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耳石症(课堂PPT)

合集下载

耳石症的诊治ppt课件

耳石症的诊治ppt课件

.
40
.
41
.
42
.
43
头晕的鉴别诊断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耳石症治疗
• 1.前庭抑制剂的应用,如脑益嗪、非那根等。 • 2.继发性耳石症应进行病因治疗。 • 3.体位疗法。 • 4.管石解脱法。 • 5.管石复位法。 • 6.Epley复位法:本法一般只需一次,简单效
.
35
耳石症检查
• 1.Dix-Hallpike变位试验 • 为前、后半规管耳石症的检查诊断方法 • 2.roll test 滚转试验 • 可诊断外侧半规管的耳石症。
.
36
.
37
.
38
.
39
耳石症诊断
• 诊断标准: • 1.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持
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 • 2.Dix-Hallpike试验阳性。
果佳。 • 7.CH-BPPV耳石复位法。 • 以上各种治疗有效率.不等,也存在一定的 67
.
68
.
69
.
70
Semont法操作步骤
• 检查者站在患者背后扶住患者头部: • 1. 端坐,头向健侧旋转 45°; • 2. 向患侧躺下; • 3. 坐起,令患者头部及身体从患侧向健侧

耳石症演示课件

耳石症演示课件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耳石症的辅助治疗方法,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减轻眩晕。常用的药物 包括抗晕眩药、抗胆碱能药等。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需严格遵守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药物 副作用和药物依赖。
复位治疗
复位治疗
复位治疗是耳石症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手法或仪器将脱落 的耳石复位到原来的位置,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症状
患者常在头部快速运动或头部位置改 变时出现短暂的眩晕、恶心、呕吐、 出汗等症状,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
病因与病理
病因
耳石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 能与头部外伤、内耳供血不足、 钙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等因素有 关。
病理
当头部位置改变时,脱落的耳石 在半规管内移动,引起半规管内 淋巴液的流动,从而导致前庭神 经受刺激,引发眩晕等症状。
护理指导
提供给患者关于如何应对耳石症症 状的护理指导,如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头部稳定等。
CHAPTER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病史等。
症状描述
眩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等。
诊断过程
医生如何通过检查和诊断确定为耳石症。
患者经验分享
发病经历
患者首次发病时的情景、感受及 后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定期复查
在接受治疗后,应遵医嘱定期 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康复训练
平衡训练
听力训练
进行平衡训练有助于改善平衡能力, 减轻耳石症的症状。可以在专业医师 的指导下进行。
听力训练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改善 听力障碍的症状。需要在专业医师的 指导下进行。
前庭适应训练
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逐渐适应前庭 功能的异常,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医学课件)耳石症演示课件

(医学课件)耳石症演示课件

耳石症演示课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耳石症的基本信息•耳石症的诊断与治疗•耳石症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耳石症的预防与日常护理•耳石症病例的分析与讨论目录01耳石症的基本信息耳石症是指内耳中维持人体平衡的耳石器官发生病变,导致眩晕和眼球震颤的疾病。

耳石症是一种常见的外周前庭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部转动时出现的眩晕和眼球震颤,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耳石症的定义耳石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内耳缺血、病毒感染、头部外伤等因素有关。

耳石器病变是导致耳石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引起椭圆囊斑变性、壶腹帽状细胞病变、球囊斑病变等。

耳石症的发病机制1耳石症的症状与表现23耳石症的主要症状是头部转动时突然出现的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为数秒钟至数分钟。

可伴有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表现。

眩晕发作时患者可感到恐惧、心慌、出汗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02耳石症的诊断与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由体位变化引发,持续时间<1分钟,有眼震现象。

外周前庭神经病变(VN)眩晕持续时间较长,无眼震现象,由头部外伤、中耳炎等引发。

中央管耳石症(CMS)仅表现为垂直性眩晕,无眼震现象,由头部外伤、颈椎病变等引发。

03手术治疗对于手法复位无效或合并其他病变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01手法复位(MM)通过特定手法将脱落的耳石复位到原位,一般治疗时间为1-2次。

02药物治疗使用抗眩晕药物如地芬尼多、异丙嗪等缓解症状,但并不能根治疾病。

耳石症的疗效评估治愈显效Array眩晕明显改善,但仍有轻微头晕感。

眩晕完全消失,复查各项检查均为阴性。

有效无效眩晕有所减轻,但仍影响日常生活。

眩晕无改善,甚至加重。

03耳石症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头位变化时出现眩晕为主要表现,一般无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梅尼埃病膜迷路积水,以反复发作的眩晕、听力下降、耳鸣、耳闷为主要表现,一般无头位变化时出现眩晕的特点。

