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选 诗歌鉴赏 练习题3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选 诗歌鉴赏 练习题3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30篇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2.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________)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何其芳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诗文内容的根底上,筛选具体的意象填写作答。

这首诗写夏季的生活场景主要用“青苔〞“绿树〞“昼梦〞“南风〞等几个意象。

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诗句“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中的“偷〞字,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将“南风〞赋予人的情态,写南风这个旧相识吹开了房门,吹动书卷的情景,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表达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境。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青苔;绿树。

⑵“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表达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⑵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衬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分析】(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故答案为: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⑵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

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B. 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 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2)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重阳节;“九日”;“登高”(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分析】(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故园菊”也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2)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重阳节;“九日”;“登高”⑵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对节气的了解和我掌握,注意从诗句中去领悟,辨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标题信息、诗句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________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答案】(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小儿”认真聪明、一本正经的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三四句诗的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小儿生怕鱼儿被惊吓的小心谨慎心情。

故答案为:(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3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3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30篇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与欣赏。

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我歌唱早晨,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我歌唱希望,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或者一片阳光。

我的歌呵,轻轻地从我琴弦上你飞吧,失掉了成年的忧伤,飞到年轻人的心中我重新变得年轻了,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1)“歌唱”的意思是________,“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实则是________。

(2)诗歌中揭示主题的诗句是:________。

(3)最后一节中,“梦想”和“渴望”的含义是什么?(4)四节诗分别应怎样来朗读?请选填。

A.真挚炽热 B.舒缓欣慰 C.活泼明快 D.深情祝福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2.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_,“卜算子”是_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_。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___。

这句既写送________,又送_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_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___,把山比喻为_______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_。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C(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杨花落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重阳节;“九日”;“登高”(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分析】(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故园菊”也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2)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重阳节;“九日”;“登高”⑵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对节气的了解和我掌握,注意从诗句中去领悟,辨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标题信息、诗句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1)思乡(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解析】【分析】(1)这首诗最后一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

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

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

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

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

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

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

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

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思乡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具体的意象填写作答。

这首诗写夏季的生活场景主要用“青苔”“绿树”“昼梦”“南风”等几个意象。

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诗句“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中的“偷”字,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将“南风”赋予人的情态,写南风这个旧相识吹开了房门,吹动书卷的情景,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表达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境。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青苔;绿树。

⑵“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而《宿牛群头》“草木枯”是为了反衬“拙蘑菇”,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

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

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5.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B. 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 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2)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