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管理者佛教五眼修炼

合集下载

净因法师:五眼是哪五眼_如何理解五眼

净因法师:五眼是哪五眼_如何理解五眼

净因法师:五眼是哪五眼_如何理解五眼1.肉眼佛的化身上的肉眼和我们普通的肉眼有没有不同?肉眼到底有什么特徵?肉眼者,假父母气血所成也。

即人中能见之眼。

其特徵: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内不见外,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因有色质障碍故也。

如来有肉眼,因为应化身如来,他有父亲母亲,父亲为淨饭王,母亲为摩耶夫人。

肉眼是父母所生的眼睛,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眼睛。

肉眼能看见物质世界,我们一切的感觉、知觉、都经由它而来。

2.天眼天眼是诸天因修禅定而得的。

其特徵: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能见,以无色质障碍故也。

此有修得、生得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淨眼者,谓之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淨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

3.慧眼慧眼者,谓二乘之人,以所得慧眼,观一切法皆空,不见有众生相,及灭一切异相,捨离诸著,不受一切法也。

普通人道理上通了,但是智慧没有力量,譬如脾气坏、贪嗔痴,道理上都晓得,就是扭转不过来。

儘管研究佛法,道理上讲得通,碰到事情却无法扭转。

这是不能证果,不能成道的原因。

所以真正的慧眼,是智慧的力量够了才能成的。

4.法眼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悲智并用,以清淨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证也。

真正的法力无边,是办法无边。

如果还有人找麻烦,你搞不定,证明你法眼有限,你没找到好办法化解问题,就是没有法眼。

5.佛眼佛眼者,能照见诸法实相之眼,谓具前四眼之用。

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闻见互用,无事为难,无所思维,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一切皆见也。

佛眼所有的功能都有。

很简单的问题,普通人有佛眼吗?有,被遮掩了。

我们也有天眼。

有这个功能,但是没启动。

天眼靠修禅定,或者修福报,生到天上自带功能。

学佛法就是把这些功能启动。

不同的境界,可能有不同的观察问题的视角是不一样,分为五眼。

五眼严格意义上不是固定的。

随时会调整,关键在我们的心。

从肉眼会升级到慧眼、法眼、到佛眼没有固定的。

慧如施等前五度的眼目

慧如施等前五度的眼目

二、慧如施等前五度的眼目慧如施等五度之眼者。

如《摄颂》云:“若时为慧所摄持,尔时获眼得此名,如画事毕若无眼,未画眼来不得值。

”智慧就像布施等前五度的眼目一样,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目,智慧的心所能够拣择诸法,它和眼睛有一样的作用。

其余的比如布施是以舍为体性,持戒以能断为体性等等,这都是某一种善心的状况,比如它能够放舍或者能安忍等等,但是如果没有智慧,它们就成了盲目的行为。

比如舍施一个东西,如果没有智慧就不知道什么有过患、什么没有过患,什么是小什么是大,怎么能让它清净等等。

由于没有智慧拣择的力量,所做的一切或者是盲目冲动,或者是惯性行为,或者落在颠倒当中。

如果有智慧,这些方方面面就能做得很圆满。

再看达到佛果彼岸这个方面,如果有智慧,心上能顺合缘起,所作的任何一分决定都会到达菩提果位的果地,如果没有智慧,就像南辕北辙或者不清楚方向和道路,这些像盲人一样的前五度虽然在努力,但也没有办法到达彼岸。

总之,要做一件事情,心是关键,有智慧的拣择力、明了的认识力,无误地进行,事情就能够圆满,如果没有智慧,那就是盲修瞎炼,不会得到圆满。

如同《摄颂》所说:假使此时五度的修行被智慧所摄持,那就像得到了眼睛一样,获得了波罗蜜多的名称。

这就像画一幅佛像,如果说画事已经完毕但没有画眼睛,那就得不到价值,或者说此事没有完成。

意思就是,修习下至施一抟食的布施等前五度的修行,假使智慧已经摄持了,比如具有六种殊胜等以智慧来把握,在缘起上一开始发的心最广大的,在修的时候安住在三轮无缘当中,最终回向的时候回向无上大菩提。