耳石症ppt课件护理

耳石症ppt课件护理

医生建议进行耳石复位治疗, 但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家长担 心治疗过程中会对孩子的听力 造成影响,因此选择了药物治
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 孩子的眩晕和恶心症状得到有 效缓解,听力也未受到明显影 响。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李某某, 张某某. 耳石症的发病机 制及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J]. 中 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1,
复位过程
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通过一系列的手法复位动作,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03
耳石症的护理方法
家庭护理
01
02
03
04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头部剧烈运动,以防止耳 石脱落。
定期检查
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观 察病情变化。
保持良好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减轻 心理压力。
注意饮食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 性食物。
强化基层医疗服务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建设,提高基层医生对耳石症的认 识和诊断能力,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05
耳石症的案例分享
案例一:中年女性的耳石症经历
中年女性,45岁,因突发眩晕、恶心 、呕吐症状就诊,被诊断为耳石症。
药物治疗初期,患者感到症状有所缓 解,但随着时间推移,眩晕和恶心症 状再次出现,并伴有听力下降。Βιβλιοθήκη 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认识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耳石症的认识和了解,使患者能够及时就医并获得正确的治疗。
指导患者自我管理
向患者传授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避免诱发耳石症的姿势和动作,以及如何进行自我检查等。
政策与法规
建立完善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以确保耳石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耳石症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耳石症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耳石症的诊断
耳石症的诊断
认真询问病史:医生会详细询 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耳石症的 发作频率、相应症状等。
检查:医生可以进行一些耳部 检查,如头部转动、颈动脉窦 按压、眼震检查,来帮助诊断 耳石症。
耳石症的治疗
耳石症的治疗
自我锻炼法:通过一些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身体的特 定动作,耳石得以复位,减轻症状,适 用于初期患者。 药物治疗:医生可以开一些药物来缓解 症状,如镇静剂、抗组胺药等。
同时要适量运动。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耳石症的治疗
物理治疗:通过康复操、物理 治疗等手段来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对于患病较重,经 过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 选择进行手术治疗。
预防与注意事 项
预防与注意事项
预防: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尽 量避免外伤以及耳部感染等。
注意事项: - 站起来时要较缓慢,可稍微张大双
脚,防止失衡跌倒。 - 睡觉时头部不宜过高或过低。 - 不宜长时间低头,如长时间阅读,
耳石症的科普知识PPT课 件
目录 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的诊断 耳石症的治疗 预防与注意事项
什么是耳石症
什么是耳石症
定义:耳石症是一种内耳疾病 ,由于耳石脱落或分裂,导致 耳石无法正常地移动,从而使 人感到眩晕、头晕、晕倒或者 其他不适症状。
什么是耳石症
症状表现:耳石症的症状多样,如头晕 、眩晕、站立不稳、耳鸣、听力下降等 。

耳石症【康复科】 ppt课件

耳石症【康复科】  ppt课件
• 第1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 头,头转向患耳45°。
• 第2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 向下。
• 对于后半规管来说,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BPPV诱发 的位置,这个位置时引发的眩晕和眼震更为显著。耳石从 近壶腹的位置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 产生同侧的眼震,伴随眩晕症状。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 秒以上,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这也意味着耳石 已经从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而沉降的 过程也是引发眼震以及眩晕的基础,反过来说,随着眼震 和眩晕的消失,我们也可以推知耳石已经被移动到了新的 位置,没有了前庭激惹的症状,也就意味着耳石已经稳定 在新的部位,而且,不再活动。因此,保持这个位置上需 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以便耳石充分沉降在半规管的中部, 为下一步向总脚的移动奠定基础。
• 其实,此时耳石已经进入椭圆囊近囊斑的位置, 耳石所处的空间突然增大,而且,面对着三个半 规管的五个脚,所以误进入半规管形成前庭结石 的可能性也最大,尤其是后半规管的前庭结石症 ,因为该管的壶腹最靠下面。
• 在执行Epley变位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 的头部所处的位置,特别是旋转的角度,这决定 着是否将患者的后半规管放置在最利于耳石沉降 的位置,为下一步骤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准 确的头位不仅保证了耳石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沉 降,也使得误入其它半规管继发形成另外类型的 BPPV的可能性减小到更低的限度。
预后
• BPPV的预后良好。每年约有10%~15%的复发率 ,对管石复位治疗的反应仍好。少数患者可以自 行缓解,原因可能是内迷路淋巴液中钙含量减少 ,使含钙的耳石逐渐融化。
• 第3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 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

