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古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如《论语》载·樊迟问孔子“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忿然曰:“吾不如老圃”,迟走后,子对其他学 生说:“小人哉,樊须也。”并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 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 教育(13、14世 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 现开始)
01
04
科学民主的呼 声不断高涨。
03
文化特别是自然科 学得到很大发展。
02
生产力发展迅速,大机器 生产促进生产率迅速提高。
资本主义社会 的几个特点: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
01 学 校 教 育 逐 渐 普 及 。
03
普及教育主张最早出现于孔子的
“有教无类”。提出交少许学费就
可入学。他说:“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最早创办私
学)。古雅典梭伦提出:“父亲有
送子女入学的义务”。
02
14—16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意
大利和大西洋沿岸的英、法等地,
欧洲中部的德国等地工场手工业和
商业迅速发展,城市也发达起来,
剌激航海业——国际贸易和掠夺殖
民地的发展。
1
神话起源:教育由人格化的神创造,教育要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 于天。
2
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区分)2.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3.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完成的,还是从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的角度,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对比掌握)4.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媒介指构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的构成要素与课堂的教学系统要素(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是两个不同的知识点。
二、教育的起源5.关于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主要观点: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社会学家;英·沛西·能教育学家主要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学家主要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苏联教育学家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其中,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劳动起源说被认为是科学的起源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 • • • •
二、教育的定义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荀子· 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 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雅典儿童在学校
古代雅典体育
古代雅典的教育
斯巴达的教育
• 欧洲中世纪学校教育: • 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 棋,吟诗
•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 • 最早的大学产生于意大利。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萨莱诺大 学、博洛尼亚大学(11世纪)和巴黎大学(12世纪末) 。继意 大利和法国之后,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168)和剑桥大学(1209) • 剑桥大学 •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成立于1209年。 • 剑桥大学所处的剑桥(Cambridge)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 小镇,距英国首都伦敦不到100千米,这个小镇有一条河流穿过, 被命名为“剑河”(River Cam,也译作“康河”),早在公元 前43年,古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剑河上建起了一 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加住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一地名。绝 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在这个镇上,此外还 有20多所教堂。
• (三)劳动起源论 •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从不同角度揭示 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 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地 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 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描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与里程碑

一、教育学产生的背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早在古代,教育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当时的教育还不具备系统性和理论性,更多是基于经验和传统。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开始逐渐转变为一门科学,教育学也随之产生。
二、教育学产生的里程碑事件1. 教育学之父赫胥黎的贡献赫胥黎(John Locke,1632-1704)是近代教育学之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教育学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首次提出了儿童是“白板”(tabula rasa)的观点,认为儿童的天赋和能力都是后天培养的。
这一观点对后世的教育学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德儒之争带来的理论碰撞19世纪中叶,我国古代教育体系遭遇到了欧洲儒学的挑战,这场德儒之争成为了我国教育学产生的一次重要事件。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与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和融合,为我国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 教育学的独立建制20世纪初,教育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得到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一批学者开始将教育活动与教育规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建制正式确立。
4. 教育学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学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比如20世纪后期出现的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学等新兴的分支学科,丰富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教育学的发展轨迹1. 产生初期的探索与实践教育学产生初期,学者们对于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观念和理论。
然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2. 独立建制后的理论深化随着教育学独立建制后,学者们开始进行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使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
3. 新兴分支学科的涌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教育学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生活简单粗糙,没有明确的专门的教育机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耕作和畜牧,社会结构逐渐复杂,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创造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制度和机构,以培养下一代的能力和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的兴起导致人口迅速增加,社会分工加剧,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更系统的教育机构来培养下一代。
古代的农耕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都建立了特殊的教育机构,培养农耕技术和知识,同时也出现了印刻文书、制定法律等需要受过教育的人才。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文明对西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希腊有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创建了一系列的教育学说,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在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中,公共教育机构开始兴起,为贵族子弟提供教育,同时也出现了私塾和家庭教育,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中世纪的教育主要由教会掌控,教会成为了唯一的教育机构。
教会对于知识和文化的垄断导致了教育的僵化和保守,追求宗教信仰和道德教化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带来了对人文主义的重新追求,人们渴望自由思想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开始向世俗化转变。
近现代的教育发展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对教育需求的增加,为了适应新的职业需求,教育开始注重技术和实用知识的培养。
同时,普及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国纷纷推动普通教育制度的建立,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基础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除了基本教育外,还出现了各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如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方式的出现,使得教育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总的来说,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反映。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起源、教育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教育学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期的教育形式可能是由父母或长辈亲自教导后代,传授生存技能和价值观。
教育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没有在此时出现。
直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提出了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论,才为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进步,教育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欧洲的教育学发展较早,早在16世纪的德国就有了第一所教育学院。
18世纪的法国先后出现了教育学院和教育学研究所。
到了19世纪,教育学开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其中,罗素、杜威、佩斯卡尔等人的教育哲学为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现代的教育学则更关注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包括教学方法、教育评估、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深刻影响了教育实践。
例如,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某种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中的共同建构而产生的。
