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1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也译作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在长达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处于教育的第一线。
长期的教育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教育工作经验。
在实践中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前辈教育家的思想。
他在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理论概括创建了洋溢着创新意识的教育思想体系。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治校”思想( 一) “教育思想治校”的内涵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管理思想是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
他针对前苏联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的做法以及其他误区,结合前人的学校管理思想和自己的思考提出了“教育思想治校”的思想。
凡读过《帕夫雷什中学》一书的人,定会留下这样一个深刻印象: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师的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让教师们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即给他们提供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有暇思考教育学工作难题,有暇结合工作实际博览群书,引导他们沿着实践、读书、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前进,使之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最终达到用共同的教育信念把全体教师团结成一支攻克教育堡垒的坚强队伍。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思想治校的重点放在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他不仅领导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把整个学校变成了一个活跃的“创造实验室”,而且在实践中采取了许多旨在培养教育素养的,颇具特色的做法。
苏霍姆林斯基健康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健康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是俄罗斯的一位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健康教育思想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健康教育思想强调了整体健康的概念,他认为身体健康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的健康同样重要。
他主张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理品质,来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在健康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倡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积极地参与学生的生活,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并通过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
他还主张通过开展活动、游戏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的健康教育思想也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个性化地设计教育方案,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健康目标。
总的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健康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强调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为今天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2、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 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 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 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 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30:1,50:1。这一 切都归功于读书。P 8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 的教育家。在他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 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其中较著名的著 作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建议》、《帕 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 他生前曾获得两 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被人们称为 “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 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
10、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 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 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 东西就会深刻印在他的意识里。 P522
思考:阅读,阅读,再阅读
第2条建议:——教师的时间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 第46条建议: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第90条:我怎样写教育日记
精彩语段:
6、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 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 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P
166
7、为了使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 有理解地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 要去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东西 的内容,那就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 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包 括课内和课外),而花在默读、视读上 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P284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陶行知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一、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
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期师资训练班,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
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
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
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
直到1970年逝世,享年52岁。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
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其中较著名的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
他生前是乌克兰共和国的功勋教师、原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
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二、主要教育思想(一)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发自内心的爱孩子
• 他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孩子!无怪乎他在晚 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的前言中说: “ 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 于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 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 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 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 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教学日常
——每天清晨5:00 — 8:00在那间小小的校长办公室, 回忆、思索……用清晰的笔迹写作,有时能写8 —10页 ——每天一到上午8:00,他走出办公室,迎接来上学 的学生,每天上午8:00 学生进校以后,他巡视全校,深 入各部门或教研室、会议室; ——每学期听每位教师15节课,并认真做笔记,一直坚 持对四、五个“最难教育的学生”进行重点观察和教育, 经过他长时间观察和做过工作的孩子共有3700多人,对每 一个孩子都做过记录,他说“3700页笔记记载了我的全部 教师生活。每一页我都献给一个人——我的一个学生。” ——全校29个班级的700多名学生都成了他观察和研究 的对象,他说:“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 22年, 这对于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
(相信人,相信每 一个孩子是他的教 育信条)
学校教育
• 学校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是培养起码的人 性。 我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 每个人用仁慈、恳切和同情的态度来对待一 切有生命的东西,缺乏同情心的人,也就不 可能有崇高的理想。而缺乏同情心就会对人 漠不关心,并从漠不关心发展到自私自利, 从自私自利发展到残酷无情。(第三卷635 页《公民的诞生》)
学校教育
• 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是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 界。 我的学生学习时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 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 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成 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观 察、思索、谈论、感受劳动的欢乐,并为所创 造的一切而自豪;为人们创造美和欢乐,并在 这种创造活动中获得幸福;赞赏大自然、音乐 和艺术的美,并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 界;把他人的痛苦和欢乐放在心上,像对待自 己切身的事情一样对待他人的遭遇――这就是 我的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思想家、法学家,在九十年代苏联帝国亡解体之前,他的理论博大精深,被视为苏联社会发展的理论引导者,包括教育思想在内,它在当时月季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教育思想是以“社会主义”为基础,以“反资产阶级和反俄国封建制度”为宗旨。
他认为,教育应该在社会主义和苏联式共产党民主观念的基础上进行,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活跃的社会分子。
首先,他认为应使用军事化的方式来管理教育,让共产主义的精神与苏联的封建精神统一起来;其次,让学生在实践实验中去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开发他们的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最后,他敦促学生担负社会责任,履行共产主义公民义务,使他们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刻画出当时苏联的政治、文化特点,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可以从一个密切联系实践和理论教育的完全系统中获得双重收获——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和全面的实践教育。
因此,全面的实践体验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其社会责任感,并增强其社会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当时拥有丰功伟绩,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当时苏联的教育形态,对政治和学术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教育思想更加凸显了实践的重要性,也使我们深入了解实践教育应该是怎样一种形式,并以此更加严格地检验和分析现今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浅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浅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1875-1941),是俄罗斯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他创立了“和谐教育”这一概念。
他认为,学校应当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各种知识,并能够在社会中成功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人的本质。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二是倡导良好的教育环境。
他认为,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
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不要强行灌输学生某种思想,以免影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发展。
三是重视学生对社会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校应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社会服务的精神和道德。
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以及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当今的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学校的管理也有深远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常考知识点理解梳理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常考知识点理解梳理教师招聘考试中我们经常会涉及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相关知识点,并且在当下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更是迫在眉睫。
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关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考试中出现的常出现的知识点;方便大家在考试过程中能针对性的整理学习。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及代表作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主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既是个性的发展,又是全面的发展还是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和谐统一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活动也是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主题展开的。
他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是靠一套专门臆想出来的措施所能实现的。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一、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1)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2)关于德育。
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3)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4)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
(5)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
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
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
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
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
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
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
”(6)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
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
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
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
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关于美育。
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
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
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
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8)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
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
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
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二、论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
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关于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
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9)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统一。
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
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
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
”(10)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
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
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等问是。
三、论学校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2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采取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
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11)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
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
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
”“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
”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
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
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
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
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
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
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
”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
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
三者不可偏废。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学年总结。
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
反对校长自己不动手而分派别人东拼西凑,然后加以“剪辑”的做法,也反对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年末临时搞突击的做法。
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
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一、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1)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2)关于德育。
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3)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4)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
(5)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
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
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
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
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
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
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
”(6)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
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
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
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
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关于美育。
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
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