(医学课件)耳石症最新演示课件

(医学课件)耳石症最新演示课件
内淋巴积水
研究还发现,耳石症患者的内淋巴液可能异常增多,这可能 进一步加剧眩晕症状。
耳石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患病率与性别
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耳石症,这部分是因为女性在激素变化( 如孕期、经期和更年期)期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对内耳产生不良 影响。
患病率与年龄
另一项研究发现,耳石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可能是因为随 着年龄的增长,内耳的血供减少,导致内耳退行性病变更容易发生。
定期进行体检
定期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病因或风险因素,为预防耳 石症提供指导。
筛查高风险人群
针对存在遗传、免疫、代谢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加强筛查 力度,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
重视耳部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要点一
积极治疗前庭导水管 扩大等遗传性耳…
对于存在遗传性耳部疾病的人群,应 积极治疗并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耳 石症的发病风险。
深入研究耳石症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探讨内耳微循环、 毛细胞损伤等与耳石症的关系。
加强对耳石症相关基因和细胞因子的研究,揭示其遗传和免 疫学背景。
继续开展临床试验与药物研发
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对新型治疗方法进行评 估和验证,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加强药物研发,针对耳石症的发病机制,开发出针对性强 、效果显著的药物。
要点二
关注中耳炎等感染性 耳部疾病的防治
中耳炎等感染性耳部疾病可能导致内 耳损伤,从而增加耳石症的发病风险 ,因此应重视防治。
要点三
加强职业保护
对于存在噪音、振动等职业暴露风险 的工作人员,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以保护听力健康,预防耳石症的发 生。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深入探索耳石症的发病机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ppt课件