这就是智慧把握了施一抟食的布施,这个布施之行是非常圆满的,就像画出了完整的佛像一样,这个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波罗蜜多的名称。

假使没有智慧摄持,同样是施一抟食,或者是无记心习惯性地做,或者只求自己得一点人天福报,想以这个布施使自己来世能做个大富豪,或者施食的时候心里一直在跟别人竞争,或者是为了显示自我,这样子就成了一个以我执为了实现自我的行为。

佛学在管理中的启发

佛学在管理中的启发

佛学在管理中的启发
佛学在管理中的启发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心态、行为和意志。

首先,佛学在管理中提倡全面静心,引导管理者从内心调整天南
地北、安和谐、放宽心态去处理事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气氛。


样的管理方式,是能够从灵魂深处看清问题的最宝贵的技能之一,能
够帮助管理者们正确处理复杂的事务,从而取得更加优秀的管理成果。

其次,佛学在管理中还强调管理者以宽容的心去看待自然、员工
及客户,并使用温和的手段来引导他们达到共同的目标,而不是去迫
使别人来达到自己的想法,以达到促进公司发展的目的。

最后,佛学在管理中也提倡意志力,去把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处理
每一个环节,避免采取暴力的方式,而是以安抚的心减少攻击性和冲突,从而达到和谐的目的。

总之,佛教在管理中可以提供启发,引导管理者们以智性、宽容、温柔来处理事务,以达到良好的管理和发展效果。

佛教管理注重用智
慧和温和的心去理解所有参与到管理中的人,以及处理环境中出现的
复杂问题,通过理解与宽容去处理事物,同时保持意志力,来达到最
佳的发展状况。

四禅八定和五眼六神通[教学]

四禅八定和五眼六神通[教学]

四禅八定和五眼六神通[教学]小乘阶段是“欲界定”。

欲界定分四个步骤训练:第一步叫粗定或粗住;第二步叫细住;第三步叫欲界定;第四步叫未到地定。

中乘阶段是“根本禅”。

“根本禅”分四步功夫,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其中又包括八触十功德和觉枝、观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这五枝。

1 、小乘阶段第一步:粗定也叫粗住,指练功时专心一意,不分心,不乱想。

坐、站、卧均可,专心一意地把意识粗略地定下来。

第二步:细住即要求练功的人把思想进一步往深层里定,好象是定在这个地方不能走了一样,即定根法。

其道理是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认真地静下来,所以就不会动了,这叫稳住,又叫细住,安稳的意思。

其方法是把思想意识往下定,把气往下沉。

第三步:欲界定在练功的意识定下来之后,下意识会出现一些美好的想法,比如突然想到一件高兴的事,或脑子里突然出现图象、声音等等。

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想法和念头之后,马上就定住了,不能让它继续往前发展下去。

例如,你想着到某地或月亮里去,突然脑子里出现了某地或月亮,你就把你的杂乱想法定下来,就定在某地,或者定在月球上,或者定到某一棵树上,或者某条河边等等都可以,就是说,你的想法不能到底,刚好到那个边界就定下来了,这就是欲界定。

这个时候常常是心神爽快,或者心爽神昏,也就是心里特别舒服,全身分不清楚了。

欲界定常常是闭上眼睛练,这样就会有图象出现,但舌头翘一下,出现的图像就可能走了。

或者看到从什么地方来了个师傅,你跟着师傅出去了,但是不要走到那个地方——欲界定。

如刚好到了海边,你不要下海;到了悬崖,你在意识上不要跳崖;到了井边,你不能下去,就是说只能定在那里观看观看。

由粗住到细住,静坐到一定时候,就可能出现欲界定,就是下意识的欲望跑出去了,跑到某个地方。

如前面是个大海,你就定在海边观海,而不要到海里面去,到里面去就要出麻烦。

这是练功中关键的一步。

第四步:未到地定也叫未来禅,就是在第三步“欲界定”的基础上,下意识进一步在那个地方观望,时间要长一点,然后慢慢定下来,随之再把这个意识往回收、收、收,收拢回来,整个下意识又回到了你练功的地方。

