . 1 % 。在 微 博 成 为 大 学 生 学
关 于微 博 的特 征 , 各 位 研 究 人 员 从 传 播 学 的
角度对微博传播对象、 传播内容、 传播形式和传播 效 果做 出了相 应 的总结 。
1 . 传播 对 象 的平 民化和 广泛 性 微 博对 于用 户发 言 的字数 限制通 常在 1 4 0个 字 以 内。这 一 限制 条件 决定 了微 博 的发 布者 不必
王金 清 卡 米拉 ・ 艾 合 买提 马桂 花
1 0 0 0 8 1 )
( 中央财经大 学马克 思主 义学院 , 北京
摘 要 :, 网 易、 腾 讯、 搜 狐等其他 网站 紧随其 后, 纷纷 于 2 0 1 0年推 出微博服务 。一 时间 , 微 博成 为继 Q Q、 MS N、 博客、 校 内网之后 又一 受年轻人 追捧 的 网络 新宠。在这一 时代 背景下 , 许 多高校辅 导 员、 思政 工作者开始从 不 同角度研 究微博 与 学生思想政 治教 育的 关
微博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承 载 了 学 生 的真 实 生 活 状 态 和 心 理 状 态 , 是 大 学 生情 绪 表 达 的
人 群相 比 , 大学 生群体文 化素质高 、 参 与性强 , 与微博 的科技含 量高、 原创性 强 、 交 互性强等 特点相契合 , 微 博在大学 生群体 中 的认 同感 和普及率较 高 , 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 他们 的生 活。 1 . 1 微博 丰 富了学生 的社 交渠道 。作 为一个 强大 的媒体
趣点 的用 户建立联系 , 构建 自己的虚拟社交 网络 , 并 通过虚拟社 交 网络向每个 相关用户 扩散信息 或接受信息 , 以及双 向选 择 向 谁发送 或接 受什么样的信息 。虽然这 为学生提供 了一种便捷 的 信 息获取 渠道 , 丰富 了校 园生活 , 但 同 时也带来 一定 的负 面影
博对学生思想 的影响 , 科学利用微博 , 以弥补互联 网时代高校思
网上与现实判 若两人 的角色差异 和角色 冲突 , 影响学生 的心理 健康 。 1 . 2 微博 改变 了学生 的学 习习惯 。与传 统 的网页媒 体不 同, 在获取信息 的方式上 , 微博用户可 以主动与其他 具有相 同兴
创新论坛・ 情报科学 I I
微博在 高校学 生管理 工作 中的应 用研 究
耿 晨 星
(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 河南
【 摘
管理工作的前提 。借 助微博等新型 网络平 台成为新 时期 高校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 【 关键词】 信息 时代 ; 微博 ; 大学生 ; 高校 辅导员 ; 教 育工作 【 中圈分类号】 G6 4 7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0 0 3 7( 2 0 1 4} 0 6 — 5 5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文献综述
【摘要】微博是一项新兴事物并已在我国大学生中广泛使用,然而国内对微博与高校学生工作相关的研究不多。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对微博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研究文献,总结出目前国内对微博与高校学生工作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为今后同类研究理清脉络。
【关键词】微博高校学生工作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5-01
当今使用微博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
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加强对微博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一、微博的概念及兴起
微博(micro blog)是一种现代信息科技的舶来品,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即时通讯软件、电子邮箱以及互联网等方式向微博发布信息,内容一般限制于140个字符内。
与一般的网络博客不同,微博具有快速性、时尚性、简洁性、亲民性、互动性、几何式传播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微博(最早为twitter)在2006年被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并于2008年爆发以后,短短6年间已渗透到各个领域,风靡全球。
而国内则有“饭否”、“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模仿者相继涌现。
根据新浪微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至2012年5月,新浪微博
注册用户数已超过3亿,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1亿条微博内容,平均在线时长约为60分钟。
而在这部分用户中,高校学生占据重要地位。
也正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网络产品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群体中得到很好的普及及应用。
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各类高校机构和组织注册有微博,通过微博发布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
二、微博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的国外研究现状
其实在twitter创建当年,国外对微博应用于教育的探索研究也开始了。
美国的莫妮卡·兰金教授尝试将微博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兰金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中表示,虽然微博有其限制,但是却鼓励了原本不愿意讨论的学生参与。
著名大学教授monica rankin也发现,用一个星期通过微博网络平台来组织大家发表评论,提出观点,然后他将所有的观点整理带到教室来讨论,采用这种方式比过去传统的教室更能挖掘一些新的想法。
三、微博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的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统计分析
国内自2006年起关注twitter,而对微博的研究始肇于2009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
可见国内微博的主要用户群体是高校大学生。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对微博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情况,本文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就2008年至2012年的文献进行了搜索,
其中文中涉略有“微博”与“大学生”的文献有974条,其中2011-2012年的该类文献数目则达到了930篇,可见对微博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在2011-2012年呈现井喷状态;而2008年至2012年间专项研究微博与大学生相关的内容的文献(篇名涵盖“微博”和“大学生”)则骤减至253篇,其中2011-2012年为226篇。
而同期文中涉略“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内容的文献仅有157条,其中2011-2012年131篇;而专项研究“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则仅有120篇,其中2011-2012年107篇。
这些相关文献中包含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和期刊若干,主要是从心理、德育、行为和消极影响去分析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的。
笔者又就“微博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开设微博的影响”在中国期刊网(cnki)进行搜索,自2008年至今分别只有38及36篇专项研究文献。
可见国内对于微博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尚不充分,研究深度也有待挖掘。
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在国内研究中,范芸芸和毕莹是较早关注微博与教学结合的学者。
她们于2010年指出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记录博客的方式,也开启了随时随地记录和交流的时代。
如何用好微博,是摆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前的新课题。
而李艳霞(2011)则特别提出了高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微博的低门槛、开放性、碎片化以及强大的转发效应等特点,通过正面引导、平衡疏导负面情绪以及加强其媒介素养教育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想教育。
当然,微博的蓬勃发展给高校学生工作不仅仅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微博消极的一面,诸如人肉搜索、言语攻击等网络暴力信息对大学生的攻击性倾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尹晓敏(2011)认为,微博因其特点,分化了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的集中性功能,同时极易引起大学生的认知偏差,淡化、俗化、西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认识。
从前文对微博应用于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可以看出,微博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微博的应用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以更积极、更创新、更全面的视野去应对。
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思政课调查报告《网络微博对于青少年影响的调查》则更有针对性地对微博的使用对大学生的正面及反面影响进行研究,结论是微博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各有利弊,应该合理利用微博,扬长避短,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及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andy ramsden. using micro-blogging (twitter)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m]//sanjaya mishra. e-learning. indira gandhi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2009:118-121
[2]范芸芸,毕莹.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围上一条温暖“围脖”——浅谈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咨询.2010,23:193-194 [3]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2:49-52
[4]周根飞.微博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以及对策——以广东省
高校“树洞微博”为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