教育学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学的研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同时,教育学研究还可以帮助制定教育政策,改进教育制度和教育课程。
在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教育学的应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
从古代的教育哲学到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学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教育学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教育。
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部分重点知识罗列第一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概述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系统。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教育的发展历程: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教育的形态。
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组成。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的终生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记起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状况: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收入《礼记》)《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第三部称为助产术,亦称助产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632年。
夸美纽斯发表的《大学教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费斯泰洛奇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标志着还犯教育学的建立。
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杜威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师即经验。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教育公共基础考点归纳一

• • • • • • • •
• •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 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方向——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 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在我国出现在夏代。我国奴隶社 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小奴隶主,教育内容是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 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书院三种。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私学成 为当时的显学。 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教育内容独尊儒学。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脱离。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
•
•
•
• • •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 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作者是杨贤 江——《新教育大纲》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 重视智育。提出了课的 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 整的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阶段 提出结构教育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教育过 程》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 原则,并提出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 还提出了“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 瓦· 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谐教育思想”, 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 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 进心”等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培养人是教育的主体活动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一) 中文的“教育”词源与词义 中国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教”和“育”
两个字,而且是独立运用的两个词。 • “教”的词义有以下七个:教育;教导、
1.教育者及其施教活动五大特点
• (1) 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 播者
• (2) 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 授者
• (3)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 者和实施者
• (4) 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学习与发展的指 导者
• (5) 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教育能力 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及其学习活动五大特点
• (4)教育程度、教育水平;
• (5) 正规学校教育;
• (6)受到的教育;
• (7) 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 (8)教育学、教授法; 学识、学问、才能、才智等。
• (9)通过学校、学院或大学 • (10)连接工作或研究与教 等教育机构的学习而使人的智 学的一般领域; 力得以发展的过程;
• (11)抚养、养育。
学校和业余制学校。
(4) 教育类别 1、基础教育体系 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3、高等教育体系 4、继续教育体系
5、教师教育体系 6、特殊教育体系 7、民族教育体系 8、党政干部教育体
系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从结构上分本体功能和社会 功能、正功能和负功能、显性功能和隐性功 能。
(一) 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教育的本质
一、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及其 主要观点
(一) 教育是上层建筑 (二) 教育是生产力 (三) 双重属性说 (四) 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六)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
(一) 培养人划分了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活 动的区别
1、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
职能。教育的本体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 方面: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 程——人的培养; (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 传; (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 正常履行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功效。
其重要人物有:柏拉图、捷克教育家夸 美纽斯、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康德、约 翰·杜威、德国教育学者沃尔夫冈·布列钦 卡等。
代表人物柏拉图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育的结构
(一) 教育活动的结构
宏观
微观
教育主体
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
3.教育系统从构成上分为教育形态、教 育阶段、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别
(1)教育形态 从教育的存在形态上看不外是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基本形态。 (2)教育阶段
教育系统按纵向可以分成学前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 阶段。
(3)教育形式 教育形式构成包括全日制学校、半日制
先履行职能,进而才能产生促进社会发 展的作用。
具体地说,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有:经 济功能、政治功能、人口功能、科技功能、 文化功能等。
(二)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从教育的作用方向上所进行的功能区分。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
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与教育目标、教育
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 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 影响。
(三)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上分类,教育功 能可以区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 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 果。
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 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二、教育的定义
(一) 我国的教育定义 • 古代把教育定义为“修道”。基本都聚焦
在道、德、善,都指向人之德性及其向善 的方向的引导和教化。 • 近年来对于教育的定义,则倾向于注重从 个体的个性发展角度界定教育概念。
(二) 外国的教育定义
外国的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西 方近代教育思想经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 义的洗礼,与古希腊时期教育思想同源并 形成巨大潮流。
(2) 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 统一;
(3) 教育内容包含教育目标。
4.教育手段 (1) 物质手段:
可分为教育的活动 场所和设施、教育 媒体以及教育辅助 手段三大类。
精神 手段
教育 教育 方法 途径
(2) 精神手段
教育 者的
教法
受教 育者 的学
法
语言 的方
法
直观 的方
法
实践 的方
法
接受 式学
习
发现 式学
习
(二) 教育系统的结构
1.教育系统从整体上区分为学校教育与非学 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 一定社会服务的人。非学校教育主要指家 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2.教育系统从性质上区分为制度化教育和 非制度化教育
(1)制度化教育:主要是受学校教育制度规 范的教育。
(2)非制度化教育:指学校教育之外的广义 上的教育。 学校教育也称正规教,非制度化教育也 称非正规教育。
指导;告诉;训练;政教、教化;效仿; 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 • “育”的词义有以下四个:生育;抚养; 培养、养育;生长、成长。
(二) 外文的“教育”词源与词义
据现代外文的“教育”一词的用法,大致可以归纳出以 下11个含义:
• (1) 教育、教学工作;
• (2)培养、教养;
• (3) 训练、教导;
• (1) 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 个求知者
• (2) 受教育者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 • (3) 受教育者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 • (4) 受教育者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个体 • (5) 受教育者具有能动性、独立性、选
择性和创造性
3.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以下意义:
(1) 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 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