管理人员五项修炼(智、信、仁、勇、严)

管理人员五项修炼(智、信、仁、勇、严)

从平凡到卓越的五项修炼《孙子兵法》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意思是说,在对外用兵时,若欲败敌制胜,则统率三军的将领必须要具备智慧、威信、仁爱、勇敢、严明,这五种素养。

在当今的企业里,平凡的管理人员比比皆是,而卓越的管理人员则如凤毛麟角般难得一见。

如何从平凡走向卓越?应该是诸多管理人员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其实,《孙子兵法》中的一些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仍然可以被借鉴和运用。

因此,要想成为一位卓越的管理人员,其本身也需要在智、信、仁、勇、严,这五项职业素养上加以修炼,才足以使自己和自己所率领的团队最终从平凡走向卓越。

第一项:【智】的修炼智,就是要有智慧。

什么叫做智慧?对于率领销售大军,驰骋在一线市场上的管理人员来说,智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有知识。

这里的知识包含专业性知识和复合性知识两大类。

专业性知识,是指管理人员对所从事行业的了解与认知。

如果你是消费品领域的管理人员,你就要通晓与本行业相关的宏观与微观方面的知识。

如果你做工业品的管理人员,也同样要了解工业品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宏观方面,你需要了解行业的市场现状、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等等。

在微观领域,你要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会用SWOT分析你所在公司、团队或所经营产品的优势、劣势、威胁(问题)、机会并科学客观地制定出相应的策略以及解决办法。

复合性知识,是指专业性知识之外的,与销售本身并无直接联系的一种综合、系统性知识。

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复合性知识主要是指开发1(或学习)、交换、复制和管理的能力,这四种知识是在任何企业工作的管理人员都需要的能力。

例如,管理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市场运作方法(如深度分销),通过交换(与销售人员及公司决策层的资讯交流、观念沟通)并实施,然后成功地复制此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管理(人事)而使销售团队产生更大的绩效。

由于每一个行业所需要的知识不同,那么,你若想成为一位卓越的管理人员,就必须了解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里,需要哪些知识,然后就不断地去充实,成为你那个行业的专家。

领导力修炼与佛学

领导力修炼与佛学

领导力修炼与佛学:佛教中的“自性”与“顿悟”与“成功学”的浅见自性是每个人心中的活泼开朗无忌而顽皮的小孩子,佛家见性之人,既是觉悟之人,觉悟之人,不可以以逻辑来推论,因此才有中国佛教传承中的一段段的经典。

见性之人会突然见性,会恍然大悟,会痛哭流涕,会沾化微笑,会转身离开。

瞬间顿悟人生的使命,瞬间破解人生的困惑,瞬间斩断烦恼之源,瞬间突破时间匮乏,瞬间领悟个人方向,瞬间找到他人烦恼,瞬间就是“顿悟”;在瞬间“顿悟”之前,确是痛苦的磨练,修炼,却总是处处碰壁,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破绽百出。

一旦觉悟,就会缺点变优点,无处不休闲,处处有温暖,眼光不短浅,交流有真言,行住皆心安,他乡有良田,千里孝顺先;觉悟不是离开俗世,而是更加入世,更加积极,更加努力工作,更加听懂上级,更加亲和团队,更加头脑灵活,更加大气从容,更加气定神闲,人人都是朋友,处处都有资源,无处没有良师,无处没有机缘。

不是没有烦恼,烦恼就是机缘,机缘就是财源,从来没有彼此,处处都是全体,处处都是大局,偶尔或有局限,分分可以自解,转瞬既得安闲。

成功者不一定是觉悟者,觉悟者一定是成功者,而且是大成功者,而且是在事业上成功,在家庭上成功,在朋友圈里成功,在员工口碑里成功,在上级眼里成功,在个人爱好里成功,是全方位的成功。

