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的教育发展

合集下载

苏联教育体系

苏联教育体系

苏联教育体系一、苏联教育体系概述苏联教育体系是指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由政府主导的教育系统。

该体系包括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全面覆盖,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和成人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苏联教育体系建立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

二、苏联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1.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苏联教育体系的起点。

幼儿园主要为3-6岁的儿童提供照顾和启蒙教育。

小学则为6-10岁的儿童提供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科学、社会等科目。

2. 中等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层次。

初中为10-13岁的孩子提供综合性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等;高中则为14-17岁的学生提供专业化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文学等。

3. 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苏联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该领域主要为年轻人提供工作技能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包括机械、电子、建筑、化学等各个领域。

4. 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包括大学和研究生院两个层次。

大学为18岁以上的学生提供本科教育,如经济学、法律、医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院则为研究生提供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5. 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苏联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

该领域主要为已经参加工作或者需要继续学习的成年人提供课程,如职业培训、文化课程和语言课程等。

三、苏联教育体系的特点1. 免费普及:苏联教育体系实行免费普及制度,所有公民都有权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这使得苏联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教育体系之一。

2. 统一管理:苏联教育体系实行统一管理,所有学校和教育机构都由政府直接管理,这使得教育质量得到了保证。

3. 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苏联教育体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4. 注重科技创新:苏联教育体系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科技发展和应用。

这使得苏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如航天、核能等。

四、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1. 教育普及率高:苏联教育体系的普及率非常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前苏联的教育制度

前苏联的教育制度

前苏联的教育制度前苏联的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其建国初期,主要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

在整个苏联时期,教育一直被视为塑造新社会主义人类的重要工具,它的目标是培养公民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价值观和技术能力。

以下是关于前苏联教育制度的详细介绍。

1.教育体制前苏联的教育体制主要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组成。

初等教育是普及教育的基础,主要包括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基础教育,学制为9年。

中等教育包括中专、技校和一些职业学校,提供技能培训。

高等教育主要包括大学和研究生院,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2.教育理念前苏联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和能力,标志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格”。

这一理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强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道德品质和技能。

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辩证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公民。

3.义务教育前苏联实行了免费的十年义务教育,旨在普及教育。

学生从6岁开始接受教育,义务教育学制为9年,包括初小学和中学教育。

在这个阶段,学生将接受基础学科的教育,如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体育等。

4.共产主义教育前苏联强调共产主义理念的全面渗透和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政治思想课程占有重要地位,以宣传党的理论和思想为主。

学生会接受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并被灌输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技术教育前苏联推崇科技进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农业和工业方面。

因此,技术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学生将接受一定的技术培训,以培养技术能力和实际操作技巧。

6.高等教育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大学和研究生院,提供各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学习。

高等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

7.教育管理总的来说,前苏联的教育制度是一个为了培养公民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价值观和技术能力而设计的系统。

这个制度注重全面发展个体、普及教育、培养共产主义意识和技术能力。

苏联教育体系

苏联教育体系

苏联教育体系一、概述苏联教育体系在20世纪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社会主义教育理念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该体系积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苏联教育体系的起源、教育目标、教育制度以及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苏联教育体系的起源苏联教育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

革命后,列宁政府决定全面改革教育体系以适应新社会制度的需要。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工人和农民,以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党的意识和科学素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联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全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三、苏联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苏联教育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他们强调劳动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全面的素质培养,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此外,苏联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

四、苏联教育体系的教育制度4.1 学前教育苏联的学前教育主要通过幼儿园来完成。

幼儿园提供基础教育,包括学习基本的数字、字母、形状和颜色等知识,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

4.2 基础教育苏联的基础教育包括9年义务教育,从6岁开始到15岁结束。

这段时间主要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如语文、数学、科学等。

此外,他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音乐和体育等综合素养。

4.3 高等教育苏联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技术学院两个层次。

大学主要培养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的人才,而技术学院则培养应用技术人才。

高等教育通常需要4年到6年不等的时间。

4.4 职业教育苏联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

职业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工人和农民;技工学校则培养高级技术人员。

这些学校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为劳动市场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