ppt课件
29
诊断依据
– 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
– 变位性眼震试验显示上述眼震特点,且具有短 潜伏期(<30s)和疲劳性。
ppt课件
30
BPPV的症状
• 发作性 • 位置性眩晕 变位性是重要和突出的症状, 体位变化相关(躺下,坐起,抬头,低头或翻身时 最容易发生) • 大部分不伴耳鸣或耳聋,也无明显迷走反应 • 小部分有上述症状 • (眩晕短暂而强烈时高度怀疑BPPV)
ppt课件
24
• Dix-Hallpike检查(用于后或上半规管)
患者坐位水平向患侧转头45°,快速躺下使头悬垂
与水平面呈30°角。这种体位正好使后半规管处于 受重力牵拉的平面。黏附于壶腹嵴或浮动于半规管 长臂的碎片会移动并引起眩晕和眼震。由于眩晕出 现可能有潜伏期,这种体位应维持30s。该体位也使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骨迷路
椭圆囊 (es) 球囊
内淋巴囊
ppt课件
壶腹
12
• 特发性原因(50%-70%) • 继发性原因(30%-50%) 头外伤(7%-17%) 病毒性迷路炎(15%) 梅尼埃病(15%) 偏头痛(﹤5%) 内耳手术(﹤1%)
ppt课件 13
BPPV的临床类型
– – – – 后半规管BPPV 上半规管BPPV 水平半规管BPPV 混合型BPPV 以上四种类型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
ppt课件
33
根据不同的病因行不同的手法复位
总则:耳石只能从半规管总脚处返回椭圆囊,而不能从 壶腹嵴处直接返回。 1).半规管耳石症: • 后和上半规管:采用颗粒复位法,也称改良Epley手法 • 水平半规管:采用barbecue 翻滚疗法 2).壶腹嵴帽耳石症:Semont锻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前庭毛细胞Vestibular Hair Cells
• 前庭感受器的基本单元; • 前庭有I 和II型毛细胞; • 顶端均有一个较长的动纤毛和数根静纤毛; • 朝向动纤毛偏倒,毛细胞去极化;反之则极化 • 静息放电:90Hz/s
22
半规管的功能Hydrodynamics
• 半规管内充满着内淋巴液,感觉性毛细胞沐浴其中,构成了毛细 胞纤毛随波逐流的互动模式;
认识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常常让我们迷茫在路上; • 对于为数不少的耳科医生来说,学习前庭诊治眩晕富有不小的挑
战,甚或让我们为此而终生不倦地学习。
7
迷路的结构Structure of the Labyrinth
• 迷路,与内耳同义包括骨迷路与膜迷路。其中,膜迷路被覆坚硬的 骨迷路,包容着前庭感受器。与颞骨不同,骨迷路来源于神经外胚 层,属于人体最为坚硬的骨质。
• 五十余年后,德国人Ewald 更为详尽地研 究了半规管与眼震的关系,再次确认了 Flourens 定律的内容,即眼震与所受刺激 半规管的平面一致;同时,还发现半规管 内淋巴液流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便有了 Ewald 第I 、II 和III 定律。
29
为何不同的半规管耳石会出现不同的眼震 呢?
• 半规管与眼外肌的关系
• 半规管半环形的构型,沿其组成的平面进行运动,对内淋巴液 的作用力最大;
• 因此,半规管司理着各自平面上的头部旋转运动; • 半规管的动态功能遵循三个基本规律,即Flourens-Ewald 、
Ewald I 和II 定律。
23
内淋巴液的流动方向Direction of EndolymphFlow
间,形成两者的结构分隔; • 4. 随内淋巴液的流动,嵴帽牵动毛细胞的纤毛偏移。
20
嵴帽CupulaAmpularis
• 附着在壶腹嵴上; • 将椭圆囊与半规管相隔离; • 主要为粘多糖类物质; • 具有弹性; • 质量与内淋巴相同,不构成重力影响; • 随内淋巴液流动发生偏移; • 内淋巴与毛细胞之间传感器。
外周前庭系统解剖生理及原则
河北医大二院 耳鼻咽喉二科 朱庆文
1
2
前庭感觉Vestibular Sense
• 前庭觉是平衡觉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主要来源于前庭感受器; • 前庭感受器位于耳的迷路内; • 除了听觉外,内耳还参与平衡的调节过程,感 • 受外界的运动状态与空间位置; • 前庭觉= 耳= 内耳= 前庭迷路。
25
眼震与半规管平面一致Nystagmus
26
眼球的运动Eye Movement
27
功能意义Functional Implication
• 这个定律的重要性在于 • 眼震的平面能够体现责任半规管; • 同时,采用不同平面上的摇头,诱发相应的眼震,进而推断对应
半规管的功能状态。
28
关于这个定律View about the Law
9
10
膜迷路Membraneouslabyrinth
• 膜半规管 • 膜半规管附着于骨半规管的内侧,约占骨半规管腔隙的1/4,借5
孔与椭圆囊相通 • 在骨壶腹的部位,膜半规管亦膨大为膜壶腹
11
膜迷路Membraneouslabyrinth
• 骨迷路内的膜性结构,受到骨结构的保护; • 仅占骨性管腔1 / 5 左右; • 前庭感受器位于其中; • 含有内淋巴液; • 与骨迷路之间充满着外淋巴液; • 结构上,包括三管、两囊和内淋巴管系统。
• 根据功能,迷路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 1. 骨迷路主要为半规管、前庭与耳蜗; • 2. 膜迷路则由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和内淋巴管构成。
8
• 掌握半规管及壶腹端的解剖是理解前庭生理基本原则的基础 • 上半规管壶腹位于前庭上外方 • 外半规管壶腹位于前庭下外方 • 后半规管壶腹位于前庭后下方 • 总脚位于前庭后上方
3
前庭感受器的构造Structure of Vestibular Receptors
• 人耳分为三个部分,即 • 1.外耳:耳廓与外耳道; • 2.中耳:鼓室、乳突、鼓窦、咽鼓管和茎突; • 3. 内耳:即迷路,包含着前庭感受器。
4
5
6
内耳Inner Ears or Labyrinths
• 内耳 • 又称迷路,深居头颅的颞骨内,无法直接窥视,使得我们对此的
• 半规管的内淋巴液呈线性特征, 仅能够沿着管腔的长 • 轴流动; • 沿着半规管的长轴进行往返运动,即朝向壶腹和离开
• 壶腹两个方向; • 壶腹嵴毛细胞的纤毛排列次序决定了内淋巴液流动引发的功能兴
奋抑或抑制; • 朝向动纤毛方向的偏斜,毛细胞兴奋;反之,则抑制。
24
Flourens定律Flourens·Law
14
球囊与椭圆囊Sccale& Utricule
15
骨性半规管Bony Semicircular Canals
1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两侧半规管的空间关系Spatial Relationship
17
示意图Schematic Diagram
18
19
壶腹嵴Crista Ampularis
• 1. 壶腹嵴位于半规管的壶腹内; • 2. 由毛细胞、支持细胞和嵴帽构成; • 3. 壶腹嵴与半规管的长轴相垂直,嵴帽存在于半规管和椭圆囊之
12
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
横截面积0.4毫米,各形 成2/3的圆,直径6.5毫米
13
两类前庭感受器Two Vestibular Receptors
内淋巴比重:1.003
壶腹嵴比重:1.003
耳石比重: 2.71
嵴帽从壶腹嵴 的表面伸向壶 腹的顶部,形 成了一种 防水的封闭结 构
• 后半规管
上半规管
外半规管
30
Ewald 第I 定律
• 外半规管内,内淋巴液朝向壶腹流动,导致该半规管功能的兴奋; 反之则形成抑制;
• 后和上半规管内,淋巴液的流动形成的刺激相反,即向壶腹侧 流动产生抑制,离壶腹流动造成兴奋;
Pierre Flourens,( 1794-1867 ),法国神经生 理和解剖学家。1823年,他分别破坏鸽子三 个半规管后,发现鸽子会发生不同平面的倾倒 和眼球震颤,被人们称为Flourens 定律,即 半规管受到刺激后仅出现所在解剖平面的眼震, 即水平规管为水平眼振、上半规管为垂直眼振, 后半规管多为旋转性眼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