而不是割裂式的成功,破坏式的成功,牺牲式成功,烈士式的成功,剥削式的成功,卑鄙式的成功,法律边缘处的成功,道德舆论被谴责式的成功,投机式的成功,偏激式的成功,奴隶式的成功,高压式的成功,24小时工作式的成功。

成功不是成“神”,成为高高再上的,没有缺点,人人都是奴隶或者工具,人人都该拜他,没有家庭,没有小孩的——“神”。

成功就是而是成人,成为一个有良心,有家庭,有爱人,有哥们,有爱好,有事业,有团队,有爱心,有缺点,的平凡的“俗人”。

五眼六通

五眼六通
漏尽通就是通过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之无常、本质之无我”的观察到了极致而产生的智慧。这种智慧的能力极强,能够把无始劫来的所有见思烦恼都勘破。漏尽通的“漏”就是指烦恼,漏尽就是凡夫的烦恼已经断尽了。没有了任何烦恼,才是真正的通达一切,所以获得漏尽通才是学习佛法和禅修最重要的目的。
法眼就是观察事物的差别相的能力,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在空性见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因缘果报、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能够了如指掌,特别是对于人性的分析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才能够达到“对机施教”的水平。因为慈悲心的广大,不停地思考如何利益更为广大的众生,所以度众生的能力就会全面增长。由于智慧的缘故,获得了一切智;由于慈悲的缘故,又能获得道种智,也就是成就菩提大道的智慧。如果说慧眼是偏于空性上的自我解脱,那么法眼就是偏于有法(俗谛)上的无我利他。
确切地说,产生的作用是用来分别世间的各种形色和显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有对境产生分别才显示其功能作用;其余的四眼都是内在智慧的眼睛,可以借助肉眼分析人世间的事物,也可以不通过肉眼就了达生命的内涵和真相。
慧眼就是观察生命的本质,亦即在缘起法上生起的空性见,能够因此而断除我见的迷惑,把无始劫来的自我感觉的错误知见彻底了断,空观成就,看见无我,破除见思烦恼,获得无分别智,对一切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是空的道理完全掌握,也就是获得了一切智。这是从凡夫走向解脱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出路,对于修习解脱道的行者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达照法师:五眼六通——发表于《东方早报》(2015年4月4日第B05版)
五眼六通是佛教中对于人体功能全面开发之后状况的描述,只有圆满觉悟了的人——成佛之后,才能达到五眼六通的境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其中最重要的是佛眼和漏尽通,因为五眼当中只有佛眼是成佛才有的,而六通当中则只有阿罗汉等真正解脱的圣人才能够获得漏尽通。