五、苏联教育体系对教育的影响5.1 教育普及苏联教育体系积极推动了教育的普及。

通过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苏联成功地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

苏联俄罗斯教育简史

苏联俄罗斯教育简史

苏联俄罗斯教育简史苏联俄罗斯教育简史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国家。

随着革命的胜利,苏联开始积极地发展教育事业,以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一、初创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在接管整个国家的过程中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

初期的教育改革包括建立新学校、废除贵族学校和私立学校、取消教育收费、建设民主教育领域,并开始实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920年代初,苏联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

1923年,苏联成立了它的第一个教育研究机构:全苏教育科学研究所。

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实行了教育文化革命和教育普及政策,为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提供了义务的教育。

二、斯大林时期在斯大林时期,苏联俄罗斯教育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

1929年,苏联政府在整个国家启动了一个名为“伟大的工厂化和集体化”的计划,以发展工业和提高农业生产力。

这个计划中包括了一项重要的教育计划,即重新组织苏联的教育体系。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使教育更适合于工业化和集体化的需要。

因此,新的教育体系强调培养农村和城市的技术人员、工人和农民。

同时,为了鼓励农民接受学校教育,苏联政府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提供食品、津贴和奖学金等。

1930年代,苏联经历了一场政治运动,即“大清洗”。

在这个运动中,苏联政府依靠警察和特工部队打击反对派,并迫害了无数教育工作者、教师和学生。

在这个时期,苏联教育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动荡和教育危机。

为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苏联政府开始进行教育改革,修正了一些政策、技术和流程。

三、后斯大林时期经过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变革和政治动荡之后,苏联教育体系逐渐稳定了下来。

1956年,赫鲁晓夫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的决议”,这标志着苏联政治风格的转变和苏联教育的第二个大变革。

新的教育体系强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并推动创新教学模式和新的课程设计。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得到完善和加强,苏联政府和教育机构在教育事业上的态度和政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前苏联的学校教育现状如何

前苏联的学校教育现状如何

前苏联的学校教育现状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经过了苏联的崩溃,前苏联的所有领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因为它是一种国家文化和人才培养的载体。

那么在前苏联解体后的今天,前苏联的学校教育现状是怎样的呢?一、教育改革前苏联的教育改革开始于1985年。

当时,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

尽管改革的起点是经济,但从长远来看,教育领域的改革是最重要的。

1985年至1991年,苏联全国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以更新和推进各种教学方法和教程,以使其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二、教育体制前苏联的教育体制是传统的苏联式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列宁主义、思想体系为基础的。

综合教育体制在学前教育、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的三个阶段中实现。

其中高级教育包括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占据了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

在教育体制中,重要的是教育的一致性和统计性。

教育一致性体现在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这意味着教育应该被用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态度。

统计学则体现在政府对所有学校和老师的严格监管,以保证教育质量的一致性和统计性。

在苏联式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前苏联学生的教育质量一直都很高。

三、高校教育前苏联的高等教育系统非常受重视。

在苏联时期,高等教育大多只面向少数精英,但在1985年的教育改革中,高等教育得到了扩大,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通过更大的招生规模和更宽松的入学要求,高等教育在迎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方面有了更高的自由度。

除此之外,高校应该配备最优秀的教师和研究机构以确保教育质量和学术创新。

在前苏联,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是很常见的,因此高等教育在前苏联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四、文化艺术教育前苏联的文化艺术教育以引导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目标,这需要培养出高水平的文化才能。

学生不仅熟练掌握课上的文化知识,还应能够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获得经验。

因此,前苏联非常注重培养兴趣和才能,这种艺术和文化的教育在前苏联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苏联时期的学校制度

苏联时期的学校制度

苏联时期的学校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从建国初期的彻底改造到后来的不断调整,旨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下是苏联时期学校制度的基本情况。

一、建国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立即着手改造旧教育制度。

主要措施包括:1. 废除旧教育机构,建立新的教育领导机构。

1917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负责全国教育工作。

2. 实施普及义务初等教育。

苏维埃政权将普及义务初等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到1924年,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70%。