领导者的修炼职场指南

领导者的修炼职场指南

领导者的修炼职场指南领导者的修炼就是提升领导者的内在力量。

领导者的力量如何获取?一、信念信仰愿景的修炼六项愿景,生存、兴趣、成就,以及使命、信念、信仰(解脱)。

领导者应弱化前三项小我愿景,或者在三项小我愿景中,提升愿景层次,过渡升华到大我,和无我的更高愿景层次。

生存、兴趣、成就的小我不需要修炼,而是需要不断反思和提醒。

因为,这是小我,私我愿景的感受。

往往会影响领导者的判断,以及更高愿景的建立和升华。

提升愿景的方法:所谓,格物致知。

格,格斗。

与自己的私欲作斗争。

推迟基本小我愿景的满足感。

格除物欲,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最终,认清宇宙人生真相的修炼。

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修炼。

生死解脱的修炼。

二、*格的修炼*格藏识的修炼。

藏识是借用佛教唯识的'藏识概念。

有*格的意思,但是,比*格还要深。

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善恶种子都藏在这里面。

就相当于我们的一个数据大仓库。

但是,我们一般恶的种子多,善的种子少。

这个大仓库决定着我们一生的大运和福报。

要改是很难改的,有点类似基因的意思。

所以一般说,*山易改,秉*难移。

解决方法:念佛。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读佛经亦有一定作用。

但是,不如念佛。

具体深层次道理,略。

三、理论策略的修练(练习)思维意识的修炼。

1.系统*理论2.局部*理论3.**理论整体*、逻辑*、理智*。

而非感*、情绪等等。

思维意识受智用意识影响。

四、应对模式的反思修练(练习)智用意识的修炼习惯的反思*格作用的反思负面意识反思:猜疑、防卫、我见、怀疑、嗔恚,等等。

反之正面:开放,豁达,坚定,柔和等等。

解决方法:承认错误,忏悔,悔过,认不是。

智用意识受*格藏识影响。

五、技能积累练习经常需要的一些基本技能,或者技能本身的熟练程度,极大地影响目标的实现,从而需要定期的重复练习。

六、修练与修炼(练习)提供一定的现场辅导,在一定的环境,模拟或者半模拟,带有一定的实习和练习,控制一定的程度和范围。

为修练,或者称为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决策管理者谈佛教中开“五眼”的修炼摘要:本文结合佛教关于开“五眼”理论,对开“五眼”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诠释与发挥,这对于富有实践经验决策管理者在短时间内“一朝顿悟”,迅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决策管理者佛教开“五眼”(认知能力的提高)佛教在提高认知能力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这种见解被称为开“五眼”,即所谓开肉眼、开天眼、开慧眼、开法眼和开佛眼。

不同的“眼”代表着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

正因为如此,开“五眼”的次地修炼对于决策管理者不断提高认知能力有着重要的启示。

这里,笔者先对佛教的“五眼”做一简要的阐述,然后,结合老师的传授和自身修炼的体会,为大家阐述现代意义上的“法眼”以及其他“四眼”!一、佛教关于“五眼”的解释佛教认为,依照佛教教义通过坚持不懈的修炼可以获得“五眼六通”。

五眼的主要内容如下:(一)肉眼:光见暗不见,见前不见后是也;(二)天眼:前后内外,山岩石壁,真见无疑是也;(三)慧眼:能识文字义理浅深,前生后世,善恶因果,如掌明也。

(四)法眼:能见三世佛法,行种种方便,量根施道,不失其时是也;(五)佛眼:圆明普照,无始劫前,无始劫后,一切因果如对目睹,毫法不失也。

此五眼,乃是一切诸善功德福感而生。

唯佛能全,余人不及。

眼须分五,照其一心,见性修行,人人有份。

二、对“法眼”的现代理解我们在此谈到的法眼不是宗教神通意义上的法眼,而是指根据大道修行,自身的认知能力会逐渐地提高。

笔者意义上的“法眼”实际上就是大道(总规律)之眼,下面就是笔者对法眼所作的现代诠释。

当然,我们所讲的“法眼”是放在“五眼”之中来探讨的。

而所谓的“五眼”代表的是五种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智慧层次。

(一)肉眼(直观)肉眼就是肉眼凡胎,只能看到现象,不能看到本质;只见结果,不见原因;只见前,不见后;只见光明,不见黑暗;只见眼前,不见长远;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有形,不见无形;只见事物的表象,不见事物存在的前提……。

总之,这种眼睛只能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而不能看到矛盾的其他方面。

也就是说,见“阴”不见“阳”或见“阳”不见“阴”,不知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道理;不知道“阴阳两个方面”是相资而用、不离不弃的;从根本上讲是不知道大道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因此,笔者称肉眼层次的认知水平为“眼中无太极”的水平,处于这种认知水平上的人也就是“有眼无珠”。

这种眼睛是典型的“猪八戒式”的眼睛。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看到由白骨精变化而成的美貌的妙龄少女,提着一篮食物款款而来,就引起了他的色欲和食欲。