3. 学校绝对脱离宗教,教育完全世俗化。

苏联政府坚决反对宗教干预教育,使教育成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业。

4. 建立统一的苏维埃学校。

苏联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苏维埃学校,取消旧式学校中的等级和特权。

5. 国民教育经费由国家预算内支付并增加教育投入。

苏联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二、苏联时期学校制度的发展1. 普及义务教育。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普及了四年制初等义务教育,1952年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1975年普及十年制义务教育。

2. 教育改革。

苏联政府针对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1958年进行的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由七年制改为八年制,增加生产教学和劳动时间,并兼施职业训练。

1964年开始,普通学校加强知识教育,加深教学内容,减少生产教学和劳动时间,取消职业训练。

3. 职业教育。

苏联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在普通中学进行职业训练,扩大职业技术学校的数量,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接近。

4. 高等教育。

苏联高等教育的学制结构具有特殊性,全日制的大部分年限为5-6年。

苏联人认为,他们的大学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超越了欧美国家,因此设立了一个独特的学历学位——“专家”,在国际上等同于硕士学位。

三、苏联时期学校制度的特殊性1. 学制结构特殊。

苏联高等教育的学制结构具有特殊性,全日制的大部分年限为5-6年。

2. 学位制度独特。

第二十章 苏联教育

第二十章 苏联教育
授大学,以满足大批青年升大学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4、对1958年教育改革的修正
从整体上看,这次改革是不成功的,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前苏联对1958年教育改革进行了修正。1964年8 月,苏联又通过了《关于改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
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把建立在8年制学校
基础上的中学的学习年限由3年改为2年。
5、历史意义
(1)中学学习年限延长了,劳动时间增加了,而生产 技术条件和职业训练却相反落空了。生产教学、生产
劳动组织得很不好,生产劳动仓促上阵,组织安排很
混乱,职业训练供需不对口 (2)中学教育质量的下降也影响到高等学校招收的学 生程度越来越差,由此而导致大学质量的下降
1964年8月起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布决议把八年制学校
于进一步改进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
决议》,指出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 的、深刻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职业劳动技能,以适 应升学、就业的需要,并要求增加劳动教学时间,加强 职业训练与指导。
1984年4月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 的基本方针》及其几个贯彻决议的出台为苏联20世纪末的教育改革 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方针》要求“学校既要保证授予青年学生 进
2、历史意义
正面意义
力图打破学科界限 加强教学内容同生活的联系 较真切,富于创造性
负面意义
破坏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 削弱了学习中系统的基础理论 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读写算能力 的训练 教材肤浅
三、 30年代至50年代初期教育的调整、巩固与发展
强大的工业,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要求迅
的各种专门人才(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一)对普通教育的调整——《关于小学和中学 的决定》 (二)1931——1941年教育的发展 (三)卫国战争时期和战后恢复时期的教育

浅谈苏联教育改革

浅谈苏联教育改革

浅谈苏联的教育改革浅谈苏联的教育改革1917年,十月革命顺利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一个国度的建立,思想很重要;思想的建立,教育很重要。

苏联也不例外,建国之后就大刀阔斧的掀起了教育改革!二战前,苏联教育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摧旧纳新”阶段;和“调整改革”阶段。

教育制度的建立。

布尔什维克党在建立政权之初,就忙于摧毁旧思想,建立新思想。

成立机构、制定文件法令,建立统一学校,教学内容改革等,建立了“工农速成中学”“儿童之家”等新式学校。

同时又把普通的学校调整为小学、不完全中学、中学三种类型。

二战后,各国均在着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苏联也不例外,而恢复教育是恢复经济的重要条件。

苏联的突出之处就是将教育恢复和经济恢复的工作同时进行。

1958年,联共中央通过了教育改革方案——《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

它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中等教育阶段,增长了青年学生的学习和劳动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纠正了长期以来苏联的重教育轻劳动的现状。