这样的人或被欲望所驱使失去正常的理性,或生性愚钝如混水一潭,或不愿动脑思维,为思想上的懒汉。

这样的人根本不知道现象与本质关系,把现象当成本质。

当然,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大量存在。

只是不像我们所说的“眼中无太极”那样极端。

现实中的“无太极”多为“偏阴偏阳”的病态状况的“病太极”、“偏太极”,而不是正常的“一阴一阳”、“阴阳具有平等性质”的太极。

如果猪八戒不是为色欲、食欲所迷,稍微地看一下周围的环境,就不难得出“小姑娘”是妖怪的结论。

因为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与前提相适应的。

当时、当地的环境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蛇回兽怕”白虎岭,决定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比“猛兽”还要大的能力,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

而面前的如果真的是一位小姑娘的话,她怎么才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呢?稍做思考就会得出,小姑娘不是人,而是变作人形的“妖精”的结论。

再看看“小姑娘”的行为就更能断定她是个妖精了!猪八戒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把现象当成了本质,也就很自然地认为她是个漂亮的小姑娘了。

于是便说服他的师父接受“小姑娘”施舍,结果决策失误,险些使师徒三人丧命于尸魔。

因此,肉眼凡胎的人应通过修炼打开天眼,才能超凡脱俗!(二)天眼(见不见)打开天眼的人不仅聪明,而且遇事也愿意动脑,三思而后行,能够看到常人所见不到的东西。

遇到问题时会像《西游记》中的二郎神那样,“眉头一皱”,放出一道“金光”,看到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决策。

打开“天眼”的人虽然能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但是还没有达到“自然观照”、“自然呈现”的水平,还需要“眉头一皱”,才能“计上心来”。

这样的“眉头一皱”说明,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认知水平的人眼中还是没有“太极”,但好在面对重要问题时能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也算是超越了肉眼凡胎的认知水平。

我们称这种认知水平为打开了“天眼”,天眼的认知水平实际上就是“用时有太极”,不用时便失去了这种能力。

因此,还应该不断地通过自我修炼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打开自己的法眼。

君不见,《西游记》中的杨二郎在降妖除魔的过程中,往往会睁开“第三支眼”(表示比常人多一支眼,认知能力比一般人高),放出一道金光,在金光照耀之下,妖怪便会现出了原形。

二郎神也就看到了“妖怪”(事物或问题)的本来面目(本质),进而降伏或除去“妖怪”——解决问题!(三)法眼(正意)打开法眼之后的认知能力表现在,既见结果,又见原因;既见前,又见后;既见光明,又见黑暗;既见眼前,又见长远;既见局部,又见整体;既见有形,又见无形;既见事物的表象,又见事物存在的前提……。

总之,这种眼睛能够看到矛盾着的所有(或主要几个)方面。

也就是说,既见“阴”又见“阳”,并且知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一阴一阳之谓道”。

笔者称这样的认知水平——法眼为“眼中有太极”。

既然法眼达到了“眼中有太极”的认知水平,而太极所体现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它是大道、总规律。

那么,法眼就是“道眼”,就是“规律之眼”。

法眼的本质是把握了正确的思维规律,对于一个具体研究对象,能够自然观照出(发现)问题的实质——“偏阴偏阳”的病态,并且能够根据太极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所具有的相资性、互含性、互变性和交生性进行综合地分析研究,找出解救问题的方法——阴病阳治,阳病阴治。

这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有效地组织实施(管理)的过程。

达到法眼层次的认知水平是人才的最低境界。

这样的人一旦具有了这种认知能力,就有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匠才了。

法眼能够“知阴知阳、知柔知刚、知微知著”,能够用最高公理——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观照各种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透过现象明白无误地看到事物的本质,看到“偏阴偏阳”,并能够把“偏阴偏阳”的病态,纠正为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相合的良性状态。

我们知道人是通过五官——眼、耳、鼻、舌、身与外界发生联系,从而达到认知事物的目的。

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最终要到第六识——“意识”那里去会合,以达到认知事物的目的。