但是又大大的降低了中学的教学质量,许多职业训练没能够实现,同时把生产教学和知识教学分离开来了。

此次改革是不成功的,或者说是不彻底的。

二十世纪60年代后的现代化教育改革。

1964年,苏联开始进行教育现代化的改革。

此次改革是受西方现代教育改革的影响,尤其是受到美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在这一年,苏联成立专门的教育委员会,完成并采用了新的教学大纲。

着重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上做研究。

改学年制,颁布决定,用新大纲,教学设备的更新等……下面请允许我就50年代及其以后的教育改革谈谈自己的看法。

1958年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以下简称《法律》)。

《法律》指出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必要性,苏联对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

1、普通教育的改革《法律》的第一章对普通教育改革提出以下具体要求:(1)确立新的办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的教育启发
• 将全面研究,全面发展学生与加强对教师的培 训相结合。
• 对我国减负问题的解决有一定借鉴意义。 • 集体教育思想。集体在影响着个人,个人也在
影响着集体,两者密不可分。 • 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是发展教育科学的最重要
的途径。
对我国的教育启发
• 较早普及义务教育,重视基础义务教育,对我 国教育有积极影响。
一个好校长必须先是一个好教师。
赞科夫(1901~1977年)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 学家
赞科夫教学实验的成果 不仅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而且开始广泛地应用于
教育实践。 《教师报》指出:“赞 科夫以自己在教育科学 和学校实践的众多创造
性贡献。
赞科夫教育理论及原则
教育理论:“教学与发展”教育理论 • 教学原则: •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 4.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 5.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 二、关于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强调 苏维埃学校应该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苏维埃国家的积极建设者和勇 敢的保卫者。
• 三、关于教学理论——主编的教科书《教育学 》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一部比较系 统的著作,50年代在中国教育界广为流传,并 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 瓦·阿·苏霍姆林斯 (1918-1970)
出现了许多的“儿童之家”和专门 组织的学校,加强军事体育锻炼, 增设了农业理论和实践课;战后国 家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出,注重提 高教师素质和改善学校布局。
重视学生的生产劳动和职业训练 让学生获得牢的基础科学知识
马卡连柯(1888——1939)
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 育实践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铁
• 应该强调超前教学,努力使教学走在学生现有 发展水平之前,以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
• 应该注重发展性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独立 解决问题的能力。
• 巴班斯基 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
长,是苏联颇具影响力的教 育学家。
• 代表作:《教学过程最优 化——一般教学论方面》 《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方法论基础》
巴班斯基的教育理论
•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背景 • 三,教学过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 • 五,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 六,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学程序 • 七,评价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 教育理论家。
•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 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 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 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
• 1.论教育
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 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 2.论教学 • 3.论学校管理
课题名称
江西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 小组成员:习佩宇 杨娟 郑玉丹 张艳 肖文莉 杨晶晶
前苏联
教育发展概况 教育家及其教育理论 浅谈对我国的教育启发
苏一联、的初教创育时史期可(分19为17以~1下93四0)个阶段:
二、调整与巩固时期(1931~1941) 三、卫国战争与战后恢复发展时期( 1941~1958) 四、教育大改革时期(1958~1984)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三天,成立了国 家教育委员会,撤销教会学校,实行 统一劳动制度,教学活动以生产劳动 为中心,却也轻视了文化科学知识的 系统教学,打下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 体系的初步基础。
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规定教学的 基本组织形式的班级教学,将七年 制学校改为十年制,实行统一的必 修教科书,强调教学与生产的联系 ,提高教师地位和社会待遇。
(3)论纪律教育 纪律是达成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
依·阿·凯洛夫1893~1978)
是苏联四五十年代苏维 埃教育界的代表人物之 一,出身于教师家庭。 1946~1967年任俄罗斯 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教
育科学院院长 1949~1956年期间任俄 罗斯联邦教育部部长。
依·阿·凯洛夫教育理论
•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劳动起源说
路工人的家庭。 17岁开始当小学教师。十月革命 胜利后,马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 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 作。被高尔基赞扬为“一位天才
的教育家”。 代表著作有《教育诗》《塔上旗》
《父母必读》等。
马卡连柯教育理论
(1)论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指引着教育工作的方向
(2)论集体教育 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