可见,法眼虽然达到了“眼中有太极”的认知水平,但由于“眼睛”只是五官中的“一官”,因此,“眼中有太极”相对于“五官”认知系统整体来说仍然是“偏阴偏阳”的病态。

因此,打开了法眼之后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自我修炼,以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四)佛(魔)眼(善业)由法眼的认知水平继续修炼,便会达到“佛眼”的认知水平。

法眼虽然达到了“眼中有太极”的认知水平,但相对于“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全息认知来说仍然处于“偏阴偏阳”的状态,所获得的认识仍然是偏于形而上学的。

既然五官与外部事物接触形成“五识”,然后到“意识”那里去会合,那么,从法眼的认知水平继续往上修炼,便会打开“佛眼”,进入更高境界。

佛眼的实质是“心(意识)中有太极”,也就是所谓的“心眼”。

具有佛眼的人在认知能力上当然在具有法眼的人之上,并且能够表达正确,实施有效。

由于“心中有太极”,有了“心眼”,具有这样认知能力的人具有“超人”的认知能力,自身也就具有很大的“法力”,甚至呈现一些“法力无边”的特征。

我们可以根据他(她)们的行为把开“佛眼”的人分为两种情况:1.魔:这种人对自身之外的问题及对象的认知能力极高,但不能认知到自身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因此,这类人虽然聪明绝顶,但有时做出的事却“愚蠢”之极。

他们有时只知道极端地追求个人及其家族的“私”的利益,根本不顾大众的利益。

所以,他们常常会凭借自身超人的能力造出一些“极端自私”的“恶业”来。

袁世凯在近代史上就是一点典型的“魔鬼”,这个人虽然绝顶聪明,趁清王朝衰落之际不断地积累实力迅速崛起。

以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最终当上了民国的大总统,但是还难以满足他那极端自私的欲望。

竟然逆历史的潮流、开历史的倒车,当起了皇帝来。

最终落了个“一失人身,万劫不复”的下场。

又如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由一个侍卫爬上内阁中堂的高位,在官场中左右逢源成为乾隆的宠臣,为个人和家庭的一己之私,魔性大发,疯狂地聚敛财富。

最后,“和珅倒,嘉庆吃饱”,成为乾隆皇帝为他的儿子嘉庆“过大年”准备的一头“挨杀的肥猪”!由一个极端聪明的人变成了一头“智猪”!成为一个可恼、可恨、可悲、可怜的蠢猪!总之,这种人通常具有超人的能力,但又极端的自私,就是不能认知到自身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因此,尽管他们有时极端追求个人的利益,但是最终却根本不能达到自利的目的。

2.佛:这种人的认知能力极高,又能认知到自身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因此,这类人是“智慧”的人。

所以,他们常常会凭借自身超人的能力做一些利益国家、利益大众的事业来。

这类人虽然不刻意地追求个人的私利,但是,他们却能获得巨大的、无形的利益!先哲老子对这类人描述到:“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见《道德经》第七章)开佛眼的“佛”就是老子所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的“圣人”。

这种圣人就是“自利利他”的人,就是佛教意义上的佛;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者;就是儒家先哲所说的“(内)圣(外)王”。

这种人也就是冯友兰所讲的“天地境界的人”。

笔者认为,历史上的一些文化和宗教圣人就是“自利利他”的佛,正是因为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他们的功德无量!当然,历史上的一些能够“自利利他”政治家,也属于笔者意义上的佛的范畴。

如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就是一位“自利利他”的政治“佛”。

众所周知,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之后,美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华盛顿手下的不少将官力劝华盛顿做皇帝,但是,华盛顿看到了民主政体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力主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以《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作为美国的立国之本。

而华盛顿自然成了美国的第一位总统,当第二届任期结束的时候,以华盛顿的威望,连任第三届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华盛顿不愿做出违背宪法的事,毅然离职成为一个普通的公民。

正因为他能够“自利利他”,他才成了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敬仰的“父亲总统”(Father Presid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